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语文真题_第1页
2021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语文真题_第2页
2021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语文真题_第3页
2021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语文真题_第4页
2021年云南昆明市中考语文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

可以窥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

②一个人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就会说出怎样的话。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

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旷达的人,。这正如荀子所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

言,深于矛戟。”

③言为心声,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的宣言,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袁隆平初离校园时,立下“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宏愿,这是他

广济苍生的追求。

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思想的贫瘠、权力的束

缚、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才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

⑤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心中繁花盛放,言语芬芳自来。

(1)请用正楷将第③⑤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窥见

②凛冽

③贬朔

④贫瘠.

(3)第①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和前一个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2.(2分)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真挚誓言惭愧与日俱增浮光略影

(2)枯燥气慨祷告络绎不绝心有灵犀

(1)改为

(2)改为

3.(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

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

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

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C.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

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D.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

语言活泼、口语化。

4.请按要求默写。

(1)《礼记》中说:“虽有嘉肴,,J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潜心吟咏

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馈至味。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学过的诗词,在温习中将知识融会贯通,获得

新体会、新发现,正如《论语》中所说“,可以为师矣”。

(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赚、比、兴。《关雎》中开头“,"两句就运用了“比

兴”的手法。

(3)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

句,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颔联“,

(4)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的最后--句""就是九言句。

(5)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

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6)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名作,“,”两句

简练生动地传达出日暮之时游子的凄苦之情。

(7)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花”“月”等事物表情达意,也常把“笑”“泪”等字写

进诗词里,如含有“泪”字的连续两句有“,:

二、阅读理解(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5.(3分)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

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12分)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骰

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

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

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

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皆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久

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

淹日:“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

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巴仲淹日:“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

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碧,稍招还流亡,城⑦十二野,羌汉之民,相踵归业®。诸羌来者,仲淹

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皆,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铃辖:地方统兵官,

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

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上自芳军劳:

②亚夫乃传言开擘门壁:

③各猫三千人将:

④不如俟春深入俟: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

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7.(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

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

“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

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

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G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

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

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

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

“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

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

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

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

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

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

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鹤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

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

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

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

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

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

A、B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

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

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

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

识。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

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

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8.(13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又见鹭鹭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川一片盎然生机。

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

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鹭,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我

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鹭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雪白的鹭鹭就在那

个弯头上鄢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

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趾移步闲适优雅……

④不见鹭鹭,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鹭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

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鹭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

时给稻田放水,鹭鹭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

鹭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鹭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

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

鹭鹭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鹭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

悲怆通逃了?

⑥又见鹭鹭!又见鹭鹭!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鹭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

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鹭搭筑的窝巢,乡

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

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鹭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

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鹭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

⑧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鹭。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鹭的小河黯然

失色。我感觉自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的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鹭的倩影太富有魅力了,那

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种优雅;它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

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

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鹭,我早已不存再见的奢望,一见便不能罢休。

⑨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

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

齐肩高的芦苇,那两只鹭鹭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鹭还在这小河川里。

刨!鹭鹭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此刻,心头便涌出这样的诗句来:“兼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B一—■►晅见曾鹭

0考因由

|回忆喈I又忆员为

(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①我突然瞅见了鹭鹭,两只,当下算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

②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举物。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选文第⑪段说“鹭鹭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2分)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列各小题。

小昆和小榕将参加名著阅读分享会,请你根据他们发言的题目,把他们要分享的名著书名写在下

面的横线上。(范围:初中教材“名著导读”中主要推荐的十二部名著)

小昆的题目:《聚义厅义气相投忠义堂降诏招安》书名:A.《》

小榕的题目:《父子情深溢家书艺术修养盈笔端》书名:B.《》

10.(4分)在名著阅读分享会上,同学们模拟了儒勒•凡尔纳和刘慈欣的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请你将下面

的对话补充完整。

刘慈欣:尊敬的凡尔纳先生,我也是一名科幻小说作家,很荣幸与您相见。

儒勒•凡尔纳:刘先生您好,很高兴认识您,真想听听您写的故事。

刘慈欣:好呀,我给您介绍一下我的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故事是这样的一一有一艘地航飞船,被困在

