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素养备考大一轮岳麓版(陕黑晋贵豫蒙琼)讲义必修I第一单元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第1页
高考历史新素养备考大一轮岳麓版(陕黑晋贵豫蒙琼)讲义必修I第一单元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第2页
高考历史新素养备考大一轮岳麓版(陕黑晋贵豫蒙琼)讲义必修I第一单元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第3页
高考历史新素养备考大一轮岳麓版(陕黑晋贵豫蒙琼)讲义必修I第一单元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第4页
高考历史新素养备考大一轮岳麓版(陕黑晋贵豫蒙琼)讲义必修I第一单元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1)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出现“七国之乱”。(2)措施①汉景帝:武力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设置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酎金夺爵,减少诸侯国数目。2.北宋解决藩镇割据问题(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后,需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的问题。(2)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剥夺统军大将兵权;编练禁军;设三衙和枢密院分掌统兵权和调兵权。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的权力,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任知州,设通判进行监督。③制钱谷: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州郡财赋大部上交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名师点津宋朝叠层政治架构的形成宋朝注重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在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调兵权。(2)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二、明清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①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②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③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歌诀记史丞相的发展史秦朝设丞相,汉朝布衣相,隋唐三丞相,元朝为独相,明朝废丞相。(2)设内阁①发展历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阁臣权力逐渐增大,拥有“票拟权”,但最后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②特点:是皇帝的顾问机构;阁臣品秩较低,没有专门的衙署。图示解史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秦汉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新教材新视角明朝的官员管理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目的: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2)设立:雍正年间。(3)特点: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4)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图1.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是对诸侯国的再分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推恩令”是对诸侯国的“分割”,不是“分封”。诸侯王年老之后,由其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诸子可以分到诸侯国一块封地,受封地的政治经济等管理权利由附近郡县掌管,所以它不同于传统的“分封”。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推动了社会全面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有弊,它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三冗”局面,给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3.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对皇权丝毫不起制约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丝毫不起制约作用”的结论太绝对。明代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4.明代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现象实质上反映了皇权的弱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皇权的弱化”表述错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很多时候由于皇帝年幼或不理朝政,会有人代替皇帝处理政事,因此便出现了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的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不是皇权的削弱,而是皇权的强化,因为宦官、外戚的权力皆来源于皇帝。5.明代废丞相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明代废丞相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仍然存在。宰相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助手。废丞相后,“百官之长”没了,但皇帝的助手仍在。皇帝与助手的矛盾仍然存在,这一矛盾实质上仍然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明、清两朝都有内阁这一机构,清朝的内阁在军机处设立后废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清朝内阁长期存在,直至1911年,清朝政府仿照西方建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和旧内阁被撤销。考点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强化[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正确认识汉代的郡国并行制材料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发现问题:西周分封和汉代分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有所不同。要求:为什么说“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汉代受封的诸侯国以下仍是郡县制;受封的列侯其侯国直属中央,地位相当于县。连线高考西汉郡国并行制的演变(2017·课标全国Ⅰ,25)下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点拨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答案C认知深化汉代政治的特点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材料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要求:根据材料中有关知府与通判地位关系的论述来说明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认知深化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1)从控制军权入手,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2)分化事权:分化军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化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分化地方事权,使军政、监察、财政、司法等掌握在不同的官员手中。(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获取材料信息]——明代内阁的发展历程和职权材料一明代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材料二明代的“票拟”和“批红”图示信息获取:(1)发展历程:明太祖时期,设置内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期,内阁出现;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任首辅,“部权尽归内阁”。(2)职权:明宣宗时期,内阁逐渐拥有了票拟权,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这说明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机构,并无决策权。[运用材料说明问题]——明代内阁与唐以前宰相职责的不同材料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要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宰相有何不同。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连线高考25分大题如何概括“不同点”全国卷高考25分大题经常有比较异同的设问。注意回答“不同点”时,要根据“不同”的角度比较。例如上题中已明确了不同的角度,即“职责的不同”,按此角度分别表述即可。认知深化中国古代丞相与明代内阁首辅的比较丞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丞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明代内阁制的影响材料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编自[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发现问题:材料表明在宰相制度废除之后,封建君主找到了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保留了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但又杜绝了“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内阁制度设立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效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皇权得到强化。[运用材料论证问题]——军机处的职权与评价材料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并据此论证“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一论断。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论证:清代军机处上传下达,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指挥中央文武官员和地方大臣,清代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认知深化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比较项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相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都无决策权考点综合全面认识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②程度空前强化。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明清对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基本上继承了元代的行省制度以及土司制度等地方行政制度。(2)发展①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降低其品秩等级。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②清代: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清行省以下机构大都承明制,但其长官称知府、知县;清代边疆地区政治制度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命题点一汉至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2019·课标全国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A对:通过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B项错误。宋朝收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D项错误。