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四)_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四)_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四)_第3页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四)_第4页
2024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山东新高考模拟卷(三)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bì)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上之”。墨家的上述人才观折射出()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分化剧烈B.墨家思想代表的是下层阶级的愿望C.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的时代特征D.希望社会矛盾缓和平等的理想寄托1.B分析材料,墨子主张选贤任能,选举有才能的人做国君、天子和官吏,这种想法表达的是下层阶级的愿望,上层贵族追求的是身份、地位和特权,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分化确实有所表现,但这不是题干所能反映出来的,排除A项;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愿望和要求,C项的“新兴地主”表述偏颇;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2.东汉初期实行三公宰相制,又将属于少府(专管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膳食事务)的尚书独立出来,时称尚书台,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终汉之世掌握国家实权。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成为中央行政机构。尚书台职能的变化反映出从东汉到魏晋时期()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缓和B.该时期三省制度正式形成C.国家行政制度改革显现成效D.家国异构的色彩变得明显2.D依据所学,尚书台原属掌皇室财政,兼管皇帝秘书、膳食事务的少府,属内朝官,到魏晋时期,尚书台正式成为中央行政机构,演变为外朝官,由内朝官变为外朝官,家国异构色彩明显,D项正确。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影响不大,A项的“缓和”表述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尚书台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三省”体制的全貌,排除B项;题干只是描述尚书台的变化,不能类推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情况,排除C项。3.宋朝时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倡办义田,在家族和乡村开设义学,诵读经书,提高平民的认识水平;通过义田的平均分配来舒缓贫富分化。范仲淹通过这一做法()A.为封建政府统治提供了新的思路B.加强了对平民百姓思想的控制C.能够提高对社会基层的有效管理D.开拓了教育全面发展的新模式3.C范仲淹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其兴办义田,乐善好施,赈济百姓本质上属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举措,有利于提高对社会基层的有效管理,因此C项正确。这类做法在宋代以前也出现过,并非新思路,A项表述错误;从题干来看,范仲淹并非仅仅普及教育,加强思想控制,主要还是为了赈济,排除B项;举办义学并非就等于教育的全面发展。4.明清时期一些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这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出现B.工商业市镇促进商业条C.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D.一些地区的土地兼并严重4.C结合题意可知农民阶层由于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交换而发生社会地位的变化,有的社会地位提高,有的则相对降低,C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而不是农业,A项排除;B、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5.1862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这些命名的方式体现了清政府()A.弥补国人知识的缺陷B.重视发展中西关系C.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D.促进民族主义觉醒5.C“同文”、“广方言”的命名方式仍然带有同化其他国家和将其他国家语言视为地方方言的意味,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的观念,故选C项;学校的命名方式并不能发挥弥补国人知识缺陷的作用,也无法触动国人的民族觉醒,排除A、D两项;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仍然处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的阶段,虽然对外界有所了解但还没有具备清楚的认知,对发展对外关系比较排斥,因此并不重视发展中西关系,排除B项。6.1905年7月,慈禧太后在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侯调查结果后,若果无妨碍,则必决意实行”。1906年9月慈禧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这表明()A.晚清官僚队伍具有民主化诉求B.“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C.科举废除后知识分子们的呼声D.立宪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自身统治6.D从材料来看并结合所学分析,慈禧太后立宪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革命,并“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故D项正确。晚清时期封建官僚的多数是反对任何立宪举措的,并没有民主化诉求,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废除科举制度后知识分子的呼声和要求,排除C项;“预备立宪”确实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但题干材料表明不出,排除D项。7.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初黄文农的漫画作品,其揭示了不会生蛋的耗子和母鸡寻衅,妄想攫夺此蛋A.中华民族的觉醒及其抗争B.日侵占东三省的狼子野心C.日本企图转嫁危机的阴谋D.国民政府轻敌的奇怪心态7.B结合漫画信息和创作的时间可知,作者针对九一八事变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创作,结合关健信息“寻”“夺”等可知揭示了日本侵占东三省的阴谋,B项正确。画家的画作不能表明中华民族的觉醒,A项排除;通过漫画并不能得出日本转嫁危机的信息,C项排除;漫画中母鸡与老鼠相对,没有“轻敌”的含义,D项排除。8.1956年7月,陈云在全国商业、农产品采购厅和供销合作社主任会议上指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业务部门的普遍缺点是……作出来的决议往往带有片面性”,“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这一主张()A.有利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B.符合中国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C.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D.直接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8.B题干内容述及的时间是1956年7月,即处于过渡时期,结合题干内容中“我们要把资本家请来当‘反对派’,请来给我们唱‘对台戏’,专门同我们‘抬杠’,越‘抬杠’,工作就可能做得越好”说明陈云主张团结资本家,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可见这一主张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故选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而不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排除A项;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排除C项;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并非“直接推动”,排除D项。9.“倒爷”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在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被人们戏称为“倒爷”。