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测试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试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北邯郸一模·2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解析:材料中“祖为宗庙”体现宗法制,“社为社稷”体现分封制,“左祖右社的布局”体现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宗法制强调血缘,分封制强调等级,故B项错误;“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管理国家的思想而非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福建师大附中月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汉书》“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汉书》“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论衡》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大意是亲自率领妻子儿女,竭尽全力耕田种粮,植桑养蚕,灌溉果园,经营产业,以向官府交纳赋税;“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大意是自己在垄上耕田,妻子在前面除草;“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大意是立春举行耕田仪式,用土堆人像各两人。根据材料可知,其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开始,C项正确。答案:C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解析:材料并未体现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犁铧的改进,政府“禁止杀牛和盗牛”并且“设苑养马”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政府重视铁犁牛耕,这有利于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仍是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重大突破,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4.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解析:由材料“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可知由于铁犁牛耕的应用,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大量私田被开垦,因而改革赋税,故D项正确。答案:D5.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手工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社会层次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这些手工业产品反映出丝织业的发展,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与其他贵族的差异,说明封建礼制对贵族丧葬的规范,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故C项正确;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强化了等级制,D项因果关系错误,故排除。答案:C6.[2019·衡水中学联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民并未放弃农业,故不会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并未脱离土地,人身自由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答案:B7.[2019·辽宁大连双基测试]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8.5亿亩6600余力清前期10亿亩4.1亿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均推行“海禁”政策,且“海禁”政策与材料所给人地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朝相比明朝人地矛盾激化,无地农民较多,从而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财政收入的数据,人地矛盾并不会导致财政收入的波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只能抑制或缓解,并不能有效解决,故D项错误。答案:B8.《汉书》载:“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此举客观上()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促进了私营商业发展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确立,一直延续整个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得出,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出对私营商业收税,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政府客观上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9.西汉政治家贾谊反对“放民铸钱”,他认为:“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实际上是()A.规范铜钱铸造标准B.调控货币流通数量C.打击地方王侯势力D.稳定商品市场价格解析:由材料“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可知贾谊主张钱币官铸从而控制市场上货币流通量,材料未体现对铜钱铸造标准的规范,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中贾谊反对“放民铸钱”并非专指地方王侯,因而“敛散之道”并不是打击地方王侯,故C项错误;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通过调控货币流通数量以达到稳定商品市场价格的目的,D项是目的非“敛散之道”的实质,故D项错误。答案:B10.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解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有了迁徙自由”可知政府鼓励民众迁移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变化是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据材料“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有了迁徙自由”可知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11.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解析:结合所学,宋朝以后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经济中心不再依赖于政治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可知商业经济发展促使商业布局不断扩展,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9·深圳市调研]明朝初年政府“命在京兵马指挥司并管市司,每三日一次,校勘街市斛斗、秤尺,稽考牙侩(中间商)姓名,时其物价”。此举意在()A.垄断城市商业贸易B.强化重农抑商政策C.维护市场公平交易D.征税补充军费开支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政府对商业的管理,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明初政府设官校勘度量衡和核定物价,加强对商业秩序的管理,维护市场公平交易,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无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许外商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中学历史教案参考资料》材料二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10分)解析:第(1)问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是较为主动的;允许外商居住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则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是开明的;对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和私自与外商贸易者予以惩罚,说明严格控制对外贸易。第(2)问,其形成原因要多方面分析,例如,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是经济原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因为连年战乱的阻断则是客观原因。第(3)问,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突出“海禁”、闭关锁国之类的答案即可。在简析其影响时主要从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等方面作答。答案:(1)特点:较为主动: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政策开明:允许外商居住且与中国人通婚。严格控制:设置专门机构,对贸易双方严格限制。(9分)(2)原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6分)(3)特点:以“海禁”为主;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对海外贸易管控比宋代更为严格。(3分)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激化了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7分)14.[2019·宜春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遗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是一道观点论述题,旨在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进行开放型探究,首先必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即商鞅变法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