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评价及灭菌方法

1/60第一节药用高分子材料及其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指生物材料与生物体间相互作用结果以及生物体对这种结果忍受程度。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生物相容性指生命组织对非活材料产生合乎要求反应一个性能。药用高分子材料因伴随药品进入体内,有些暂停留于体内,有些则在体内降解、吸收,所以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要求愈加苛刻。

2/60一、药用高分子材料毒性主要起源

1.材料本身溶出物或渗出物产生毒性

甲醛—皮肤炎症,引发肝中毒

2.材料降解中间物或最终产物产生毒性聚乳酸等聚酯类材料—局部酸性增大,产生无菌性炎症

3.材料在合成或加工过程中带来细菌或病毒污染带有细菌或病毒,造成热源反应或炎症反应或其它毒副反应

3/60二、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指材料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复杂生物、物理、化学反应,以及人体对这些反应忍受程度。药用高分子材料应该对人体无毒性、无致敏性、无刺激性、无遗传毒性和无致癌性,对人体组织、血液、免疫等系统不产生不良作用。

生物学反应—血液反应组织反应免疫反应

4/601.组织反应

皮下或组织内药品释放体系进入人体内某一部位时,局部组织对异物产生一个机体防御性反应。

当材料有毒性物质渗出时,局部炎症不停加剧,严重时出现组织坏死。

炎症和肿瘤

2.血液反应

血管药品释放体系(抗心律失常药品控释制剂,防治血管再狭窄控释制剂,抑制人工心脏瓣膜钙化药品控释制剂),这些制剂中所用高分子材料应该含有良好血液相容性。主要经过改变材料结构和表面性能来提升材料血液相容性

5/603.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是保护屏障,可防御侵害人体健康物质和引发疾病感染源以及其它环境原因和肿瘤。其功效有两种主要机制:第一个,如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和异体巨噬细胞都属于非特异性防御范围;第二种是特异性针对诱导物特异性和适应性机制,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产物都属于特异性防御范围。免疫系统可对侵入微生物和异物进行不一样方式应答:体液免疫应答包含抗体对微生物、病毒表面抗原反应;由T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

6/60第二节药用高分子材料安全性评价

一、药用高分子材料安全性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药品释放体系载体会与人体接触,有载体在体内逐步降解,有甚至在体内留置3—5年,所以,必须对药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价,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性,并把对人体毒害性作用降低到最低点。当前,药用高分子材料安全性评价主要是采取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体系,即世界标准化组织(ISO)制订10993系列标准,国内为国家标准(GB/T)16886系列标准。1.ISO10993系列标准—20个标准7/602.安全性评价试验项目选择

药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药品释放体系载体会与人体不一样部位接触,而且接触时间也会不一样,所以应按其接触部位和接触时间进行分类,并按表2-1(P.25)选择要进行生物学评价试验项目。3.药用高分子材料评价标准

(1)在考虑一个材料与组织间相互作用时,不能脱离整个药用高分子材料总体设计。

(2)对一个产品生物学评价,应该考虑加入材料中各种添加剂,以及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可浸提出物质或降解产物。(3)应该用最终灭菌过产品或最终灭菌过产品中有代表性样品作为试验样品或作为制备浸提液样品。8/60(4)在进行生物学评价试验时,普通是先进行体外试验,后进行动物试验。(5)进行生物学试验必须要在专业试验室,并由经过培训且含有实践经验专业人员进行,其试验结果应含有可重复性。(6)因为高分子材料复杂性和使用多样性,不能要求一套硬性合格或不合格指标。普通是在最终产品标准中确定合格或不合格指标。(7)当最终产品投放市场后,假如制造产品材料起源或技术条件发生改变;产品配方、工艺、初级包装或灭菌条件改变;储存期内产品发生改变;产品用途发生改变;有迹象表明产品用于人体时会产生副作用时,要对产品重新进行生物学评价。9/604.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学

