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稳态与环境(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稳态与环境(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稳态与环境(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稳态与环境(必修)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稳态与环境(必修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所以eq\o\ac(○,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也就不属于体液。eq\o\ac(○,2)血浆中的血细胞,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eq\o\ac(○,1)渗透压(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eq\o\ac(○,2)酸碱度(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eq\o\ac(○,3)温度(37度左右)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参与的主要系统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它依靠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吸收蛋白质,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吸收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以及全部的葡萄糖和氨基酸。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兴奋传导eq\o\ac(○,1)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时内负外正,受刺激时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eq\o\ac(○,2)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单向传导eq\o\ac(○,3)兴奋传导的结果是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构成突触后膜由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构成突触小泡中递质的释放和合成必须要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生物的节律行为的中枢脑干: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血糖浓度升高 ++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A细胞分泌)++血糖浓度降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温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其结果是维持体温在370C左右的相对平衡状态。产热途径:肾上腺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骨骼肌收缩。散热途径: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主要是蒸发散热。水盐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但除了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激素调节和体液调节不是等同的概念,激素调节只不过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并能分泌淋巴因子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或与抗体结合。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免疫失调引起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属于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植物体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双子叶>单子叶新细胞>老细胞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的应用:eq\o\ac(○,1)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eq\o\ac(○,2)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eq\o\ac(○,3)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eq\o\ac(○,4)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将一株植物横放,它会表现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其原因:受重力影响,生长素在下部的浓度高,对于植物的茎来说,这个浓度能促进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A)较上面的(B)快,茎就向上弯曲。同样的浓度,对于跟来说却会抑制生长,因而,下面的生长(D)比上面的(C)慢,根就向下弯曲。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脱落酸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第4章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预测人口)衰退型性别比例用样方发调查种群密度1.应以物种数量达到稳定时的最小面积为标准(草本1×1,灌木4×4,乔木10×10)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3.以各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植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植4.对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用标志重捕法N=Mn/mM标志的个体数m重捕样中的标记数n重捕个体数N样地上个体总数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被淘汰的个体①“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特征: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当种群数量达到K时,种群增长率为0;对于野生资源的开采,如保持最大持续产量应在K/2时最宜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种内关系:互助,斗争种间关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表现为滞后性,既当一方数量减少时,另一方数量并不立刻减少或增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如b),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如a)。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寄生一般不会使寄主全部死亡。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两者或其中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等。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生态系统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组成成分的动物)和寄生细菌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此外还有蚯蚓等营腐生的动物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③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所以蛇的数量的减少并不会造成鹰数量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稳定。④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线路分析所得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A、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其他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的增加或减少。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碳存在形式①无机环境:CO2和碳酸盐②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③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传递形式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这些物理信息往往表达了吸引异性、种间识别、威吓和警告等作用。比如,毒蜂身上的斑斓花纹、猛兽的吼叫都表达了警告、威吓的意思。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2.化学信息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信息素。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