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朝鲜族学校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朝鲜族学校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朝鲜族学校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辽宁省大连市朝鲜族学校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辽宁省大连市朝鲜族学校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朝鲜族学校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25题。(20分)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

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

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

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

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

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

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

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

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

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

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

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

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

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

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

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

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

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

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

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

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

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

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

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

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

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

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

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

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

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22.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

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4分)

23.阅读①〜④段回答:(6分)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24.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

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6分)

2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

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

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

的乡村人。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一剂良药”“一项必修

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把抽象的思乡之情描绘得生动形象。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

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

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

舍的人生情结。

参考答案:

22.(4分)答题要点:思念家乡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写出思念家

乡得2分,写出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燥心绪得2分)

23.(6分)①通过与“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凭借”比较,突出了在城市里想念

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因而感觉特别辛苦,不易。(“想念一个人可以有所

凭借”与“在城市里想念村庄找不到依据,没有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

比,突出了作者身处城市思念村庄的辛苦和不易。)(3分)

②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在作者看来,是对他的一种讨好,是别有用心的表

演,想借此让他忘掉村庄,因此让他反感,而这种反感更增添了对村庄的思念。

(3分)

24.(6分)因为城市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

生命(2分),但却失去了乡村的宁静自由;它的喧嚣让人烦躁、压抑,它已经不

是原来的村庄(4分)。所以作者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25.(4分,)BC(B项中“纪念着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原

文无此意。C项错在把家乡村庄比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应

该是把思念家乡比作“一项必修的功课”“一种间歇性病灶”。)

2.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走运

雅?奥卡

我碰见了处长,他从树林里出来,老远就对我喊:“你看我手里是什么!这蘑菇太漂

亮了!”

“真漂亮。”我随声附和。

“你看这斑点多好看!”

“是好看。”我同意。

“你还不向我祝贺?”

“衷心.祝贺您,处长同志!"我说。

其实,这是毒蝇菌,毒大得很,可是不能讲,讲了他该多么难堪!而且会影响我今后

的提升,所以我恨不得马上溜之大吉,没想到他偏偏缠住我:“你还没去过我家吧?今天

我请你吃煎蘑菇。”

“我生来不吃蘑菇!”我大吃一惊,马上撒谎说,“我这些天又闹肚子!”

“好蘑菇可是良药呀,”处长说服我,“连病人都可以放心大胆吃,你就跟我走

吧!”

“不行,处长同志,”我都要哭了,“我有个要紧的约会……

“你这是不愿去我家?”处长皱起眉头问,“那我可要生你的气了!你瞧着办

吧……”

我只好跟他去,我真后悔,没有一见面就告诉他这是毒蝇菌。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再

说,一说,好像我有心害死他似的。

酸奶油煎蘑菇端上了桌,处长兴高采烈,就像三岁的孩子,我虽然强作苦笑,心里却

在默默与亲人告别了。

“这么漂亮的东西,都不忍心往嘴里放!”处长一边说一边把碟子往我跟前推。

“吃了真可惜,咱还是不吃为好!"我说。

“你是怎么回事,连句笑话都听不懂,快吃吧!"处长用命令的语调说,“对,我得

查查这蘑菇叫什么名……”

他走后马上赶回来,脸都白了,对我说:“朋友,我错了,这是毒蝇菌!毒大得

很!”

“可是我已经吃了好几口。"我又撒谎。

“我害了你,”处长吓坏了,“真荒唐,正好还赶上要提升的关口!”

