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课件_第1页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课件_第2页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课件_第3页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课件_第4页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和生物转化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内容概要

第一节生物膜和生物转运

第二节吸收

第三节分布

第四节排泄

第五节毒物的代谢转化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一节生物膜和生物转运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外源化学物[接触]皮肤肺消化道粪[接触][排泄]肝〖吸收〗[再吸收]胆汁[代谢]血液循环白蛋白结合型游离型[吸收]靶器官(损害)器官组织(贮存)[分布]肾肺分泌腺尿呼气乳汁、汗[排泄]图3-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Absorption吸收↓Distribution分布↓Metabolism代谢↓Excretion排泄Toxicokinetics(毒物动力学)Toxicodynamics(毒物效应动力学)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运)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组成脂质糖蛋白质:结构蛋白、受体、酶、载体、离子通道等结构:液态镶嵌模型功能隔离功能生化反应和生命活动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三、化学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生物转运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被动转运膜动转运(cytosis)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脂质扩散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胞吞(end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被动转运1、简单扩散(Passivetransport):定义:生物膜两侧的化学物分子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

驱动力:浓度梯度转运物质:多数环境化学物转运速率(R):K为扩散系数,A为膜面积,D为膜厚度。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影响因素:浓度梯度;脂溶性

脂水分配系数,一般来说:系数越大,扩散速率越快;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pH:解离型化合物往往脂溶性较小,难以通过细胞膜扩散。弱的有机酸在酸性环境中更易扩散,弱的有机碱在碱性环境中易扩散。1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血液口腔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3-7.56.2-7.21.0-3.04.8-8.26.3-7.37.6结肠直肠脑液尿液汗水母乳7.8-8.07.87.3-7.44.8-7.54.0-6.86.6-7.0人体体液pH:1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滤过(Filtration)定义:环境化学物透过生物膜上的亲水性孔道的过程。

驱动力:流体静压或渗透压;转运物质:分子直径<膜孔的化学物1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影响因素:膜孔大小:

一般0.4nm;M<100-200的化合物可通过0.4nm孔。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微孔直径达到45nm,可以允许分子量5000的分子迅速通过。1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特殊转运

对于某些非脂溶性的、分子量较大的、不能通过被动转运方式转运的环境化学物质。主动转运易化扩散膜动转运特殊转运1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定义:化学物伴随能量的消耗,利用载体转运以透过生物膜的过程驱动力:代谢能量特点:需要有载体;化学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转运;载体具有一定选择性;载体有一定容量;相似结构底物可发生竞争性抑制1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定义:非脂溶性化学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又称帮助扩散或载体扩散。特点:需要载体;不消耗代谢能量。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因只能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运,故又属于扩散性质。1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膜动转运Cytosis

一些固体颗粒或液滴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特殊亲和力,可改变细胞膜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外源物包围进入细胞。入胞作用:胞饮(pinocytosis)

胞吞(endocytosis)--吞噬:摄入的是固体物质。胞饮:Pinocytosis摄入的是液体物质出胞作用:胞吐(exocytosis)1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第二节吸收

定义:环境化学物经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而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消化道皮肤呼吸道环境化学物注射毒理学试验1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经胃肠道吸收(Digestivetract)消化道:

口腔食道胃肠道,主要吸收途径。胃肠道吸收面积比较:组织口腔胃小肠大肠直肠面积(M2)0.020.1-0.21000.5-10.04-0.071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消化道吸收特点:通过口腔粘膜吸收极少;胃内弱有机酸类物质易吸收;小肠:主要吸收部位扩散吸收为主。吸收面积大,吸收有机碱类物质多。滤过吸收M<100-200的物质;吞噬和胞饮:肠胃道上皮细胞。2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

小肠的结构特点、消化道的多种酶类和菌丛:肠胃道内容物种类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理化性质、胃肠液的PH值、胃肠道内食物的量和质。2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呼吸道吸收呼吸道:鼻腔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泡((Alveoli)1、吸收特点:吸收的物质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全身。吸收速度快。2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对气态物质的吸收及影响因素主要通过简单扩散方式吸收:

影响因素:分压差大吸收速度快;血/气分配系数:当肺泡和血液中气态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血液与肺泡空气中的浓度比。系数高吸收速度快;溶解度和分子量:脂溶性物质:脂/水分配系数;非脂溶性物质:分子量大小。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通气量吸收量;血流量吸收量

