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风景谈》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第1.2课《风景谈》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第1.2课《风景谈》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第1.2课《风景谈》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第1.2课《风景谈》教案-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淘宝:中院研究所PAGE1《风景谈》教案一、教学目标:1.赏读课文所描写的六幅画面,归纳并学习作者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入认识作者借风景抒怀的巧妙构思。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人类、尊重自我的美好情操,引导学生牢记先驱者的伟大人格与奉献精神。二、教学重点:艺术手法的鉴赏三、教学难点:作者的巧妙构思四、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散文——《风景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你们从标题里能看出什么呢?解题:“风景谈”即谈风景,是宾语前置。所谓“风景”,《辞海》的解释是“风光景色”。换句话说,也就是可供人观赏的建筑物、自然景象等。但这篇散文中,作者所说的“风景”还包括人,作者认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是风的“主宰”。因此,我们在考虑六幅画面时应从课文实际出发,一要考虑点出人的活动,二要顾及人类活动的自然背景。并且这样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二)知识拓展1.作者介绍: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文坛的巨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2.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虹》《腐蚀》《子夜》;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3.写作背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实现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野心,继1931年事变之后九一八又发动了侵略战争,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同年8月13日,又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后,茅盾离开上海,浪迹于香港、长沙和汉口。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他心灵的琴弦已为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所拨动。因此,同年年底到重庆后,他就写下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姐妹篇的《风景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被迫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但从骨子里不甘心让共产党发展,处处限制共产党,对积极支持共产党的民主人士也大肆暗杀,直至后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白色恐怖下的重庆,如果公开发表讴歌赞美延安的文章,必将招致杀身之祸。在此情况下茅盾只能用艺术手法,含蓄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三)字词梳理妩(wǔ)媚颀(qí)长掮(qián)着山坳(ào)黑魆(xū)魆干坼(chè)汤(shāng)汤浅濑(lài)瞥(piē)见半爿(pán)断碣(jié)贻(yí)笑大方氛(fēn)围摇曳(yè)荷(hè)枪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怡然自得:指非常高兴、满足。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静穆:安静庄严。爿:劈成片的竹木等;田地一片或商店、工厂等一家叫一爿。哗笑:指众人放声大笑。万籁俱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寂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四)分析内容1.思考:课文描写了六幅风景画,参考“沙漠驼铃”,为其他五幅画面各拟一个小标题。2.思考:沙漠驼铃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①思考讨论:沙漠的自然风光有何特点?②小组讨论:解释“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含义。3.高原归耕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①思考讨论:人们表现出怎样的精神状态?②文章突出这些特点的目的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延河夕照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①思考讨论: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②文章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5.石洞雨景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①思考讨论石洞里的“一对”和公园里的“一对”有什么不同?②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6.桃林小憩:桃林有什么自然景观?①思考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观?②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幅图画?③“天下最难走的路”指的是什么?7.北国晨号这幅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时间、地点,有什么景物、人物?①思考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观?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这幅图画的?8.六幅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9.小组讨论: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而猩猩峡外一带的沙漠地区当时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作为第一幅“风景画”写进来?10.思考讨论:这六幅画面是否是孤立的?为什么?11.这六幅图画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提示:筛选并摘录出文章中的议论语句,共五句话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人类更伟大。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因此,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创造了第二自然!12.这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五、小结归纳上述议论语句中的“伟大”“尤其伟大”“最伟大”其实是把六幅画面的寓意清楚地分出了三个等级。这些议论语句犹如一根彩线,贯穿起六幅画面,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把读者引领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因此,本文是以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逐一深化为顺序把六幅画面组织在一起的。六、拓展1.思考:有人认为这六幅画面重复多余,顺序杂乱,你的看法是什么?2.思考讨论1938年底茅盾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讲学。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他在《回忆录二十七》中说:“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