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_第1页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_第2页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_第3页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_第4页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一、概述“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自其在我国部分地区试点实施以来,已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制度以河流为管理单元,通过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实施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治理,以期达到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为“河长制”的评析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一制度背后的经济逻辑、激励机制以及制度变迁的动力。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制度被视为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对“河长制”的评析不仅要关注其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还要深入剖析其制度设计、运行机制以及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河长制”进行系统的评析,以期为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1.简要介绍“河长制”的起源、发展和实施背景。“河长制”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地方性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初衷是为了加强河流管理,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自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首次实施“河长制”以来,这一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河长制”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该制度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通过设立各级“河长”来负责河流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将“河长制”纳入地方法规,使其具有更强的法律约束力。同时,各级“河长”的职责也逐渐明确,包括制定河流管理计划、监督河流治理项目的实施、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等。“河长制”的实施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来加强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另一方面,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需要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水资源问题。“河长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阐述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视角,为后文分析奠定基础。新制度经济学是一门用主流经济学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理论,其核心理论主要包括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础。它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因为它决定了对个体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交易费用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关注的是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包括讨价还价的成本、监督和执行合同的成本等。交易费用的存在会影响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委托代理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的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激励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经济活动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进行的,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是委托代理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是多维度的,它既关注正式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也关注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如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等。它还关注制度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以及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通过研究制度的形成、演化和作用机制,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3.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即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河长制”进行评析。本文旨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河长制”进行深入评析。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制度因素在经济行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本文旨在揭示“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公共治理等方面的实际效果和潜在影响。研究“河长制”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其本身的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更在于探讨其在实践中如何影响水资源管理的效率、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社会福祉的提升。通过对“河长制”的评析,我们还可以为其他类似的环境治理和公共管理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如何优化和改进“河长制”,以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长期保护。同时,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和发展,为中国的环境治理和公共管理领域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二、“河长制”的制度特征与运行机制“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整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的力量,构建以“河长”为核心,以“河长办公室”为执行机构,以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旨在实现河流管理的高效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从制度特征上看,“河长制”强调责任主体的明确性。各级“河长”由地方政府领导担任,他们不仅是河流管理的决策者,更是实施者,从而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河长制”还体现了跨部门协同的特点。传统的河流管理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而“河长制”通过设立“河长办公室”,将各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流的治理与保护。在运行机制上,“河长制”注重问题导向和动态管理。各级“河长”需定期巡查河流,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问题处理的时效性,还使得河流管理更加精细化、个性化。同时,“河长制”还建立了考核问责机制,对各级“河长”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河流治理目标的实现。“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河流管理制度,其制度特征明显,运行机制科学。它有效地整合了各方力量,提高了河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1.详细介绍“河长制”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运行方式。“河长制”是我国为了加强河流管理、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而推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其组织架构呈现出鲜明的层级性和地域性特点。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整体规划的布局在地方层面,各级地方政府则根据中央政府的指导,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细则。职责分工方面,“河长制”明确了各级河长的职责和权力。一般来说,省级河长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监督实施和协调跨区域问题市级河长则侧重于政策的具体执行和协调本区域内的河流管理县级河长则直接负责河流的日常管理、问题发现和上报工作。各级河长之间形成了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在运行方式上,“河长制”强调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部门协作。政府通过设立河长办公室、配备专业管理队伍、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式,确保河长制的有效运行。同时,也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河流保护,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河流管理格局。“河长制”还注重部门间的协作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河长制”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运行方式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制度创新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河流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2.