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_第1页
《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_第2页
《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_第3页
《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_第4页
《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XXXX

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

TestguideforamountofenergySavingofsurplusheatrecoverysysteminpower

plant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GB/TXXXXX—XXXX

I

GB/TXXXXX—XXXX

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试验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发电厂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检测基本的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热力发电厂锅炉尾部烟气、汽轮机乏汽或机组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的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24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

GB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3102.4热学的量和单位

GB8117.1-2008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第1部分:方法A大型凝汽式汽轮机高准确度试验

GB8117.2-2008汽轮机热力性能验收试验规程:第2部分:方法B各种类型和容量的汽轮机宽准确度

试验

GB10184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DL/T904-20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3术语定义及符合

下列术语定义及符合适用于本标准。

3.1术语定义

3.1.1

烟气余热回收系统SurplusHeatRecoverySystemofFuleGas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是安装于火力发电厂锅炉空预器后烟道内,用来回收锅炉外排烟气的余

热。见图1。

1

GB/TXXXXX—XXXX

回凝结水系统

凝结水来

图1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受热面采用低温省煤器,增大烟道阻力,增加了引风机耗电量;低温省煤器也

增大了水侧工质阻力,消耗工质扬程,增加厂用电消耗量。回收的热量主要引入汽机回热系统,替代汽

轮机抽汽,增大发电量。

3.1.2

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SurplusHeatRecoverySystemofTurbineSteamExhaust

andRecycledWater

汽轮机乏汽或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见图2,主要采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用汽轮机高品质的抽汽作

为吸收式热泵的驱动蒸汽,回收部分或全部汽轮机乏汽、或循环水余热,提高机组循环效率。

驱动蒸汽

循环水或

热网水

汽轮机排汽

图2汽轮机乏汽或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

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的运行也消耗电量,增大机组的厂用电消耗。由于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

回收热量品质较低,只能用于供热。

3.1.3

余热系统回收热量AmountofHeatRecoveryoftheSurplusHeatSystem

QyQy

余热系统回收热量指余热系统从外排热能中回收的热能。

3.1.4

余热系统名义节煤量AmountofNominalCoalSavingoftheSurplusHeatSystem

BmyBmy

余热系统名义节煤量是指与回收热量等热值的标煤量。

Qy

3.1.5

供电煤耗变化量Variationofcoalconsumptionofpowersupply

bgbg

2

GB/TXXXXX—XXXX

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切除、投入两种运行模式下,机组的供电煤耗率的差值。

3.1.6

机组实际节煤量AmountofActualCoalSavingofthePowerPlant

BsjBsj

指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投入后,机组实际节煤量。

3.2符号和单位

GB3101和GB3102.4规定的量、符号和单位及表1的量、符合及单位适用于本标准。

表1量、符号和单位

量符号单位

余热系统回收热量kW

Qy

低压省煤器入口水焓kJ/kg

hwi

低压省煤器入口水流量kg/s

Dw

低压省煤器出口水焓kJ/kg

hwo

热泵驱动蒸汽焓kJ/kg

hq

热泵驱动蒸汽流量kg/s

Dq

热泵疏水焓kJ/kg

hs

热泵热网水流量kg/s

Drw

热泵热网水入口焓kJ/kg

hri

热泵热网水出口焓kJ/kg

hro

余热系统名义节煤量kg/s

Bmy

汽轮机消耗热量(不含回收余热)kJ/s

Qgl

发电机功率kW

PF

主变出口功率kW

PG

汽轮机纯凝工况热耗kJ/kWh

qcs

汽轮机供热工况热耗kJ/kWh

qgr

3

GB/TXXXXX—XXXX

切除余热利用后汽轮机热耗kJ/kWh

qqc

投入余热利用后汽轮机热耗kJ/kWh

qtr

热耗变化量qkJ/kWh

供电煤耗变化量g/kWh

bg

机组实际节煤量kg/s

Bsj

4总则

4.1火力发电机组投用余热回收系统后,与余热回收系统相关联设备的运行参数应发生改变,

余热回收系统宜测试下列节能量:

a)与回收余热热量对应的名义节煤量;