(1)在药品毒理学试验基础上发展起来试验方法学

①致敏试验:用材料或其浸提液做试验,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潜在过敏原。惯用方法有最大剂量法和接触斑贴法,使用豚鼠做试验。

②刺激试验:用材料或其浸提液做试验,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潜在刺激源。依据药用高分子材料详细使用部位,可选择进行皮肤刺激试验、皮内刺激试验或黏膜刺激试验等。常使用兔子做试验。

③热源试验:检测材料或其浸提液中是否有致热源物质。惯用兔法和细菌内毒素检验法。10/60④遗传毒性试验:用哺乳动物或非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测定药用高分子材料或其浸提液引发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量改变,或其它遗传毒性。

⑤致癌试验:由单一路径或各种路径,在试验动物整个寿命期(比如大鼠为2年),测定药用高分子材料潜在致癌作用。

⑥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或其浸提液对生育、生殖功效、胎儿和早期发育潜在有害作用。试验包含普通生殖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和围产期毒性试验。

11/60(2)方法学上似乎相同但有很大区分试验

①全身急性毒性试验:用材料或其浸提液,经过单一或各种路径由动物模型做试验,评价其急性有害作用。

②全身亚急性(亚慢性)毒性试验:经过各种路径、在不到试验动物寿命10%时间内(比如大鼠最多到90d),测定药用高分子材料有害作用。

③全身慢性毒性试验:经过各种路径,在不少于动物寿命10%时间内(如大鼠要超出90d),测定药用高分子材料有害作用。

12/60(3)独特试验方法学p.28①细胞毒性试验②植入试验③血液相容性试验④降解试验

13/605.生物学评价试验参考材料

在生物学评价中,应使用参考材料来证实试验过程,并依据详细生物学评价试验采取对应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空白对照。同一参考材料可用于不一样试验。

(1)阳性参考材料:含有二甲基或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链段聚氨酯膜、含有有机锡添加剂聚氯乙烯、增塑聚氯乙烯,含有乳胶成份或锌盐溶液及酚醛和水稀溶液可作为浸提液阳性参考液。(2)阴性参考材料: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无硅聚二甲基硅氧烷、聚醚聚氨酯等。

14/606.生物学评价试验样品制备(1)试验样品选择标准

最好直接用药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试验样品。

选择药用高分子材料成品中有代表性部分作试验样品。

用相同配方材料有代表性样品进行试验,并按照与成品相同工艺过程进行预处理。

(2)药用高分子材料浸提液制备

用浸提液作为试验样品可测定药用高分子材料中可滤出物质对生物体生物反应,深入预测药用高分子材料对于人体潜在危害。在制备药用高分子材料浸提液时,所用浸提介质和浸提条件最好与最终产品性能和临床使用情况相适应,并与试验方法可预见性(如试验原理、敏感性等)相适应。理想浸提条件既要反应产品实际使用条件,还要反应试验可预见性。15/60二、药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方法(一)细胞毒性试验p.321.范围细胞毒性试验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来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或其浸提液可滤出成份中急性细胞毒性潜在性。2.试验项目选择(推荐)

琼脂覆盖法,直接接触法,分子滤过法,生长抑制法,进行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细胞毒性。3.试验条件(1)细胞株:L929和V79(2)培养基:培养基及其血清浓度含量应能适合所选择细胞株生长,满足细胞生长需要。

16/604.试验方法(1)琼脂覆盖法

结果评定标准:在白色背景下观察样品周围及样品下面脱色区范围。在阴性样品周围和下面细胞单层到达标准反应即R=0/0,阳性样品亦到达标准反应即R=2/2,不然该培养皿弃之。反应指标:反应指标大小用反应指标“R”来表示。R=Z/L。Z为区域指标(见表2-3),与脱色区大小相关,L为细胞溶解指标(见表2-4),与区域内细胞溶解范围相关。

