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论文_第1页
《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论文_第2页
《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论文_第3页
《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论文_第4页
《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摘要:课堂是精心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倡导教师敏捷捕捉课堂亮点,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本文结合多位一线老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抓住课堂动态生成特点进行分析、反思,以求构建和谐魅力的新课堂。关键词:倾听,教学预设,动态生成,资源,独到见解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已经成为师生、生生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过程,从而造成了动态课堂的不确定性。无论老师课前做多么精心的预设,依然会“节外生枝”,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教师该如何面对这些“课堂意外”呢?一、及时抓彩,随机应变案例:《连续退位减法》一位老师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1000—327时,已经到全班开始交流归纳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环节了。”可是这样算还是很麻烦啊!”一个女生的声音很细却清晰到全班都能听得见。老师有些疑虑和担心,但还是让她发表意见。“有没有什么更高明的方法呢?”孩子的算法是这样的:我算1000减327时,把1000看做999,用999减327算可以不用退位减,之后再加上1。我觉得比退位减算起来要简单一些。老师把她的想法用算式写在黑板上,刚写完,掌声已经响起来了。全班孩子不约而同地认同了她独特的算法,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也许是她的想法给了其他孩子灵感,又有一些孩子提出新的想法:1000—327=999—326。有个孩子甚至想到了可以用997减去327再加3。孩子们的思维在碰撞中闪出火花,这位老师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关注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反思:如果,没有那一句孩子的插话,这节课按预设上完,也不失是一节好课。但是真实的课堂是经常会有这些意外的状况发生,我们不妨俯下身子去倾听,去听一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做一个有动态生成意识的老师,这节没有上完的有缺憾的课未尝不是一节更出彩的课。二、巧用动态,挥洒智慧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在教学《一一列举》这一课时,一位老师按照书本中例题王大伯羊圈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时,孩子们或用小棒拼搭,或在纸上画一画,会直接列举出不同的长和宽......已经有孩子开始归纳“长和宽越接近,羊圈面积就越大”时,角落里举起了一只小手。”“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满脸的疑问。如果靠墙围呢?就是王大伯的栅栏只要围三边。”老师有些意外,但很快转为惊喜。“这个问题提的多好啊!对啊,如果靠墙围呢?”孩子们的激情被点燃了,都开始研究起这个问题,或写或画或小组讨论着,比划着,好不热闹。不一会儿,已经有人要迫不及待的展示他的成果了。反思:精彩的生成不仅仅需要老师的精心预设,还需要善于捕捉。相信我们很多老师课前备课时都没有准备这个“靠墙围”,也没有想过会有这样一个意外的生成。但是真实的课堂就是这样,你无法让预设和生成达到完全统一。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受制于教材,必将错失很多精彩生成的良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所以,互动生成的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执行教案”走向“生成学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那些由课堂生成的的无法预约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做出随机的应变、随时的调控、随势的引导,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力。三、关注动态,开启慧眼案例:《轴对称图形》一位老师在课件上出示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这三个图形树叶、圣诞树、蝴蝶(均出自书上)有何特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到对称轴吗?学生热烈讨论,接下来分组反馈,已经进行到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师:有什么问题吗?生:可我觉得树叶不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愣住了,半路杀出了一个陈咬金了!老师脸上露出不悦的表情:“好,你请坐。我们课后再研究你的问题,书上出示的树叶就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老师的“变脸”,后面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敢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没有之前活跃。反思:也许,这位老师课后还会埋怨那个让他下不了台的学生,会觉得因为这个孩子的一句话,让这堂课没有那么流畅。反思下我们很多老师都曾和这位老师一样,在课堂上怕出“岔子”,或用语言、脸色、眼神、肢体去暗示学生,或是对学生的非预设生成采取漠视态度,或是直接将学生朝自己预设的方向拉,以减少节外生枝。时间久了,孩子思考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是会想:“这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吗?我这样说,老师会不会不高兴?”我们老师究竟是想要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课堂,还是把课堂变成一个剧场,让孩子和自己都成为演技最好的那个演员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半年后,又有幸听到另外一位老师上同一课。前面环节顺畅有序,在树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是出现了类似的质疑声。一个怯怯却不服气的声音:“科学老师说树叶两边不可能一模一样呢!”声音不大,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到了,这显然超出了老师课前的预设。“哦?能跟大家说说怎么不一样呢?”老师微笑的鼓励他说下去。”科学老师让我们采集树叶,我采集了好几种,对折后,发现左右两边并没有完全重合。”有其他同学争论起来:“那是你采集的不重合,那么多树叶,应该有重合的吧。”““应该没有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叶子。”又有个孩子加入争论。也许大森林里能找到呢?”争论声又渐渐的小了些。大家都把目光又集中到了老师身上。师: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相信不止他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惑。现实中一片树叶左右两边确实不可能完全重合,只能说树叶是一个相对的轴对称图形。而书中画的这个树叶只是一片理想化的树叶,是对现实物体的抽象。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敢于向书本质疑的有想法的同学。反思:这位老师及时改变预设程序,认真倾听了孩子的声音,虽然占用了些许课堂时间,但是他培养了孩子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书本和老师质疑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四、偶发事件,借题发挥案例:《圆的认识》一位老教师正在用圆规在黑板上演示画圆,还没画到一半,针尖处一滑,圆心找不到了。下面的师生都在看他打算怎么补救这个圆,场面尴尬了几秒。他灵机一动,把难题丢给学生:能帮我找到圆心吗?孩子们果然来劲了。”直接把圆规针尖放到大概的位置去试,看画的能不能接上。”那样不准确。”有孩子反驳。多试几次不就行了。”那也不科学。”这边争论着,那边已经有孩子有办法了:“找直径,两直径交点就是圆心。”““圆都不到一半,哪来直径?”是啊,更不科学了。”有个一直低头写写画画的孩子举了手,“老师,我想到一个办法,我想上去演示一下。”“好。”“可以用直尺把这段弧两端连起来,找到线段中点,可以用尺子量。再画这条线段的垂线,圆规刚才叉开的距离不变,用圆规在垂线上截取。”孩子画完了,掌声也响起来了。”嗯,很有逻辑,条理。”“老师,我也有个方法,我把针尖放圆上再画......”又有个孩子自告奋勇。“你也来演示下吧。”一分钟后,两个圆心不期而遇。这个原本残缺的圆却让孩子们对圆心、半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反思:突遇偶发事件时,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即使他的外表再从容,内心想必也是不平静的。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必须做出决定。或是由此展开讨论,或是片刻的思索,或是借题发挥,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和教育机智。结束语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资源无处不在,需要教师认真倾听、敏锐的捕捉有用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