2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对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进入呼吸道颗粒物的归宿:>10m,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5-10m,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1-5m,可到达呼吸道深部,部分到达肺泡;<1m,在肺泡内沉积。沉积在肺泡内的颗粒物的归宿:吸收进入血液;随粘液咳出;进入淋巴系统;长期存留在肺泡肺泡灰尘病灶或结节。2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三)皮肤吸收皮肤通透性较弱屏障;亲脂性高的化合物皮肤吸收全身性中毒。1、皮肤构造:表皮、基膜、真皮。2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化学物皮肤吸收需通过的屏障:表皮角质层:M>300,不易通过;连接角质层:阻止非脂溶性物质;基膜:仅能阻止某些物质透过。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3、吸收途径:表皮;毛囊、汗腺及皮脂腺表皮吸收主要方式:简单扩散。2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影响皮肤吸收的因素:角质层厚度;化学物分子大小、脂/水分配系数1易吸收;高温促进皮肤血液和间质液流动;角质层损伤动物种类2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三)其他吸收途径胎盘吸收:胎盘屏障

简单扩散(大部分外源化学物、药物)、主动转运(营养物质)、胞吞作用(病毒、病原菌及免疫抗体)腹腔、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2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不同的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分布不均匀。第三节分布与贮存2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影响分布的因素(1)血流量

(2)外源物与器官的亲和力浓缩、蓄积器官

靶器官或储存库。(3)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

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起保护作用。(4)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胎盘:营养物质主动转运;外源化学物扩散3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二、化学物的贮存:进入血液的环境化学物大部分与血浆蛋白或机体内各组织成分结合。对蓄积器官产生危害的

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蓄积部位不显示毒害的

贮存库。主要贮存库:1、血浆蛋白与血浆蛋白的亲和力高的外源物可取代亲和力低的化合物。3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肝和肾:存在特殊的结合蛋白,对污染物亲和力高于血浆蛋白。3、脂肪组织:脂溶性污染物可蓄积于脂肪组织中。4、骨骼组织:骨中某些成分对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

F-、Pb、Sr等与骨基质结合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

急性中毒的解毒机制;毒物的二次供给源。3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血液肝脑肌肉骨肾脂肪狄氏剂126.33.32---158Pb11.71.1-776.6-Hg(NO3)2128506.737-3960-Hg(CH3)+11.50.80.7-1.7-Hg(C6H5)136004.783-2400-一些化学物在体内的相对累积3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排泄(excretion)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肾随尿液排出、经肝脏排出、经呼吸道排出、其他第四节排泄3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主要途径:(一)经肾随尿液排出

外源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最主要的排泄途径。.肾小球被动滤过(renalfiltration);肾小管的主动分泌(tubularsecretion);肾小管再吸收(reabsorption)3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经肝脏排出毒物

肝实质细胞

胆汁肠道粪便排出或进入肝肠循环1、肝细胞

胆汁:主要为主动转运2、胆汁小肠:

a、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cycle):脂溶性毒物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次随胆汁分泌,形成循环。延长毒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毒性增加3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b、直接排出体外

高度极性的化合物,随粪便排出。(三)经呼吸道排出

一些气体和挥发性物质:主要通过简单扩散由肺排出。

非可溶性颗粒物:肺泡细支气管支气管咽部随痰咳出或进入消化道。(四)其它途径排出

乳汁:有机碱、亲脂性有毒物唾液、汗液、头发、指甲、月经等3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二、Ⅰ相反应三、Ⅱ相反应四、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第五节毒物的代谢转化3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生物转化和毒物代谢酶: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代谢产物(metabolites):生物转化的产物。主要担负生物转化的器官是肝脏。其他器官如肾脏、小肠、肺脏和皮肤等的生物转化能力明显低于肝脏。生物转化的意义: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代谢解毒(metabolic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代谢活化(metabolic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3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Ⅰ相反应:

Ⅰ相反应(phaseⅠbiotransformation)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4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排出体外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引入极性基团,增加分子极性与内源亲水物质结合,增加亲水性4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类型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硝基和偶氮还原羰基还原含硫基团还原醌还原脱卤还原酯酶酰胺酶环氧化物水化酶4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氧化:最重要的1相反应醛脱氢酶醇脱氢酶胺氧化酶氧化反应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环氧化反应S-氧化反应O-脱烷基反应S-脱烷基反应N-羟化反应金属脱烷基反应氧化脱卤反应N-脱烷基反应脱硫反应4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一)氧化反应1、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MFOS(microsomalmixedfunctionoxidasesystem):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特异性低:可催化几乎所有环境化学物的氧化反应;4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MFOS酶的结构示意图4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组成: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CytP450(P448)--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加氧酶NADPH(辅酶II)--还原型辅酶II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b-5—微粒体细胞色素b5依赖性单加氧酶NADH(辅酶I)--还原型辅酶II细胞色素b5还原酶环氧化物水化酶;