反应指标应作为2个数来汇报(不是一个分数),两个指标大小都应很显著,对每一只样品应汇报其区域指标平均值和溶解指标平均值。

17/60(2)分子滤过法结果评价:应在显微镜下检验滤膜,含细胞单层膜片染色为深兰色,没有细胞滤膜用来观察试验材料可能对滤膜产生影响。按照表2-5(P.34)记分系统来评价试验样品。(3)细胞生长抑制法结果评价:依据相对增殖率(RGR)均值,按表2-6(P.34)所列评分标准对样品细胞毒性程度进行评价。

18/60(二)皮肤致敏试验本试验方法是将一定量药用高分子材料浸提液与豚鼠皮肤接触,以检测材料是否含有引发皮肤致敏潜在性。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只进行其中一个。1.接触斑贴致敏试验

结果评价:假如试验组记分>1,而对照组记分<1,提醒致敏。假如对照组动物记分<1,而试验组动物反应超出最严重对照反应则被认为是致敏所致。

2.最大剂量试验结果观察与评定标准:将敷贴物取下后1h、24h和48h分别观察该处红斑和水肿,按表2—8、表2—9给各点记分并分级。

19/60(三)刺激试验1.皮肤刺激试验本试验是将药用高分子材料浸提液与完整皮肤在要求时间内相接触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对局部皮肤刺激作用。

2.眼刺激试验本试验经过将一定量药用高分子材料浸提液滴入动物眼内,观察角膜、虹膜和结膜反应,从而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是否产生对眼刺激性。3.皮内刺激试验本试验用于评价药用高分子材料对皮肤产生潜在刺激性。

20/60(四)全身急性毒性试验本试验是一个非特异急性毒性试验。将药用高分子材料浸提液经过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到动物体内,观察其生物学反应,以判定材料急性毒性作用。

(五)溶血试验本试验是用药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体外试验,测定红细胞溶解和血红蛋白游离程度,对材料体外溶血性进行评价。因为本试验能敏感地反应试样对红细胞影响,因而是一项尤其有意义筛选试验。本试验采取新鲜抗凝兔血或人血。

21/60结果和评价溶血程度用%表示,按以下公式计算:

[(Dt一Dnc)/(Dpc-Dnc)]×100Dt=试验样品吸收度Dnc=阴性对照吸收度Dpc=阳性对照吸收度若材料溶血率≤5%,则材料符合溶血试验要求;溶血率>5%,则预示受试验材料有溶血作用。

22/60(六)热源试验

1.兔法:本试验是将一定量试验材料浸提液由静脉注入兔体内,在要求时间内,观察兔体温改变,以确定浸提液中所含热源量是否符合人体应用要求一个方法。

2.细菌内毒素检验法:本法采取鲎(hÒu)试剂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机理,以判断药用高分子材料中细菌内毒素限量是否符合要求一个方法,内毒素量以内毒素单位(EU)表示。

(七)遗传毒性、致癌性及生殖毒性试验依据ISO10993标准要求,药用高分子材料长久接触人体或植人体内组织、血液应进行潜在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等方面生物学评价试验,按下述要求进行评价试验。

23/60做遗传毒性试验有:用于黏膜、损伤皮肤表面接触时间超出30d;用于间接接触血液超出30d;用于导人体内与组织、骨、血液接触超出24h;用于植入体内与组织、骨、血液接触超出24h。做致癌性试验有:用于导入体内与组织、骨、血液接触超出30d;用于植入体内与组织、骨、血液接触超出30d。注:遗传毒性试验阴性者可不做致癌试验,可疑者应做致癌试验。

24/601.遗传毒性试验(1)总则

试验组最少应做三项试验,这些试验结果应从DNA影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三个方面反应出对遗传毒性影响。

(2)样品制备要求:任何材料和制品均应用最终产品送检、浸提液应采取适合溶剂、采取生理盐水或能溶解材料适合溶剂(如DMSO)任一个浸提液进行试验。

(3)试验方法:体外遗传毒性试验,主要可参考中国新药审批方法中推荐进行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25/60体内遗传毒性试验,参考中国新药审批方法中推荐选做啮齿类动物微核试验,但对于生殖系统材料与制品应进行显性致死试验。2.致癌试验

