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汕头市高考二模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1页
2024年广东汕头市高考二模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2页
2024年广东汕头市高考二模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3页
2024年广东汕头市高考二模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4页
2024年广东汕头市高考二模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卷前必须先填好答题卡的密封线内各项内容。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一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读图由图可推知,商代(

)A.商王直接管辖周边族邑 B.各族邑之间具有统属关系C.以族邑为基本统治单元 D.各族邑享有很大的独立性2.有学者统计了先秦时期的53种文献,发现共有178处出现“中国”一词,从使用语境方面分析后,发现当时“中国”一词约有五类含义(下表)。表:先秦文献中“中国”一词含义“中国”的含义出现次数示例指京师9“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国境之内17“咨女殷商,女穀于中国”指诸夏之领域14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指中等之国6“以负海攻负海,中国之形也。……小国之形也。”指中央之国1“南国之人……,北国之人……,中国之人,冠冕而裳。”据表可知,先秦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王朝疆域不断扩大C.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D.大一统局面已出现3.据《汉书》记载,西汉晚期陈汤曾说:“夫胡兵五而当汉(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成熟 B.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C.朝廷重视军事技术的革新 D.西汉军事科技领先世界4.明代致位宰辅必须经由科举,而应科举必须读儒家经典,但当时的儒学代表人物大多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或名魁金榜的三鼎甲,而是以道义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的各地的理学家。这反映了,明代(

)A.民间儒学的影响扩大 B.官方对民间思想控制减轻C.科举制选材功能失效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5.清代前期,地方官经常劝谕百姓:“山头地角道旁溪畔,但可种植杂粮,尺寸毋使废弃;其山巅地力瘠薄之处,须更番轮种”“如多畜牛以积粪,多种桑以饲蚕,畔上种瓜以尽地力……田头种豆以备蔬菜”。由此可知,当时(

)A.地方官员科技素养有所提升 B.国家赋税依赖于农业生产C.引进了适应性强的高产作物 D.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较突出6.1865年前后,六十余岁的斌椿作诗写道:“卫公(指美国使节卫廉士)来京师,赠我《联邦制》。才士丁韪良(美国传教士),著书讲文艺。初如井底蛙,开编犹愤愤。书云地形方,主静明其义。岂知圆如球,昼夜如斯逝。”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

)A.列强对华文化输出成效显著 B.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日趋激烈C.传统知识分子出现转型迹象 D.美国企图对华移植美式政体7.1895年至1900年是“民族”这个新词在中国传播的关键年代。这一时期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唐才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在现代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说明(

)A.维新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B.国家危亡促进国人觉醒C.三民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近代报刊引领思想变革8.表1948年2月国民党石家庄市某分部党员入党动机调查统计表入国民党动机人数占总数之比例怕打了饭碗而加入者15679.2%想利用国民党的关系靠近行政负责人者2010.2%糊里糊涂被拖进去者189.1%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者31.5%总计197100%表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时国民党(

)A.内部派系林立 B.贪污及腐化严重C.坚持专制独裁 D.组织和思想涣散9.1952年内地投资额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重是39.3%,至1957年上升至49.7%;1952年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是29.2%,至1957年上升至32.1%。这说明,当时我国(

)A.集中力量发展内地经济 B.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C.工业布局逐渐得到改善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10.1982年中共十二大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这(

)A.为国企改革奠定基础 B.动摇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 D.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亚历山大在希腊本土主要以科林斯联盟的身份进行统治。在马其顿,他保持国王的身份,但同时也让臣民拥有一些传统的权利。在埃及,他就成了有绝对权威的法老,是神的化身。对于比较顽强的腓尼基诸城邦,他只要求诸城邦做附庸。亚历山大实行这一统治策略旨在(

)A.为希腊文化扩张扫清障碍 B.缓和帝国内部矛盾C.维护各地本土文化独立性 D.促进区域文化融合12.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严复曾论及欧洲历史时说:“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严复所谓“拂特之制”是指(

)A.城邦民主制 B.政教合一体制 C.封建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13.16世纪20年代,一位西班牙人在西非的加奥写道:“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用来购买来自欧洲和柏柏尔地区(北非)的商品……但往往找不到足够的商品将身上的钱花光……”西非的这种状况(

