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从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和工具书,展开较为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学生已经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中感悟,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全诗情意殷切、韵味深远,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这种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情感符号,把这种叙述转化为一种有生命体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读—想—议—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知诗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大家是学过的,耳熟能详,所以今天的学习内容很简单,读古诗。

1.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写?

我先写“送”,接下来写“元二",然后写一个“使”,最后写“安西"。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

3.我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刚才你听仔细了吗?

4.师生合作解诗题。

5.了解诗人简介

6.借助地图弄清楚“长安—渭城—阳关—安西”的路程,示图简介安西,奠定诗歌情感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书写提示,让同学们了解到读诗题的节奏,同时借助注释,出示地图,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让学生提前代入角色,为接下来的思考奠定感情基础。

二.明诗意

1.元二就是出使到安西这样一个地方,所以,这是一首送别诗,课题应该怎样读?

2.教师指导朗读诗题。

3.这样一首古诗,又应该怎样读?

4.生读,师评价指导。

5.师示范读(配乐:阳关三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诗,告诉学生这是现代读诗方法,再通过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对比分析,哪种方式更好些,好在哪里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读诗方法的兴趣,

学习在读中感悟的方法。

三.学规律、读古诗

1.其实,在咱们唐朝,许许多多的诗人,他们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叫——平仄的规律。

2.平其实是一种声调,叫平声,仄也是一种声调,叫——仄声(生答),现在的一、二声相当于古代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代的仄声。

3.平仄的规律:在读诗的时候,平声要读得长一些,仄声要短一些,读的时候一般是两个字两个字的读,这个规律就落在每两个字的第二个字上。这首诗中“出"是个特别的字,叫“入”声,入声也读得短一些。

4.在古诗中引导学生标上平长仄短的规律。

设计意图:把平常仄短的规律教清楚,再用横、竖线让规律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同学快速掌握读诗规律,学生就会迫不及待想来读诗,让学生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学吟古诗,吟中入诗境,吟中悟诗情

1.学吟第一句

(1)先看第一个音节,渭城,看哪个字?

“城",指名读,引导读(配上手势)

(2)三四个字呢?看哪个字?

“雨”,第三声,仄声短。朝雨啊,早晨的小雨,能读出来吗?(齐读)

(3)连起来读这句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

(4)练读、指名读,生生评价,师引导。

2.学吟第二句

(1)客舍,落在“舍"字,第四声,仄声短,你怎么知道读第四声?理解多音字。

(2)青青,第一声,平声长。“柳色”仄声短,“新",平声长。

(3)试读:客舍|青青——柳色|新——

(4)读着这样的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5)呼吸,渭城这里的空气怎么样?咱们应该怎么读?

(6)这里的空气是那么的清新,这里的客舍是那么的温馨,这里的朋友是那么的难舍,真让人舍不得离开呀!

3.来看看元二将走的路

(1)示图: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啊?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2)你的好友元二将踏上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有没有想对他说的话,哪怕一句?

(3)“无故人”,即为“异客",王维曾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曾经也有过出使经验的他太能体会元二此时此刻的心情了。

(4)诗人的万千嘱咐涌在心头,却如鲠在喉,说不出言语,只能抬起酒杯,对元二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这酒中的滋味如何?一杯不够,再来一杯吧:情景读。

(6)元二面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会对朋友怎么说?

(7)然而,五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他再也没有等到元二回来,再也没有机会和元二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了。

(8)所以,这样一首送别诗,咱们,又该怎样读?自由读、齐读。

(配乐:(阳关三叠)

(9)读着这样的一首诗,你感受到王维是怎样的人

4.小结升华:出了阳关,哪还会有温馨如家的客栈?哪还会有代表依依不舍深情的杨柳?更不会喝到装满深情厚谊的美酒,再见不到这样有情有义的故人啦!

(擦掉板书:客舍、柳、酒)

那么,陪伴元二这一路的,什么都没有了吗?——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标》还指出,此学段孩子应该要: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此环节,我充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情景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明了诗意,读中感悟诗情。老师充分承担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让课堂氛围热烈起来。

五.唱诗,升华情感

同学们,元二走了,王维读着自己的诗,读啊读啊,心中依然万般不舍,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他就会轻轻唱起来,我们来听:曹轩宾版

设计意图:变吟为唱,多种形式感悟诗情,让依依不舍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流淌。

六.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