(1)总则:致癌试验是将材料以一定形式处理动物,在大部分和整个动物生命期间及死亡后检验肿瘤出现数量、类型、发生部位及发生时间,与对照动物比较以评价材料及其降解产物有没有致癌性。(2)样品准备和要求:试样应选择固体状态材料,普通可将样品制成圆形膜片,两面光滑,置生理盐水中煮沸灭菌30min,24h内备用。

26/60(3)试验要求:试验动物可采取大鼠,试验组和对照组肉眼观察到局部有肿瘤病变或可疑肿瘤病变时,应对全身主要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

3.生殖毒性试验

(1)总则:用于宫内避孕药品控释体系或其它在体内直接接触生殖系统组织或接触胚胎与胎儿药品控释体系应做生殖毒性试验。

(2)样品准备和要求:缓释装置样品应将计划用于人多倍剂量植入动物体内进行试验。

(3)试验方法与要求:材料生殖毒性试验方法参考我国新药审批方法中要求,可选取普通生殖毒性试验,致畸胎试验和围产期毒性试验。

27/60(八)植入试验经过植入试验可从宏观和微观水平来评价组织局部反应。材料理化性质(如形状、密度、硬度、表面光洁度、酸碱度等)、植入部位或体内负荷、移动等都可能影响局部组织反应性。必须用已知药用高分子材料作对照。1.试验周期

植入物局部反应,观察期包含亚慢性(短期)和慢性(长久)两个时期。

2.植入物埋植点依据测试材料类别、用途、试验周期、设计要求等,选取不一样植入位点,即皮下、肌肉、骨骼植入试验。其中以肌肉内植入作为常规试验方法,可用于亚慢性或慢性试验。

28/603.动物选择动物选择要考虑植入物大小、试验周期、动物寿命以及种属之间软、硬组织生物反应差异。

4.肌肉植入试验 将一定大小、一定形状样品(1mm×10mm圆柱试样,要求表面光滑,边缘平整)植入家兔或犬背部深层肌肉,定时采集标本和周围组织,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接触部位组织反应。5.皮下组织植入试验试验材料埋植皮下结缔组织内,适合用于短期内观察局部生物学反应者。植入试样形状和尺寸,可由试验者依据情况设计。

29/606.骨内组织植入试验经过骨内组织植入试验测定植入部位骨组织生物反应。这种试验也可用来测定同种材料、不一样表面状态和结构生物学反应,或者评价治疗方法和材料改良效果。(九)血液相容性试验经过药用高分子材料与血液相接触,评价材料对血栓形成、血浆蛋白、补体系统和血液有形成份作用。1.标准依据试验基本过程、系统以及血液学反应,评价血液相容性试验可分五个方面(组)、分属二个水平、三种类型。

30/60(1)五个方面:血栓形成方面、凝血方面、血小板方面、血液学其它方面、免疫学方面(暂未推荐)。(2)二个水平:水平一,是推荐试验项目(见表2—14);水平二,是提供深入选择项目(见表2—15),详细试验方法可参见相关文件。(3)三种类型:体外试验、半体内试验和体内试验。2.试验要求(1)试验时,试样暴露在血液条件应到达以下要求:暴露时间—不少于15min温度—37℃流量—类似试样应用部位试验开始—暴露后15min内

31/60(2)尽可能使用人血液进行试验。

(3)应选择适当动物进行试验。

(4)试验时应尽可能防止使用抗凝剂。

(5)试验应重复足够次数,以取得足够数据。

32/60第三节药用高分子材料灭菌

消毒和灭菌二者含义不一样。消毒是指破坏非芽孢型和增殖状态微生物过程,使其到达无害;灭菌是指杀灭产品中一切微生物过程,使其到达灭菌。一切微生物包含病原菌和非病原菌:如细菌、芽孢、真菌、病毒等。芽孢是一些微生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正常休眠阶段,其耐杀灭性要比增殖状态高许多倍。用消毒方法不能杀灭芽孢、肝炎病毒等。所以灭菌能到达消毒目标,而消毒则达不到灭菌要求。消毒指标是灭菌指数达103,灭菌指标是灭菌指数达106(即对一百万件灭菌后,只允许有一件以下有活微生物存在)。即使消毒和灭菌含义不一样,但二者是相关联。比如,某化学药剂在低浓度时是消毒剂,浓度高时是灭菌剂。