)A.迎合了欧洲资本积累需要 B.推动欧洲向东方寻找新航路C.导致了黑人奴隶贸易兴起 D.刺激了地中海地区商业发展14.19世纪中叶,许多西方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者必须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样就能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这一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A.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世界 B.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诞生C.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D.基督教神学历史观瓦解15.1923年,有人调查了美国城市的123个工人家庭,发现其中60个家庭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中,26个家庭的住房非常简陋,甚至有21户连洗澡盆都没有。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当时美国(

)A.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B.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风险C.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D.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衡16.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同欧洲在一起,但不是其组成部分。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但不能被并入或同化。”这表明,当时(

)A.英国反对欧洲走向统一 B.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C.欧洲联合威胁英国安全 D.英国极力维持大国地位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有4题,都为必做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国民政府已于四月十八日正式建都南京,南京为总理(指孙中山)指定的都城,在历史上亦为中国民族求独立自由而屡次建立的都城,邦国之基,自此永奠……。——蒋介石发布的告全体将士书(1927年4月)材料二:《建都南京二周年纪念宣传大纲》:自近世海道打通以来,世变中心,不在内陆,而在海上。东西文化的交换,不由旱道,而恃水程。……上海居全国海岸线的中点,既便于指挥全海,以应付风云日紧之太平洋,亦为中外文化交换之枢纽。而控制利用上海的局面,唯南京恰为适宜。《建都南京二周年纪念宣传要点》:南京是对外因应世变、交换文化,对内统驭全国、建设南北统一文化的最适当的全国政治中心。——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周报》(1929年4月15日)材料三: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王稼祥交谈时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王稼祥建议:“北平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毛泽东连声赞同说:“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摘编自孙文晔《把千年帝都变为人民的国都》(原载《文摘报》)(1)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蒋介石选择建都南京,其表面宣称的理由有哪些,并分析蒋介石的真实意图。(2)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定都问题的历史背景,并说明选择定都于北京的战略意义。18.某学者为研究1500——1700年英国商业情况,搜集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伦敦商人格里戈里·艾沙姆的财产清单项目财产价值(英镑)镑先令便士在伦敦的财产:家具、盘子、租借物等29697在北安特郡的财产:家具、农具、谷物、牛、羊毛等30074呢绒和其他财产:在伦敦货舱里的货物、在佛兰德尔(在荷兰)待售的货物等4375169别人欠艾沙姆的钱7368114现金14501总计12486411(注:据罗杰斯研究当时英国普通工人日工资约为6—8便士。)——据1558年英国伦敦商人格里戈里·艾沙姆的遗嘱清册材料二:有英国学者对17世纪前期伦敦140名大商人进行了抽样调查,查明了89人的出身(表4),其中32人是伦敦市民的后代。这32人中只有5人不是出身商人世家,其中郡城商人的儿子19人,出身骑士或绅士家庭的24人,出身自耕农和佃农的14人。这140名商人中55人的动产超过2万镑,最多的40万镑。下表:17世纪前期伦敦大商人出身一览表(节选前5人)伦敦商人姓名父辈及所从事的职业威廉·邦德爵士父:男子服饰商,1587—1588年任伦敦市长外祖父:呢绒商,1558—1559年任伦敦市长詹姆士·坎贝尔爵士父:金属商,1609—1610年任伦敦市长理查德·张伯伦父:冒险商人,莫斯科公司成员约翰·加德勒爵士父:男子服饰商,1555—1556年任伦敦市长约翰·戈尔爵士父:与葡萄牙、北非做生意的主要商人——据[英]郎:《詹姆士一世时期伦敦商人的出身和抱负》(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英国商人的经营状况。(2)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世纪英国商人出身呈现的特点,并说明与16世纪相比英国商业发生的变化。(3)该学者将遗嘱清册、抽样调查等材料用于研究当时英国商业情况,对此谈谈你的看法。19.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挑战、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宋书学核心理论的嬗变第一节从“不朽盛事”到“乐心余事”——唐宋书法价值观的改变第二节从自然之“象”到我心之“意”——书法艺术表现主体的转移第三节从“书必有法”到“放笔一戏”——唐宋书学创作理论的巨变第四节从风神气骨到意、韵、趣——唐宋书学审美倾向的丰富第五节从“性情”到“道德”——唐宋书学批评理论的演进——摘编自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请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内容,参照材料中节标题的格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标题适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节录)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就是为了帮助在自由世界中建立这样的制度和条件。这个政策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帮助欧洲复兴并建立一种欣欣向荣的经济;帮助其他那些由于战争或冷战而产生特殊需要,且我们在那儿有特殊利益并有责任满足它们要求的国家;帮助发展落后的地区;对北约成员,如希腊、土耳其等提供军事援助;在东西方贸易中,限制向东方出售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货物;购买和储备战略物资;致力于重建一个基于多边贸易、关税壁垒降低和货币可自由兑换的国际经济。——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1950年4月14日)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商朝时期(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殷墟都城大邑形态是由若干小邑簇拥着王邑构成,即是由若干族氏聚落簇拥着王宫贵族聚落构成。这些族氏小邑和王邑单元的有机分布,构成了殷墟都城的总体布局。