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 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 D.革鼎创新的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诗句都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情怀,B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爱国忧民,与自强不息无关,排除C项;革鼎创新在这些诗句中都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的赋把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铺陈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文史哲、天地人面面俱到,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各色事件异彩纷呈。这说明汉文化()A.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 B.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C.体现了气势恢宏的进取性 D.具有兼容并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可知,汉代的赋作家把世界万物都融入笔端,“司马迁的《史记》文史哲、天地人面面俱到,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各色事件异彩纷呈”,说明汉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D项正确;渐进性表达的是时代的继续发展,材料仅仅涉及西汉时代,排除A项;材料涉及西汉代表性文化司马相如汉赋和司马迁的《史记》特点的介绍,材料未交待汉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看出汉文化的气势恢宏的进取性,排除C项。故选D项。3.自南宋以来,妈祖文化开始异域传播。以妈祖文化“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A.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C.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D.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宋以来。据材料“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可知妈祖文化诞生于中国沿海地区,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各地传播,传播了“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等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B项正确;妈祖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妈祖文化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排除C项;“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文明。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可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些信息都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在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多地都有农作物的培育,而非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楔形文字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古巴比伦有关于农业的历书,但无法判定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5.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追求向往,人甚至敢开神的玩笑。希腊人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哲学领域,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这反映出,古代希腊()A.理性精神有所发展 B.社会思想日益多元C.忽视道德倾向严重 D.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希腊人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等、发现数的奥秘,这反映的是理性精神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性思想的发展,并不是思想的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对道德的态度的信息,无法得出忽视道德,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可知与知识实用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788年,新罗政府在选拔官吏上仿照唐朝,设立读书三品科,指定中国的《左传》《礼记》等为考试科目,凡应试及第者选为官吏。这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扩大 B.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唐朝C.唐朝文化有兼容并蓄特点 D.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的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8年(中国、朝鲜)。根据材料可知,新罗政府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而且所考内容也是儒家经典,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能说辐射范围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B项说法扩大了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非唐文化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无法得出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7.“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答案〗B〖解析〗依据“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人口迁徙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有利于欧亚大陆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得出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B正确;题干的主旨说明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并不是说明他们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A排除;文明发展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因素,而非人口迁徙,C排除;“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显然过于夸大了古印欧人对文明的影响,D排除。故选B。8.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中写道:“位于萨克拉门托南部的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此地,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了低工资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从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这反映了华工()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39年(中国、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华工不仅参与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还以低工资开发荒地沼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华工移民美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但不会改变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夸大了华工移民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在美洲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得到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普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9.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移民逐渐兴起,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同时获得接收国的市场优势和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对于地方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一状况说明()A.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中的“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多,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知识移民的兴起发展,这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变化,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可知,明代中后期商路知识涉及到了全国的交通路线信息,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C项正确;材料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产生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国内市场的信息,体现不出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地理学知识进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1610年,荷兰开始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最初,茶叶在荷兰仅仅局限于宫廷和豪门世家享用,随着进口茶叶的增加和饮茶风气的普及,饮茶逐渐从上层社会转入普通家庭。到18世纪,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0年(荷兰、中国、英国、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逐渐盛行,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未体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亚历山大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个统一名字:亚历山大里亚。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都是希腊式建筑。这些城市在异域文化的大背景中,不仅仅拥有居住的功能,也是文化辐射的中心。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A.导致征服地区社会制度落后 B.充分证明古希腊制度的优越性C.客观上推动古代文明的交流 D.成为古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时兴建了许多希腊风格的城市,它们成为了文化辐射的中心,反映出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有利于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C项正确;导致征服地区社会制度落后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古希腊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仅此事件不足以说明东征是古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3.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B.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C.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D.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在占领区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推行《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都对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被征服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法国自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神学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冲击,没有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14.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答案〗C〖解析〗印度、新加坡、韩国都是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他们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化发展,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多元的新文化,C项正确;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并非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兴民族国家是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D项“留有隐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15.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戊戌维新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大多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乳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摘编自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摘编自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答案〗(1)变化: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至18世纪,欧洲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人对西方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20世纪(欧洲、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中“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根据材料二中“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可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根据材料二中“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可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