33/60一、微生物灭杀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低等生物,普通由单细胞组成,也有简单多细胞和没有经典细胞形态类型。它包含细菌、放线菌、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因为芽孢膜致密耐热,抵抗力强,所以常以杀灭芽孢作为评价灭菌效果依据。

为确保到达灭菌要求,普通与体内接触或植入体内药用高分子材料都要求最少在10万级洁净条件下生产,有甚至在万级条件下生产。

微生物灭杀速率惯用“十分之一时间”D值表示,即杀灭90%微生物所需要时间,为速度常数倒数。34/60二、灭菌方法(一)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原理是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凝固。因为在湿热灭菌中加压蒸汽穿透性增强、温度高以及细胞原生质含水量高,变性凝固更轻易发生,所以湿热灭菌是热灭菌中最普通、效果最好、最可靠一个灭菌方法。惯用115℃,压力0.7kg/cm2,时间30min;或121℃,压力1kg/cm2,时间20min。因为许多高分子材料耐热不高,不适合用于湿热灭菌法。适合用于湿热灭菌高分子材料有:聚丙烯、尼龙、硅橡胶、聚四氟乙烯、聚酯、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等。

35/60(二)环氧乙烷灭菌法化学消毒和灭菌法是使化学物质渗人到微生物细胞内与其反应形成化合物,影响蛋白质、酶系统生理活性,从而破坏细胞生理机能而造成细胞死亡,到达灭菌效果。惯用化学消毒灭菌剂分为溶液和气体两种。主要有醇类(乙醇等)、过氧化物(过氧化氢等)、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次氯酸等):氧杂环化合物(环氧乙烷等)、醛类(甲醛、戊二醛等)、酚和酚衍生物(石炭酸等)、季铵化合物(新洁而灭等)。工业上最常使用是环氧乙烷灭菌剂。

36/60环氧乙烷(EO)是一个广谱灭菌剂,可在常温下灭杀各种微生物(包含芽孢、病毒、真菌孢子等)。EO穿透性很强,能够穿透微孔,到达产品深度,从而大大提升灭菌效果,当前药用高分子材料广泛采取EO进行灭菌。EO也能够抑制生物酶活性(包含磷酸致活酶、肽酶、胆碱化酶和胆碱酯酶)。环氧乙烷因穿透力强,消毒后必定会有部分残留在材料表面。残留量是随材料性能和形态不一样而有差异多孔材料也轻易吸收。这些残留环氧乙烷进入体内后会引发溶血、破坏细胞、造成组织反应。

在各国家标准准中,都对环氧乙烷残留量有严格控制。

37/60(三)辐射灭菌法电离辐射能使微生物产生广泛物理和生物效应,辐射会使微生物中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诱导电离。辐射灭菌含有穿透力强、效果好,可在常温进行,并在连续和大批量灭菌时经济效果好。电离辐射灭菌剂量通常是以每克被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能量为一个拉得(rad)计量。工业上最惯用60Co辐射射线进行辐照。电离辐射是一个能量辐照,会使许多高分子材料变色和发生化学结构改变(交联或降解)。如用于制备一次性注射器用聚丙烯在辐照后会变色和发脆,只有在聚丙烯中加入特殊防辐照添加剂后,才能进行辐照消毒。对被辐射材料进行选择或改性是进行辐射灭菌必须首先要考虑问题。

38/60三、相关灭菌标准(一)工业湿热灭菌确实认和常规控制要求(IS011134)