族邑是氏族或家族聚落的简称,在商代的王都大邑或方国、诸侯大邑中是基层的聚落单位。商代的大邑聚落都是以族邑聚落为框架构成的。殷墟“大邑商”的大邑体制,是通过族的关系、网络来维系和实现的。由此可见,商代以族邑为基本统治单元,C项正确;商王直接管辖王畿所在地,排除A项;殷墟大邑商内的各个族邑,都是相对独立的聚落单元,每一族邑都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并不是统属关系,排除B项;商代殷墟范围内的各族邑并不享有独立性,王畿之外的方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京师、国境之内、诸夏之领域、中等之国、中央之国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诸夏之领域”,说明先秦文献中“中国”强调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的含义,折射出了先秦时期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得出王朝疆域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一词的不同含义,并不能得出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可知,西汉晚期,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而不是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成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而不是朝廷重视军事技术的革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而不是西汉军事科技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当时的儒学代表人物大多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或名魁金榜的三鼎甲,而是以道义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的各地的理学家"可知,当时的儒学代表人物大多不是位极人臣的大学士或名魁金榜的三鼎甲,而是以道义名节自励,讲求修、齐、治、平之道的各地的理学家,这反映了民间儒学的影响扩大,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官方对民间思想控制减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科举制选材功能失效,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家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耕地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清代前期官员劝谕百姓利用好山头地角和地力贫瘠的土地,采取套种的办法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应对耕地不足的问题,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D项正确;材料所述官员的劝谕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的常识,不涉及十分高深的农业科学,不能得出地方官员科技素养提高,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家重视农业发现,但没有农业赋税数据情况,不能断定赋税依赖于农业,排除B项;材料提及种植杂粮、养牛、养蚕、种瓜、种豆,没有涉及引进了玉米、甘薯等适应性强的高产作物,排除C项。故选D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65年前后(中国)。斌椿是清朝官员,据材料可知,他在与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交往中了解了外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等方面的情况,增加了对世界的了解,改变了一些传统看法,体现传统知识分子在接触西学过程中出现转型迹象,C项正确;材料所述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与斌椿的交往总体上属于正常的个人交往,有利于中国人接收进步思想,而非带有文化侵略性质的“文化输出”,排除A项;材料提及美国使节、美国传教士,未提及欧洲人,也没有争夺市场、划分势力范围等信息,不能体现“欧美对华利益争夺”,排除B项;美国使节向斌椿赠予书籍《联邦制》,主要是为了介绍美国情况,当时清朝政府不可能接受移植美式政体的想法,美国政府也无意这样做,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5年至19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材料"1895年至1900年""史籍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民族'一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维新变法,排除A项;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与材料中的人物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报刊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根据编个信息可知,大部分国民党石家庄市某分部党员入党动机多是为了个人利益或缺乏坚定思想,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组织和思想涣散,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入党动机,不涉及内部派系划分,排除A项;材料中无证据证明贪污及腐化严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入党动机,不涉及统治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2至195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一五”时期,内地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说明这一时期国家工业布局有所改善,C项正确;1957年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至32.1%,仍然低于沿海地区,无法得出集中力量发展内地经济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区域结构调整,未涉及重工业和轻工业的结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布局的调整,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共十二大肯定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的成果,并要求长期坚持下去,巩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国企改革无关,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突破,不是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亚历山大在帝国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统治举措,总体原则是基本保留当地原有的政治体制和各项制度,适应当地文化观念,给予一定的自主权,避免过度严苛的统治措施,这些有利于缓和帝国内部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缓和被统治地区的人民对帝国统治的抵制或反抗,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