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1、2、3、4、5、6、7新中国外交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 B.战时同盟解体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国家实力变化解析:A从“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可知“冷战”的原因是政治理念(社会制度)和发展目标(意识形态)不同,故A项正确。2.(2014信阳二模)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是()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解析:D“北约”和“华约”是二战后美苏主导下的政治军事集团,不涉及经济援助,故A项错误;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51年成立,这与题干中时间“1949年起”不符,故B项错误;两国分别被美苏视为“冷战”的前沿,故C项错误;二战后初期,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国家,企图扶持和控制西欧,联邦德国接受,而民主德国被排除在外,因此出现上述现象,故D项正确。3.下面这段文字摘自美国政府关于某场战争停火谈判的立场备忘录:停火安排不得附有威胁联合国部队安全的条件,也不得以在其他问题上达成协议为条件,诸如台湾问题,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等。此外,还可能采取不断骚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行动……鼓励中国内部的反共活动,包括利用国民党的潜在力量。这次谈判涉及的战争是()A.第二次世界大战 B.中国解放战争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解析:C从材料中“联合国部队”“台湾问题”等信息即可判断为朝鲜战争,美国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出兵朝鲜,中国抗美援朝最终促成停战协定的签订。4.(2014长沙检测)非洲独立解放运动先驱、几内亚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曾经说:“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一口号清楚地表明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矛盾和问题——()正在一个在其他方面均日趋统一的世界中迅速发展。这个问题也可直接归因于欧洲的影响,因为()起源于欧洲,并随着欧洲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括号中省略的最有可能是()A.民主主义 B.资本主义C.全球化 D.民族主义解析:D用“贫穷中的自由”反对“卑屈中的富裕”,反映了反对民族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呼声。再结合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可判断应为民族主义,其他选项与此无关,故D项正确。5.(2015武汉月考)《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如下。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88年使用次数1993年使用次数自由世界183111西方82231A.两家报纸不再受“冷战”影响B.西方国家数量增加C.“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D.资本主义阵营瓦解解析:CA项表述太绝对,“冷战”思维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世界,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的数据不能看出西方国家的数量增加,故B项错误;“冷战”时期,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对峙也异常激烈,“自由世界”是资本主义国家极力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和平演变”手段,因此,1988年“自由世界”词汇使用频率高,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两极对峙格局瓦解,1993年“自由世界”词汇使用频率降低,“西方”词汇使用频率增加,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是1949年北约的建立,至今北约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6.刘金质在《冷战史:1945~1991》中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过渡时期。世界各国人民不会甘心在美国的领导下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自己。”其中“向新格局转变”指的是()A.即将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B.消灭国际力量中心的过程C.建立稳定的单极世界的过程D.将形成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解析:D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确立新的两极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也没有消灭国际力量中心,而是将形成美、日、欧、俄罗斯、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制衡,也使得美国建立稳定的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企图落空,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7.(2014襄阳一模)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说:“试想,(教皇)保罗二世今天宣布上帝不存在,明天的基督教世界将是什么模样?”他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A.戈尔巴乔夫宣告苏联解体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B.信仰可以不同,但绝对不能怀疑C.必须坚持西方基督文明才能拯救这个世界D.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才导致解体解析:B“试想,(教皇)保罗二世今天宣布上帝不存在,明天的基督教世界将是什么模样?”强调的是信念问题,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戈尔巴乔夫,故A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的误读,错误;材料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D项错误。8.(2014云南联考)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材料中的现象突出反映了当时我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 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解析:C由题干中的信息“1950年……北京市军管会……收回……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可知这应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体现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也未涉及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屈辱外交,故A、B两项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提出于1955年,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50年”,故D项错误。9.(2014怀化二模)越南胡志明主席曾发表文告说:“在会议上,由于我国代表团的斗争,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我们取得了一个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告中的“会议”()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D.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解析:D从越南胡志明主席的文告,看出此次会议解决了越南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日内瓦会议,而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A、C两项都是万隆会议的意义,B项是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10.