b)余热系统投用后,机组总效率应提升,在机组出力(发电机功率和供热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效率提升值所获得的节煤量,应为余热回收系统真实的收益,即实际节煤量;

c)由于回收的余热品质较低,利用效率较低,实际节煤量应低于名义节煤量。

4.2通过本标准的测定可获得下列指标的测量值:

a)回收余热量;

b)名义节煤量;

c)汽轮机热耗变化量;

d)机组供电煤耗变化量;

e)实际节煤量。

烟气、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应在锅炉效率定义边界外,余热系统的投用、退出不

应影响锅炉效率,在计算余热回收系统节煤量时锅炉效率应保持不变,应以投用、退出余热回收系统

后引起的汽轮机热耗率、厂用电率的变化核算实际节煤量。

4.3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测试应符合下列原则:

a)汽轮机组应在相同的主再热蒸汽参数、环境参数、发电机出力、供热出力条件下,测试机组在

投入、退出余热回收系统的两种运行方式下的热耗率和厂用电率;

b)应根据测定的热耗率和厂用电率差确定煤耗变化率和节煤量。

5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的前期准备

4

GB/TXXXXX—XXXX

5.1余热回收系统试验前,试验单位应了解系统布置、运行参数、安全运行范围、各主要运行工况的

设计性能和节能目标。

5.2试验单位应与电厂、供货商共同商定确定试验范围。

5.3节能量的测试应以投入、退出余热回收系统两种运行方式下,相同边界条件和出力工况下的汽轮

机热耗率试验为基础,热耗试验应参照GB/T8117的规定执行。

5.4应按GB/T8117标准要求准备试验测点及相关仪表,至少应考虑下列测点:

a)汽轮机组热耗试验计算基础的流量测量装置应满足GB/T8117的要求,可采用ASME(增加标准

编号)规定的长颈喷嘴、标准圆弧喷嘴或标准孔板。

b)发电机出口功率应采用高精度功率表测量。

c)各辅助流量测量,如再热减温水、过热减温水等应采用标准孔板测量。

d)热耗计算的主要参数,如主蒸汽、再热蒸汽、高排、给水参数应采用经校验合格的高精度压

力变送器和热电偶(热电阻)测量。

e)汽轮机排汽压力应采用高精度绝对压力变送器测量。

f)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应包括的主要测量参数有:低温省煤器前烟温、低温省煤器后烟温、低温

省煤器烟风阻力、低温省煤器进口水温、流量,低温省煤器出口水温,低温省煤器水侧阻

力,升压泵耗功(若有)。

g)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应包括的主要测点有:驱动蒸汽(抽汽)压力、温度,热

网水来水温度、流量,热网水出水温度,循环水来水温度、流量,循环水出水温度,乏汽

温度,驱动蒸汽的凝结水温度、流量。

5.5试验时热力系统应按照汽轮机设计热平衡图规定的热力循环运行,任何与该热力循环无关的其他

系统及进出流量应进行隔离,无法隔离的流量应进行测量。下列系统和流量试验时应隔离:

a)主蒸汽,再热蒸汽、抽汽系统的管道和阀门的疏水;

b)汽机本体疏水;

c)高、低压旁路及其减温水;

d)加热器至凝汽器的紧急疏水;

e)加热器给水、凝结水大小旁路及再循环;

f)加热器壳侧放水、放气,水侧放水、放气;

g)汽轮机辅助抽汽;

h)水和蒸汽取样;

5

GB/TXXXXX—XXXX

i)除氧器放水、溢流、放气及其他机组联接的抽汽、给水、轴封供气平衡管;

j)补水;

k)锅炉连排、定排、吹灰、放气、疏水等。

5.6应根据试验内容和目标提出试验修正方法。为获取投入、退出余热回收系统运行模式下的精确热

耗率差,应将投入、退出余热回收系统模式下将对比工况修正到同一个边界条件,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汽轮机热耗率试验的修正内容应按GB/T8117执行,应包括主蒸汽压力、主蒸汽温度、再热蒸

汽温度、再热器压损等。

b)排汽压力的修正应根据试验边界的需要选择。对于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性能测试,应采用

