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训练30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训练30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山东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地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士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流动性增强,士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与王室或诸侯保持密切的联系,体现出知识与权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自由流动,并没有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而是更加活跃于社会生活之中,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2.(2019·广西南宁高二期末)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A.道法自然,逍遥自得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民贵君轻,仁政治民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这和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相通的,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故排除。3.(2020·西南名校联盟月考)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答案A解析儒家思想将孝道和治道相结合作为其治国理念,但忽视了道德的非强制性,因而只能成为圣贤们不断追求却难以实现的最高境界,故选A项。孔孟时代专制统治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品德与政治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道德并非仅仅针对统治者而言,而是针对所有人,排除D项。4.(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儒家思想反对神权主义C.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已具有了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周易》《礼记》中都有关于“天地”和“人”的探讨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的作用得到凸显,已经有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人’是‘天地之心’”表明天人合一意识已经形成,故排除A项;B项与“敬鬼神而远之”的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5.(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美国学者认为,美国大学百年来的方法体现着典型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答案A解析墨家主张兼爱、尚贤等,符合美国精神,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美国精神不符,排除。6.(2019·广西南宁适应性测试)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答案A解析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是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选A项。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到儒家学说中来,排除B项;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强调社会秩序,君民平等是不可能的,排除C项;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不能等同于法家思想被儒家全盘接受,排除D项。7.(2019·四川南充高二期末)某一历史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A.儒家思想的产生 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始得独尊 D.三教合一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选B项。儒家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文化分支,不能代表整个思想文化体系,排除A项;C、D两项发生于汉代及汉代之后,不属于传统文化奠基时期,排除。8.(2020·广西南宁摸底)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A.强调天人合一 B.宣扬君权神授C.倡导大一统观 D.劝君主行仁政答案C解析材料“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说明汉武帝以后的民族意识和很多方面的观点逐渐走向统一,这恰好体现了汉代儒学的大一统观念,故选C项。9.(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C.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D.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断狱结合了法律和《春秋》经义的内容,“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在此案的判决中以儒家思想为主,说明两汉时期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B项正确。儒家道德与法律地位等同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最终完成,故排除C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是两汉时期,故排除D项。10.(2020·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道家思想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形成新儒学,故C项正确。新儒学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取代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董仲舒是神化君权思想,故B项错误;D项是理学思想体系,故排除。11.(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变化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已经消失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后,“士”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知识分子,这与当时的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有直接关系,故D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中“士”的概念的变化无法得出汉朝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并且该表述有误,故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故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在宋朝时期出现,故排除C项。12.(2019·安徽马鞍山二中高二期末)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答案C解析“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说明统治者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魏晋时期,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故B项错误;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孔子在政治上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如《论语》所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反映出,孔子()A.以讲学践行政治理想B.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C.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D.排斥社会的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知,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在讲学和执礼时都使用洛阳雅言(周朝官方普通话)”可知孔子维护周礼,说明孔子坚守正统的思想观念,故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4.(2019·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学术流派,其名称及起源等如下表所示。这主要反映了()流派起源代表人物儒司徒之官(掌教育)孔子、孟子道史官(掌历史记录)老子、庄子法理官(掌审理狱讼)韩非子墨清庙之守(看守宗庙)墨子A.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B.学术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C.士阶层异常活跃的现象D.学术从官学到私学的转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由掌管教育的官吏发展而来、道家由史官发展而来等反映出学术由官学向私学的转变,故D项正确。15.(2019·四川江油期中)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A.“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B.“行仁政,民之悦之”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燔诗书,贱游学之人”答案A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A项是秦国,法家思想为主,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是法家思想,故正确。B项是楚国,道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行仁政,民之悦之”是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是鲁国,儒家思想的起源地,材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道家思想,故排除;D项是齐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材料“燔诗书,贱游学之人”不是儒家思想,儒家不会焚烧诗书,故排除。16.(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这表明汉代()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答案B解析画像砖“长袖乐舞”是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画像砖展示的是民间情景而非官方,排除D项。[题组三高考小题]17.(2019·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D两项错误。18.(2016·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思想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汉代儒学对儒学传统的追溯,说明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19.(2019·北京高考)《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为私学教材的《诗》《书》等儒家经典,至汉代位列官方认可的“六艺略”,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认可和推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所致,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能解释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A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儒家的巨大打击,与材料儒家经典地位上升不符,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及史书为《汉书》,排除。20.(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答案B解析“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排除。[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陕西商洛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含周而法夏。——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答案(1)主张: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2)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关系:董仲舒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思想,其在儒学的基础上,吸取了道家、法家等思想中有利于君主专制的成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以得出指导思想是大一统思想。第二小问,从对汉朝统治、儒家思想的影响角度分析。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继承、发展的角度回答。[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江苏四市一模)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材料三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越南语)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答案(1)仁爱忠孝(讲仁爱、尚忠孝、崇教化);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2)表现: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务必父慈子孝……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不愧为良吏……谦谦君子”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从晚清家训的形式、内容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晚清民族危机及西方思想影响等角度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概括即可。[题组三高考大题]23.(2019·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