高热的地心,与外界联系的通讯设备即将失效。此时,唯一幸存的女地航员通过一副中微子传感眼镜,

最后一次看到了草原的风景,闻到了花香,听到了万物的声音。

儒勒•凡尔纳:这个故事真精彩,我也来讲讲我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航行到南

极时的遇险故事吧。A。(要求:简述此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刘慈欣:作为科幻小说家,我们的目标都是用笔创造各种各样的新世界。

儒勒•凡尔纳:我和您的想法不谋而合。当我们用笔创造新世界时,要努力体现科幻小说B

和C两个基本特点.

三、综合性学习(共6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11.(6分)中国历史上就有“知行合一”的观念,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面是某校开展的研学活

动,请你一起参与吧!

【研学论坛一一了解研学内涵】

出发前,学校开展了“研学论坛”活动。

(1)请你根据专家的发言,把主持人的总结补充完整。

主持人:各位同学,下周我们就要走出教室,在研学活动中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今天,我们有幸请到

三位专家与大家交流,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研学活动。

专家一:学校要从教材出发,多学科知识融合,精心设计研学活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国情等

方面的教育,形成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研学课程体系。

专家二:研学活动可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红色教育基地、科研机构等资源,因地制宜,家校合作,组

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情境模拟式等实践活动。

专家三:研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传承优秀文化、汲取生命养分,学会综

合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获得真正的成长。

主持人:刚才专家们分别从研学的内容、A、B三方面介绍了研学活动,让我们

对研学活动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谢谢各位专家!

【研学实践一一体验茶之文化】

研学之旅开始啦!同学们来到勘腊县易武茶山,采茶、制茶、喝茶,体验茶文化。

(2)同学们来到茶文化展厅。请你根据下面两个展板的内容,回答小昆提出的问题。

小昆:易武茶山上的茶树这么茂盛,茶叶质量这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的回答:o

小昆:哦,原来是这样!研学真有趣,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呀!

中二)云雨勒楷县易或,候赞w方圻

「二二夏季;月平均气*22匕~241c

I温及I

■-------冬季;月平均气口412c

年平均相对虎度280%

;*水.;年降水网31600墨米

一般用对常度在75%以上.年南■在米,

适宜茶”生长.年日照H数在1800〜2300小时

1----斯客日数N200天,因此漫射光*天直射光

日H充足,4r内于光合作用am弊分,

过多的H财光,会使茶叶加通电化,造成事叫席抵.

0—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研学收获一一改进旅行计划】

研学前,小榕受《回延安》这首诗的感染,拟好了全家去延安旅行的计划。研学归来后,为了让全家人

更好地了解延安精神,她准备在该计划中增加一项实践活动。

原定计划修改后的计划

旅行地;延安旅行地:延安

活动安排:活动安排:

(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1)参观革命旧址,聆听讲解员讲解革命历史;

(2)拍照留念;(2)拍照留念;

(3)品尝当地特色美食。(3);

(4)品尝当地特色美食。

(3)请你在以下三个活动中为小榕推荐一个,并参照示例告诉她实施的具体步骤。

活动A:全家朗诵诗文活动B:制作主题微视频活动C:小榕为全家唱首歌

【示例】活动:当义务讲解员。实施步骤:查阅与延安相关的资料,向专业讲解员请教,拟写讲解稿,

反复进行讲解练习;讲解时做到自信、清晰、流畅。

你推荐活动(只填字母)。实施步骤:。

四、写作(50分)(作文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

12.(50分)在自读课上,我们要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生活就是一本大书,在阅读这

本书时,也需要有这样的“自读课”。在生活的自读课上,我们不应只是被动接受,更应主动学习;不只

是等待帮助,更应独立面对;不能一味盲从,而应自主探索……正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在生活

的自读课中,他就是靠自己战胜了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

请以“生活中的自读课”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1)请按要求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13.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

