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部分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注意事项:本练习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第I卷(选择题)由第1页至第5页,第II卷由第6页至第8页。练习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杆栏式建筑〖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半穴居房址170余座,所以其主要居住形式是半穴居,C项正确,其他项不符合史料,可以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这主要说明影响古代民居建筑的因素是()A.传统文化习俗 B.国家政治制度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地理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可得出不同地区所用的建筑材料不一样,主要是受到各地地理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3.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A.经济功能 B.军事功能 C.文化功能 D.政治功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至隋唐时期,镇的主要作用是设险防守,镇的功能就是军事功能为主,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军事功能,排除ACD项。故选B项。4.“新政”后,北京主要街道采用近代技术修筑了第一批石渣路;1908年,周学熙创立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内供水;1919年,京西石景山发电厂兴建,电力逐渐应用到城市道路照明领域。这些公共设施的兴建()A.推动了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 B.体现北京是最早城市化的地区C.缓解了北京城市的人口压力 D.体现近代城市化殖民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政”后,北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对近代北京城市的近代化起到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京是最早城市化的地区,排除B项;这些设施的兴建不能缓解人口压力,排除C项;殖民色彩强调外来侵略,而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对趋势判断正确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800——2015年,城市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①正确,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②正确,A项正确;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排除B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说法错误,④错误,排除C项;③④均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总结的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助推更多文化教育机构及设施的发展,并非内容,所以“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如省道府州县等),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这些文教机构中的学员构成及其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7.1914年开通的一条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距离,这条运河是()A.米迪运河 B.巴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 D.伊利运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B项正确;米迪运河是法国国内的运河,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是地中海和红海,排除C项;伊利运河是美国国内的运河,没有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排除D项。故选B项。8.1932年科隆至波恩新型公路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成就()A.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受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力推动C.说明工业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德国。根据“1932年科隆至波恩新型公路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要建设高速公路,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汽车,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助推了道路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而不是生产关系,排除A项;建设高速公路是为了更便捷,而不能证明道路堵塞,排除C项;高速公路与世界市场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9.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西昌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交通的进步()A.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C.带动了地区和域市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雅西高速公路极大缩短了雅安到西昌的时间,推动了西昌旅游收入的增加和企业在西昌的落户,同时对凉山农特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雅西高速带动了西昌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交通的进步能够带动地区和城市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仅涉及雅西公路一条公路的影响,不能体现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雅西公路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并未体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整体经济的发展,并未具体体现人们生活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0.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 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人……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又要适应人心……又须‘保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重视民众的作用,认识到争取民心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本思想,无法体现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排除A项;材料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非“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而非强调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这些史实反映了()A.西方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已建立 B.疫病的防治取代医院占据主导地位C.中西医的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D.医学进步对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牛痘接种法……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进步利于控制疫病的传播,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疫病防治取代医院,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中西医的结合与医学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面图1为洛阳龙门交脚弥勒造像,建于北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形象。下面图2为杭州飞来峰弥勒造像,建于南宋,仿照的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弥勒造像的变化反映出()A.佛教自我调适逐渐融入中华文化B.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C.南宋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D.佛教内部思想流派发生变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1中洛阳龙门北魏时期的弥勒造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的特点,图2中南宋时期的弥勒造像则仿照的是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融入中华文化中,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并非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列举了杭州一个造像为例子,但不能说明南宋时期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排除C项;北魏到南宋弥勒造像的不同不能体现佛教内部的思想流派,排除D项。故选A项。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两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华夏族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B.奠定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C.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思维 D.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答案〗C〖解析〗两宋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被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统治者借鉴而制定成法律,《唐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世界各国”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而没有提到《唐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排除B项;“完全”说法绝对,而是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A.