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_第1页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_第2页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_第3页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_第4页
第15课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概文概文览线文题元惠单题文本单元重点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四篇课文从情、事、理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不同国籍和阶层的学习生活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如《纪念白求恩》;有的对人生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如《诫子书》;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慈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纪念白求恩》议论文毛泽东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感人肿腑,催人奋发。掌握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植树牧羊人》小说让·乔诺本文叙述了牧羊人把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贵品质和顽强毅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文莫顿·享特本文讲述了“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及从中学到的影响个人一生的经验。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诫子书》书信正文节录诸葛亮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学习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及古今异义词在文在文线线文题慧惠智题文作家作品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著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文题解说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227—263)。书,书信。《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主题解说《诫子书》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背景资料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在这封著名的家书中,作者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要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舐犊情深,更有贤圣的谆谆教诲,感人肺腑。结构图示批文批文注线文题文惠课题文15《诫子书》[导读]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课文是诸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这种情感。参考注释阅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先与同学们讨论交流,看看能否解决。不能解决的,借助工具书完成。诫子书文|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行为、操守,是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操守,品德。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修养身心。养德;培养品德。【句解:作者开宗明义,告诫无以明志,非淡泊子孙首先要做到“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不宁静专一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句解:“淡泊”“宁静”是互文见义,词汇虽异却表达了“静”的同一思想,都反映了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句解:“夫学须静也”,即学习需要淡泊宁静,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干扰,才能提高学习效果。“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即“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道出了“志”与“学”的关系,即“淡泊”“宁静”是成学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则不成学不成才。大志要与历史潮流的方向一致】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句解:求学的过程中,必须“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就不能振奋精神,不能陶冶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⑤,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又怎么来得及(重新修正,进而奋发)呢!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日:时间。遂:于是,就。枯落:调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句解:文末诸葛亮叮嘱儿子,年华易逝,流年似水,如果不珍惜时光,必将碌碌无为,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这篇家训可谓是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研读文研读文读线文题题惠问题文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答: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答: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答: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答: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答:(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探文究探文究线文题难惠疑题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两者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只有“俭”才能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要始终保持宁‘检以养露“与“静”是否无关?静,不因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诸葛亮根据老子的观点提出了“俭以养德”的主张:就修身而言,不要刻意追求锦衣美食;就治国而言,应约己爱民。那么,如何培养俭德呢?这就要求我们能在思想上保持宁静,在生活上甘于淡泊,也就是说,“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之上的美德。②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志、学、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成就学业。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特文色特文色线文题作惠写题文❶中心突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躁”字,对比鲜明,中心突出。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中多用对偶句,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偶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也使要表达的主旨更加严密而深刻。积文累积文累线文题础惠基题文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淡泊(bó)险躁(zào)B.致远(zhì)枯落(kū)C.淫慢(yíng)穷庐(lú)D.励精(lì)治性(zhì)【答案】C【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的注音有误,“淫”应读“yí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薄泊;B.至致;C.厉励。故选D。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5)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6)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7)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8)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品德高尚的人。(2).(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3).(3)放纵懈怠。(4).(4)修养。(5).(5)疾行,指迅速逝去。(6).(6)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7).(7)增长才干。(8).(8)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淫慢则不能励精”的意思是“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慢”的意思是“放纵懈怠”;“非学无以广才”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学”的意思是“增长才干”。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广才B.非淡泊/无以明志C.夫学/须静也D.淫慢/则不能励精【答案】C【解析】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C项的停顿有误,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夫/学/须静也。5.翻译下列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2)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地集中精神学习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3)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4)放纵懈怠便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便不能修养性情。【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静”“俭”“致远”“淫慢”“险躁”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答案】D阅文读阅文读线文题内惠课题文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8.解释加点的词语。(1)遂成枯落:()。(2)险躁则不能治性:()。【答案】(1)于是;(2)修养性情()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日去吾日三省吾身学吾十五志于学之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答案】C.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答案】用恬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11.文中的“,”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12.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本文是从和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学习、做人;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微微文写线微微文写线文题新惠创题文作文【写法借鉴】本文写作上有三大特色:一是精炼的语言,作者教育子女言辞简洁,朗朗上口;;二是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从生活习惯到品质塑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三是语言中饱含深切的爱子之情,可谓言辞恳切,谆谆教诲,殷殷之情蕴含其中。着三大特点都值得我们学习。【品读感悟】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慈爱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作者却没有高、大、上的语言,有的只是对生活中一些习惯的要求、建议。读来使人感觉到一个父亲的恳切言辞和拳拳爱子之情,后来,文中的血多语句都成了教人、育人的名言、京剧,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几天读来仍然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情境创设】就历代知名家训家规的一句名言,谈谈你的感受,不少于200字。请你模仿家长的语气,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教育,不少于200字。【我来练笔】100200本微文习线文题课本微文习线文题课惠附题文题文答文案文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