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一、选择题1.(2016东北三校一模)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解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家的节用思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言论。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爱,故选C项。“有为”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王道”属于儒家思想主张,“霸道”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非攻”属于墨家思想主张,战功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河南洛阳二模)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解析:君主自谴旨在笼络百姓,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项。君主自谴反映了“天人感应”理论,但并非宣扬该理论,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排除;君主自谴与对臣民的社会教化无关,故C项错误。答案:D3.(2016山西太原二模,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议政机构,有权批评政治的得失。这表明黄宗羲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选B项。学校监督政府不等于“权力制衡”,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民权意识,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B4.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④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材料中引文对“孝”的解释体现了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君主的“忠诚”。②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④体现了对父母的恭敬,故D项符合题意。①体现了“忠恕”思想,③反映了对君子和小人的认识,均与题意无关。答案:D5.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解析: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从材料信息看,南宋理宗嘉奖朱熹主要是利用朱熹的主张来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答案:B6.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A.抗清斗争高涨B.宋明理学兴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潜滋暗长,故选C项。答案:C7.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儒家认为,为政者应该敬天,实行德治和仁政,当好百姓的楷模,注重德性,也就是说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统一信仰”“遏制人欲”等,故C、D两项错误。答案:A8.1313年,元仁宗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举意在()A.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C.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D.选拔真正的人才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元仁宗对科举考试在范围、内容、字数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其目的是加强对学子的思想控制,故A项正确。答案:A9.(2016湖北武汉四调)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C.中医临床遵循辨证施治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君臣佐使”是古代中国配制中药的基本原则,但唐朝某太医由于没有拘泥于“君臣佐使”原则配药,被判绞刑,这说明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选B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主要意图不符;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B10.(2016山东济南3月)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解析:从犹太人在中国设立教堂和对联信息可知,中国文化可以接受和包容外来宗教,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与题意及史实均不符,排除。答案:A11.(2016安徽皖南八校三联)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材料中戏剧的“大团圆”主义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故B项正确。答案:B12.(2016东北三校一模)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这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利玛窦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并将上帝解释为中国人所知的天,说明其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天主教教义的内容,故A项错误;利玛窦以传教为主,辅以科技,故C项与史实不符;利玛窦的宣传是为了能在中国顺利传教,并未违背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简述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强调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14.(2016·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材料二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