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孙中山介绍成品课件_第1页
历史人物孙中山介绍成品课件_第2页
历史人物孙中山介绍成品课件_第3页
历史人物孙中山介绍成品课件_第4页
历史人物孙中山介绍成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人物评价——孙中山主讲人:XXX目录

壹人物简介贰生平经历叁主要贡献肆人物评价人物简介第一章中文名:孙文外文名:SunYat-sen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别名:中山、逸仙、载之、日新、中山樵、帝象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革命家信仰:三民主义语言:粤语、普通话、英语、日语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主要成就:成立中国同盟会建、立共和体制、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实业计划》等人物信息人物标签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中华民国之父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主要思想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家之本,在于人民。顺天意,应潮流,合人情。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经典语录生平经历第贰章生平经历少年壮志,投身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维护共和政体国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帮助1866~19111911~19171924~1927少年壮志,投身民主革命1866~1911.4.27孙中山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对太平军反清的故事很感兴趣,对洪秀全等反清人士亦有了崇拜。1875年孙中山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79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4年少年壮志,投身民主革命1866~1911.4.27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6年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1905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06-11年推翻封建帝制,维护共和政体1911~1917四川保路运动,武昌城防空虚,光复武汉三镇,各省宣布独立。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约宪法。1911年宋教仁遇刺及“善后大借款”,1917年3月,孙中山组织讨袁,因力量对比悬殊、分散而失败1913年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15-16年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17-22年国共合作,接受共产国际帮助1924~19271920年孙中山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0年1923年1月,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孙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1924年主要贡献第叁章主要贡献孙中山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开创国共合作,导致了北伐战争的胜利——邓小平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人能尽其才”,并指出其为治国兴邦的重要内容,充分显示了他从一幵始就将人才视为一个国家治理和建设的重要栋梁。他引进西方教育理念,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规范中国教育体制,如《普及教育暂行办法》、《建国方略》,对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给后人留下了“中山精神”——列宁人物评价第肆章负面影响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以后有多次作为未能贯彻民主、自由、法治等精神。例如二次革命时力主使用武力使中国出现分裂护法战争时召开非常国会的合法性组织中华革命党采行秘密会党形式皆存在曲解、损害民主及法治的表现。孙中山对日本的态度有权宜投机的嫌疑。孙中山为换取日本支援革命曾主张把中国东北也就是满族的发源地-满洲让给日本。此种看法与内地十八省“驱除鞑虏”后放弃满蒙西藏的情绪相契。负面影响孙中山阶级局限性很强,思想空想性严重。看到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所存有的问题,但是在如何解决该问题上,却表现出了其固有的软弱性和动摇性。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反对不够彻底,没能很好地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对于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曾经“天真”地以为中国可以用不到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经济建设的历程,迎头追上其发展的脚步,甚至能够超越其发展。欲想“毕其功于一役”的空想,是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孙中山不善察人,用人不当。对袁世凯、段琪瑞、陈炯明、一类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名人评价毛泽东:“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穗芳:祖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人,他的生活很艰辛,为救国,他经常是吃不饱睡不好,颠沛流离。这些年我寻访祖父足迹的讲演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他的这种艰辛。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朱德:孙中山先生在四十年的革命斗争中充分地表现了坚决和勇敢的革命精神。他不怕困难和失败,他在遭受失败后,又整顿好革命队伍,重新走上战场。孙中山先生能够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地进步,由早期的主张推翻皇帝、建立民国而进到晚年的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由倡导民主革命而进到主张实现世界大同。在孙中山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在前进的。胡锦涛: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一生热爱祖国,始终致力于振兴中华。江泽民: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名人评价综合评价实事求是地分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孙中山是人不是神,他的理论学说并非十全十美,他的行为实践也非完美无缺。正如中山陵•中山先生享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挽联所道:先生忧国率先行济世挥旗举三民。推翻君制称同志,联合俄共继革命。