确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延续并综合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 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根据材料中的“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但《汉谟拉比法典》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所以是形式上标榜公平公正和人人平等,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颁布时期古巴比伦实行的是奴隶制,还没有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并不是延续和综合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该法典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并不属于现代人道主义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7.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A. B.C. D.〖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文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D项正确;“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腓尼基文字”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创造的22个拼音字母,排除B项;“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18.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答案〗C〖解析〗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将其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涉及东方文明,排除A项;阿拉伯人将文化传播到了欧洲,而非本国范围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没有提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9.古希腊、罗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各项中能得出这一结论的是()A.《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B.苏格拉底致力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C.伊本·西那的《医典》在欧洲被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D.希罗多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A项正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是亚里士多德,排除B项;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阿拉伯的文化成果,与古希腊、罗马无关,排除C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是修昔底德,排除D项。故选A项。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将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的影响,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体现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21.柬埔寨的吴哥窟是12世纪吴哥王朝兴建的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A.吴哥王朝的石窟建筑艺术位居世界之首B.柬埔寨是佛教的发源地C.印度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D.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的史诗,因此材料“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体现的是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其它地区石窟艺术的比较,排除A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排除B项;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2.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这一独特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A.神道和佛教 B.文学和绘画 C.神灵和天皇 D.东方和西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这一独特的文化,A项正确;文学和绘画不是武士道产生的源头,排除B项;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武士道产生的源头与西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24.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这一争论的实质是()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影响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孝宗以后。根据“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南方对于北方人口南迁的顾虑是体现在如何应对他们带来的文化扩散问题,实际上体现了南方文化对于北方文化的不认同,是南北方文化冲突与碰撞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南方对北方文化南下的顾虑,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北方人口不一定是游牧人口,因此不能说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对立,排除C项;南迁的人口可能也是汉族民众,因此并不能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25.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8分,27题22分,共50分。)26.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材料二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答案〗(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重视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治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原因: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民国政府的重视。影响:有利于城市卫生状况的好转;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3)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任答2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措施:依据材料“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得出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依据材料“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得出重视公共卫生;依据材料“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得出建立疫病防治体系;依据材料“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得出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小问2详析】原因:依据材料“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得出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依据材料“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得出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依据材料“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得出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依据材料“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得出民国政府的重视。影响:对城市卫生的发展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城市卫生状况的好转;对民众的卫生意识的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对城市的近代化角度分析,得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从其局限性角度分析,得出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小问3详析】特点:依据材料“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得出政府主导;立法保障;依据材料“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得出服务人民;覆盖面广。意义:对旧中国的卫生事业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从提高国民素质角度分析,得出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1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统计时期数量来源地职业1607~1776年100万英格兰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1820~1860年500万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农民、工人1861~1880年500万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农民、工人1881~1920年2350万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农民、工人——摘编自梁茂信《1860——1920年外来移民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材料二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此外,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摘编自丁则民《外来移民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17~20世纪初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出现外来移民潮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数量不断增多;主要源自欧洲;西欧、北欧移民逐渐减少,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移民主要来自社会下层。(2)原因:美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欧洲的危机与动荡;美国政府的鼓励及企业优惠政策的吸引。(3)影响: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西部的开发;推动了美国城市化;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影响了美国民族性格。