【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6年左右(中国、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三中“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可知,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根据“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可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表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人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材料二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答案〗(1)特点: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流向相邻南方地区;依附士族或豪强。(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影响:改变南方人口结构;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答出两点即可)(2)国内原因: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因失业导致劳动力过剩(或失业人口增多);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政治动荡,出洋避祸。(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可得出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根据材料中的“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可得出流向相邻的南方地区;根据材料中的“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得出依附士族或豪强成为重要出路。影响:根据材料中“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可得出改变南方人口结构;结合所学,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根据材料中的“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联系教材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可知,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结合所学可知,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可得出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劳动力过剩;根据材料中的“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等,可得出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可得出政治动荡,出洋避祸。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风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做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茶的西传”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7—18世纪(欧洲)。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需对材料信息进行解读,从“茶的西传”出发,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形成的认识进行分析,总体上可以按照“理解—论述—总结”的结构来作答。如根据材料可拟定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结合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东西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茶在英国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亚历山大出发时,其身份是马其顿国王,不久后成为希腊联军统帅。经过十年征伐,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还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崇尚威严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求人们向他行匍匐礼。亚历山大的统治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但由当地人担任的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他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罗克珊结婚,同时,他的80个战友也采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结婚。他的远征军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拿破仑当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1805年,拿破仑击溃第三次反法同盟,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在那里,他赶跑了封建的王公贵族和主教,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宣布公民享有平等与自由。后来建立的莱茵同盟,有16个邦国加入。他们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推行了《法国民法典》。同时,拿破仑还使德意志由三百多个分裂的小邦合并成为30多个大邦。正如恩格斯所说:“拿破仑清扫了德国的奥吉亚斯牛圈,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摘编自张淑贤《略论拿破仑战争的国际影响》(1)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拿破仑对外战争产生影响的异同。(2)谈谈你对国际战争与文明交流的认识。〖答案〗(1)相同: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均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不同:亚历山大远征积极吸收占领区既有制度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着力摧毁占领区的落后制度文化。(2)认识:一方面,国际战争会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析】相同:根据材料一“他的国家的统治区域扩展到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材料二“占据了莱茵河左(西)岸及许多小邦国”可得出,都通过战争扩大帝国疆域;根据材料一“经过十年征伐……他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材料二“用不断的战争来代替不断的革命”可得出,都对占领区造成侵犯和破坏;根据材料一“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都推动了本国(或地区)文明向外传播;均促进了区域文明联系的加强。不同:根据材料一“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材料二“取消了各种徭役和封建贡赋及教会的什一税,消灭了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可得出,亚历山大远征积极吸收占领区既有制度文化,拿破仑对外战争着力摧毁占领区的落后制度文化。【小问2详析】认识:根据材料二“修筑了文明的交通大道”并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国际战争会造成不同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与发展。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些诗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A.天人合一的精神 B.爱国忧民的情怀C.自强不息的态度 D.革鼎创新的思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诗句都体现了爱国忧民的情怀,B项正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爱国忧民,与自强不息无关,排除C项;革鼎创新在这些诗句中都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司马相如的赋把能够写入作品的东西,都铺陈其中。司马迁的《史记》文史哲、天地人面面俱到,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各色事件异彩纷呈。这说明汉文化()A.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 B.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C.体现了气势恢宏的进取性 D.具有兼容并蓄时代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赋家之心,包括宇宙”可知,汉代的赋作家把世界万物都融入笔端,“司马迁的《史记》文史哲、天地人面面俱到,各类人物纷至沓来,各色事件异彩纷呈”,说明汉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D项正确;渐进性表达的是时代的继续发展,材料仅仅涉及西汉时代,排除A项;材料涉及西汉代表性文化司马相如汉赋和司马迁的《史记》特点的介绍,材料未交待汉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看出汉文化的气势恢宏的进取性,排除C项。故选D项。3.自南宋以来,妈祖文化开始异域传播。以妈祖文化“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的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由此可见,妈祖文化的海外传播()A.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B.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C.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D.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宋以来。据材料“妈祖文化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承体现出普世性,她以强大的适应性和融合力超越了时代、民族和国界”可知妈祖文化诞生于中国沿海地区,在东洋、南洋以及世界各地传播,传播了“仁爱、正义、勇敢、和平”等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B项正确;妈祖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妈祖文化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排除C项;“保障了中国海外贸易繁荣”,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4.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A.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C.楔形文字的形成与农业发展有关 D.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文明。根据材料“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从灌溉、耕耘到收获)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另据史书记载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可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些信息都说明古代巴比伦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在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多地都有农作物的培育,而非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楔形文字形成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古巴比伦有关于农业的历书,但无法判定古代巴比伦是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5.希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是追求向往,人甚至敢开神的玩笑。希腊人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哲学领域,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滑轮、浮力,发现数的奥秘。这反映出,古代希腊()A.理性精神有所发展 B.社会思想日益多元C.忽视道德倾向严重 D.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希腊人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运用到科学,研究杠杆等、发现数的奥秘,这反映的是理性精神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理性思想的发展,并不是思想的多元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对道德的态度的信息,无法得出忽视道德,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的“思考世界的本原,探讨悖论的逻辑”可知与知识实用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788年,新罗政府在选拔官吏上仿照唐朝,设立读书三品科,指定中国的《左传》《礼记》等为考试科目,凡应试及第者选为官吏。这反映了()A.中国文化的辐射范围扩大 B.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唐朝C.唐朝文化有兼容并蓄特点 D.中国文化对古代朝鲜的重要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88年(中国、朝鲜)。根据材料可知,新罗政府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而且所考内容也是儒家经典,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很大,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华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能说辐射范围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制度,B项说法扩大了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非唐文化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无法得出唐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7.“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答案〗B〖解析〗依据“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可知古印欧人的人口迁徙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有利于欧亚大陆的进步和发展,据此得出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B正确;题干的主旨说明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并不是说明他们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A排除;文明发展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因素,而非人口迁徙,C排除;“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显然过于夸大了古印欧人对文明的影响,D排除。故选B。8.