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资料 助推习作能力发展_第1页
合理运用资料 助推习作能力发展_第2页
合理运用资料 助推习作能力发展_第3页
合理运用资料 助推习作能力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以爆炸的方式呈现,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统编版教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教材中设置安排了多个以“收集资料”为训练点的语文要素,其中统编版三下的习作“国宝大熊猫”,就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多维资料来介绍大熊猫,但很遗憾的是,学生在创作这篇习作时,往往都会演化成为生硬资料的搬运工,以拼凑、嫁接的方式写文章。这种习作的背后,看不到一点学生自己的影子,无疑是失败的。这样的习作教学,我们该何去何从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一、多维质疑,蓄积资料收集的动力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教学都存在着一个错误的理念,即认为语文学习、阅读课文,就是为了增加知识。事实绝非如此,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丰富的学习方法,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的价值在于传授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不谋而合。[1]习作要求借助资料,介绍大熊猫,其根本宗旨不在于学会介绍熊猫,而是要站立在基本问题上,帮助学生养成运用资料的意识,形成利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切忌急功近利,不妨将教学的脚步走得更稳健一些,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从自身和读者角度出发,探寻人们可能更加关心哪些信息。比如学生提出:大熊猫为什么被称为“大熊猫”?大熊猫究竟是熊,还是猫?大熊猫与小熊猫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就是在于体型的大小?大熊猫为什么那么爱吃竹子?大熊猫被称为“活化石”,那它的祖先究竟早到什么程度?大熊猫脸上的“黑眼圈”是怎么来的?……在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之后,教师就可以相继指导学生精心梳理和总结,唤醒学生资料收集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问题意识,并在不着痕迹的情况下进行点拨和引领。在具体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帮助学生打开内在的思路,可以是翔实具体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是形象直观的影视图片,还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书籍资源。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所收集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进行选择、甄别,从而与自己收集的资源形成统整联系,让学生感受自主性发现之旅变得更加有声有色,趣味盎然。二、克服障碍,设置资料整合的平台常态教学中,很多教师总是会担心学生认知出现障碍,于是提前就预设了各种方案,急于为学生降低难度,化难为易,这样的结果的确能够使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更加顺畅,但学生得到历练和表现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了。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困惑,或者直接形成了错误,都是最宝贵的动态性生成资源,对于突破自然、体验生长,都具有直接性的作用和效能,是自身经历最真实有效的学习,最为重要的主动追求。为此,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进行一厢情愿的指导,而要基于学生在课堂中最真实的表现,给予学生最适切、最有价值的指导。还以“国宝大熊猫”这篇习作为例,由于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资源,可谓是唾手可得。语文课程作为“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决定了语文学习不能将视野始终局限在一本教材、一篇课文上,更为关键的是能够通过捕捉、收集信息,形成对教材资源的补充。而这一切,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绝非难事,学生很快就能够收集一大堆资料,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资料真的都非常有价值吗?真的都适合写进作文吗?真的都是读者想要了解的吗?当学生为了习作遴选材料时,却常常面对海量信息捉襟见肘。这就是学生在习作中遭遇的困难,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剔除,并对剩下来的信息进行串联,继而形成富有条理的有机整体。在这样过程中,学生所遭遇的困难和各种问题会不断涌现,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给予他们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智慧,习得策略,研制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有了明确的问题,为教师执教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为学生的写作搭建了支架。教师要积极思考学生问题形成的内在原因,紧扣问题根源,打通知识之间的内部链接,帮助学生在联系贯通的基础上,形成自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自主化基础上构建出富有真实意义的语文学习。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都是一种尝试,都会遭遇到相应的障碍和瓶颈,这是语文学习的自然过程。[2]教师要带领学生迎着困难,积极向上,勇于尝试,在获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和素养。三、调整完善,撰写资料输出的语言收集资料来介绍一种事物,这一类习作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将资料当成一切,学生找到了资料,好像就有了习作的素材和内容,甚至有的学生居然只字不改,将资料直接运用到习作之中。这样的习作究竟好吗?这就关涉到对学生习作评价的问题。对于刚刚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而言,一篇优秀的习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最核心之处,就在于要写清楚,把自己要说的话和介绍的事物,讲述清楚。比如在收集资料之前,学生提出了若干的问题,那自己写出来的文章,究竟有没有能够让别人一读就懂。鉴于此,从学生开始学习写作起,教师就要培养学生树立读者意识。而收集来的资料,来自不同的语境和平台,自然也就有着完全不同的读者和受众,这就意味着面对这些资料,决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对待,而需要充分考量自己写作时的需求,将一些原本机械、抽象的语言风格,调整为契合儿童表达的语言,才能更好地彰显资料应有的价值和效能。比如学生收集大熊猫外形和习性时,根本不对内容进行选择,而是直接从网络上搜索复制粘贴,只要内容基本符合要求,就直接带到课堂中。下面这段话,就是一位同学直接打印了一段摘自于百度百科中,具体内容如下: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来看,这篇习作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文章涉及不少科学性名词,不仅学生阅读起来具有一定障碍,直接搬运用进习作中,读者读起来也会索然无趣;其二,有一些介绍非常细致,这是科学研究层面才需要的内容,我们写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要从整体、大概了解的角度,与科学研究层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这其中就包含了两个层次:其一,借助游戏,换种说法。对于一些理解起来有障碍的语言符号,教师可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一起理解这些语言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尝试换一种说法,并用比一比的方式,看谁换的说法更简单、更有趣,还能保证意思不变。先让自己读懂,然后再尽可能让读者读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通畅晓达的,才契合三年级学生习作“写清楚”的目的;其二,在完成了基础性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将目标适度提升,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尝试将写作对象辅之以表达者的立场,即如果让大熊猫自己来介绍自己,他可能会怎样介绍呢?依托于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再是生硬化、机械化的一套说辞了,而是尝试着以第一人称来写,以娓娓道来的聊天方式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