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端木薪良

五年后的你是什么样子,这取决于两件事:一个是你与哪些人为伍;二是你每天拿出多少时间补

充知识。

----苏蒂

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的心灵变得开朗、和谐、心满意足。

----别林斯基

上面几则材料告诉我们:我与祖国融为一体,我要深爱我的祖国:身边的人会对我的成长产生很

大影响;善于利用时间才能把握未来;热爱劳动,才能拥有幸福。

写作要求:

(1)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人名、校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语言也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语言中,我们

可以寒见他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

②一个人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就会说出怎样的话。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

人听了情绪低落;一个心境旷达的人,,。这正如荀子所言:“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

言,深于矛戟。”

③言为心声,有不同追求的人,说出的话也不尽相同。周敦颐身处官场时,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勉词,这是他洁身自爱的追求;刘禹锡屡遭贬谪时,发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的宣言,这是他不甘消沉的追求;袁隆平初离校园时,立下“不让老百姓挨饿”的宏愿,这是他

广济苍生的追求。

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但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思想的贫垂、权力的束

缚、金钱的羁绊,他的修养才会慢慢提升,说出的话才会令人舒心。

⑤一个人的心境、追求和道德修养就是心田的繁花。心中繁花盛放,言语芬芳自来。

(1)请用正楷将第③⑤段画线的内容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111111

111111

___J____..._____L-一•一■,一一《.

111111

111111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意见kui

②骞冽lin

③贬逾zh6

④贫覆亢

(3)第①④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请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和前一个句子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书写正确,注意笔画顺序,工整、美观,按要求写在田字格。

(2)本题考查字音。根据平时积累作答。“窥”读作“kui”;“凛”读作“lin”;“谪”读作“zh6”;“瘠”

读作“K”。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①句“从另一个别的角度看”重复啰嗦,“另一个”或“别的”保留一个即可;

④句关联词使用错误,把“但”改成“也二

(4)本题考查补充句子。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根据“一个心胸狭隘的人,说出来的话

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这句话与下一句是并列关系,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一个心境旷

达的人”可知,补充的句子应该和“说出来的话就像凛冽的寒风,让人听了情绪低落”句意相反,所以

可填写:说出来的话就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听了心情舒畅。

【解答】答案:

(1)广济苍生;繁花盛放

(2)①kul②Un③zh6@jl

(3)①从另一个角度看(或:从别的角度看)

④语言既能反映一个人的自我修养,也能体现他的思想境界。

(4)示例:说出来的话就像和煦的春风,让人听了心情舒畅。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

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

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2分)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真挚誓言惭愧与日俱增浮光略影

(2)枯燥气慨祷告络绎不绝心有灵犀

(1)略改为掠

(2)慨改为概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

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1)“浮光略影”的“略”应为“掠”

(2)“气慨”的“慨”应为“概”

答案:

⑴略;掠

(2)慨;概

【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有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华美的京剧、活泼风趣的川剧等。《霸王别

姬》《贵妃醉酒》是京剧的代表剧目。

B.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永州八记”被后人视为山水游记的典范。

我们曾学过他的《小石潭记》。

C.汪曾祺的散文体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对生活中情趣与美的欣赏。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就是

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D.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创作的散文诗《金色花》,真实地模仿了儿童的口吻和心理,

语言活泼、口语化。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

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

特点。

【解答】ABD.正确;

C.有误,《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作品。

故选:Co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4.请按要求默写。

(1)《礼记》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J中国古代诗歌的盛宴,唯有用心学习、

潜心吟咏才能品尝到其中的珍馈至味。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初中学过的诗词,在温习中将知识融会贯

通,获得新体会、新发现,正如《论语》中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关雎》中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就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一般说来,律诗的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

句,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古体诗与律诗不同,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的最后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是九言句。

(5)词原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又称“长短句”。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6)曲是元代出现的新兴诗歌体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散曲名作,“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两句简练生动地传达出日暮之时游子的凄苦之情。

(7)诗歌可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人常借“花”“月”等事物表情达意,也常把“笑”“泪”等字写

进诗词里,如含有“泪”字的连续两句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弗食;不知其旨也;温故而知新(注意“弗”的写法)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雎鸠”“洲”的写法)

