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2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一、选择题1.(2016广东深圳一调,3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A.联合地主阶级B.消灭私有制C.搞合作化经营D.保护工商业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的土改政策在消灭地主阶级时,采取了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故D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可知当时并未消灭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搞合作经营,排除C项。答案:D2.(2016湖南十三校二联,30)“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新中国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的开展,故选C项。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该思想并未实行,故A项错误;B项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河南省适应性考试一,32)1956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指出:“我们对中央提出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要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不要把它片面化、绝对化……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犯右倾保守或急躁冒进的错误。”这篇社论()A.开始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B.助长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开启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D.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解析:1956年6月正值三大改造时期。从材料信息看,《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重点强调反对急躁情绪,这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三大改造中存在“左”的倾向,故选D项。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于1958年提出,故A项错误;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错误;1956年秋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启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故C项错误。答案:D4.(2016天津十二区县一联,6)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下表中“二五”计划与“三五”计划出现间隔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A.开展“大跃进”运动B.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困难C.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D.着力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读表可知,“二五”计划与“三五”计划出现间隔的时间是1962~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正在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C项。在此期间,党中央正在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的错误,故排除A、D两项;从1962年起,我国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故B项错误。答案:C5.(2016河北石家庄二检,30)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61年时,我国粮食供应困难,因此需要压缩城市人口。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左”的错误导致经济困难。为了纠正“左”的错误,1960年,我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故选C项。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8年,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可排除A项;B项出现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答案:C6.右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产值变化曲线图,其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哪个领域的产值()A.轻工业、农业、重工业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D.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解析:新中国在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产值高于工业产值,且农业产值变化幅度不大,故曲线①代表农业产值。“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年“大跃进”运动,推动了重工业产值迅速上升;1960年“八字方针”出台,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重工业产值迅速回落,故曲线③代表重工业产值。故选D项。答案:D7.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被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A.市场经济理论已然引发初探B.“左”倾错误弥漫阻滞探索进程C.计划经济理论尚未付诸实践D.三大改造明确经济发展方向解析:从材料中“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被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可以分析出顾准肯定市场经济的作用,说明当时中国已出现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初探。答案:A8.根据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时间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1952年41.53.2430.720.61956年54.517.0627.20.041.2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解析:题干涉及的是企业总产值,不是国民生产总值,A项偷换概念,排除;根据公私合营企业总产值比值上升,私营企业总产值比值降至0.04%,可知此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对农业的改造,排除C项。答案:D9.“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应该以社会主义原则下新的土地权利体系替代现有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使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小块土地的占有权,以保证农业的联合性生产。”由此看出作者主张()A.农村现存的产权制度体系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B.对农村现存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C.建立以个体劳动生产方式为主导的现代化生产方式D.强化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保障机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原则下新的土地权利体系是“使农民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小块土地的占有权”,而农村的现状是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生产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因此得出作者实际上主张变革农村现有的生产关系,B项正确。答案:B10.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C.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解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至今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改变,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由“个体企业”“雇工”等信息可知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D项正确。答案:D11.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本质上表明()A.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图中数据只涉及所有制比重的变化,未涉及产业结构的变化,A项错误。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1998年多种所有制并存,这反映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故B项正确。C项为图片反映的现象。从图中可以看到集体工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仍占较大的比重,D项错误。答案:B12.下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197856.242.90.9199741.933.924.2200531.08.061.0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并且从属于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D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6广西桂林、北海、崇左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中国“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进行的,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可知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他们生产效率低下。第(2)问结合两国的史实及之后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作答即可。答案:(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14.(2016安徽江南十校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列宁曾经以一个公式来概括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摘编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