2.(2018·课标全国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D对: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上供或少上供,说明这些藩镇承认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及题干信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来看,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学科素养:史料实证据史料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3.(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4.(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命题点二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5.(2017·课标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高考能力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是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明中后期让宦官读书识字,是因为皇帝需要用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朝对太监识字态度的变化,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6.(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选B。7.(2015·海南高考,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说明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故B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一直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为治国的根本,故C项错误;朱元璋实行重刑,但是“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命题点三清代的中枢权力机构8.(2012·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材料本身没有反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官员事务是否繁忙,故排除A、C两项;D项不准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官员拘泥规制的情形,故选B项。失分诊断:惯性思维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考生在做所有有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试题时,容易沿此习惯思路思考问题,因而做本题会误选D项。但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揣摹”样本,依葫芦画葫芦,是政治体制僵化的表现,而非皇帝独裁,也不能体现“唯命是从”。1.(2019·凉山一模,26)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东方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是在东方,故选B项。2.(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宋太祖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宋太祖设立通判、各色参军之后,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现象,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时期,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3.(2019·天津部分地区高三测试,3)据黄佐《翰林记》载:“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由此可见()A.内阁实质上是最高的行政部门B.票拟最初并非是内阁的专职C.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D.内阁的票拟就是政府的决策答案B解析明成祖在位时,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与材料中“宣庙时,始令内阁”相符,故选B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排除A项;“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是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不需要各部门分工,排除C项;“票拟就是政府的决策”与材料中“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不符,排除D项。4.(2019·盐城高三测试,4)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中“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体现了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六部是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太祖设御史台,由此建立监察制度,与材料中“明代仁宗皇帝”不符,排除B项;“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是针对官员个人而非各部间实现权力制衡,排除C项。5.(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的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排除C项。6.史料记载,“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由此可见,清朝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涉及广泛C.机构完备,人员精干 D.架空内阁,威胁皇权答案B解析由材料“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涉及事物广泛,故A项错误;由材料“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可知军机处参与政务,涉及内容广泛,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军机处的事务,而非人员构成,故C项错误;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D项错误。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高三模拟)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A.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 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 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可得出监察区域职能的转变,故选A项。2.(2019·永州一模,4)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答案C解析据材料“秦惠王并巴中……世尚秦女,其巴氏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可知羁縻政策便于团结少数民族地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故C项正确。3.(2019·德阳一模,8)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州县公元960年111638公元979年2971860——据《宋史·地理志》整理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答案B解析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D项。4.(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6)《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答案B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5.(2020·博雅闻道高三质量测评,27)明代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使用。这说明明代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 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 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是仅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项;材料未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B项;内阁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但材料没有涉及这方面,排除C项。6.(2019·肇庆一模,27)明代内阁大学士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上呈给皇帝供皇帝参阅,皇帝批阅同意后把“票拟”交给司礼监太监进行“批红”和用印,只有批过“红”的“票”才能正式生效。这一规定()A.弱化了君主权力 B.扩大内阁决策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使辅政制度完善答案D解析大臣把奏折的主要内容和处理意见写在“票拟”上,皇帝批阅同意后批红,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使辅政制度完善,故D项正确。7.(2020·广东百校联考,27)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答案B解析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不希望威胁皇权局面的出现,故而选拔品秩较低的官员,而不选择品级高的官员,清代军机处取代内阁的地位,内阁并不能威胁皇权,故选B项;内阁成员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说明清代前期是以文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官员品秩的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8.(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27)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答案B解析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应对外敌入侵,国家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排除D项。9.(2019·合肥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7)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不理政务昏庸荒怠;在朝鲜历史文献中,万历皇帝却是被歌功颂德建坛立祠的大德皇帝。这一现象反映出()A.年代久远导致历史叙述莫衷一是B.中外历史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C.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历史记载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与朝鲜的历史文献对万历皇帝的记载和评价是不同的,这反映出记载者的立场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不是“年代久远”导致“莫衷一是”;材料中的记载无法“形成证据链”,故排除B项;即使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只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认识历史事实真相,不会“确认历史事实”,排除D项。10.(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8)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答案C解析“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中枢决策的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11.(2020·德州高三调研)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证明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A项错误;B、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获知,排除;据材料可知廷寄上谕直接把皇帝和地方联系起来,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12.(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高三26省9月联考,4)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