课后限时集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测试练习题_第1页
课后限时集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测试练习题_第2页
课后限时集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测试练习题_第3页
课后限时集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测试练习题_第4页
课后限时集训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测试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后限时集训(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07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一举措()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A[材料中天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诸王向洪秀全建议,军队人数增加,为了筹集军粮,安徽、江西应该“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说明他们主张维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与《天朝田亩制度》中要求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设想是背道而驰的,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的这一举措是由于当时军事斗争的需要(筹集军粮),并不是为了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依然保留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利于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2、(2017·榆林高三模拟)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这说明了()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D[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并未体现重振太平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A[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是历史的“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不能体现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运动的空想性并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列强的镇压是外因,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故D项错误。]4、(2017·郑州高中毕业班质检)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B[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洲贵族担任变为汉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超过满人,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5、(2017·武汉高中毕业生模拟)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B[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6、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D[清末立宪失败之后才发生了辛亥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错误;官吏腐败不能体现“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等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可知,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7、(2017·南昌一模)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中)在上奏中写道:“四川、湖南现兴修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所以于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材料印证了()A、铁路建设资金短缺 B、民众抵触铁路修建C、铁路国有恰逢其时 D、保路运动发生原因D[材料仅涉及四川、湖南兴修铁路,资金紧张,不能印证铁路建设资金短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百姓抵制的是加收土地税以充路款,而不是抵触铁路修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石长信的言论仍反映出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不能体现铁路国有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故C项错误;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不仅堵塞了民间资本介入投资的通路,而且将之前民间集资的铁路费用也收归国有,引起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故D项正确。]8、(2017·张家口高三期末)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藉社会声望。这可以佐证()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A[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新军虽然是推翻清王朝的主体力量,但这并不是材料所要佐证的观点,故B项错误;立宪派的革命目标是君主立宪或者军事独裁而非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错误;各省独立与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9、(2017·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C[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经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10、(2017·丹东高三质检)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D[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身在政体构建方面就存在着天生的缺陷,故D项正确。]11、(2017·临沂模拟)1912年9月30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又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是日均放假休息。”这一规定()A、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的胜利B、满足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的诉求C、是各方势力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D、符合黎元洪为代表的湖北派的意愿C[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不能算是北洋集团的胜利,不能全面地反映材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与革命派的诉求不符,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以南京政府成立日即正月初一日”看出符合革命派的诉求,“北京宣布共和日即二月十二日”得出北洋集团的胜利,同时体现了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湖北派的意志,故D项错误。]12、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C、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D、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B[民主共和观念应该强调反帝制的内容,材料无此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宣传民主思想的新报刊数量及发行量增多,普通百姓也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说明社会思想环境自由,联系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材料仅体现公众接受报刊内容的宣传,未体现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高涨,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近代报刊业发展状况的比较,因而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的结论,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材料二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材料三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中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为我们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政治时期或者立宪时刻。辛亥革命发生过多少场战争?死了几个人?相比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上了断头台,还有若干年的动荡,然后才实现了光荣革命,完成了英国从封建制的王权国家到了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转型。至于法国大革命,更是充满了动荡和血腥。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段时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宪时期,这个立宪时期就是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我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摘编自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1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的观点的历史依据。(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第(2)问,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为国民负责。第(3)问,根据材料三“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可知,革命并未出现大规模的血腥动荡;根据材料三“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可知,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构成了共和国的宪法精神。【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合理性: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宣誓。(3)依据:没有大的血腥和动荡而实现了革命的目的(政权的和平过渡);两种宪法精神的妥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14、(2017·昆明质检)(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洪秀全(1814—1864年),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洪秀全孙中山孙中山(1866—1925年),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