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历程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应考能力提升(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2013·高考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知识定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政策【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新中国成立之初”推知此时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解释由恩格斯著作“成为指定教科书”,举办“‘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等,推知中央政府宣传唯物主义【解析】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材料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A(2017·高考全国卷Ⅱ,T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知识定位】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由“1977年”到“1988年”再到“2001年”推知这段时期是改革开放后历史解释新生27.3万人到206万人再到719万人说明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答案】C■练真题———————————————————1.(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C。《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A;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错误。2.(2015·高考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练模拟———————————————————1.(2019·扬州中学高三质检)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成功培育“南优2号”解析:选A。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项标志是2003年“神舟五号”载杨立伟飞天成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2.(2019·商丘模拟)据西方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解析:选D。材料内容为“中国的航天技术”,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不能超过日本、西欧的技术,故B项错误;计算机不属于航天技术,故C项错误;“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表明中国是继美国、苏联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D项正确。3.(2019·洛阳高三统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解析:选B。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还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4.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解析:选C。“四人帮”倒台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的,故D项错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凉山州高三诊断性检测)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解析:选C。材料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2.(2019·新乡、许昌、平顶山高三调研)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解析:选C。根据题意,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到1959年每秒的1万次,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左”倾,故B项错误;题意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非中西对比,故D项错误。3.(2019·甘肃高考诊断考试)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解析:选C。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4.(2019·大连高三双基测试)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首创的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B.“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解析:选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符合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故D项错误。5.(2019·唐山模拟)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新中国电影创造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这一现象()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6.(2019·宜宾高三诊断性考试)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A.服务社会主义 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 D.脱离生产实际解析:选C。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材料表明我国不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借鉴,故B项错误;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7.(2019·邵阳高三大联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解析:选A。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8.(2019·德阳高三诊断)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解析:选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教育部取消学自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9.(2019·赣州高三期末)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份高校高中初中小学1957229218489125473001958791414424787776800195984141441669173740019601289469017115726500A.“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客观要求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解析:选C。“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与材料“1957-1960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信息,从1958年开始,小学到高校数量都有迅猛增长,这是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教育界开展“大跃进”,违背教育规律,故C项正确;1957-1960年学校数量增加,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要求,故D项错误。10.(2019·唐山模拟)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解析:选B。1977年恢复高考,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的招生对象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11.(2019·淮南高三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12.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据此可以推知,出现图片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解析:选D。“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加”只是对题干材料反映现象的表述而非原因,故A项错误;“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仅是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才是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根据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第一小问异同点,异:根据材料一“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根据材料二中“高考的全称是……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小问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14.(2018·丹东高三质量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同治时期留学美国官费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詹天佑、唐绍仪等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官费、自费各半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民初五四前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