本标准要求了工业湿热灭菌工艺选择,确认灭菌工艺和控制常规灭菌要求。这个标准包括全部应用湿热灭菌工艺(包含饱和蒸汽和空气—蒸汽混合气体),适合用于全部进行湿热灭菌生产企业或单位。

包含四个方面:1.产品条件

2.包装条件

3.设备

4.灭菌工艺选择

39/60(二)环氧乙烷灭菌确实认和常规控制(ISO1135)本标准要求了环氧乙烷(EO)灭菌工艺过程、灭菌工艺过程确实认以及常规控制要求和指导标准。1.环氧乙烷灭菌工艺过程

预处理→处理(抽真空→加温→加湿)→灭菌(注入灭菌剂→保持一定时间→去除灭菌剂→放入空气)→通风

其中处理和灭菌两个过程为一个灭菌循环。(1)预处理(2)灭菌循环(3)通风

40/602.环氧乙烷灭菌确认确认包含灭菌装置试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物理和微生物学)两个过程。(1)试运行确认

(2)性能确认

①物理性能确认

②微生物学确认

41/603.环氧乙烷灭菌过程控制和检测要统计并保留每一个灭菌循环数据以证实灭菌过程到达设计规范要求,这些数据最少包含:(1)对预处理区内最难到达要求条件位置进行监测,并统计湿度和温度;(2)开始时间和从预处理区内移出每一灭菌负载时间;(3)每一灭菌负载开始灭菌循环时间;(4)在灭菌循环中从灭菌柜内含有代表性位置测量温度和压力;(5)证实气体灭菌剂已注入到灭菌柜内;(6)测定所用EO量或柜内EO浓度;(7)统计灭菌剂作用时间;(8)通风过程中时间、温度和压力改变,以及通气操作过程;(9)EO灭菌指示剂试验结果。

42/604.灭菌效果监测和产品放行经过查对全部物理数据和灭菌指示剂,证实灭菌循环到达规范要求,而且产品到达灭菌要求。使用化学指示剂时,要求全部包内和包外化学指示剂均要符合标准颜色。使用生物指示剂是更可靠检测灭菌效果方法,经过存活曲线法或部分阴性法来测定微生物灭活能力。

43/60(三)生物指示剂(ISO11138系列标准)本系列标准包含总则,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剂和湿热灭菌用生物指示剂3个标准。生物指示剂应和灭菌过程物理监测配合在一起使用,以证实灭菌过程灭菌效果。当灭菌过程中物理监测数据超出了要求范围,不论生物指示剂取得结果怎样,灭菌循环都不被认可。生物指示剂性能会受到使用前贮存环境、使用方法或暴露在灭菌循环时技术所影响,所以应按照生产厂家说明书进行贮存和使用。

44/601.总则

(1)试验菌:试验菌应是无需特殊设备和易于处理菌株,这些菌株应经过判定,并由公认菌种保留中心保留。比如,环氧乙烷灭菌采取枯草杆菌芽孢,湿热灭菌用嗜热性脂肪杆菌芽孢。

(2)试验菌悬液:制造厂商应明确制备试验菌悬液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同时在培养和随即处理方法中,应确保在载体染菌时使用悬液不含有影响染菌载体或生物指示剂操作培养基残留物。制造厂商应标明试验菌贮存条件和使用期,并对试验菌悬液进行活菌计数,标出活菌计数与总被测微生物数量百分比。

45/60

(3)染菌载体:染菌载体制备是将试验菌染在载体上,然后在控制条件下干燥。生产一批染菌载体时,只能采取一批试验菌。同一批生物指示剂染菌载体上试验菌数量应相同。制造厂商应明确染菌载体保留条件和使用期,而且要有标识和详细使用说明。