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中写道:“位于萨克拉门托南部的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此地,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了低工资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从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这反映了华工()A.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改变了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C.在美洲传播和发展了中华文化 D.得到了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39年(中国、美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华工不仅参与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还以低工资开发荒地沼泽,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华工移民美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但不会改变北美大陆的人口结构,夸大了华工移民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在美洲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得到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普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9.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移民逐渐兴起,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同时获得接收国的市场优势和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对于地方的产业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这一状况说明()A.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中的“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多,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知识移民的兴起发展,这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变化,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0.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水陆路程》等,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B.对外贸易日益发达C.全国性市场网络形成 D.地理学知识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大量关于商路知识的‘商书’。……详细记载了由南北二京至各地、十三布政司至各地,以及各布政司之间的交通路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内容。”可知,明代中后期商路知识涉及到了全国的交通路线信息,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C项正确;材料与区域性商人群体的产生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国内市场的信息,体现不出对外贸易日益发达,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地理学知识进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1.1610年,荷兰开始直接从中国贩运茶叶,转销欧洲。最初,茶叶在荷兰仅仅局限于宫廷和豪门世家享用,随着进口茶叶的增加和饮茶风气的普及,饮茶逐渐从上层社会转入普通家庭。到18世纪,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这可以用来论证()A.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 B.物种交流冲击等级秩序C.文化在互鉴中实现融合 D.人口流动影响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0年(荷兰、中国、英国、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原产于中国的茶叶在欧洲逐渐盛行,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商品贸易的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播,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未体现文化融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传播,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亚历山大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这些城市有一个统一名字:亚历山大里亚。在这些城市中有神庙、体育场等,都是希腊式建筑。这些城市在异域文化的大背景中,不仅仅拥有居住的功能,也是文化辐射的中心。据此可知,亚历山大东征()A.导致征服地区社会制度落后 B.充分证明古希腊制度的优越性C.客观上推动古代文明的交流 D.成为古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历山大帝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时兴建了许多希腊风格的城市,它们成为了文化辐射的中心,反映出亚历山大东征客观上有利于古代文明的传播与交流,C项正确;导致征服地区社会制度落后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古希腊制度的优越性,排除B项;仅此事件不足以说明东征是古代文明传播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3.拿破仑在他征服的国家和地区中,扶植当地的资产阶级先进人士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革命原则,并推行《民法典》,从而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在欧洲各国人民当中生根发芽。这一做法()A.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B.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C.打击了教会的神权统治 D.使欧洲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在占领区建立共和国,实行法国的革命制度,推行《民法典》,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都对欧洲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对被征服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法国自身,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神学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冲击,没有涉及到文化的多样性,排除D项。故选A项。14.二战后印度接受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注重发展传统文化,种姓因素依旧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新加坡、韩国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西方文化,努力创造现代东方文化。这体现出,新兴民族国家()A.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B.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C.构建现代多元文化 D.发展过程中留有隐患〖答案〗C〖解析〗印度、新加坡、韩国都是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他们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化发展,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多元的新文化,C项正确;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并非认同社会主义思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新兴民族国家是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D项“留有隐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项。15.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A.与戊戌维新运动相辅相成 B.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C.以宣传共和主义为其宗旨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一系列近代图书馆的设立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利于普及教育,扩大教育范围,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增强国民素质,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B项正确;戊戌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大多是清政府设立的,其宗旨不是宣传共和主义,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拥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A.体现了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C.开创国家创办博物馆的先河 D.提升了全体公民文化素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历史古迹,体现了法国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民众,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国家福利制度的优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创办博物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做法的影响,且“全体”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乳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摘编自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材料二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摘编自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答案〗(1)变化: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16至18世纪,欧洲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2)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中国人对西方产生怀疑和动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20世纪(欧洲、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中“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全面介绍,推崇中国文化,形成“中国热”;根据材料二中“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可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对中国全面否定;根据材料二中“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至18世纪,欧洲主要通过文字、思想来了解介绍中国文化,肯定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科技等成果;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可知,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批判中国的思想僵化、制度落后。

【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6年左右(中国、西方)。原因:根据材料三中“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未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可知,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使得对学习西方充满热情的中国人产生怀疑和动摇;根据“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显露;根据“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可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不断深入,对西方文化进行不断反思;综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探索救亡道路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优点,改变以往的盲从态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表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人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材料二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答案〗(1)特点: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流向相邻南方地区;依附士族或豪强。(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影响:改变南方人口结构;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答出两点即可)(2)国内原因: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因失业导致劳动力过剩(或失业人口增多);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政治动荡,出洋避祸。(答出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可得出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根据材料中的“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可得出流向相邻的南方地区;根据材料中的“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得出依附士族或豪强成为重要出路。影响:根据材料中“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可得出改变南方人口结构;结合所学,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根据材料中的“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联系教材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可知,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结合所学可知,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澳大利亚、中国)。根据材料中的“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可得出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劳动力过剩;根据材料中的“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等,可得出灾荒频繁,生活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