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学与练(解析版)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学与练(解析版)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学与练(解析版)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学与练(解析版)_第4页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学与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和朗读有关物候的诗歌,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实践所得和语文、地理学科知识,明确物候现象、影响因素和物候学的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语言,分析说明方法,感知本文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通过宜宾研学过程中的实地观察和寻找校园的物候现象,培养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保持用心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好奇心。2.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文学性。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严谨性。教学难点1.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保持用心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好奇心。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二、故事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三、文体知识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四、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次第:一个挨一个地。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五、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六、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4.“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七、课文主题《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点拨:本题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理解并概括什么是“物候”。回答本题时,注意一定要使用全面、准确又简洁的语言。参考答案: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本题,一定在熟读课文、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第1小题是要求学生明白1-3段的说明思路,因此要着重注意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以及句与句、段与段的逻辑联系。第2小题是要求把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因此要了解说明顺序主要的分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此外,还要了解各种说明顺序的特点以及辨别技巧。参考答案: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点拨:本题设置是引导同学们掌握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参考答案:1.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2.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3.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四、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把握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语境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一般体现在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在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如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等。参考答案:1.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2.这段文字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五、这篇文章总结了武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扩大阅读空间,活跃思维。参考答案:【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西北边塞却大雪纷飞。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选择题1.(2020下·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连翘(qiào)

悬殊(shū)

衰草连天(shuāi)

草木荣枯(róng)B.侵害(qīn)

延迟(yán)

周而复始(ér)

风雪载途(zhài)C.孕育(yùn)

农谚(yàn)

冰雪融化(róng)

翩然自来(piān)D.了解(jiě)

纬度(wěi)

销声匿迹(nì)

簌簌落下(shù)【答案】C【详解】A.翘qiào—qiáo;B.载zhài—zài;D.簌shù—sù;故选C。二、基础知识综合(2020下·湖南永州·八年级统考期末)活动中,一位同学收集到《大自然的语言》部分内容及其评价文段,请你仔细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

)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乙】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尊重自然,为人类造福。文章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使读者竟忘了是在读一篇科普著作。①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而且,还各具眉眼,别有感情。杏花解意会传语,桃花多情能暗示,布谷鸟还会纵情歌唱……②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写花的传语、鸟的歌唱也只是为了说明劳动人民发现自然现象与农事安排的某些联系。③作者借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物候”这个概念,阐明“物候学”的研究目的。这样,读者对“物候学”这门科学的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④作者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落笔到与农事安排的关系上,又从物候现象写到由此发展起来的物候学,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处心积虑的结晶。2.请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八个字正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空格里。3.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及括号里应填写词语的书写,最准确的一项是(

