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课程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单元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第63讲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一、选择题1.(2024·海口)东汉史学家班彪作《史记后传》百余篇,肯定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但批评司马迁不能依五经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D)A.《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B.班彪仿《史记》撰写《汉书》C.汉代史书的撰写受到政府鼓励D.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史书编撰[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史学家班彪仿《史记》,续写纪传体《史记后传》百余篇,这体现了《史记》的纪传体通史影响之深远,材料中“批评司马迁不能依五经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体现出班彪强调用儒家正统思想撰写史书,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史记》的地位和影响,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撰写史书的态度,排除C项。2.(2024·深圳)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C)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解析]据材料“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可知,文物属于实物史料,《左传》属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既有利于史料证伪,也有利于还原历史事实,C项正确;文物与文献是否可靠要经过考证,排除A项;曾国建国于何时材料未提到,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唯一提到的战争“乾溪之役”属于楚国内乱,排除D项。3.(2024·遂宁)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D)A.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B.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C.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D.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因荒淫无度,导致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此为历史真相,但太史董狐却记载道:“赵盾弑君。”孔子从历史价值观出发,赞其为“董狐直笔”,说明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否则就会造成历史叙事错乱,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而非强调“史官董狐记述历史的客观性”,排除A项;B项说法违背史实,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而非主张“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排除C项。4.(2024·武昌)东晋名士桓伊虽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但他为人谦素,文武双全,淝水之战后,因军功封侯,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后卒于任上,谥号烈。他还是著名的音乐家,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相传著名琴曲《梅花三弄》就是根据他的笛谱而改编。据此可知(D)A.桓伊凭借才艺扬名于世B.依靠淝水之战成就桓伊C.应注重人物的阶级属性D.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桓伊既是猛将,又是名士,也是忠臣,集豪情、才情于一身,说明评价人物应有开放思维,D项正确;桓伊的才艺、淝水之战的战功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A、B两项;不能因为桓伊出身累世为官的门阀士族就否定他,排除C项。5.(2024·武汉)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作者内容张仲素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卢照邻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张祜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C)A.不同来源的史料难以互证B.昭君出塞促进了蒙汉交融C.个体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D.唐蕃会盟停止了民族纷争[解析]据材料可知同样是对昭君出塞的描述,唐代三位诗人的看法各不相同,张仲素从昭君出塞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社会稳定角度进行评价,卢照邻从昭君出塞后思念故土的角度进行说明,张枯则认为昭君出塞到少数民族之地充满幽怨,三人从不同的立场看待昭君出塞,体现了个体的立场影响历史解释,C项正确;材料涉及同一历史事件,因主体立场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历史解释,与史料来源没有关系,排除A项;昭君出塞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不涉及蒙古,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唐蕃会盟,排除D项。6.(2024·乌鲁木齐)有学者研究“敦煌”得名考原。