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训练12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训练12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湖南期末)“自九一八事变后,各中间政派便积极呼吁团结抗日;华北事变后,他们仍然坚持抗日民主立场,一方面抨击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另一方面响应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推进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和抗日民族团结的进程。”这主要反映了()A.中共抗日主张被各派接受B.中日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C.中国各个政派的团结抗日D.中国对日本全面抗战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中间政派支持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批判国民党内战独裁政策,实质上反映了在日本加紧侵华的形势下,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抗日主张被各派接受,排除A项;材料反映国民党实行内战独裁政策,排除C项;中国对日全面抗战始于七七事变后,排除D项。2.(2020·广东东莞开学考)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热潮,组建“禹贡学会”,旨在“明辨疆域,昭告国人,神州版图,不容强邻侵吞”。这表明()A.政府抗战态度不明,疆域史地研究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B.重视国史研究是史学界的传统C.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D.先进知识分子呼吁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禹贡学会”的组建是为呼吁国人抵抗日本侵华,故A项错误;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先进知识分子热衷国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历史地理来为中国当时的现实服务,故C项正确;全面侵华战争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与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不符,故D项错误。3.(2020·湖南五市十校二联)“很显然的,日本若要进行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占据卢沟桥,日本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材料应该是()A.日本军部发动侵华战争的文件 B.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C.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的证据 D.发动百团大战的必要性之说明答案B解析材料“卢沟桥在地理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进行华北分离运动的原因,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原因,全面侵华战争不是偶然,而有其深刻历史背景,故选B项。4.(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C.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D.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答案B解析1937年淞沪会战,国民党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坚持抗战三个多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故B项正确。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但之后不符合“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排除A项;1938年10月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京大屠杀,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不符合“此次战役”,排除D项。5.(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南京沦陷的当天,国民政府公布的作战计划指出:“现在我军战法,应于硬性之外,参以柔性,务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使任正面阻击战斗。同时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这表明国民政府()A.认识到不同作战方式配合使用的价值B.已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C.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认为“硬性之外,参以柔性”“组织训练民众,使连(联)合军队,共同施行游击”等信息可以得出,国民政府认识到应该采用不同战术,故A项正确。发动训练民众不等于国民政府接受了全面抗战路线,B项错误;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C项错误;虽然材料中体现出一定的敌后抗战的思想,但不等于国民政府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D项错误。6.(2019·皖中名校联考)陈云在1938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这一现象表明()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B.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C.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的转折D.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抗大虽然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但是仍然吸引了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9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相比,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故选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7.(2019·四川宜宾一中月考)1940年8月,《新华日报》开设专栏,每天发表一篇甚至多篇“华北破击战通讯”,如《平汉线上邢内段的破击战》《破击战在晋察冀》等。由此可知,这些“通讯”()A.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B.表明了中共抗战的主体地位C.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信心D.宣扬了国共联合抗战的必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40年8月”和“华北破击战”“平汉线”“晋察冀”等信息可知,《新华日报》的这些“通讯”主要是在报道百团大战的战绩,相对于正面战场失利的情况,百团大战的胜利无疑会振奋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故C项正确。材料与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中共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是在相持阶段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B项错误;百团大战基本上是八路军独立进行的,与国共联合抗战关系不大,D项错误。8.(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1942-1943年河南发生大饥荒。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采用教育民众互助友爱、组织开展纺织运动、协助灾民发展生产等方式,安置了25万涌入边区的灾民。这主要反映出()A.恶劣的战时环境导致灾情扩大B.抗日根据地适时调整了工作重心C.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正式确立D.中共充分认识到战争胜利的根源答案D解析由边区政府发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号召,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安置了大量“涌入边区”的灾民可知,共产党积极关注群众的安危和利益,认识到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灾情“扩散”,排除A项;安置灾民不能说明工作重心“转移”,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正式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项错误。9.(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下图是著名画家米谷对某一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描绘。蒋介石在短短三年中形象急剧蜕变(由右至左),初期“意气风发”,进而“浑身受伤”,最后长刀换成了“匕首”。这一时期是()A.北伐战争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红军长征期间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因此漫画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0.(2019·河北衡水模拟)中共中央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A.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B.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C.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中“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表明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项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指平津战役后即三大战役结束后,排除;D项指渡江战役,排除。11.(2020·江西新余四中检测)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人民政府,以及大会代表和政府委员均有一定的民主人士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即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项;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排除C项;1954年宪法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D项。12.(2019·江西上饶中学开学检测)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文告》中提到: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解放战争已胜利结束B.政治斗争比军事斗争更加重要C.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D.