分析“河长制”的制度特征,如政府主导、跨部门协同、流域管理等。“河长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中国多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一制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跨部门协同以及流域管理等方面。政府主导:在“河长制”中,政府发挥着核心作用。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河长办公室,由政府官员担任河长,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河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这种政府主导的模式确保了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政府的高位推动,能够迅速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和影响力,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到河流管理中来。跨部门协同:“河长制”强调多个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中,各个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而“河长制”则打破了这种部门壁垒,要求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工作。这种跨部门协同的模式有助于形成合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流域管理:“河长制”还体现了流域管理的理念。与传统的按行政区域划分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不同,“河长制”更加强调对整个流域的统一管理和保护。这意味着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需要共同参与到河流的管理中来,形成一个流域内的统一管理和保护体系。这种流域管理的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河长制”作为一种新兴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政府主导、跨部门协同和流域管理等特征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念。通过这一制度,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3.探讨“河长制”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自其实施以来,已经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河长制”通过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与权力,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管理中的权责不清、监管不力等问题,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河长制”的实施使得各级河长能够直接参与到水资源的配置、调度和保护工作中,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河长制”还推动了水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向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河长制”的实施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各级河长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不仅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积极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各级河长能够切实履行其职责、如何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未来,“河长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其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河长制”评析新制度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评析“河长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制度被视为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对于“河长制”的评析,不仅需要从政策层面进行探讨,更需要深入到制度层面进行剖析。从产权理论的角度来看,“河长制”通过明确河流管理和保护的产权主体,即各级河长,有效地解决了河流资源使用和管理中的产权模糊问题。这种产权的明确界定有助于减少河流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行为和外部性问题,从而提高河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保护效果。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来看,“河长制”通过整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河流管理和保护体系,降低了河流管理和保护中的交易成本。这种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提高了河流管理和保护的效率,还有助于形成长效的河流管理机制。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来看,“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是对传统河流管理和保护方式的改进和优化。这种制度变迁不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河流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进步。同时,“河长制”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还具有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推动其他相关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河长制”在河流管理和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需要看到,“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权界定不清、交易成本过高等。未来在推进“河长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提高河流管理和保护的效果和效率。1.交易费用理论视角:分析“河长制”在降低水资源管理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如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决策效率等。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交易费用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评析“河长制”这一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效用。交易费用,简言之,是指在市场交易中涉及的各种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搜寻信息的成本、谈判的成本、签订和执行合同的成本等。这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的运行效果。“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其在降低水资源管理交易费用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和权力,该制度减少了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某些参与者掌握的信息比其他参与者多,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交易。在“河长制”下,各级河长负责各自区域内的水资源管理,他们必须对水资源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这大大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河长制”通过集中决策和统一调度,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效率。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中,由于决策权分散、信息沟通不畅,决策过程往往效率低下。而“河长制”通过整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了一个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决策体系。这不仅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摩擦和协调成本,还使得决策更加迅速和精准。“河长制”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进一步降低了水资源管理的交易费用。例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不仅拓宽了资金来源,还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机制,增强了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和信任缺失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在降低水资源管理交易费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决策效率、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等手段,该制度有效降低了水资源管理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的运行效果。这为其他地区和国家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2.产权理论视角:探讨“河长制”在明确产权、保护水资源产权方面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产权界定不清、执行难度大等问题。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支柱,它强调了产权的明确界定和保护对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重要性。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对“河长制”进行评析,可以发现其在明确产权、保护水资源产权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产权界定不清、执行难度大等问题。“河长制”通过设立河长,明确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主体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资源产权不明晰的问题。