从史书遗留的河西民族的词汇分析,先后生活于敦煌一带的月氏、乌孙、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突厥语tawuz一词意为“瓜”,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从大概率讲,“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这说明(A)A.音韵学是历史考证重要方式B.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C.敦煌是唐朝民族交融的典例D.考证史料不充分结论不正确[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该学者是根据区域语言系统,从音韵和词义角度推断敦煌为突厥语,A项正确;B项史实正确,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乌孙、匈奴等信息不涉及唐代,排除C项;题干借助语言文字史料研究分析,角度、方式和结论表述均比较合理,排除D项。7.(2024·淄博)有学者认为,假如康熙皇帝是在慈禧太后死后继承帝位的,他的命运与溥仪大概不会两样;但如果让溥仪成为顺治皇帝的继承人,清朝的历史肯定也会与现在的不同。这主要反映出(B)A.历史进程是由英雄人物引领的B.时代和个人素质共同影响历史进程C.皇帝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D.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假如康熙皇帝是在慈禧太后死后继承帝位的,他的命运与溥仪大概不会两样;但如果让溥仪成为顺治皇帝的继承人,清朝的历史肯定也会与现在的不同”可知,康熙和溥仪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个人素质也有较大差异,如果让他们时代互换,他们的成就也会不一样,这说明个人努力与时代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个人并不是关键因素,B项正确、A、C两项错误;题干提供的材料是一种假设情景,强调的重点也不在“必然性”与“偶然性”上,D项错误。8.(2024·梧州)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对山西省天马曲村西周晋献侯姬苏之墓进行碳十四测年,结果为公元前808±8年,而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献侯姬苏卒于宣王十六年(公元前812年)。这表明(C)A.史学发展推动了碳十四测年的进步B.历史研究必须与考古的发掘相印证C.学科间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可借鉴D.考古发掘对研究历史具有决定作用[解析]材料显示考古碳十四测年结果和《史记》记载的年代相吻合,考古结论和文献记载相印证,这说明学科间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可借鉴,C项正确;碳十四测年研究推动了史学发展,A项因果关系颠倒,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研究验证了史书记载,并未强调“历史研究必须与考古的发掘相印证”及“考古发掘”的决定作用,排除B、D两项。9.(2024·沧州)1916年5月,李大钊撰文指出:“排斥英雄之说,失其中庸,必至流于众愚政治”,同时,他认为英雄也应该“守一定之限度,以代众庶而行众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背叛民意而专断独行是绝对不可取的。李大钊这一认识(A)A.蕴含了唯物史观的某些因素B.明确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C.肯定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D.意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结合所学,唯物史观肯定英雄的作用,更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依据材料“排斥英雄之说,失其中庸”“守一定之限度,以代众庶而行众意”,可得出这一思想包含了唯物史观的某些因素,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是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解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对儒家现代价值的肯定,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的,排除D项。10.(2024·汕头)下图是五四运动爆发后,上海街头悬挂的爱国标语。其中“宁为救国死,毋作亡国奴”这十个字应当是后人书写或拼接上的(一、字竟然出乎竿上,二、其时有风,而字却平展),图片选自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的《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该图片的情况表明(C)A.在合理创作基础上可改动史料B.经改动的史料不具备研究价值C.史料内容应仔细辨明后再使用D.史料的选择应注意其出处来源[解析]悬挂的爱国标语有可能是后人书写或拼接上的,因此该史料不具备严谨性,说明对于史料内容应该仔细辨明再使用,C项正确;在合理创作的基础上也不能改动史料,经过改动的史料其研究价值会大打折扣,排除A项;改动过的史料研究价值大打折扣,但并不是没有研究价值,排除B项;该图片的出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仅根据出处并不能说明史料具有较大价值,排除D项。11.(2024·青岛)据传,Coca-Cola原译为“蝌蝌啃蜡”,在1928年悬赏征名活动中,旅居英国的蒋彝教授因首创“可口可乐”而获得奖金。但有学者指出,蒋彝自述1933年才前往伦敦、1935年翻译该译名,还发现了可口可乐公司注册商标的相关档案(图)。这说明(C)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农商部公示的“可口可乐”商标审定书A.史学研究必须有一手史料B.文献史料价值高于口述史料C.多源互证有助于去伪存真D.年代久远历史事实莫衷一是[解析]据材料信息,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农商部公示的“可口可乐”商标审定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确认“可口可乐”商标是谁首创的,说明多源互证有助于去伪存真,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有争议的历史认识需要多源互证,没有强调第一手史料对史学研究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文献史料与口述史料的价值高低,排除B项;材料中年代久远的历史事实通过多源互证得出了结论,而不是莫衷一是,排除D项。