亚历山大基本保留了各地的制度,适应其文化,而非强行推广希腊制度和进行文化扩张,排除A项;亚历山大作为帝国统治者,各项举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为各地区的利益考虑,且只有文化独立性没有文化交融也不利于帝国统治,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亚历山大的统治措施,未提及亚历山大保护当地文化、传播希腊文化、推动通婚,不能体现促进区域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材料"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拂特之制"是指欧洲的封建制度,C项正确;城邦民主制是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欧洲历史"不符,排除A项;政教合一体制是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欧洲历史"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是近代欧洲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欧洲历史"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20年代(西非)。据材料“不可胜数的黑人来到这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用来购买来自欧洲和柏柏尔地区(北非)的商品”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用美洲掠夺的白银到非洲市场换取物品,再把物品带回欧洲销售获取利润,这有利于加速欧洲资本积累,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推动欧洲向东方寻找新航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导致了黑人奴隶贸易兴起,排除C项;材料体现西非与欧洲的贸易,没有体现刺激了地中海地区商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许多西方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者必须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可知这一思想强调“科学归纳”,由此可知受到当时科技革命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通过归纳法得出史学结论,这明显是受科技革命的影响,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影响,排除B项;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是18世纪,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神学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3年美国。材料显示,1923年的美国,很多经济不富裕的家庭也购买了汽车,这些汽车应该是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美国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商家通过分期付款等方式刺激超前消费,为后来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本题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材料主旨不是美国工人生活贫困和阶级矛盾激化,而是经济不富裕的家庭通过分期付款购买汽车的超前消费现象,排除A项、C项;材料未提及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和发展速度,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衡,排除D项。故选B项。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首相丘吉尔倡导保持英国既在欧洲内部保持联系交往,又保持自身独特性,这体现出英国极力维持大国地位,D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对它感兴趣,同其联系交往”可以看出英国并不反对欧洲走向统一,排除A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是在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英国的态度,无法得出欧洲联合威胁英国安全,排除C项,故选D项。17.(1)表面理由:南京是孙中山指定的首都;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便于控制、利用东南沿海富庶地区;海路交通便利,便于中外文化交流。(任答2点)真实意图:树立孙中山继承者形象,笼络国民党内支持力量;以江浙资本家为基础,壮大自身势力;便于获取英美等列强支持,从而控制全国。(任答1点)(2)历史背景: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国共力量发生根本性转变;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性人民民主政权提上议程;中共中央筹备七届二中全会,计划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等。(任答2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战略意义: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位于华北解放区内,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彰显人民政权的性质;位于北方,连接关内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临近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战略地位重要,交通发达,临近东北工业区,有利于发展经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利于提升国民认同等。(任答2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一“南京为总理(指孙中山)指定的都城,在历史上亦为中国民族求独立自由而屡次建立的都城”可得出:南京是孙中山指定的首都;根据材料二“而控制利用上海的局面,唯南京恰为适宜。”可得出:便于控制、利用东南沿海富庶地区;根据材料二“南京是对外因应世变、交换文化,对内统驭全国、建设南北统一文化的最适当的全国政治中心。”可得出:海路交通便利,便于中外文化交流。根据所学可得出: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真实意图:根据材料三“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可得出:以江浙资本家为基础,壮大自身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树立孙中山继承者形象,笼络国民党内支持力量;便于获取英美等列强支持,从而控制全国。(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第一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三“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王稼祥交谈时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国共力量发生根本性转变;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建立全国性人民民主政权提上议程;中共中央筹备七届二中全会,计划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等。