英风浩气贯三策,遒书仁政躬一身。应爱天下呼为公,遗志留给后来人。孙中山一生为国操劳,被尊为“国父”并且是唯一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他为推翻满清振兴中华所做的努力赢得了举世的推崇。读陈独秀有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宣讲人:某某某时间:20XX.XXearlyleader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earlyleader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earlyleaders陈独秀的简介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早年经历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陈独秀出生,他2岁时父亲陈衍中因瘟疫死于苏州怀宁会馆,先后由祖父陈章旭以及长兄陈庆元抚养成人,在家中学习《四书》、《五经》。1896年,17岁的陈独秀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但在次年赴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試落榜,未能考中举人。1897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法文和造船。同年与高晓岚完婚。1898年,陈独秀赴东北嗣父陈昔凡处,1899年年底,义和团在山东起事,于是陈独秀回到安庆。留学与办报1901年10月,陈独秀首次留学日学习日语。1902年3月返回,组织青年励志社。9月,陈独秀再次赴日,读东京成城学校陆军科。陈独秀在日本受到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903年3月31日夜,陈独秀、张继、邹容3人强行剪去湖北陆军学生监督姚昱的辫子,因而被遣送回国。留学与办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月刊《青年雜誌》,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创刊号上提出6个原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大力鼓吹“德先生”(指“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科学”Science),激烈攻击儒教和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1904年3月31日,陈独秀和房秩五、吴守一创办白话文《安徽俗话报》。“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他担任所有编辑和发行工作。报纸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行量从1000份增加到3000份,成为最受欢迎的白话文报纸之一。这份报纸从1904年到1905年共出刊23期,每期有40页,大约15000字。自第16版以后,该报又增加了16个话题,包括军事、中国哲学、卫生学、天文学等。这些增加的话题几乎都是他自己所写,他使用三愛这个笔名,至少发表了50篇文章。后来由于受到政治压力而停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研究室与监狱》,提出入监狱和入研究室,是青年人生最高尚最优美的生活。6月11日,陈独秀在城南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9月16日保释出。创立中国共产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8月22日,俞秀松、罗亦农等人在陈独秀家中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陈后被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总书记。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都路召开“二大”。大会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与共产国际的关系1922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陈独秀和几乎所有中共领袖最初都表示反对。他也日益对莫斯科的意志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挥感到不满。但是到了同年8月20日,陈独秀主持西湖会议,终于勉强表示服从马林传达的共产国际指示,同意加入国民党,并前往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与共产国际的关系1927年3月21日,当北伐军占领龙华时,中共在上海发动工人武装暴动。,陈独秀發表《告世界工人阶级书》和《告中国工人阶级书》。4月4日,陈独秀与刚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发表《汪、陈联合宣言》,并随汪去武汉。4月12日,工人纠察队和蒋介石直接冲突,发生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7月12日,鲍罗廷遵照斯大林的指示,重新改组中共中央。陈独秀被停职,于是给临时中央发了一封辞职信。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共产国际和中共在中国的势力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8月7日,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在汉口主持八七会议,禁止陈独秀参加,在会议上公开批判陈独秀对国民党妥协退让,犯有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陈独秀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吸收了中国当时最优秀青年的总汇。与中共分道扬镳1929年11月16日,陈独秀因在中东路等问题上发表不同意见,被开除党籍。后发表《告全党同志书》公开信。陈独秀是少数经过30年代还幸存下来的中共领袖之一,但对自己所创建的政党已经不再能产生任何影响。1933年4月,陈被南京政府“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判处有期徒刑13年。在南京狱中,陈利用国民党的优待条件,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潜心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孔子道家学说等,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论著。1936年3月,在《火花》发表了《无产阶级与民主主义》,指出“最浅薄的见解,莫如把民主主义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称“民主主义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斯大林不懂得这一点,抛弃了民主主义,代之于官僚主义,乃至于把党,把各阶级苏维埃,把职工会,把整个无产阶级政权,糟蹋的简直比考茨基所预言的还要丑陋。”晚年抗战爆发后,陈独秀于1937年8月提前出狱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支持,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支持,中共也曾发表文章《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曾提出只要陈可以承认当年的错误就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认错。周恩来曾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