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四 古今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 考点训练3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四 古今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 考点训练3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四 古今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 考点训练3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四 古今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 考点训练3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部分 专题十四 古今中外科技与文艺的发展 考点训练37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必修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训练3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江苏模拟)下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 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 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核爆炸成功”可知中国国防能力大大增强,故C项正确。核爆炸与航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D项错误。2.(2019·辽宁阜新月考)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故“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科技工作者们主观努力拼搏,C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处于文革时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不可能存在雄厚的物质基础,排除D项。3.(2019·天津二模)196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次爆炸的时间非常巧妙(联合国大会辩论开始前),而且速度快的异乎寻常,如果“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他们进安理会吧。”材料表明中国氢弹爆炸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B.促进了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D.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形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氢弹爆炸对中国重返联合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当时中国核技术发展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建立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A项错误;1955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B项错误;世界格局多极化至今尚未形成,D项错误。4.(2019·安徽合肥模拟)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可知中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故B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排除;高被引论文数不是评判科技水平的主要依据,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科教兴国”,故D项错误。5.(2019·云南文山月考)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蛟龙号”下潜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开创了世界同类型的科学作业类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这意味着“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这说明()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答案B解析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随之也不断提高,因此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故B项正确。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和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A、D两项;深海探测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夸大其词,排除C项。6.(2019·贵州航天高级中学月考)1956年,毛泽东表示不能同意“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的,摩尔根、孟德尔是资产阶级的,李森科、米丘林是社会主义的”这样的说法。他认为,把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这一思想()A.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B.反映了“百家争鸣”的主张C.标志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始终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答案B解析1956年,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毛泽东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材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中共八大上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自然科学,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属于经济领域,故C项错误;文革期间“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故D项错误。7.(2019·山东临沂期末)1956年4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这一言论()A.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B.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C.反映了国内去政治化的潮流D.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B解析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项;材料“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体现了在艺术、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学术民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强调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并不意味国内去政治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排除D项。8.(2019·江苏南京调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答案D解析到1965年,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系统,排除A项;到20世纪末我国才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排除B项;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排除C项;材料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为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宪法保障,故选D项。9.(2020·河北衡水中学期中)当时,文化部部署文化工作,要求人人能写会算、懂创作。而与之相应,多地出现了类似“每个县都要有鲁迅、郭沫若”的口号。这反映出()A.义务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显现B.当时教育发展形势相当严峻C.党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心态D.各校正常教育工作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要求”“口号”可知,当时经济领域“大跃进”之风已影响到教育领域,材料所述现象是忽视教育工作自身规律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出党和人民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心态,故选C项,排除A、B两项;材料并不能反映“要求”“口号”结果性的影响,排除D项。10.(2019·江苏苏州期末)下表反映了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的情况。高考录取率的提高()时间1977年1979年1988年2008年2011年录取率/%4.86.124.65772.3A.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B.满足了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C.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D.促进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77年-2011年我国高考录取率有大幅度提高,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因此这一变化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C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还没有像义务教育那样实现普及,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高考录取率的提高,不能反映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排除B项;国民教育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爆发前已经形成,排除D项。11.(2019·河南联考)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反映了()A.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B.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C.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D.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知,党把科技和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体现了党对科技和教育发展的重视,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程度,且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高校改革,D项错误。12.(2020·广东百校联考)“211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201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双一流”名单正式确认公布。这表明()A.教育改革道路任重道远 B.科教兴国战略不断落实C.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D.高等教育走向“精英化”答案B解析1995年,党和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材料“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反映我国不断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我国深化教育改革道路取得丰硕成果,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我国优质高校的信息,并非普通高校的发展信息,故C项排除;国家发展优质高校,并不等于高等教育走向“精英化”,故D项错误。[题组二模拟小题]13.(2020·陕西咸阳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国1993-1997年GDP数据及相关要素的贡献率(%)。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GDP增长率14.013.110.910.09.3资本增长率24.617.318.18.72.4劳动力贡献率4.44.14.87.58.1科技进步贡献率29.637.125.255.881.5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A.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取代B.外向型经济主导地位确立C.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D.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技进步贡献率由1993年的29.6%增长到1997年的81.5%,说明国民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排除。14.(2019·辽宁五校协作体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公布《电影旧片清理暂行办法》《国外影片输入暂行办法》《电影新片颁发上演执照暂行办法》等法规,其中规定旧片映演必须送电影局影片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后发放上映执照方能上映;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删剪或禁止上映。上述规定()A.推动了新中国影视业的繁荣B.表明了“双百”方针被中断C.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D.是针对文艺界的拨乱反正答案C解析材料“旧片内容如有妨碍新社会秩序的,视其情节轻重,要删剪或禁止上映”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实行此规定是为了建立和维护新的社会秩序,顺应中国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15.(2020·湖北沙市中学双周练)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4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答案B解析材料“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重质量的提高”与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需要大批科技人员的形势相吻合,故选B项。A、C两项都在改革开放后,故排除;D项“完全”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题组三高考小题]16.(2017·全国卷Ⅲ)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C解析该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故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17.(2018·江苏高考)《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18.(2016·浙江高考)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世纪4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故选B项。19.(2014·北京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可知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78年,C项错误;“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的,D项错误。20.(2014·江苏高考)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科教”“‘文革’后”可知,发生在文革后,与教育有关,故选C项。A项发生在“文革”期间,故排除;B项创办“特区”和D项发表“南方谈话”都属于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与“科教”无关,可排除。[题组一基础大题]21.(2019·北京朝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20世纪60、70年代,“两弹一星”先后研制成功。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技术领域激烈的国际竞争,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建议。国务院立即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因该计划于1986年3月提出,所以称“863”计划。“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高新技术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实施“863”计划的历史背景,说明其影响。答案(1)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影响:“两弹一星”等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2)背景: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实力;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竞争激烈;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影响:“863”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核武器、空间技术、生物技术方面的成就。第二小问,从增强国防实力、增加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追赶西方国家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概括即得。[题组二模拟大题]22.(2019·河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是民办书院的起始阶段,这时的书院主要涉及读书、会友交流、研究著述等功能。两宋时期书院的教育教学功能被强化,成为官学的替代,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南宋在学术大师的指导下,书院被确立以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元代与理学一体化的书院,被等视为官学,即书院的官学化。明代中期,书院走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上至官绅,下至百姓政治、文化、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院的功能转向读书识字、讲学化民。清代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数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着科举而进行。并且通过自身的制度建设来纠正科举选才过程中的偏差。——摘编自陈元晖《古代书院制度》材料二190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要求书院改革。同年九月,上谕曰:“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到1902年,各省基本实现了书院改学堂的要求。学堂的兴起接通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血脉,书院在改革中获得了“永生”。——摘编自袁彩楚《清末书院改学堂历史述评》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l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到明清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教育制度改革的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答案(1)发展变化:书院的教育功能逐渐强化,书院教育逐渐由民间走向官方化,书院教育逐渐走向平民化,书院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促进封建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发展,传承了中国文化和学术精神,推动了文化交流传播。(2)背景:列强的侵略,特别是八国联军侵略,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行,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在中国的传播,书院教育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需要,近代有识之士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和重视。(3)意义:有利于改变落后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等,推动了中国教育制度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的实用人才、创新人才,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书院的功能、性质、发展趋向、地位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教育发展、社会风气、文化和学术精神传承及文化交流传播等角度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时间,从列强的侵略及其影响、清末新政的推行及其影响、书院教育的局限性、近代有识之士的推动等角度作答。第(3)问,从教育管理体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影响等角度作答。[题组三高考大题]23.(2018·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