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技术规范》_第1页
《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技术规范》_第2页
《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技术规范》_第3页
《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技术规范》_第4页
《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

技术规范

(草案)

辽宁电力公司

2018-10-18

1

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标签的术语定义、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安装规范等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电力行业联盟企业及所属单位的电力设备(强电环境)资产管理,指导超高频RFID标签

的招标、检验、验收、粘贴与管理。

凡本标准中未述及,但在有关国家、电力行业或IEC等标准中做了规定的条文,应按相应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

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768信息技术射频识别800/900MHZ空中接口协议

GB/T2423.22-201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2423.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HG/T2406—2014通用型压敏胶标签纸

GB/T24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

GB/T1768色漆和清漆耐磨性的测定旋转橡胶砂轮法

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GB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7215.211交流电测量设备通用要求、试验和试验条件

GB/T17618-2015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3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标签芯片tagchip

应用于射频标签中实现收发、存储等核心功能的集成电路。

3.2

射频RFradiofrequency

2

无线发射使用的频率,范围为:30kHz~3GHz。

3.3

射频识别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

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的通信,以达到识别并交换数据的技术。

3.4

射频识别系统RFIDSystem

以射频标签与读写器为基础,实现非接触自动识别功能的系统。

3.5

无源射频识别系统passiveRFIDSystem

射频标签内没有电池、不具有主动向读写器发送信息能力的射频识别系统。简称无源系统。

3.6

电子标签electricaltag

用于物体或物品标识、具有信息存储机制的、能接收读写器的电磁场调制信号并返回响应信号的数据载

体,一般也简称标签、射频卡。

3.7

天线antenna

无线收发设备的基本单元,用于向空中辐射或从空中接收射频信号。

3.8

标签寿命taglife

射频标签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平均工作时间。

3.9

识别电场强度阈值Identificationelectromagneticfieldthreshold

允许识别标签的最小电场强度。

3.10

读电场强度阈值Readingelectromagneticfieldthreshold

允许读取标签的最小电场强度。

3.11

写电场强度阈值Writingelectromagneticfieldthreshold

允许写标签的最小电场强度。

3.12

抗静电resistelectrostaticdischarge

射频标签抵抗静电瞬间放电冲击的能力。

3.13

抗压力resistpressure

射频标签抵抗一定压力挤压的能力。

3

3.14

抗冲击能力resiststrike

射频标签抵抗一定冲击的能力。

4电子标签技术要求

4.1通信规约

RFID电子标签通信规约应符合ISO/IEC18000—6C或GB/T29768空中接口要求。

4.2芯片灵敏度

在强电场和强磁场干扰下,标签读取灵敏度不低于-18dBm,从而保证标签正常工作。芯片具有强场干扰

抑制能力和自我保护电路。

4.3芯片要求

RFID电子标签为无源超高频抗金属电子标签,芯片要求如下:

a)RFID电子标签物品标识区存储容量应不小于128bits,用户数据区存储容量应不小于256bits,各专业

部门可根据业务管理需求选择容量大小。

b)电网资产实物“ID”宜采用BCD编码格式,宜存储于物品标识区,且物品标识区应具备编码锁定

功能,编码锁定后不可更改。在满足使用条件的情况下,编码可存储于用户数据区,但应采取数据安全防

护措施。

4.4封装要求

RFID电子标签的使用寿命应达到十年以上。标签封装宜采用板上芯片或表面贴装技术,标签封装要求如

下:

a)芯片与天线应采用焊接连接,且应保证焊接牢靠,防止出现虚焊、假焊或偏焊等缺陷;

b)标签外壳封装宜采用高密封工艺,防止出现密封不严或开裂等缺陷;

c)特殊使用环境下,应根据应用场景在防水密封性、耐候性等方面进行特殊处理。

4.5安全防护

RFID电子标签应具备国密安全算法功能,符合挑战应答双向身份鉴别机制,标签信息应满足《国家电网

公司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应杜绝非授权的设备和程序获取相关信息。

4.6擦写次数

RFID电子标签可擦写次数不少于10万次。

4.7数据保持时间

RFID电子标签数据保持时间为10年以上。

4.8物理性能要求

4.8.1耐湿温度

在63kPa~106kPa(海拔4000m及以下)的大气压力下,标签的工作和贮存运输温湿度条件应符合表

4

3的要求。标签应能耐受高低温交变环境,在符合表1对工作温度下限值至上限值区间的变温环境下按GB/T

2423.22—2012中规定的方法进行高低温交变测试后,标签外观应无变化、无起翘,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表1标签耐温湿度要求