20世纪90年代以后,“倒爷”一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倒爷”的兴衰可以说明A.计划经济有利于经济发展B.商品经济滋生贪污腐败C.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D.规范的企业化经营普及9.C“倒爷”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而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商品流通体制的完善、价格双轨制的消失和商品市场的日益丰富,“倒爷”失去存在的土壤,“倒爷”一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选C。10.许倬云说:“希腊古代城邦是希腊的中原,希腊化时代是地中海的西方;罗马帝国时代是欧洲的中原,中古以后的欧洲是欧洲的西方;近古是大西洋的西方;近代是世界的西方。”该言论旨在强调A.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滥觞B.希腊地位类似中国的中原C.全球化进程中希腊影响缩小D.古代时期各地不存在联系10.A解题的关键在于将题中的“中原”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原的核心地位进行等量代换,即在西方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希腊政治文明起到核心的作用,A正确,希腊文明是海洋文明的代表,而中国则是大河文明的代表,B错误,排除。11.1649年,查理一世在接受审判时强调王权神圣,国王被审判不符合上帝的安排。而法官则认为:君主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的服从义务。如今,这一纽带被破坏,因此审判国王合理合法。两人争论的焦点其实是()A.国王权力的来源性问题B.国王统治地位的合理性C.法院是否具有司法权力D.国民是否可以处死国王11.A材料中查理一世主张君权神授,国王不应被审判;而法官认为国王违反了与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应当接受人民的审判。前者认为最高权力来源于上帝,后者认为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因此A正确。双方都认可国王统治地位的合理性,B错误。12.19世纪早期,欧美工人运动的口号大多为争取普选权、建立民主共和国等,而19世纪后期的工人运动的口号则大多为缩短工时、改善待遇、提高工资福利等。工人运动的口号变化是源于()A.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B.运动的目标由政治转向经济C.社会化大生产推动民主发展D.国家干预经济理念逐渐盛行12.C材料中的变化是工人运动的目标由政治转向经济,这一变化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改善,故C正确,B错误;19世纪后期的工人运动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A错误;国家干预经济理念的盛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项错误。13.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认为,虽然俄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组织像样的国家资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从物质和生产上“实施社会主义的准备程度方面,却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还要落后”。为此,列宁()A.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成果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C.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D.谋划实现国家业化的方针13.B根据料信息可知俄国在政治上建立了社会主义,但是在“在组织像样的国家本主义方面”“在文明程度方面”“在从物质和生产上”等方面比较落后,为此,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故本题选B;“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材料是在讲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的经济落后的反思,不能说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故排除C;材料讲的是《论粮食税》,不涉及国家工业化,故排除D。14.有研究认为,最后导致苏联决定跟世界经济切割的决定性因素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合作的终点和对抗的起点。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A.马歇尔计划实施造成欧洲事实上的分裂B.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C.马歇尔计划最能体现美苏意识形态对立D.促进国际局势稳定的核心因素在于经济14.A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就是“将苏联的力量排挤出正在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比起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更具有实质性,造成了欧洲事实上的分裂,故选A。B、C说法与材料无关,D说法是材料观点的理论总结而不是出发点。15.1973—1985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增加了40%,而同期“蓝领”(产业工人)的人数却减少了500万。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这反映了()A.新经济出现后发展步伐加快B.福利制度的发展完善C.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变化D.阶级结构的发展变化15.C从1973年到1985年,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美国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这与材料中的“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的现象相符。由此可知,材料现象反映了美国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变化,故选C项;新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排除A项;福利制度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属于生产关系层面,而题干内容属于生产力发展层面,即工业产量的增加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1978年,美国脑力劳动者占雇佣劳动者总数的50%,在英国和法国则为40%”述及的是劳动者结构的变化,而不是“阶级结构”,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结构图材料二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到宋代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崇文抑武”的局面开始形成。北宋开国皇帝,面对唐朝由兴盛转向衰亡及五代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教训,深知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之”的弊端。政治上一改历史上的武人政治,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重用文人士大夫,对他们不杀少辱,给予很多优厚的政治待遇,从而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已经成为宋初统治者的共识。反之,宋太祖对武人则处处加以压制,收夺大将兵权,集军权于中央,以防武人势力崛起而谋反。这种崇文抑武的政治制度,后来形成了一种传统,直到明清。——王志立《北宋官僚权力制约机制研究》运用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核心观点的理解。16.【答案】观点:宋代官僚制度已经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理解:从横向权力结构上看,北宋在中央构建了二府三司制并加强了台谏制度。中书门下掌行政,三司掌财政,枢密院掌军政,三者分权,削弱了相权,再加以台谏的检查,皇权大大加强。从纵向权力结构上看,北宋在地方设立路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在路一级行政机构中又分设四个司,以实行分权;设通判和知州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又采取措施收归了地方的军权、财权;上述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了地方尾大不掉的隐患。从治国理念上看,北宋践行“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人政治。