(4)生物指示剂:生物指示剂应在原始包装内将每个染菌载体分别包装。原始包装设计和制造应确保在按要求条件进行贮存和运输时,染菌载体不会被污染或试验菌从载体上丢失。每个生物指示剂原始包装上应标识:试验菌名称、批号、失效期、灭菌方法、制造厂家名称和商标以及地址。(5)抵抗力测定:可经过成活曲线或部分阴性法来测定D值,并计算存活-杀灭时限。成活时间/剂量=D值×log(初始菌数-2)杀灭时间/剂量=D值×log(初始菌数+4)

46/602.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剂(1)试验菌:试验菌为枯草杆菌芽孢或其它被证实含有同等性微生物。已证实BacillussubtilisNCTC100T3,CIP7718和ATCC9372为适当茵株。(2)试验菌悬液:悬液所含活试验菌数目应在要求总数范围±35%以内。(3)载体和内包装:确认载体和内包装材料符合要求要求,试验条件为温度≥55℃,相对湿度≥70%,气体浓度≥800mg/L,暴露时间≥6h。(4)生物指示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控制每个生物指示剂上可再生试验菌数目,并限定在要求总数±50%之内或标明要求总数最小值和最大值。日常监测中使用生物指示剂要求总数必须大于1×106,要求增殖小于1×105。

47/603.湿热灭菌用生物指示剂(1)试验菌:嗜热性脂肪杆菌芽孢或其它被证实含有同等性微生物。已证实BacillusstearothermophilusNCTC1003,DSM497,ATCCl2980,DSM22,CIP5281,DSM5934,ATCC7953,NCTC10007为适当菌株。(2)试验菌悬液:悬液所含活试验菌数目应在要求总数范围±35%以内。(3)载体和内包装:确认载体和内包装材料符合要求,试验条件温度为145℃或不低于生产厂商要求最大暴露温度+5℃,暴露时间为30min或不少于生产产商要求最大暴露时间。

48/60(4)生物指示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控制每个生物指示剂上可再生试验菌数目,并限定在要求总数±50%之内或标明要求总数最小值和最大值范围。日常监测中使用生物指示剂要求总数必须大于1×105,要求增值小于1×104。(5)抵抗力:采取成活曲线或部分阴性法测定D值(测定条件是暴露于湿热12l±1℃、时间不少于1.5min),其对数倍数D值应不少于10min。

49/60(四)化学指示剂(IS011140系列标准)本系列标准要求了可在蒸汽、环氧乙烷、电离辐照、蒸汽—福尔马林或干热灭菌过程中使用化学指示剂要求。本系列标准包含通用要求、试验方法、用于多孔性物品灭菌器高密度物品穿透试验装置和用于非多孔性物品灭菌器低密度物品穿透试验装置4个标准。50/601.通用要求(1)灭菌程序关键参数各种不一样类型灭菌程序关键参数不一样

(2)指示剂生产

生产厂家应按质量体系标准(1SO9000系列标准)制备指示剂

(3)指示剂说明书

在包装箱内技术说明书或指示剂单包装上要标明:指示剂类型,指示剂预定选择改变等内容。

2.指示剂分类

51/60(1)程序指示剂(1级):用于单个单元(如包装袋或箱)灭菌程序。(2)特定试验指示剂(2级):用于灭菌器或灭菌过程中特定试验。(3)单项参数指示剂(3级):用于标示某一项关键参数是否到达标定值。(4)多项参数指示剂(4级):用于标示两项或多项参数是否到达标定值。(5)综合指示剂(5级):用于标示各灭菌周期内所相关键参数是否到达灭菌要求。(6)模拟指示剂(周期验证指示剂):用于指示各灭菌周期内所相关键参数是否到达标定值。

52/60(五)环氧乙烷残留量测定(IS010993-7)被环氧乙烷(EO)灭菌后药用高分子材料,往往含有残留EO。因为EO有毒性,可造成皮炎、溶血、致畸,不排除接触产生癌变可能,所以残留量EO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EO灭菌后药用高分子材料应测定其EO残留量。

1.浸提液制备将被测样品截成小块,精密称取1g放入装有500μl去离子水顶空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