救护车来了,我被送到医院去洗胃……

处长提升了,我也沾了光。现在,有时我装装头晕……我还得了一笔奖金呢,这是该

我走运。

12.下列对这篇小小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走运》的核心物件是毒蘑菇,从'‘我"对毒蘑菇的不同反应中表现出了“权力使人

异化”这个主题。

B.文中“我”明知有毒和处长的不知形成对照,表现了我的软弱和处长的热情。

C.我开始撒谎说“我生来不吃蘑菇”,而当处长知道有毒后又撒谎说“已经吃了好几

口”,谎言逐步达到极致,与其说蘑菇毒,不如说官场中谎言之毒。

D.所谓的“走运”使我差点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因为我碍于情面、自作自受。

E.本文构思巧妙,通过将许多情感凝集在对蘑菇的反应上,由此折射出丰富的普遍存在

的东西。

13.写出文中“我”的心理变化的脉络。(3分)

14.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有无特殊含义?(3分)

15.这篇小说为何命名为“走运”?(6分)

参考答案:

12.BD

13.明知有毒,不敢说穿一一硬着头皮,参与“食毒”一一随机应变,假装“中毒”。

14.毒蘑菇在这篇小说中起线索作用,并具有象征意义:屈从权力是人灵魂的毒素。

15.①提示情节。“走运”应是指碰到好运气,可文中的“我”却遇到处长挖到毒蘑菇而

不自知,还邀请我吃毒蘑菇这种事,按理说这是件倒霉事,可屈从权力而又向往权力的

我,却凭借谎言最终化险为夷,得到提升。②暗示主题。这种所谓的“走运”反映了虚假

逢迎却官运亨通的官场游戏规则。③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对选捺项注就非查正误。C觥括不够全面,除了证明自己没有吹牛外,还

有虚荣的原因;A原因解滁有误,是因为村委主任怪基德及其儿子没有帮助他解决化肥问题;D.从来没有

人相信过基德的话说法错误,村委主任就借过一回。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

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文体特

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

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

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

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本文文体为小说,分析要抓住文本中的细节。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答题关键词“时间先后为顺序”“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变

化”,节选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考生要注意从时间顺序,总结情感变化,答题时,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细节,第(4)节中“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第(9)

节中“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

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12)”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

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第(3)节中“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

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

了”,可以总结出,心理变化。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心理其实就是分析人物。人物的性格又由内外两部分决定:内因可

由人物本体的行动、包括思想反映;外因即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社会、人之间

的关系;所以分析人物心理从以上几点入手即可。本题重在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心理,来

总结情感变化。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效果如何?谪礴分析。”本篇小说的表现

手法,主要是侧面烘托和对比,考生答题要注意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小说的表现手法及作用:1.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

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

界;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心情,寄托感情;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

传神;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

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

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

之一。一个画龙点晴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生动。

3.用某一种事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一种抽象的概念、理性、情感或社会意义,就叫

做象征。由于象征手法运用时隐去了其原来的事物或某些显见的意义,使得我们在理解时

感觉有些困难,但只要仔细思考,逐步深入还是会发现其象征意义的。小说中用上了象征

手法,就可以避开原先有所顾忌的事物或事理,因为采用了较曲折隐蔽的表现方法而能够

大胆地,比较放手地进行叙述或描写。同时也正因为此而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被象征物的本

质,使文章更有意蕴。4.衬托,所谓衬托即把两类或同一类不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或

对比或映衬,使主体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其可分为两类:正衬和反衬。5.对比,

作用:突出人物(对比物)的特点(性格、品质),起突出强化的作用,彰显主题。

一、环境的对比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对比三、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悬念,亦

称“紧张”。根据观众看戏时情绪需要得到伸展的心理特点,编剧或导演对剧情作悬而未

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它是戏剧创作中使情节

引人入胜,维持并不断增强读者兴趣的一种主要手法。引发下文情节,激起观众的情

绪。二是悬念有助于情节的展开。6.照应,对后文对前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

将出现的内容作暗示,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5.