环境条件

温度工作-40℃~85℃

贮存运输极限范围-25℃~85℃

年平均<75%

相对湿度30天,一年中这些天以自然方式分95%

其余时间有时为85%

在极端温度范围外,贮存和运输最长期限仅限于6h。环境的突然变化可

能造成标签

扭曲。因此,包含标签的包装在被打开之前需要在周围的环境条件下稳定放置30

分钟。

4.8.2耐辐射

对需要暴露于阳光下的户外标签,标签应耐受阳光辐射,在总辐射强度≤1120W/m2的情况下,标签表

面的图形和数字的清晰度应不受影响,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4.8.3耐冲击

标签应能适应在使用、搬运、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非重复性冲击,在GB/T2423.5要求进行测

试后,标签应不脱落并能正常工作。

4.8.4耐振动

标签应能适应使用或运输等过程的振动环境,在GB/T2423.10要求进行测试后,标签应不脱落并能正常工作。

4.8.5耐弯曲

5

标签应能承受在使用、搬运、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可能遭受的弯曲应力,标签不应有折痕,封装

应无异常,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4.8.6抗扭曲

标签应能承受在使用、搬运、装卸和运输等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扭曲力,标签不应有折痕,封装应

无异常,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4.8.7抗脱落

采用粘贴方式时,标签的180°剥离强度、持粘性、与隔离纸(底纸)的180°剥离强度和起翘性应

符合HG/T2406—2014中5.5的相应规定。

4.8.8阻燃性

按照GB/T240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标签的阻燃性应满足V-0等级。

4.8.9抗摩擦

按照GB/T176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标签表面应无异常,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4.8.10耐盐雾

按照GB/T2423.17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标签应满足耐盐雾96小时以上。

4.8.11抗腐蚀

标签应能耐受户外雨水冲刷,耐油腐蚀,环境恶劣情况下标签表面应无异常,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4.8.12防污性

标签应具有良好的防污性能,在一些容易受到灰尘、变压器油等影响的环境下,标签表面应无异

常,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RFID电子标签物理性能除应满足4.8.1——4.8.12的要求外,按照GB4208选择标签的防

护等级,户内RFID标签密封性应符合IP54的规定,户外RFID标签密封性应符合IP67的规定。

4.9电气性能要求

4.9.1工作频率

6

RFID电子标签的工作频率应符合920MHz~925MHz。

4.9.2读写距离

使用天线端口传导功率为29.15dBm、天线增益为6dBi的读写器,天线为线极化天线,

在微波暗室测试环境及使用工况测试环境下,RFID电子标签的读写距离应符合如下要求:

a)应用于线路杆塔、变电站室外设备及配网柱上设备的标签:

(1)读取距离: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耦合方向时,标准测试环境下

可读距离不小于9米,使用工况下可读距离不小于5米;

(2)写入距离: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耦合方向时,标准测试环境下可

写距离不小于5米,使用工况下可写距离不小于2.5米。

b)应用于除线路杆塔、变电站室外设备及配网柱上设备外的电厂设备及电网一次设备

的标签:

(1)读取距离: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耦合方向时,标准测试环境下可

读距离不小于4米,使用工况下可读距离不小于2米;

(2)写入距离: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耦合方向时,标准测试环境下可

写距离不小于2米,使用工况下可写距离不小于1米。

c)应用于二次通信、自动化及其他设备的标签:

(1)读取距离: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耦合方向时,标准测试环境下可

读距离不小于2米,使用工况下可读距离不小于1米;

(2)写入距离: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的方向为最佳耦合方向时,标准测试环境下可

写距离不小于1米,使用工况下可写距离不小于0.5米。

在对使用场景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可根据现场使用情况自行选择标签读写距离。

注1:使用工况测试环境宜为:环境温度20℃±10℃,湿度低于80%,室外空旷无遮挡

环境。

4.10电子标签抗静电放电能力

4.10.1电子标签电场抗扰度

标签的抗静电能力,按照IS010373-6中规定进行,试验后标签应能正常工作。

电子标签分别暴露在强度为630V/m电场中6分钟。标签性能满足《电力物联应用组件电

子标签技术规范》5.1.5所规定要求。

使用储能电容150pF±15pF,放电电阻330Ω±33Ω,充电电阻50MΩ~100MΩ的静电

放电装置,设定电压为6kV,对电子标签正面选择均匀分布的6个点,进行接触放电,储存

7

在标签内的数据不应改变,并能进行数据的读写。

在经过试验电压8kV的静电接触式放电或15kV的静电空气放电试验后,5.2.1规定的标签

功能应完好,且5.2.3中规定的标签性能仍应满足。在试验中,功能或性能有短暂的降低或失

去是容许的。

4.10.2电子标签磁场抗扰度

参照GB9254-2008和GB/T17618-2015标准测试抗磁场强度;