汽轮机排汽压力修正。对于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可不进行排汽压力修正。

c)热耗对比试验的出力应相等,应对机组出力(功率和热耗)进行对比、修正。

5.7试验的持续时间和读数频率宜按一次性能试验的最短持续时间为1h,各参数读数频率应满足GB/T

8117标准的要求。

6余热回收系统的现场试验

6.1在进行试验前,应确认汽轮机、回热系统、给水泵、凝汽器等辅助设备处于良好状况,机

组应按照约定的热力系统运行。

6.2试验用测点及仪器仪表工作应正常,数据采集系统应工作稳定,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应满足

GB/T8117的要求,应能够进行准确数据采集。

6.3机组应按试验准备期间确定的隔离方法隔离,机组不明漏率应小于0.3%。

6.4试验开始前,机组应在给定负荷稳定运行半小时以上。试验期间机组应运行稳定,运行参

数的波动应符合相应标准、规程的要求,其试验平均值与规定值间的最大允许偏差以及最大允

许波动均应满足GB/T8117要求。

6.5余热回收系统投入和退出对比试验至少应控制下列因素:

a)余热回收系统投入、退出试验应在同期进行,环境条件(气温、湿度)应基本一致。

b)机组主汽温度、再热温度、主汽压力应在设定值下投入自动运行。

c)锅炉煤质应稳定,试验期间宜采用同一煤质。

d)试验宜安排由同一班运行人员监控。

e)机组发电负荷应投入自动协调运行,机组发电机出力、热负荷应保持不变。

6.6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节能量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6

GB/TXXXXX—XXXX

a)试验前,应检查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工作正常,烟气温降、水侧温升等参数应合理;

b)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烟风阻力应正常,烟风阻力过大时,应查明原因;

c)烟气余热换热设备来水温度应高于低温省煤器的设计限定值,设备不应发生低温腐蚀;

d)机组负荷在降低过程中,锅炉排烟温度会随负荷逐步降低,导致低温省煤器的换热量逐步减小,

试验中应进行多负荷点测试,确定低温省煤器的有效运行范围和节能量的变化趋势。

6.7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验期间,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应工作正常,各运行参数运行应正常,热网水温升应正常;

b)试验前,设备供货商、电厂可对热泵及系统进行调整,提高热泵出力,降低汽轮机乏汽、循环水

余热外排大气的量,提高机组的整体效率。应全部回收汽轮机乏汽、或循环水余热工况点应为机

组运行总效率的最高点;

c)热泵驱动蒸汽参数调整应满足热泵安全运行要求。

7数据处理及结果计算

7.1数据的整理方法及汽轮机组热耗计算方法应符合GB/T8117的规定。

7.2试验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有效时段内的试验数据应进行平均值计算,并对零位、大气压力、仪表校验值等进行修正;

b)对于同一参数多重测点,应采取算术平均法;

c)各储水装置,如除氧器、排汽装置等的水位变化量应换算成相应的流量。

7.3名义节煤量计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a)烟气余热回收系统中,应采用低温省煤器水侧进出口工质焓差和流量的乘积计算回收热量,见

公式(1):

()

QyDwhwohwi1

b)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中,应采用吸收式热泵吸收部分或全部排汽废热,回收热量

计算见公式(2):

()

QyDrwhrohriDqhqhs2

c)余热回收系统名义节省的标准煤量应按公式(3)计算:

()

BmyQy/292713

7

GB/TXXXXX—XXXX

7.4余热回收机组测试、修正热耗率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在机组投入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工况下,回收的热量进入汽轮机回热系统,排挤低压抽汽,

a)Qy

计算汽轮机热耗时,不应计入回收热量。投入、退出两种运行模式,可采用相同的热耗率

Qy

计算见公式(4):

Q

gl()

qcs36004

PF

b)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成为机组供热热网的一部分,计算汽轮机热耗时,应将余热

回收系统与机组抽汽供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热网考虑,机组出力应为发电机功率和热网总热

量。因此,投入、退出汽轮机乏汽、循环水余热回收系统试验热耗率计算应采用公式(5)计

算:

QQ

glgr()

qgr3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