黄素蛋白单加氧酶(FAD)4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反应

RH+NADPH+H++O2ROH+H2O+NADP+

底物还原型辅酶Ⅱ氧化产物MFOS4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A、脂肪族羟化

RCH3RCH2OHOPOONCH3CH3NCH3CH3PNCH3CH3NCH3CH3O[o]POONCH3CH3NCH3CH3PNCH2OHCH3NCH3CH3O八甲磷N-羟甲基八甲磷毒性增加10倍4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芳香族羟化4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B、环氧化反应脂肪族烯烃:芳香环氧化反应5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C、S-氧化反应硫醚类化合物,S原子被氧化,形成亚砜、砜

R-S-R’硫醚

R-SO-R’亚砜

R-SO2-R’砜(使毒性增强5-10倍)N-羟化反应氨基上的一个H与氧结合不致癌

致癌5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D、脱烷基反应

☆与N-、O-、S-相结合的烷基☆是药物、杀虫剂和N-烷基外源化学物的共同反应。烟碱去甲基烟碱R-O-CH3[R-O-CH2OH]ROH+HCHOR-S-CH3[R-S-CH2OH]RSH+HCHORNH-R`-R``胺RNH2+R`-CO–R酮[O]5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E、氧化基团转移脱氨基反应伯胺类化合物,在邻近N原子的C原子上发生氧化:R-CH3-NH2R-CHO+NH3

氧化脱硫反应氧化脱卤反应卤代烃氧化成卤代醇,不稳定,脱去卤素R-CH2X

R-CHOHRCHO+HXDDTDDEDDA5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F、酯裂解烷基金属脱烷基反应Pb(C2H5)4

Pb(C2H5)3

Pb(C2H5)2

5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非MFOS催化的氧化反应主要催化有醇、醛、酮功能基团的外源化学物

(1)醇脱氢酶:存在于胞液中:

RCH2OH+NAD(P)+RCHO+HAD(P)H2+(2)醛脱氢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和胞液中:

RCHO+NAD(P)+RCOOH+HAD(P)H2+(3)胺氧化酶: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单胺氧化酶(monoamineoxidase):RCH2NH2+[O]RCHO+NH3+H2O二胺氧化酶:催化二胺类氧化形成醛。5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亲电子剂的形成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7,8-环氧苯并(a)芘7,8-二羟-BaP7,8-二羟基-9,10-环氧BaPP-450环氧化物水解酶(终致癌物)5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还原反应还原反应发生条件:①存在局部性还原环境

②某些酶可在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反应

③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可逆反应

还原酶:肝、肾和肺的微粒体和胞液以及肠道中。5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还原反应脱卤反应含氮基团还原反应羰基还原反应含硫基团还原反应无机化合物还原5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含氮基团还原反应(1)硝基还原反应硝基苯亚硝基苯苯羟胺苯胺5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2)偶氮还原反应R-N=N-R’R-NH2+R’NH2

脂溶性偶氮化合物:易被肠道吸收,主要在肝微粒体和肠道中还原;非脂溶性偶氮化合物:不易吸收,主要在肠道中被肠道菌丛还原。(3)N-氧化物还原:烟碱、吗啡等。6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醛类和酮类可分别还原成伯醇和仲醇。

RCHORCH2OH醛伯醇酮

仲醇乙醇乙醛

醇脱氢酶2.羰基还原反应:醇脱氢酶和羰基还原酶6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含硫基团还原反应

二硫化物、亚砜化合物等可在体内被还原。三硫磷亚砜三硫磷杀虫剂6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4.脱卤反应

与碳原子结合的卤素被氢原子取代。

例1:在NADPH-CytP450催化下:

CCl4+NADPHCCl3˙+HCl

CCl3˙

破坏肝细胞膜脂质结构

例2:F3CH-CH2BrF3CH-CH2˙F3CH-CH3

破坏肝细胞膜结构。

5.无机化合物还原

AsO42-

AsO32-+H2O

6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三)水解反应

在水解酶的催化下,化学物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化学物分解的反应。

水解酶:酯酶及酯胺酶等分布在血浆、肝、肾、肠、肌肉和神经组织中。水解反应酯类水解反应酰胺类水解反应脂肪族水解脱卤反应环氧化物的水化反应6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酯类水解反应

RCOOR’+H2ORCOOH+R’OH

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及普鲁卡因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2、酰胺类水解反应:酰胺:羧酸中的-OH被-NH2所取代。酰胺通式:R-CO-NH2或R-CO-NH-R’。R-CO-NH-R’+H2OR-COOH+R’NH2有机磷杀虫剂解毒氟乙酰胺(灭鼠药)水解成毒性更大的氟乙酸