【试题分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为什么要以“清”为标题?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对于小说的理解,在做题时一定要建立“情节一一人物一一环

境一一主旨”四级循环的答题模式,标题的作用也要从四个方面结合手法来答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

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

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本题中

“清”,起统摄和贯穿全文的作用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演染氛围。如果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

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

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

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

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

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

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比如本题中官员的奢侈与百

姓的辛劳形成对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

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

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

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

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瞭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

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

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

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

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

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

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

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

偷应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

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

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

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

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

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

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

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

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

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

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

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

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

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

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

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

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

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

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

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

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

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

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

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C.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

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

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

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5.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6.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

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4.BD

5.①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

人”,她驾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

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6.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

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

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

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

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鸡,已经是一种圆

满,费尽周折后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虽说是为了“情义”。但还是让人

难以理解。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这只鸡放在重要的位置,前面用大

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是两人的宝贝,现在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所以“杀鸡”的情节不

合理。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这属

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

境。A项,“还有肖像描写……社会描写等”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并无“肖像描写”

和''社会环境描写”,作者主要采用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同时还使用对比反衬的手

法。C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错误,本文主要是为了展示人之间

的情义,选项对文章的主旨分析有误。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王五

找红公鸡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

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

查。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这是考查人物

形象。这类题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位……形象,……事例(描写)体现了……特

点。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正面描写,从中分析人物的

特点,然后找作者和文中人物对其的评价,这是侧面衬托。文中小麦丢失红公鸡之后简单

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个单纯的人:从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性子

绵,不惯骂人",她驾王五时羞得脸红,这显示出她性情的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

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

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小麦”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

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

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

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

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谢吉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右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

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针对小诳吉尾设题.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

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

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首先分析“菜端上桌,奏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

这一结尾的特点,这是出人意料的结尾,但是这一结尾在上文已经有所暗示,故又在情理之中,如前面

小麦骂阵之后,王五得病,小麦愧疚,然后做汤让朝晖送汤,这说明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

变,故当王五找到了这只鸡之后,他们杀鸡待客也就顺理成章;从形象的型造来看,王五送回红公鸡,

小麦马上杀又的客,这表现出人物的善良朴实,对乡情的重视如不认可这一结尾,同样要到文本找到

依据,如从上文来看.小麦夫妇很看重这只鸡,且前面花费大量的笔墨来说明这只红公鸡是夫妇二人的

宝贝,最后却把它杀了,这不太符合常理。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

处。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

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明确观点之后,再抓住自己选择的结尾内容从如下几个

角度分析理由。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

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

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

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

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课外文言文阅读,翻译划线句子,6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

日:“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

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

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

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4分)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分)

参考答案:

【答雾】(I)交和尚对言和尚曲争想去南海,怎么样?,言和尚说,重凭■什么去?”

(状后、宾箭、之、何如各一分)

(2)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尊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族、都各一分)

港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翁无,一个蠹有.为和尚对言和尚说,"我想去南海,£

-么样?,富和尚说I“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I.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惊钵就够了."富和一

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船1恻I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够去(南海).纪关着什么去?”到了

第二年,充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露出惭惯的样色.

四川西郁距1E南藩,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充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

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

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题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荒成了自己(的啊)的人.柳徐和平庸,

(有时)可陋艮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席就放弃自己,而努旭习不知

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

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混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

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湿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

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

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

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匕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

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

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

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

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

日,制下。又尝有凡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

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

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

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

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

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

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

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

腊以自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

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是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拜,指授予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指贬官、降职。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

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溟大怒,想借审查工作

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

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要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

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

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参考答案:

10.B11.A12.D

13.(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

回答。”

(2)“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并且

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回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

思,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首先明确“江”是指上句所讲的“宋江”,然后关注段

中的人名、地名等及文中的有固定作用和固定位置的虚词,进行合理的断句。译文“宋江

凭借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

常人。如今青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官

军”是后面分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其”指宋江,“其才必过人”句子结构完整,句

意简单,能断出前后要断开;

“今青溪盗起”是“不若赦江”的前提条件,中间断开。因此选B。

11.试题分析:A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汉刘向

《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

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

的青年加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2.试题分析:D项曲解文意。由选文内容可知,“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蒙叱

日:安有更革而吾不知”。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他是确实不知情,才斥责主管官吏,

并且也没有安抚他。

13.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

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晓,使……

明白;以,让;第,只管;第二句中,使,假使;正,端正;虽,即使;伺,探察;衔,

怀恨在心。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

畅。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为中书侍郎。秦王坚行至尚书,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