不但在中央剥夺了武人的兵权,地方上的军权也归属于中央;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员基本上都是文人出身;这种重文抑武政治制度和理念的实行,非常有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发展。由此可见,北宋王朝的封建官僚制度确实进入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发展阶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的解答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即“宋代官僚制度已经进入相当成熟的阶段”,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谈理解要注意谋篇布局,分角度分、层次去谈,既要注意史论结合,也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既要注意语言规范,也要注意思路清晰。17.(12分)家书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史料,品读以下家书,回答问题。家书与历史材料一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绝非一农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摘自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1922年)材料二萍舟吾兄:九日示悉,昨日上函谅达。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二十)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谢晋元(1937年)材料三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特别是重工业建设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粮食供应,解决工厂工人和国家军队的需要,起到一定的保证……又谈到土地入了社啦,下年有好处,你这话说得很对,增加生产,多打粮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才是长远幸福生活的美满社会……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来成都看看。——摘自李振华写给父母的信(1955年)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上述史料,谈谈“家书”对历史研究的价值。(12分)17.【答案】(12分)聂荣臻家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信中信息反映了《二十一条》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状。聂荣臻出国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封信充满了忧国忧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4分)谢晋元家书写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信中记述了全民族抗战开始,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国民党将士英勇抗战重创日军的史实。表达了作者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4分)李振华家书写于1955年过渡时期。信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革命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反映了作者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乐观精神和奋斗精神。(4分)【解析】据材料“摘自聂荣臻写给父母的信(1922年)”结合所学得出聂荣臻家书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据材料“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结合所学得出信中信息反映了《二十一条》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状;据材料“况男远出留学……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结合所学得出聂荣臻出国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封信充满了忧国忧民、矢志革命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据材料“谢晋元(1937年)”结合所学得出谢晋元家书写于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据材料“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结合所学得出信中记述了全民族抗战开始,正面战场国民党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国民党将士英勇抗战重创日军的史实。据材料“泰山鸿毛之训……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结合所学得出表达了作者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坚强决心和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据材料“李振华写给父母的信(1955年)”结合所学得出李振华家书写于1955年过渡时期。据材料“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国家正在建设之际……国家军队的需要”结合所学得出信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革命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据材料“重工业建设……土地入了社啦……改善生活”结合所学得出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的实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据材料“你信谈到咱们卖给国家余粮七百斤,这是应当的”“才是长远幸福生活的美满社会……等成都至宝鸡铁路在一二年通了车”结合所学得出反映了作者积极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人翁精神、乐观精神和奋斗精神。更换为: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晚清的教育发展时间内容1866年奕訢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规定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1885年清政府三次派遣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1887年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1898年总理衙门上奏《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学堂课程分“溥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其中以经学、理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体操学等为“溥通学”;“专门学”包括卫生学(含医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学)、高等地理学(含测绘学)、商学等十五门。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教法规定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上述材料,对晚清教育发展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12分)【答案】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不断传入;近代企业的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等等,清政府先后进行一系列教育改革。(4分)教育改革主要涉及兴办新式学堂,增开天文、数学、商学等实用科目;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但改革的同时注重儒学等纲常礼教的学习。清政府主导的晚清教育改革呈现中学为体、新旧并存的特点。(4分)改革冲击了传统观念,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其改革无法挽救其统治。