6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3、脂肪族水解脱卤反应:例如:

DDT水解脱卤DDE(毒性降低、可继续转化为易排泄物)

人体吸收的DDT,60%可经此途径转化。4、环氧化物的水化反应水化反应(水合反应):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在酶催化下与水分子结合。H2C=CH2+H2OCH3CH2OH

芳烃类和脂肪族烃类化合物环氧化物二氢二醇化合物DDT-脱氯化氢酶[O]水化反应酶6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三、Ⅱ相反应:

Ⅱ相反应(phaseⅡbiotransformation)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形成结合物的反应(conjugation)。6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结合甲基结合氨基酸结合乙酰结合谷胱甘肽结合与硫酸结合

根据与外源化学物结合的结合剂不同,可将结合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68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发生结合反应的功能基团的类型结合反应结合酶功能基团葡萄糖醛酸UDP-葡糖醛酸转移酶-OH,-COOH,-NH2,-SH,-CH硫酸磺酸转移酶Aromatic-OH,aromatic-NH2,alcohols谷胱甘肽谷胱甘肽-S-转移酶Epoxides、organic、halides乙酰基乙酰基转移酶-NH2,-SO2NH2、hydrazine氨基酸酰基转移酶Aromatic-NH2,-COOH甲基甲基转移酶Aromatic-OH,-NH2,-NH,-SH69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G-1-P+UTPUDP-GUDP-G脱氢酶COOHOOUDP(UDP-GA,葡萄糖醛酸)NAD+NADH++H+(一)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Glucuronicconjugation)

-OH,-COOH,-NH2,-SH,-CH化学毒物在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下,将葡萄糖醛酸基结合到外源化学物的-OH、-COOH等极性基团上。形成高度水溶性的葡萄糖醛酸基结合物,易于从尿和胆汁排泄。

O(UDP-GA,葡萄糖醛酸)OOOUDPOOUDPOOCOOHUDPOO(UDP-GA,葡萄糖醛酸)COOHUDPOO(UDP-GA,葡萄糖醛酸)COOHUDPOO(UDP-GA,葡萄糖醛酸)COOHUDPOOUDP-G脱氢酶(UDP-GA,葡萄糖醛酸)COOHUDPOOUDP-G脱氢酶(UDP-GA,葡萄糖醛酸)COOHUDPOOUDP-GUDP-G脱氢酶(UDP-GA,葡萄糖醛酸)COOHUDPOOUDP-GG-1-P+UTPUDP-G脱氢酶G-1-P+UTPUDP-GUDP-G脱氢酶G-1-P+UTP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G脱氢酶G-1-P+UTP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GUDP-G脱氢酶G-1-P+UTP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GA,葡萄糖醛酸)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GA,葡萄糖醛酸)OUDPCOOHNADH++H+UDP-GUDP-G脱氢酶G-1-P+UTP(UDP-GA,葡萄糖醛酸)70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形成O-葡萄糖醛酸化物形成N-葡萄糖醛酸化物形成S-葡萄糖醛酸化物71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二)硫酸结合反应(SulfateConjugation)

主要在肝、肾、胃和肠中进行。

-OH,-COOH,-NH2

★硫酸首先需要被激活:

SO42-+ATPAPS+PPi(ATP硫酸化酶)

APS+ATPPAPS+PAP(ATP激酶)

PAPS:

3

-磷酸腺苷-5-磷酸硫酸

ATP:三磷酸腺苷

7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通常,硫酸结合后,亲水性大大加强,毒性降低。

★再在磺基转移酶的催化下与醇类、酚类或胺类结合为硫酸酯。苯胺N-苯基氨基磺酸酯7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三)谷胱甘肽结合(Glutathioneconjugation)

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催化下进行。是体内重要解毒机制。

酶:存在于肝、肾细胞的微粒体中。可与卤代芳香烃、卤代硝基苯、环氧化物等结合

谷胱甘肽G-SH的结构:74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环氧化物的解毒:!!体内大量亲电子化合物的出现,将使GSH耗竭,出现严重损害环氧溴化苯:强肝脏毒物75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四)与氨基酸结合带-COOH外源化合物与氨基酸肽式结合,以甘氨酸为主.C6H5COOH+NH2CH2COOH

C6H5CONHCH2COOH+H2O

苯甲酸甘氨酸马尿酸76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五)与乙酰基结合☆可与伯胺、巯基芳香胺类、酰肼类和磺胺类化合物等结合☆可掩盖氨基,但水溶性降低。77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六)与甲基结合由甲基转移酶催化,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