〖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100万”“500万”“2350万”可知,数量不断增多;根据材料“英格兰”“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尤其是德意志和爱尔兰,东欧,南欧移民开始出现”“主要源自西欧与北欧,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东欧、南欧及东南欧移民数量大大超过西欧、北欧,成为主要移民来源地”可知,主要源自欧洲;西欧、北欧移民逐渐减少,东、南欧移民逐渐增多;根据材料“贫苦农民及手工业者”“农民、工人”可知,移民主要来自社会下层。(2)原因: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可知,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根据材料“19世纪的欧洲,经济危机与革命交替,大量人口失业。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遭遇严重饥荒,大量人口不得不远渡海外谋生”可知,欧洲的危机与动荡;根据材料“18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许多企业远赴欧洲招聘,并为移民提供路费”可知,美国政府的鼓励及企业优惠政策的吸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3)影响:根据材料“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缺口巨大”可知,为美国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1860~1920年,美国东北部的城市化率从35.7%跃升至75.5%,城市人口中有一半是外来移民”可知,推动了美国城市化;根据材料“还有大量外来移民进入美国西部,开垦了大片土地。而西部铁路的修筑则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华工”可知,促进了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西部的开发;根据材料“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风俗,融合成美利坚文化”可知,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根据材料“移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经历也造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可知,影响了美国民族性格。天津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注意事项:本练习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第I卷(选择题)由第1页至第5页,第II卷由第6页至第8页。练习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该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村”。据此可知,该地区人们的居住方式是()A穴居 B.巢居 C.半穴居 D.杆栏式建筑〖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在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半穴居房址170余座,所以其主要居住形式是半穴居,C项正确,其他项不符合史料,可以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2.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这主要说明影响古代民居建筑的因素是()A.传统文化习俗 B.国家政治制度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地理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可得出不同地区所用的建筑材料不一样,主要是受到各地地理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3.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A.经济功能 B.军事功能 C.文化功能 D.政治功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至隋唐时期,镇的主要作用是设险防守,镇的功能就是军事功能为主,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军事功能,排除ACD项。故选B项。4.“新政”后,北京主要街道采用近代技术修筑了第一批石渣路;1908年,周学熙创立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城内供水;1919年,京西石景山发电厂兴建,电力逐渐应用到城市道路照明领域。这些公共设施的兴建()A.推动了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 B.体现北京是最早城市化的地区C.缓解了北京城市的人口压力 D.体现近代城市化殖民色彩浓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政”后,北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对近代北京城市的近代化起到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京是最早城市化的地区,排除B项;这些设施的兴建不能缓解人口压力,排除C项;殖民色彩强调外来侵略,而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5.下图为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对趋势判断正确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③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④贫困问题得到解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800——2015年,城市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提高,①正确,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②正确,A项正确;各国城市化均衡发展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排除B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说法错误,④错误,排除C项;③④均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6.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可得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总结的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兴起助推更多文化教育机构及设施的发展,并非内容,所以“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政区设置的改变(如省道府州县等),排除C项;本题材料没有点明这些文教机构中的学员构成及其选官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7.1914年开通的一条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距离,这条运河是()A.米迪运河 B.巴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 D.伊利运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B项正确;米迪运河是法国国内的运河,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沟通的是地中海和红海,排除C项;伊利运河是美国国内的运河,没有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排除D项。故选B项。8.1932年科隆至波恩新型公路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成就()A.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B.受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力推动C.说明工业革命造成道路堵塞 D.直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德国。根据“1932年科隆至波恩新型公路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要建设高速公路,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汽车,新式交通工具的发展助推了道路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而不是生产关系,排除A项;建设高速公路是为了更便捷,而不能证明道路堵塞,排除C项;高速公路与世界市场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9.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西昌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交通的进步()A.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开阔了人们的视野C.带动了地区和域市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雅西高速公路极大缩短了雅安到西昌的时间,推动了西昌旅游收入的增加和企业在西昌的落户,同时对凉山农特产品的外销提供了有利条件,雅西高速带动了西昌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交通的进步能够带动地区和城市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仅涉及雅西公路一条公路的影响,不能体现贸易网络的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涉及雅西公路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并未体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排除B项;题干中强调的是整体经济的发展,并未具体体现人们生活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0.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 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人……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又要适应人心……又须‘保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重视民众的作用,认识到争取民心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本思想,无法体现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排除A项;材料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非“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而非强调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1.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这些史实反映了()A.西方近代公共卫生体系已建立 B.疫病的防治取代医院占据主导地位C.中西医的结合有助于医学发展 D.医学进步对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牛痘接种法……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医学进步利于控制疫病的传播,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疫病防治取代医院,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中西医的结合与医学发展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面图1为洛阳龙门交脚弥勒造像,建于北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身材苗条、面容姣好的形象。