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第6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第6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第6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第6课《寡人之于国也》(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语文新教材同步教学讲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前言]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他“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就是亚圣孟子。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孟子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目录第一部分作者简介第二部分整体感知第三部分内容分析第四部分全文总结壹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至中唐时,韩愈著《原道》,把孟子视为唐以前儒家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作品介绍《孟子》一书共七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写作特色:(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严谨。(二)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孟子44岁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媵、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被诸侯认为不切实际,均不被采纳。写作背景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贰学习目标重点字词学习目标3重点难点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掌握孟子的仁政思想。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理解。重难点12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字音:

移其粟(sù)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

数(cù)罟(gǔ)

不入洿(wū)池

衣帛(bó)鸡豚(tún)

狗彘(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g)序之教孝悌(tì)之义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通假字:“直”—“只”;“无”—“毋”,

“颁”—“斑”;“涂”—“途”叁内容分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阅读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没有像结构助词,的助词,的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取消句子独立性今黄河以北的地方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介词,对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更(此)何也2.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的事情已经尽心了,他有哪些具体的做法?于国尽心:移民移粟1.第一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梁惠王实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思考讨论:怎么理解梁惠王“使民加多”的愿望?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国内残酷剥削,鱼肉百姓,这样就造成了人口减少,兵员匮乏,劳动力不足。当时,各国既没有国籍制度的约束,也没有移民政策的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迁徙。因此,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也就成了其是否稳定繁荣的标志。争夺力,成为各诸侯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自然也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拟声词,模拟鼓声抛弃拖着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接触,交锋用,凭借,拿已经名词作动词,敲鼓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介词,用有的人连词,那么怎么样逃跑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介词,比只是,不过这罢了希望介宾短语后置1、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识?王好战,请以战喻(投其所好,便于启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引王回答,自我否定)王如知此(以子之矛,攻子之盾)2、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应如何理解?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相比,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虐民暴政,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以,介词,按照。按照一定的季节“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锛子,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违背,这里是耽误的意思尽密养生:供养活着的人。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丧死:为死去的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网深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1.孟子认为怎么才能做到“王道之始”?措施效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王道之始养民丧死无憾合理发展生产2.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畜鸡豚狗彘“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通“蓄”,畜养名词作动词,种植名作动,穿衣小猪通“毋”,不要形容词作动词,认真做事猪助词反复陈述错过学校。商(殷)时代叫序,周代叫庠。教化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叫庠。道理通“斑“,头发花白顶着东西介宾短语后置句:于道路不负戴动词,吃穿这样却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宾语前置:未有之也阐述“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效果以及结果措施效果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之义不王者,未之有也物质条件

教化百姓孟子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鼓励养蚕(纺)初步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养民蓄养牲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教民根本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成仁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通“途”,道路“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饿死的人动词,吃通“敛”,制止,约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名词,食物否定判断句,(这)不是我(的过错)名词作动词,归罪肯定判断句,(是因为)年岁(不好)固定句式,译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兵器则,那么到,指归顺思考讨论:孟子在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手法?“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诸侯贵族)(下层百姓)对比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类比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反省自己,清楚虐政,施行仁政)(1)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2-4)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5-7)孟子阐述“仁政”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文章思路尽心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施仁政王道之始王道之成斯天下之民至解决问题走程度不同实质相同未施仁政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缜密的特质。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论辩艺术运用比喻、排比、对比手法。“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比,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有力,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全文总结]课文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肆文言知识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wú,通“毋”不要。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3、无失其时。(无:wú,通“毋”不要。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4、王无罪岁。(无:wú,通“毋”不要。王不要归咎于年成。)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bān,通“斑”)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词作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 4、王无罪岁(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5、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树)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词类活用(2)动词活用作名词1、请以战喻(战争)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词做名词,活着的人) (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丧:意动用法,为…办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动用法,使……迁移)(5)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以…为罪)特殊句式(1)判断句 1、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啊。)2、非我也,兵也。(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 3、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非”否定判断“也”肯定判断)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特殊句式(2)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 正常语序: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3)状语后置句

1、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发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特殊句式(4)固定句式 1、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耳   直不百步耳 (只…罢了)3、是…也    是亦走也 (这是…呀) 4、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5)省略句 1、何也省主语“此”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3、可以无饥矣省主语“民”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河)内(凶)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3、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4、(请)以战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