(4分)【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特点与影响角度入手:背景上:据材料“奕訢提出京师同文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结合所学得出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据材料“清政府三次派遣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结合所学得出西学不断传入;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新式人才;据材料“奕訢提出”“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结合所学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内容上:据材料“省城均改为大学堂……小学堂”“增设天文算学馆”“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卫生学……商学等十五门”得出教育改革主要涉及兴办新式学堂,增开天文、数学、商学等实用科目;据材料“派遣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得出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据材料“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出身”得出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据材料“仍兼讲中学……圣谕广训”“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得出改革的同时注重儒学等纲常礼教的学习。特点上:据材料“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得出清政府主导的晚清教育改革呈现中学为体、新旧并存的特点。影响上:从积极、消极角度入手:积极:据材料“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省城均改为大学堂……小学堂”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冲击了传统观念,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顺应了近代化的趋势。消极:据材料“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结合所学得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其改革无法挽救其统治。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步走”战略材料中国特色分步走战略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才得以完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围绕四个现代化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为后来三步走战略提供了探索基础和经验借鉴;改革开放时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成为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17年,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战略部署,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邹祥勇《中国特色分步走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启示》请从中国革命、建设或改革三个历史事件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并结合具体史实对中国“分步走”发展战略进行阐述。(要求:题目醒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条理)【答案】示例一题目:“两步走”战略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阐述: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即第一步,改变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革命分两步走”不仅正确区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性质,同时又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但充分认识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更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革命的领导权并灵活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最终建立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后来又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历史实践表明,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的平稳过渡无疑印证了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的正确性。示例二题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明显阐述: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从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民收入明显增加。8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我国还建立起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中共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实践证明,我国对经济体制分阶段进行改革是成功的,是卓有成效的。【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根据要求可以任选一个历史事件自拟题目进行阐述。首先要拟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题目,该题目在内容上要体现“分步走”战略思想,在语言上要简约醒目并保包含自己的观点。其次就是要结合史实进行阐述。阐述时一定与题目吻合,根据历史事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阐述结束后做出结论性总结以回应题目。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英国绥靖政策是必然的吗?有学者认为,英国绥靖政策是必然的。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材料一图1图2图1:《架设欧洲桥》(二战时期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创作,漫画中五个桥墩分别写着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图2:《吃草的是牛头,挤奶的是牛身》(二战时期美国漫画家瑟斯博士创作,漫画牛身上分别写着法国、捷克、波兰、挪威、丹麦……)材料二《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举国欢庆,当时英王乔治六世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称赞张伯伦“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张伯伦回国后,从机场到首相官邸的路上,“自始至终人群拥挤,不分社会等级,人人竭力欢呼,以致声音也嘶哑了。”据谷宇新《对绥靖外交政策的反思》材料三“在我看来,本院需对绥靖做出更为精确的定义。我认为,我们的真正意思是,不要出于软弱或恐惧而绥靖。绥靖本身或好或坏取决于具体情势,出于虚弱和恐惧的绥靖即是无益而致命的,而基于实力的绥靖是宽宏和高尚的,并且可能是走向世界和平的最切实的、也许是唯一的道路”。——英国首相丘吉尔(1)材料一两幅漫画对我们研究“绥靖政策是否必然”有无价值?说明你的理由。(6分)(2)材料二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视角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6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考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4分)19.【答案】(1)第一幅漫画对研究的问题有价值,第二幅漫画对研究的问题没有价值。理由:第一幅漫画是从苏联角度看待绥靖政策的原因,认为英法的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导致绥靖政策的产生,对研究“绥靖政策是否必然”有一定价值。第二幅漫画表达的是德国法西斯对这些国家资源的掠夺,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沉重的战争负担。漫画虽然与绥靖政策有关,但反映的是绥靖政策的影响,对于研究“绥靖政策是否必然”没有价值。(2)从当时英国民众的态度角度作答。还可以从历史因素、德国角度、国际局势、经济危机等视角进行分析。(3)原则:全面辩证的原则。看法:辩证看待对外政策的利弊,应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析】第(1)问,关键在于掌握两幅漫画的主旨,据此即可指出有无价值和理由。第(2)问,第一小问,由关键信息“举国欢庆”“人群拥挤……人人竭力欢呼”等可知材料二主要是从民众的角度说明英国实施绥靖政策原因。第二小问,角度多样,历史研究角度合理即可。第(3)问,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更换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和基础理论为主,对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