河长作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具体责任人,能够协调各方利益,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减少水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即通过明确产权,使得个人或组织在利用水资源时能够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的特殊性质,其产权往往难以明确界定。例如,在河流上游和下游之间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上,往往存在产权冲突和利益博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利用方式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进一步增加了产权界定的难度。“河长制”的执行难度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河长作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责任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多方利益的博弈和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使得河长在推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时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河长制”在明确产权、保护水资源产权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产权界定不清、执行难度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河长制”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权界定机制,加强河长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并积极探索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模式。3.制度变迁理论视角:分析“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推动水资源管理体制变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贡献。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来看,“河长制”无疑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制度创新。这一制度在中国的水资源管理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不仅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变革,而且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贡献。我们来看“河长制”如何推动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变革。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往往存在责任不明确、协调困难等问题,导致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河长制”的实施,明确了各级河长的责任,将水资源管理权下放到地方,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下放和责任的明确化。这一变革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激发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变革。“河长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下,资源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体制的限制,难以实现最优化的配置。“河长制”的实施,通过明确各级河长的责任,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级河长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河长制”还鼓励了社会各方面的参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进一步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推动水资源管理体制变革、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也激发了地方政府和社区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变革。同时,“河长制”还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河长制”,使其在水资源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四、“河长制”实施的挑战与对策“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制度执行力度的问题。虽然“河长制”明确了各级河长的责任,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可能出现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不力等现象。跨部门协作的难题。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如何实现有效的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是“河长制”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也是一大挑战,缺乏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将影响“河长制”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制度执行力度,明确各级河长的具体职责和考核标准,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二是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协调机制,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三是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宣传教育、公众监督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同时,可以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手段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其实施过程中既面临挑战也具备潜力。通过加强制度执行、促进跨部门协作、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引入市场机制等对策,可以推动“河长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1.分析“河长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跨部门协同难度大、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等。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对“河长制”这一环境管理策略进行评析,首先需深入探讨其实施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挑战。“河长制”作为一种环境治理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地方政府领导担任“河长”,统筹协调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制度面临着跨部门协同难度大的问题。由于水资源管理涉及水利、环保、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在“河长制”推进过程中,难以形成高效的协同合作机制。这不仅影响了治理效果,也增加了制度实施的难度和成本。地方政府在执行“河长制”过程中也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往往面临权衡取舍,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可能倾向于牺牲环境利益以追求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执行“河长制”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可能导致执行力度不足,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河长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跨部门协同难度大,更在于地方政府执行不力等深层次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等方面入手,推动“河长制”的持续优化和完善。2.提出促进“河长制”有效实施的对策和建议,如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督考核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河长制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责任到人。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河长制的实施。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河长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河长的权力和责任,为河长制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强化监督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河长履职情况的监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五、结论与展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本文对“河长制”进行了深入评析。研究发现,“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明确产权、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励相容等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河长制”的实施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制度执行中的形式主义、监督机制的不足以及跨部门协调的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河长制”的实施效果,也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制度优化和发展。展望未来,“河长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河长的职责和权力,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机制和跨部门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善。