(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注意“絮”的写法)

(4)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意“庐”的写法)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注意“遣”的写法)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写法)

(7)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注意“溅”的写法)

【点评】默写古诗文,要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在背过古诗文的基础上,理解含义,把握意蕴,还要

做到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5.(3分)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

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

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

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

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

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解答】本题考查比较思想感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

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诗人借助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来表达自己恬淡闲适、归隐田园、远离尘世而对

自然崇尚的情怀。诗中“决眦”二字尤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面前像着了迷似

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

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臧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答案:

示例: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

可知时己薄暮,诗人还在望。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译文:

饮酒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

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

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望岳

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

【点评】名句赏析型答题技巧: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6.(12分)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己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

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

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

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

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康定元年,元昊反,延州诸磐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汽

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铃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

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

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⑤出御贼。

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巴仲淹日:“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

易制也。当据要害,拓疆御寇,策之上也。”帝皆用其议。

仲淹又请修承平、永平等碧,稍招还流亡,城⑦十二碧,羌汉之民,相踵归业支诸羌来者,仲淹

皆推心接之。

仲淹为将,贼不敢辄犯其境。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皆,同“寨”。②行:这里指前往御敌。③先是:指范仲淹到延州之前。④铃辖:地方统兵官,

位在总管之下,都监之上。⑤更:轮换。⑥诏诸路入讨: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⑦城:修筑

城墙。⑧相踵归业: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上自芳军劳:慰问,慰劳

②亚夫乃传言开擘门壁:营垒

③各将三千人将:率领

④不如俟春深入俟:等,等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②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将下面图表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甲文

群臣皆惊

乙文冠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周亚夫是一位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

阿的将军,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

【分析】译文:

【甲】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随

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皇上的

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

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

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

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

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

见。”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

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

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乙】康定元年,元昊谋反,区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

在此之前,朝廷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一万人,铃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

人。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就派官品低的将领首先出击。范仲淹说:“派遣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而

按照官职等级的高低来安排出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原因啊。”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得

到一万八千人,并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

流出战抵御敌人。

第二年正月,皇帝下诏命令各路军队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时塞外十分寒冷,我们的军队露

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再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借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我们应当占据险要

之地,开拓疆土抵御敌寇,这是上等的策略。”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范仲淹又上奏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的营垒,逐渐召回流亡在外的百姓,把十二座旧要

塞改建为城,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先后回归家园,恢复正常生产.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

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

范仲淹担任将领之时,敌军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①句意为: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慰问;

②句意为: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壁:营垒;

③句意为:各自率领三千士兵。将:率领;

④句意为:不如等到春天再深入敌境。俟:等,等待。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为,被。式,同“轼”,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句意为:皇上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

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②句中重点词:推心,真心待人。接,接纳。句意为: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

他们。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借助对

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示例:在迎接方式上: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

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青之士不拜,

请以军礼见'”结果,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和文帝“称善者久之”久之,进一步写出了周亚夫“真将军”

的风范。乙文中“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的根据官级大小出兵的方式和范仲淹''量贼众寡,使更出

御贼”,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人。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文章中的范仲淹“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

贼”的用兵方式可知,范仲淹军事才略过人;“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

势易制也”,通过他对敌我优势的分析和提出用兵的建议被采纳可知,他谋略出众,深得朝廷信任;根据

“诸羌来者,仲淹皆推心接之”可知,范仲淹善待百姓。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①慰问,慰劳;②营垒;③率领;④等,等待。

(2)①皇上被感动了,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②对于前来归附的羌族人民,范仲淹都诚恳地接纳他们。

(3)A.将以下骑送迎;B.称善者久之;C.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

(4)从范仲淹对敌我优劣之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他谋略过人,从他优抚百姓可以看出他关心百姓,从皇帝

采纳他的意见可以看出他伸手朝廷信任。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暝,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7.(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

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

“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

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

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a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

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

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

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

“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

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

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

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

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

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

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鹤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

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

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

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

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

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⑴

身份不同“冠”不同、B不同的“冠”因场合不同定规各异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

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

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

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

识。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

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