按照GB/T17215.211的7.5.3规定进行测试。标签在经过30V/m的试验场强辐射后,应能

满足《电力物联应用组件电子标签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性能要求工作。

电子标签分别暴露在强度为640kA/m的静磁场中6分钟。标签性能满足《电力物联应用

组件电子标签技术规范》5.1.5所规定要求。

电子标签垂直于磁力线方向,以10mm/s的速度,通过强度为640kA/m的静磁场装置,

储存在标签内的数据不应改变,并能进行数据的读写。

4.10.3工频磁场抗扰度

按GB/T17618中4.2.4的规定进行测试后,应能满足《电力物联应用组件电子标签技术规

范》规定的性能要求工作。

4.11标签天线带宽与带外抑制规范

4.11.1标签天线带内电气特性

建议系统接收通道工作在国标920MHz-925MHz窄带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带外干扰。

标签天线必须与所选芯片进行严格的阻抗匹配设计,天线的回波损耗必须在带宽内小于

-15dB,且在带内具备一定的平坦度,以提高标签的接收灵敏度,保证链路良好工作。

4.11.2标签天线带外电气特性

为提高RFID系统的抗强电磁干扰能力,建议接收通道的上下频点±5MHz以外的带外频

段抑制高(S11>-1dB),从而使得带外强电磁场干扰信号不会灌入芯片内,对芯片起到保护作

用。

4.12标签天线极化特性与粘贴规范

4.12.1标签天线极化特性

标签采用线极化天线,除近场电子标签外,天线交叉极化抑制须大于24dB。标签在两

个正交极化方向的最远读取距离差别应在4倍以上。

4.12.2标签天线安装方式

考虑到大地的影响,在地面1.8m以下,强电场基本以垂直极化为主,故标签天线极化建

8

议采用水平极化方式粘贴,从而进一步削弱强电场对标签的影响。

4.13标签安装位置规范

建议标签粘贴位置应尽可能远离绝缘子、高压线等强场区域,以避免静电放电影响。标

签须安装于电力设备接地壳体或设备接地附属物上,保证标签良好接地。特高压场景下,建

议安装在附近铭牌、杆塔等建筑物上,从而减少强场的直接干扰。

4.14阅读距离规范

在强场作用下,在频率925MHz,功率30dBm以及8dB圆极化天线(或等效天线)作用下,

自然空旷环境下,标签与阅读器天线正对阅读距离不小于5m,从而方便使用。

4.15标签天线电磁环境效应

由于延面闪络电压明显低于空气间隙击穿电压。强场作用下,电子标签天线必须进行倒

角处理,避免天线尖角引起的静电放电现象,引发不必要的生产安全事故。抗金属标签的金

属地也必须进行倒角处理,倒角曲率半径大于毫米量级。标签天线尽可能采用大面积覆铜或

喷铝结构,避免细线结构导致的静电放电。

9

电网资产统一身份编码技术规范

编 制 说 明

10

目次

1编制背景..........................................................................11

2编制主要原则......................................................................11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11

4标准结构和内容....................................................................11

5条文说明..........................................................................12

11

1编制背景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7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2017〕72号)的要求编写。

在国家电网十三五计划推动下,RFID技术在电网的应用将会大面积铺开,为保证在电

力强场条件下,RFID标签能够稳定长效工作,需要对RFID标签进行一定的规范。另一方面,

电力系统内静电放电现象明显,为避免标签放电而对电力系统产生影响,也需要对标签进行

规范。

2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符合并贯彻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b)借鉴目前已经执行国家标准、电力行业已有企业标准或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订

适用的标准;

c)本标准符合公司生产、建设、运营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着重于对超高频电子标签的技术内容进行规范。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4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文)的

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3章,由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电子标签技术要求等章节组

成。

本标准从先进性和实用性、操作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给出了电力资产管理超高频RFID

标签的技术性能要求,以指导电网资产实管理建设工作。标准中所列出的电力资产管理超高

频RFID标签的技术性能,是在现有标签应用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高级应用功能的实现

将更进一步为公司对电力物资的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本标准中,RFID标签的物理性能、电气性能、电子标签抗静电放电能力及电磁环境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