还需要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格局。“河长制”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推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展望未来,“河长制”有望在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1.总结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河长制”评析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本文主要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河长制”进行了评析。文章肯定了“河长制”作为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积极作用,认为其在明确职责归属、权责清晰、提高治污效率以及创新扩散机制等方面具有优点。文章也指出了“河长制”存在的制度缺陷,包括无法根除委托代理问题、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容易出现利益合谋、忽视社会力量以及行政问责难以落实等问题。文章提出,“河长制”应被视为一种应急的过渡性制度,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通过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管理的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制度。2.展望“河长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改进空间,为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河长制”作为一种创新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任何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河长制”同样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未来“河长制”的发展应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监测水资源状况,预测水资源需求,制定更加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同时,科技的应用也可以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未来“河长制”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资源管理的良好氛围。未来“河长制”的发展还需要更加注重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河长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等。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完善“河长制”的制度设计,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利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未来“河长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科技化、公众参与化、制度化。通过这些改进和发展,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这些经验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球水资源管理的进步和发展。参考资料:“河长(zhǎng)制”,即由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六个方面。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2016年12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的元旦,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另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河长(zhǎng)制”,即由地方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河长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六个方面。2003年,浙江省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2016年12月,中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的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另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根据2011—2013年第一次中国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中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45203条,总长度达85万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天然湖泊2865个,湖泊水面总面积80万平方公里。淡水湖1594个,咸水湖945个,盐湖166个,其他160个。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河湖管理保护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河道干涸湖泊萎缩,水环境状况恶化,河湖功能退化等,对保障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大力推行河长制,推进河湖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保障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2016年6月,从南峪镇上游入境的绵河水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非常黑,墨汁一样的河水滚滚流入下游,严重影响到河北境内地下饮用水的安全,昔日“白龙”变“黑龙”。2016年7月5日,山东烟台莱州市的燕京啤酒莱州有限公司排污口,这处排污口位于渤海边一处湿地。在排污管附近,深褐色的污水汇集成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池塘,岸边聚集着一层墨绿色的脂状漂浮物,不时散发着异味。污水通过三根直径约80厘米的水泥管道,排向了一堤之隔的大海。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辛立燥村,一条紧邻临港化工园区的排污渠,直通大海,水体呈黄绿色。村子光2016年体检就查出30余人得甲状腺疾病。流经天津市西青区和静海区的独流减河直接注入渤海湾,部分河段水体颜色呈现绿色。宽河泵站闸口开启时,黑色的污水直接排入独流减河。泵站的污水来源于城区的污水处理厂。地处太湖流域的浙江湖州长兴县,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有547条河流、35座水库、386座山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造就了长兴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文化特质。但在20世纪末,这个山水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污水横流、黑河遍布成为长兴人的“心病”。2003年,浙江长兴县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在卫生责任片区、道路、街道推出了片长、路长、里弄长,责任包干制的管理让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同年10月,县委办下发文件,在全国率先对城区河流试行河长制,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河长,对水系开展清淤、保洁等整治行动。2007年夏季,由于太湖水质恶化,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了江苏省无锡市的水危机。痛定思痛,当地政府认识到,水质恶化导致的蓝藻爆发,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是在岸上。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在水上下功夫,更要在岸上下功夫;不仅要本地区治污,更要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不仅要靠水利、环保、城建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更需要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2007年8月,无锡市在中国率先实行河长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分别担任64条河道的河长,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负责督办河道水质改善工作。河长制实施后效果明显,无锡境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1%提高到2015年的4%,太湖水质也显著改善。中国部分地方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各地需要完善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进行动态监控,对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中国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划定了用水总量红线,到2030年不能超过7000亿立方米。每一个流域都有用水上限,跨越用水上限就说明开发利用不合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绿色财富,必须倍加珍惜。2003年10月,浙江长兴县县委办下发文件,在全国率先对城区河流试行河长制,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河长,对水系开展清淤、保洁等整治行动,水污染治理效果非常明显。2004年,时任水口乡乡长被任命为包漾河的河长,负责喷水织机整治、河岸绿化、水面保洁和清淤疏浚等任务。河长制经验向农村延伸后,逐步扩展到包漾河周边的渚山港、夹山港、七百亩斗港等支流,由行政村干部担任河长。2008年,长兴县委下发文件,由四位副县长分别担任4条入太湖河道的河长,所有乡镇班子成员担任辖区内的河道河长,由此县、镇、村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初步形成。2008年起,浙江其他地区湖州、衢州、嘉兴、温州等地陆续试点推行河长制。2013年,浙江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级河长是包干河道的第一责任人,承担河道的“管、治、保”职责。从此,肇始于长兴的河长制,走出湖州,走向浙江全境,逐渐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架构。按照“河长公示制度”,各地在河道边醒目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写明河道名称、河道长度、“河长”姓名职务、联系部门、管治保目标任务、举报电话等信息,并及时更新,以随时接受群众举报、投诉、监督。中国推广的“河长制”,最早源自江苏。