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导学案部编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导学案部编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导学案部编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导学案部编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导学案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16课)导学案部编版

13最后一次讲演

【学习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学习重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学习难点】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

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

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

了这次大会,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返家途中,被特务

分子暗杀。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2.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

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

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

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

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一、基础检测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6分)

光明正大()偷偷摸摸()悲愤痛恨()挑拨离

间()

制造恐怖()卑鄙无耻(》

2.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8分)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

表达效果: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呀!

句式:

表达效果:

(3)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表达效果:

(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

表达效果: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

倒吗?()

(3)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

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4)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二、合作探究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

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

现在什么地方?

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

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一一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三、拓展延伸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

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

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6.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一一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7.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

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

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

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

的“和平演变”,立志成才,献身四化,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

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课后集训】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

万的人民!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

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

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

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

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

日!(热烈的鼓掌)

(1)文中“你们”指的是,“我们”指的是。

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4分)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的含义是什么?(3分)

(3)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4)“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

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

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

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

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祖籍山东日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

验粒子物理学。

【基础检测】

1生字注音

学()朱愚()中庸()

诊语()埋线().仿彳,()

傅家()探索()测量()

2词语解释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彷徨:

不知所措:

袖手旁观: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你能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

本文的提纲吗?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⑵:

第三部分(13):

【合作探究】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2.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

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拓展延伸】

1.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基础字词;作者王选;全面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王选每次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

程,学习王选进行人生抉择的智慧。

3.情感目标:学习王选将一生的抉择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的高尚

品质以及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基础字词和文化常识的把握

2.课文主旨的把握,使学生明白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

要意义

【作者简介】王选,生于1937年2月,2006年2月13日于北京病

逝。江苏无锡人,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

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

方正集团董事,北京大学教授。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

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

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

明”。

【基础检测】

⑴正确识记字音、字形

不择核心里

落丰刨

轮廓不懈白版疹

半______

开辟时«淘

线可乘之机忧心博

悝______

(2)解释成语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乘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众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名小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深入分析本文内容,探究文章主题

提示:本文主题鲜明逻辑严密,真正成功的演讲,首先要以深刻的思

想启迪人。这种思想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而是经过自己头脑思

考而来的真知灼见。这点在王选教授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课文

始终围绕“人生中的重要抉择”来写,避免说教,注重用实例和事实

说话,深入浅出。

2.分析本文结构

提示: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中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

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

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

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的组

合在一起。在“重要”这一前提下作者又分出主次轻重,并用“时间”

这根红线贯穿起来,条理清楚地叙述内容,层层深入地揭示主题。这

篇长达万言的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

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但有学术

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度,而且有语言

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学习目标】

1.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

度。

2.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

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才能。

3.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惜友谊和公平

竞争的意识。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顾拜旦(1863—1937),出生于法国巴黎。他是国际奥委会第二

任主席,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他

是奥林匹克会徽、会旗的设计者,运动员誓词的起草者。他赋予奥运

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自由超越的领域”,

并确立了他终生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192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有

著名诗作《体育颂》。

2.背景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冲击了原定在1916年举行的第六届奥

运会,中断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燃烧的战火,使巴黎日益受

到威胁。1915年国际奥委会将总部从巴黎迁到了瑞士洛桑。《庆祝奥

林匹克运动复兴25》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

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加之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

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服兴奋

剂、以车代步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

奥林匹克精神。这使他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

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的危机,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人能

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自主学习】

1.注音

崩溃()纯梓()阐()述本()

绕缈()丽

歧()途束缈()严峻()黄褐()

色沉甸甸()

2.词语释义

(1)自得其乐:

(2)一事无成:

(3)功利主义:

【整体感知】

1.简述课文内容,并概括要点。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

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提示:这次演讲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中心,内容主要包括:

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

(1)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

(2)复兴奥运会的宗旨一一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

(3)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的理念一一大众参与。

(4)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一一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

之一。

(5)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

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2.请同学们在倾听演讲和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奥林匹

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悦

乐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

和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合作探究】

1.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有什么不同?

提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

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

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顾拜旦进一步表明他决心“把盎

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

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2.课文最后一段说:“目前的时势依然很严峻。即将破晓的黎明

是暴风雨过后的那种黎明。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

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这段话到底应如何

理解?

提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时势依然严峻。①奥林匹克

运动只是贵族的活动,大众被排除在外;②人们渴望进步但往往被引

入歧途;③青少年因落后的教育失去平衡。这些都与奥林匹克精神相

违背。(2)即将破晓的黎明。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渐被青年所崇尚,它

必将以现代化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

受。(3)“黄褐色的玉米”,比喻沉甸甸的收获,作者相信通过努力一

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提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

的力量之一。主要体现在:①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仍可促进

和平;②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费物质必需品的权

利”,但仍可促进公平;③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

训的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总之,和平,具有公平性和教育性并

为大众所享受,就是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