美国放弃了“扶蒋反共”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可知毛泽东强调敌人不会自行消灭,还会继续存在,因此还应该将革命进行到底,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比较,因此得不出两种斗争方式的地位高低,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和材料不符。[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湖南长沙模拟)驻延安的美国观察组经过认真考察和研究,在向国内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无论我们向现在这样的国民党政府提供多少物资和供应,这些自称为共产主义者的人总有一天要接管中国。”这一报告表明()A.考察推动了中美联合抗战B.美国政府决定大力援助延安C.军事援助决定着抗战结果D.中共发展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答案D解析美国扶蒋抗日的目的在于维护其在华乃至在亚洲的利益,而共产主义者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壮大使美国对其未来的利益感到担忧,因此该言论客观上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共力量发展的认可,D项正确。此时中美已经处在联合抗战的状态下,A项错误;材料中的言论不能说明美国政府决定援助延安,B项错误;外国的军事援助有利于推动中国抗战,但不是起决定作用,C项错误。14.(2019·甘肃省第一次高考诊断考试)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在旧的国际秩序崩解的过程中,中国抓住了机会,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这说明二战时中国()A.外交的主动性前所未有B.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缔造者C.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D.外交由反应式转变为主动式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外交已经超越反应式外交,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可知,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C项。“前所未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世纪中后期中国逐步建立近代外交,由被动外交逐步转变为主动外交,排除D项。15.(2019·辽宁大连模拟)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性提高,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支援中共的解放战争,故B项正确。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踊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项;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题组三高考小题]16.(2018·全国卷Ⅱ)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中的“抗日根据地”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17.(2019·北京高考)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它()A.是八路军正面战场的战区之一B.壮大了新四军的力量C.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D.是敌后战场的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场是敌后战场,A项错误;新四军指的是在南方坚持抗战的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北方,B项错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延安,C项错误。18.(2019·天津高考)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可知,此时中共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C项正确。材料所述宣言发表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是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而非民主联合政府,D项错误。19.(2019·浙江4月选考)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指的是()A.太原会战 B.百团大战C.枣宜会战 D.台儿庄战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抗战时期”“鲁南民众”可知,这场“仗”发生在山东地区,A项发生在山西,B项发生在华北,不在山东,C项发生在湖北省,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大捷)发生在山东省,故D项正确。20.(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答案C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共产党兵力开始具有优势是在1948年11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1月正是三大战役进行之中,故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是在1946年,故A项错误;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故B项错误;渡江战役结束是在1949年,故D项错误。[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北大附中新疆分校月考)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当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原因:英国向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原因:中国坚持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3)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原因: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解析第(1)问,先归纳材料一的观点: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再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第(2)问,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援助;中国保卫滇缅公路。而之所以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在于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表明日本宣战是出于维护东亚安定的考虑。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可知,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的统一抗战;根据材料二“美英等国的共同打击”可知,次要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湖北十堰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1937年底至1941年2月,仅在武汉、重庆接待的西方记者就有168人,这些记者来自诸多著名新闻机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场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更多的国际新闻机构及工作人员进驻重庆。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播公司、报纸杂志都在重庆设有驻站机构。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方媒体采访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最重要新闻来源。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们逐渐改变了抗战初期的“中立”。他们的关注也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公众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影响着国际舆论。抗战中后期,随着敌后战场地位的凸显,西方媒体开始逐渐关注中国抗日敌后战场,大量记者深入抗日敌后根据地进行采访和报道。一方面,西方媒体客观报道在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向世界展示八路军、新四军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西方媒体详细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肯定敌后抗日力量的重要性。——摘编自阚延华《二战时期西方媒体如何报道中国抗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西方媒体在中国抗战时期报道中国的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加以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报道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记者加大对中国和中共抗战的正面宣传。现象:美国被卷入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寄予厚望。评述:日本袭击珍珠港前,西方国家主要是对中国进行道义支持,持中立的态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媒体由舆论同情中国转变为直接支持,加大宣传中国抗战力度,介绍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西方国家这一做法虽然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国牵制日军,减轻美、英的压力,但是也向世界宣扬中国的抗战,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为二战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根据材料得出结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根据材料“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播公司、报纸杂志都在重庆设有驻站机构。当时的重庆已成为西方媒体采访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最重要新闻来源”可得出如下情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西方记者加大对中国和中共抗战的正面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美国被卷入二战后,西方国家对中国抗战寄予厚望。评述时需要结合二战的进程分析西方国家对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题组三高考大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5·重庆高考)材料一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2016·浙江高考)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