(2014黄冈调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教学,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主要借鉴苏联经验。1953年,通行全国的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1959年《历史教学》杂志开始公开谈论学苏联“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要防止简单的、机械的类比和牵强附会。导致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教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左”倾思潮出现 B.“一五”计划完成C.中苏关系恶化 D.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解析:C外交环境影响国家的教育发展。1953年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面向苏联学习,因此“历史教科书参照苏联课本编写”;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摆脱对苏联的迷信,“必须结合”中国“教学的实际”就是这一背景的具体反映,A、B、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答案为C。11.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粮食自给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解析:D注意题干时间是“1961年”,据所学可知正是中国经济困难时期,故A项表述错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B项错误;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在70年代初,故C项错误;而从题干中“实际上中国政府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供粮,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来看,中美两国没有官方的接触,两国关系并不好,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正是“冷战”时期,故D项正确。12.(2014景德镇二模)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阐明了三个目的:一是互换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文件,二是向几十年来致力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日本友人表达中方的感谢,三是像徐福一样来寻找“仙草”。下列选项不能表达邓小平意图的是()A.暗喻中日友好历史悠久 B.夯实中日友好基础C.“仙草”暗指现代化秘密 D.实现中日邦交关系解析:D徐福东渡暗喻中日友好历史悠久,互换和平友好条约的批准文件,向致力于改善中日关系的日本友人表达感谢,意在夯实中日友好基础,1978年邓小平访日寻找“仙草”,暗指寻找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秘密,为中国即将开始的改革开放寻找突破口,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72年中日邦交关系已经实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8分,14题24分,共52分)13.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是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刻,一位25岁的美国学者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他就是后来被誉为“头号中国通”的费正清。上世纪40年代,当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时,他看到了抗战的艰辛、国民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以及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不断提醒美国政府,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1949年后,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费正清也腹背受敌。苏联称他是“资本帝国主义的辩护者”;中国说他是“美帝国主义的第一号特务”;美国政府则视他为要对“美国丢失中国”负责的人,他一度要前往国会接受质询。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调整时,费正清的远见卓识终于被中美高层所重视。他的书几乎同时被尼克松和毛泽东摆上案头。1968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前,曾与费正清有过深入的交谈,之后基辛格承认“那次谈话改变了历史”。1991年9月14日,费正清在波士顿去世,终年84岁。临终前两天,他依然在写中国。——《环球人物》2013年9月17日(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32年初日本在上海不宣而战的历史背景。在此历史背景下,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渡过难关?(8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上世纪40年代费正清以情报协调局驻华代表的身份第二次来华的原因。为什么1949年以前费正清主张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8分)(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49年后费正清腹背受敌的主要原因。基辛格所说的“那次谈话”改变了什么历史?(8分)(4)从费正清个人的经历来看,你认为一位学者对社会有所贡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第(1)问“历史背景”解答应依据“1932年初”时间信息,从国际形势和日本自身两个角度分析;“措施”是美国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举措,依据所学知识可确定是罗斯福新政。第(2)问第一小问应从中美关系与费正清自身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依据关键信息“国民政府……对整个局势的逐渐失控”“他还预测毛泽东及共产党会获胜”等分析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应依据时间信息把握“冷战”的国际形势大背景,再依据关键信息分析具体的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初中美关系和国家利益来分析归纳;第二小问依据“1968年”的时间信息,列举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表现。第(4)问从历史人物自身素质和时代背景分析。答案:(1)历史背景:经济大危机;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妄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转嫁危机。措施:罗斯福新政。(8分)(2)原因:中美是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友,抗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费正清是中国通。原因:费正清看到蒋介石政权的独裁腐败以及在内战中的节节败退;预测共产党会取得胜利;为维护美国的利益,所以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国民政府视为盟友,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关系。(8分)(3)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正值“冷战”时期,中国“一边倒”;美国推行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之间充斥着隔膜与对抗;作为中国通的费正清被中苏骂为“特务”、美国政府猜疑为“内奸”。历史: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8分)(4)因素: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所处时代环境、社会的认同等。(4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材料二“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