12.(2024·绍兴)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把敦煌壁画的著名故事重新绘制并拍摄为动画片《九色鹿》。下图为今天看到的壁画原图(图1)和动画片的图画(图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A.图1属于一手史料,图2属于二手史料B.图1只有研究价值,图2只有传播价值C.图1真实地还原了图2的原貌D.图2有助于图1的传播和普及[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把敦煌壁画的著名故事重新绘制并拍摄为动画片,有助于推进壁画原图的传播和普及,D项正确;动画片的图画不属于史料,排除A项;壁画原图只有研究价值,动画片的图画只有传播价值,说法错误,排除B项;“真实地还原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3.(2024·邵阳)学者王玉哲说:“历史和史料不同:历史是讲发展过程的,是个有系统的整体;而史料则是一盘散沙,是零散的。打个比喻,‘历史’好像‘一吊钱’,用线绳把一个个零散的制钱穿起来,才构成完整的‘一吊钱’。”由此可推知(D)A.历史是零散史料的集合B.史料必须重组才能成为历史C.历史比史料内容更重要D.史料是历史必不可少的要素[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王玉哲认为史料是零散的,把零散的史料穿起来构成历史,说明史料是历史必不可少的要素,D项正确;材料认为历史是个有系统的整体,不是零散史料的集合,排除A项;“史料必须重组才能成为历史”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历史和史料的重要性,排除C项。14.(2024·泰安)下图为公元前6世纪末的波斯帝国王室艺术作品《贝希斯敦铭文》的浮雕示意图,浮雕四周用楔形文字记录了大流士一世的平叛功绩。该作品(B)A.与历史文献互证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B.为研究大流士王权理念提供实物史料C.是破解古代西亚楔形文字的关键素材D.是研究波斯帝国官僚体系的图像史料[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末的波斯帝国王室艺术作品《贝希斯敦铭文》的浮雕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贝希斯敦铭文》的浮雕描述了大流士一世的平叛功绩,为研究大流士王权理念提供了实物史料,B项正确;与历史文献互证能完全还原历史真相,“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是否是破解古代西亚楔形文字的关键素材,排除C项;《贝希斯敦铭文》的浮雕是实物史料,而非图像史料,排除D项。15.(2024·长沙)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古文化中的第一个文明标志应该是接骨技术或者叫接骨意识。接骨,就是大腿骨骨折,能接上,能保持活着,这才是人类文明的起点。这种观点有助于(C)A.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B.开拓医学史研究的新领域C.扩展文明起源研究视野D.为考古研究提供新的证据[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行教材和大多数学者在文明起源标志问题的探讨中往往是见物(如青铜器、文字、城市、祭坛、阶级、国家等)不见人,而材料主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救助,是对文明起源研究视野的某种扩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考古视角而不是正确历史观,也不是医学史,排除A、B两项;材料所述不是考古发现,所以不能为考古学提供新证据,排除D项。16.(2024·济南)1939年,美国考古学家在美塞尼亚西南海岸找到了传说中由涅斯托尔统治的派罗斯王宫;1953年,英国人文特里斯成功解读线形文字B,证明它是一种古老的希腊语。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古希腊文明史被提前到公元前2千纪。这说明(B)A.历史研究依赖于考古学成就B.新的学术成果拓展了历史认识C.历史解释推动了历史学发展D.史学研究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解析]据材料“美国考古学家在美塞尼亚西南海岸找到了传说中由涅斯托尔统治的派罗斯王宫……经过这一系列的努力,古希腊文明史被提前到公元前2千纪”可知,美国考古学家的考古发现,以及英国人对线形文字的解读,重新定义了古希腊文明的时间,说明新的学术成果拓展了历史认识,B项正确;历史研究依靠的文献和考古,两者结合,而不是单一依靠考古,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新的学术成果的影响,并不是历史解释的影响,排除C项;“必须走国际合作之路”,表述绝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2·上海高考·3)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步骤1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长期稳定在北方黄河流域。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对历史上南北经济权重进行了比较分析。材料一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1)上述材料中可探究的经济因素有哪些?步骤2接下来证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北经济权重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并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现这一变动的过程。材料二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材料三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宋人笔记《曲洧旧闻》材料四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