)A.翩然piān

簌簌sù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B.翩然piāng

簌簌sù

消声匿迹

风雪裁途C.翩然piāng

簌簌shù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D.翩然piān

簌簌shù

消声匿迹

风雪裁途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文最大的特色是以引人入胜的笔法,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概述中外物候知识的发展和应用。B.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诗一般的境界,四季变换,气象万千,有如在放映一幕幕彩色纪录片。C.写草木荣枯,候鸟往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些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D.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是处心积虑的结晶。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B.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C.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D.读者对“物候学”这门科学的范围、性质、任务就豁然明白了。6.“然而这究竟不是散文”这句话放在文中哪处最合适(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7.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同呼吸,共奋斗。下图是环境保护部面向社会发布的一张公益宣传海报,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表达的“美丽中国”,50字左右。【答案】2.花香鸟语草长莺飞3.A4.D5.C6.B7.体现图片的主题意思即可。示例:绿树掩映的城市,碧水环绕的田野;头顶,晴空如洗,白云似梦;身边,鸟语如歌,鲜花似锦。美丽中国,令人倾心神往。【解析】2.考查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注意“鸟、长、莺、飞”的间架结构和写法。3.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辨析。翩——piān,翩然: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簌——sù,簌簌:指颤动貌;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故选A。4.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A.引人入胜:指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使用正确;B.气象万千: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使用正确;C.草木荣枯:指草木的茂盛和干枯。使用正确;D.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不符合“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化的剥笋式的开头”的语境,使用错误;故选D。5.考查病句的辨析。C.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故选C。6.考查句子的衔接。联系“①作者笔下的景物,随物赋形,情态逼真。而且,还各具眉眼,别有感情。杏花解意会传语,桃花多情能暗示,布谷鸟还会纵情歌唱……②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的内容可知,①处是说文章语言优美,有散文的特征;②处又指出“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所以“然而这究竟不是散文”这句话放在文中②处最合适;③处和④处是具体说明如何“使读者明白抽象的科学道理”;故选B。7.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介绍构图要素时要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依次介绍,如从上到下,由左到右,由整体到局部等。语言要准确、简明、平实,不可超越画面所呈现的图文添枝加叶。寓意要结合画面主题和构图要素去分析。海报的正上方写有汉字“美丽中国·选择绿色消费,坚持低碳出行”。中间为一片绿叶,其上方为在绿树和云朵背景下人们出行的场景,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公交车,下方为另一半片绿叶。寓意绿色出行低碳环保,让家园更美好。据此,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表达的“美丽中国”即可。示例:山野里,石头裸露的喀斯特地貌重披绿装;城市里,草地绿茵给水泥森林增添勃勃生机……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绿。题组B能力提升练(2021下·广西南宁·八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小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节选自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8.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9.请说出选文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作用。10.体会第④段画线句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答案】8.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系,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9.举例子、引用、下定义、作比较示例1:第②自然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说明方法。作用: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示例2:第②自然段:“‘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10.“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可知,选段中运用这些具体、翔实的数字,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解析】8.本题考查分析引出说明对象的能力。依据①段内容可知,作者依次描述了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自然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依据②段内容可知,本段文字的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然后举例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以及与农事安排的关系。依据③段内容而可知,作者在前两段内容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9.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可先指明说明方法,然后一句语境分析其作用。示例1:第③段使用了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中,“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使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用:通过“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形象地说明了“物候”的特征。示例2:第④段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用:能够是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存在古今的差异。10.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依据“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可知,选段中运用这些具体、翔实数字,交代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2022下·湖南张家界·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小题。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选自《大自然的语言》)11.阅读①-③段,“物候”可以概括为?(不超过15个字)12.比较表格里的两组句子,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简要说明感受产生的原因。(80-100字)原句改动句第一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杏花、桃花开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要赶快耕地种谷了。布谷鸟叫了,劳动人民知道该插禾了。第二组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比1961年、1960年都迟。【答案】1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就是物候。12.感受:第一组中原句语言更生动,第二组中原句语言更准确。原因:第一组中原句“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拟人化,生动形象,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组中原句的语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达更准确,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解析】11.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是物候。根据第②段中“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③段中“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得: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就是物候。1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理解。赏析句子时,仔细揣摩,可以从抓关键字词,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角度作答。①组原句,“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人的特征,用春季来临时的自然现象来指导农业生产,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些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通俗易懂,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改动后的句子虽然意思未变,但表达得太平淡直白,缺少趣味性;②组原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说明得更准确具体。改句仅仅说了“迟”,迟多长时间没有明说,表达过于模糊,读者不能从中得到明确的知识。题组C培优拔尖练(2023下·贵州黔东南·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乙】什么是物候学①(节选)竺可桢宛敏渭①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温、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②物候学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记录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等,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如1962年初春,北京天气比往年冷一点,山桃、杏树、紫丁香都延迟开花。从物候的记录可以知季节的早晚。所以物候学也称为生物气候学。③在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一篇里:“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四月里葽草开了花,五月里蝉振膜发声)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那完全是老农经验的记载。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的日子记录物候和天气的传统,而且已经知道燕子在春风前后飞来,在秋分前后离去。④物候学直到如今还是靠人的两目所能见到和两耳所能听到的作记载,这还能起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物候这门知识,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产生的,在今天对于农业生产还有很大作用。它依据的是比仪器复杂得多的生物。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树、紫丁香和五一节前后开花的洋槐的花期都延迟了,比1961年迟了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我们只要知道物候,就会知道这年北京农业季节是推迟了,农事也就应该相应地推迟,可是1962年北京地区部分农村,在春初种花生等作物时,仍旧照前两年的日期进行,结果受了低温的损害。若能注意当年物候延迟的情况,预先布置,就不会遭受损失了。⑤物候的数据是从活的生物身上来的,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就很直接,而且方法简单,农民很易接受。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注释】①选自《物候学》有删改。13.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对物候知识的介绍,选出下面选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A.百花盛开 B.蟒蛇冬眠 C.天降暴雨 D.蜜蜂采蜜14.甲文是一篇逻辑严密的事理说明文,选段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引出物候和物候学。请根据提示,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15.两篇选文都列举了北京1962年花期与前后一年对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