卓官,以王猛代之。

猛日亲幸用事,宗亲勋旧多疾之,姑臧侯樊世,本氐豪,谓猛曰:“吾辈耕之,君食

之邪?"猛日:“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

门;不然,吾不处世!”猛以白坚,坚曰:“必杀此老氐,然后百寮可肃。”会世入言

事,与猛争论于坚前,世欲起击猛,坚怒,斩之。于是群臣见猛皆屏息。

八月,以猛为中书令,领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

货,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

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

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秦丞相猛至长安,复加都督中外诸军事。猛辞曰:“元相之重,复总督戎机,以伊、

吕、萧、邓之贤,尚不能兼,况臣猛之无似!”章三上,秦王坚不许。

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

国大治。

建元十一年六月,猛寝疾,秦王坚亲为之祈宗庙。猛疾少疲,上疏曰:“臣闻报德莫

如尽言,谨以垂没之命,窃献遗款。伏惟陛下,威烈振乎八荒,声教光乎六合。夫善作者

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谷。伏惟

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坚览之悲恸。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

“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

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言终而卒。坚比敛,三临哭,谓太子宏曰:

“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葬之如汉霍光故事。

(选自

《三国志》、《资治通鉴》,有删改)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亲勋旧多疾之疾:憎恶

B.善恶著白,劝课农桑课:征税

C.猛日亲幸用事用事:当权

D.葬之如汉霍光故事故事:旧例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猛以白坚作《师说》以贻之

B.与猛争论于坚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客有吹洞箫者

D.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文中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

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B.领:文中指兼职,与官员任职相关。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辟”

“致仕”“乞骸骨”等。

C.社稷:本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

“社稷”来借指国家。

D.下车: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源于《礼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D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

(2)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11.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7.B8.C9.B

10.(1)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的宅第探望他的病情,并拿身后国事询问他。

(2)上天不想让我平定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王猛呢?

(3)陈涉、吴广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破(被攻占),项羽(楚人)放了一把火,可惜

阿房宫变成(化为)了一片焦土。

11.建功立业要善始善终;我死后暂不要攻打晋;逐步消灭鲜卑、西羌,以保江山安定。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B项,“善恶著白,劝课农桑”,“课”如解释为“征税”,则与语境

不合,从文中来看,第五段说“猛为相,刚明清肃,善恶著白,劝课农桑,练习军旅。由

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意思是“王猛担任宰相,刚正贤明,清廉严肃,褒贬鲜明,劝

勉督促农耕桑蚕,训练军队。因此国富兵强,战无不胜”,由此可知,“课”应解释为

“督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

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

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

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

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

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

前后词。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C项,两个“者”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

“猛以白坚”,“以"后省略代词“之”,“以”是介词,把;“作《师说》以贻之”,

“以”是连词,来。B项,“与猛争论于坚前",“于”是介词,在;“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于”是介词,比。D项,“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之”处于主谓之间,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之"放在动词后,是代

词,代秦。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

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

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

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

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

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前者放在主谓

之间,后者放在动词之后,故用法不同;如“于”,前者前面是动词,后者前面是形容

词,故用法不同。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

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

有……’致仕’'乞骸骨’等”错误,“致仕”、“乞骸骨”并非指授予官职。“致

仕”,交还官职,即退休;“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

度晚年。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

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

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至”,至IJ;“第”,名词,宅第,府第;

“视”,探望;“访以后事”,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后事访之”,拿身后国事询问

他。第二句中,“平”,平定;“一”,统一;“六合”,天下;“何……也”,为什

么……呢。第三句中,“函谷举”,被动句,“举”,被攻占;“炬”,名词做动词,放

火;“可怜”,古今异义,可惜;“焦土”,名词做动词,变成焦土。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

求,”王猛病中给秦王苻坚进献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王猛

病中的内容,再圈出他对秦王苻坚所上奏折或所说的话,该信息主要在最后一段,如“夫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以古先哲王,知功业之不易,战战兢兢,如临深