下面图2为杭州飞来峰弥勒造像,建于南宋,仿照的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弥勒造像的变化反映出()A.佛教自我调适逐渐融入中华文化B.少数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C.南宋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D.佛教内部思想流派发生变迁〖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1中洛阳龙门北魏时期的弥勒造像保持了古印度佛陀的特点,图2中南宋时期的弥勒造像则仿照的是江南僧人布袋和尚的形象,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本土化,融入中华文化中,A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不同时期佛教造像的特点,并非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排除B项;题干列举了杭州一个造像为例子,但不能说明南宋时期杭州成为江南佛教文化中心,排除C项;北魏到南宋弥勒造像的不同不能体现佛教内部的思想流派,排除D项。故选A项。1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两宋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华夏族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 B.奠定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C.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思维 D.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答案〗C〖解析〗两宋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答案〗B〖解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被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统治者借鉴而制定成法律,《唐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世界各国”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而没有提到《唐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排除B项;“完全”说法绝对,而是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谟拉比法典》中写道:“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这表明了该法典()A.确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B.延续并综合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C.彰显了现代法律的人道主义精神 D.形式上标榜公正公平和人人平等〖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巴比伦时期。根据材料中的“要让正义之光照耀整个大地,消灭一切罪人和恶人,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强调正义,不容许强者压迫弱者,维护弱者,体现了人人平等,但《汉谟拉比法典》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所以是形式上标榜公平公正和人人平等,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颁布时期古巴比伦实行的是奴隶制,还没有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并不是延续和综合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该法典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并不属于现代人道主义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7.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的文字是()A. B.C. D.〖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是古代埃及文字,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历史,D项正确;“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腓尼基文字”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创造的22个拼音字母,排除B项;“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18.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答案〗C〖解析〗据材料“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人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将其保存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传回西欧,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涉及东方文明,排除A项;阿拉伯人将文化传播到了欧洲,而非本国范围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没有提及东方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9.古希腊、罗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各项中能得出这一结论的是()A.《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B.苏格拉底致力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C.伊本·西那的《医典》在欧洲被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D.希罗多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罗马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荷马史诗》里的英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文化形成产生的深远影响,A项正确;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是亚里士多德,排除B项;伊本·西那的《医典》是阿拉伯的文化成果,与古希腊、罗马无关,排除C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是修昔底德,排除D项。故选A项。2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学者将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的影响,意在强调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D项正确;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拜占庭对斯拉夫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没有体现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21.柬埔寨的吴哥窟是12世纪吴哥王朝兴建的规模宏大的石窟寺庙建筑,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这反映了A.吴哥王朝的石窟建筑艺术位居世界之首B.柬埔寨是佛教的发源地C.印度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D.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的史诗,因此材料“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体现的是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其它地区石窟艺术的比较,排除A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排除B项;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22.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这一独特的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文化的两大源头是()A.神道和佛教 B.文学和绘画 C.神灵和天皇 D.东方和西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这一独特的文化,A项正确;文学和绘画不是武士道产生的源头,排除B项;神灵和天皇是神道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武士道产生的源头与西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24.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这一争论的实质是()A.南北方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影响C.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对立 D.南北方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孝宗以后。根据“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可知,南方对于北方人口南迁的顾虑是体现在如何应对他们带来的文化扩散问题,实际上体现了南方文化对于北方文化的不认同,是南北方文化冲突与碰撞的表现,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南方对北方文化南下的顾虑,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对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的北方人口不一定是游牧人口,因此不能说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对立,排除C项;南迁的人口可能也是汉族民众,因此并不能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25.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26题28分,27题22分,共50分。)26.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材料二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答案〗(1)措施: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重视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治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2)原因:传教士传医以促传教;租界示范和刺激作用;留学生带回的先进思想;民国政府的重视。影响:有利于城市卫生状况的好转;有利于民众卫生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否定传统中医,具有一定局限性。(3)特点: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服务人民;覆盖面广。意义: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任答2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措施:依据材料“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