2007年8月,无锡市印发《无锡市河(湖、库、荡、氿)断面水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将河流断面水质检测结果纳入各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各市县区不按期报告或拒报、谎报水质检测结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2008年,江苏在太湖流域全面推行“河长制”。2008年6月,包括时任省长罗志军在内的15位省级、厅级官员一起领到了一个新“官衔”——太湖入湖河流“河长”,他们与河流所在地的政府官员形成“双河长制”,共同负责15条河流的水污染防治。2008年至2016年12月下旬,江苏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的“河长”,已遍布全省727条骨干河道1212个河段。无锡市的“河长制”这一制度,可以实现部门联动,可以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治水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无锡市还配套出台《无锡市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工作问责办法》,对治污不力者将实行严厉问责。“河长”们面临的压力是完不成任务就要被“一票否决”。在这个机制中,“河长制”分为四级,无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主要河流的一级“河长”,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二级“河长”,相关镇的主要领导为三级“河长”,所在行政村的村干部为四级“河长”。“铁腕治污”,“河长制”带来的效果:2011年至2016年79个“河长制”管理断面水质综合判定达标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水质较为稳定。2011年无锡12个中国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2年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09年起,江苏省对15条重要入太湖河道,实行双河长制,每条河流分别由省政府领导和省有关厅局负责人担任省级层面的河长,地方层面的河长由河流流经的各市、县(区)政府负责人担任。2016年12月13日,中国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卫计委、林业局等十部委在北京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的目标任务。强化落实“河长制”,从突击式治水向制度化治水转变。加强后续监管,完善考核机制;加快建章立制,促进“河长制”体系化;狠抓截污纳管,强化源头治理,堵疏结合,标本兼治。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均明确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级、县级总河长和副总河长,按流域,共明确市级河长88人、县级河长822人、乡(镇)级河长2422人、村级河长13916人,设巡查员或专管员19544人、保洁员20142人,全省构建了区域和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江西把河长制工作重点放在保护好河湖优良水质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对水质不达标河湖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并根据污染现状制定了治理方案,明确治理措施、治理期限、工作计划及资金筹集等。由省政府统一部署在全省范围集中开展以“清洁河流水质、清除河道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涉及环保、农业、交通、水利、农工、住建等6个责任部门牵头负责的10个专项行动的“清河行动”。北京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河湖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实施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海淀区作为水利部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于2015年起先行探索区-镇两级“河长制”,落实“河长”及其工作职责,编制管理考核标准和工作台账,设立专项经费并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通过“河长制”试点,区域监测水体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同比提高22%,水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15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修订《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和《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突出河道保护和责任体系,扩大公众参与权和监督权。2016年,市政府出台《河道管理范围划定管理办法》、《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有关部门编制完成涉河事项验收、砂石资源开采可行性论证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初步形成推行河长制的法规体系。荣昌区作为中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组建河长办,落实人、财、物,实施考核问责等制度,并统筹部门力量,制定“一河一策”整治管护方案,引入社会化服务负责城区河道保洁。合川区和丰都县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将河长制融入供水安全保障、河道岸线保护、村镇控源截污、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管理中,河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效果。2020年下半年起,上海市奉贤区探索建立“河长+检察长”依法治河新模式,形成司法力量与行政力量合力,共同推进水生态的区域保护。2016年年底,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提出在2018年底全面建立河长制。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安排部署,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担当尽责,真抓实干,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2018年6月底前全部建立河长制,比中央要求的时间节点提前了半年。2018年7月17日,在北京举行的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表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另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2018年10月,全国首个《河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和《湖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在浙江绍兴发布。两个“标准”对河长和湖长管理要求、工作职责内容、工作任务、巡查要求等事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界定和明确。今后,这两个标准将成为绍兴各级河湖长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标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建立中国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具体组成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导,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河长制办公室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三条红线”;二是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严禁侵占河道、围垦湖泊;三是加强水污染防治,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排查入河湖污染源,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四是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五是加强水生态修复,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六是加强执法监管,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节水优先,全面提高用水效率,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加快实施农业、工业和城乡节水技术改造,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湖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和考核体系。排查入河湖污染源,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优化入河湖排污口布局,实施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响应机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侵占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在规划的基础上稳步实施退田还湖还湿、退渔还湖,恢复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强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加大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对三江源区、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实行更严格的保护。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维护河湖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行河湖动态监管。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中国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察制度,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河湖治理和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传统的河湖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河长制和智慧河湖管护新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河湖治理和管理的新方向。互联网河长制是指在河湖治理和管理中引入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河湖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而智慧河湖管护新模式则是指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