谷。伏惟陛下,追踪前圣,天下幸甚”,这是说建功立业要善始善终,如“晋虽僻处江

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

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这是让秦王苻坚暂时不要攻打晋,同时逐步消灭鲜卑、西

羌,以保江山安定。

参考译文:

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人,担任中书侍郎。前秦王苻坚巡视到了尚书省,因为文

牍案卷凌乱,便罢免了尚书左丞程卓的官职,任命王猛取代他。

王猛日益受到宠幸执掌政权,王室亲属以及有功的旧臣都十分憎恶他。姑臧侯樊世,

本是氐族的豪强,他对王猛说:“我们耕种土地,你坐享其成吗?”王猛说:“不仅让你

耕种土地,还要让你做成熟食!”樊世勃然大怒,说:“一定要把你的脑袋悬挂在长安城

门上,不这样,我就不活在人世!”王猛把这些告诉了苻坚,苻坚说:“一定得杀掉这个

氐族老夫,然后群臣百官才能恭敬从命。”恰好这时樊世进宫商讨事情,和王猛在苻坚面

前争论起来,樊世想起身击打王猛,苻坚大怒,把樊世杀了。从此,群臣百官见到王猛都

连大气也不敢出。

八月,任命王猛担任中书令,兼任京兆尹。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借酒逞

凶,骄纵蛮横,抢人财物,是百姓的祸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强德,奏章上报(请求处

理)没等回复,(强德)就已经陈尸街市。苻坚(见到奏章后)迅速派使者来要赦免强

德,但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痛恨邪恶,纠正冤案,没有所顾忌的事情,

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依法黜免的权贵豪强、王公贵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动,奸猾之辈

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

前秦丞相王猛抵达长安,又加任都督中外诸军事。王猛推辞说:“丞相已经事务繁

重,又总领督察军务,凭借伊尹、吕望、萧何、邓禹那样的才能,尚且不能兼备,何况臣

王猛这样不肖呢!"(表示辞让的)表章呈上了多次,前秦王苻坚不同意。

王猛担任宰相,刚正贤明,清廉严肃,褒贬鲜明,劝勉督促农耕桑蚕,训练军队。因

此国富兵强,战无不胜,秦国很太平。

建元十一年六月,王猛患病卧床不起,前秦王苻坚亲自为他向宗庙祈求神灵。王猛的

病情稍有好转,就上疏说:“臣听说回报恩德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尽情直言,谨以我行将完

结的生命,私下里向陛下进献剩下的一点忠诚。臣想到陛下威德功业震动八方,声望教化

照耀天下。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善始的人不一定善终,所以古代的圣哲帝王,

知道建功立业的不易,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臣盼望陛下能够追随前代的圣哲帝王,

这是天下的大幸。”苻坚看了王猛的上疏,十分悲痛。七月,苻坚亲自到王猛的宅第探望

他的病情,并拿身后国事询问他。王猛说:“晋朝虽然偏居长江以南,但他们是正宗相

沿,上下安定和睦,臣死了以后,愿不要把晋朝作为图谋的对象。鲜卑、西羌,是我们的

仇敌,最终也要成为我们的祸患,应该逐渐消灭他们,以使江山安定。”说完这话,王猛

就死了。苻坚亲自参与王猛入殓仪式,多次前往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上天不想让我

平定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王猛呢?”依照汉代霍光的旧例安葬了王

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江河日下。如今各国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积极

采取补救措施。

②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厚非。

③我研究陶艺多年,直到最近才领悟了目无全牛的境界,可以随心而动,不再受形式拘束。

④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

宝,对外行人来说可能一文不名。

⑤香港已回归逾20年,但一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殖民地时代,以为外国可以对香港说三道

四,任意插手,这种食古不化的思维实在是荒唐可笑。

⑥这位政治家目光如炬,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一针见血,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药方,治疗

存在多年的社会顽疾。

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参考答案:

C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

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

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

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加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