第二小问战略意义:根据材料三“北平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位于北方,连接关内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得出:战略地位重要,交通发达,临近东北工业区,有利于发展经济;根据材料三“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得出:临近社会主义国家,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根据材料三“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中心,位于华北解放区内,有深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彰显人民政权的性质;根据材料三“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利于提升国民认同等。18.(1)出现了资本雄厚的大商人;伦敦成为商人集聚的中心;存在兼营商业和农业的情况(或兼具商人和地主的双重身份);商业经营范围较广(或跨国贸易),与欧洲大陆贸易往来;金融信贷业发达;呢绒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内容。(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特点:商人出身呈多元化(跨阶层);大量商人出自中下层贵族和底层平民;出现政商合一的商人家族;商人在政治上的影响较大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变化:商贸范围进一步扩大;商人资产更加雄厚;很多商人拥有贵族头衔,政治地位提升等。(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遗嘱清册是研究当时商人财务状况的第一手材料,能真实反映个别商人的经商情况,有较高史料价值,但遗嘱清册主要是个案,很难对全面了解当时英国商人的整体情况抽样调查,通过大量使用统计数据,有利于全面、整体、深入了解历史,但需要注意抽样样本的科学性和典型性等。(任答1点。要从史料价值与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只答一个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据材料“伦敦商人格里戈里·艾沙姆的财产清单,在伦敦货舱里的货物、在佛兰德尔(在荷兰)待售的货物等”“别人欠艾沙姆的钱”“在北安特郡的财产:家具、农具、谷物、牛、羊毛等”,可得出出现了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存在兼营商业和农业的情况(或兼具商人和地主的双重身份);商业经营范围较广(或跨国贸易),与欧洲大陆贸易往来;伦敦成为商人集聚的中心;据材料“呢绒和其他财产:在伦敦货舱里的货物、在佛兰德尔(在荷兰)待售的货物等”,可得出呢绒成为商业贸易的重要内容;在伦敦的财产有“租借物”,可得出金融信贷业发达。(2)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据材料一格里戈里·艾沙姆的财产清单及注释内容可得,16世纪英国商人财产结构多元,涉及城市与乡村的实物资产、国内外贸易商品及债权等,反映出商人经营领域广泛,且财富积累显著,表明商业活动活跃。据材料二17世纪前期伦敦大商人出身一览表及说明可得,商人出身背景多样,涵盖伦敦市民、郡城商人、骑士或绅士、自耕农及佃农等不同社会阶层,体现了商人阶层的多元化特征及社会流动性增强。同时,许多商人父辈即为成功商人或市政官员,显示了商人家族的延续性及政治影响力。变化:据所学知识可知,与16世纪相比,17世纪英国商业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商贸范围进一步拓展,如伦敦商人的贸易触角已延伸至荷兰的佛兰德尔等地及与葡萄牙、北非的交易,显示出国际贸易网络的扩展;商人资产规模显著增长,如艾沙姆个人财产总值高达12486英镑,而多数样本商人动产超过2万镑,甚至达到40万镑,说明商业资本的集中度与规模均有提升;商人群体社会地位上升,不少商人获得爵士头衔,且有家族成员担任过伦敦市长,这表明商人不仅在经济上取得成功,还在政治上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权力。(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英国)。据材料一中格里戈里·艾沙姆的遗嘱清册信息及材料二中对17世纪伦敦大商人的抽样调查数据,可得该学者研究采用了原始文献资料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历史启示。据材料一遗嘱清册内容,可得出这是研究个体商人财产构成、商业活动及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16世纪末期英国商人具体的财富积累和商业布局情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对于理解当时商人日常生活、财产观念及商业行为模式等具有直观且细致的展现。然而,遗嘱清册作为个案资料,其代表性有限,难以全面反映整个英国商人群体的普遍状况,因此在利用时需谨慎,需与其他史料互证,避免以偏概全。据材料二抽样调查数据,可得出通过对大商人的出身背景、资产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17世纪英国商人阶层的总体特征及其社会地位变化,有助于揭示商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抽样调查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宏观视角,利于发现历史趋势,但其科学性和典型性至关重要。研究者需确保抽样覆盖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否则可能导致结论偏差。19.示例1: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宋明理学内涵的丰富北宋,儒家思想吸纳了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提出“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位性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示例2:从“雅”到“俗”——魏晋至明清文学艺术表现主体的转移魏晋至唐,随着士人群体的兴起和统治阶层的推动,文学艺术崇尚“雅”,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喜好。例如顾恺之《女史箴图》等宫廷绘画,柳公权、颜真卿等书法艺术。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音及,市民文艺繁荣。例如宋代宋词、风俗画的兴起,元代元曲、杂剧的流行,明清通俗小说的繁盛等。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文学艺术表现主体从“雅”向“俗”发生了明显的转移。文学艺术反映了历史的脉动、社会的喜好和时代的风貌,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详解】本题是历史实物阐释类论述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设问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内容,参照材料中节标题的格式拟定一个标题,如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宋明理学内涵的丰富,其次围绕该论题进行论述,主要是对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表述,如北宋,儒家思想吸纳了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提出“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位性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最后,深化总结,针对理学的地位与影响进行概括,如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