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人教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检测试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现代世界的科技1、2、3、4、5、6新中国科技、教育和文艺7、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19世纪的最后一天,物理学家W.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它美丽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其中一朵是同热辐射有关的问题。驱散这朵“乌云”的是()A.万有引力定律 B.电磁感应理论C.量子论 D.相对论解析:C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即量子假说驱散了有关热辐射的“乌云”。故选C。2.(2014大连一模)《世界:一部历史》对一种科学现象这样描述道:“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直觉的观念荡然无存,就像进入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兔子洞一样。”其中所说的将人们的思想认识带进“兔子洞”的是()A.经典力学理论 B.进化论C.量子论 D.相对论解析:D从材料信息看,这一科学理论颠覆了人们的传统思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故选D。3.《新全球史》在评论某一项科学成果时写道: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已经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现实或真实仅仅是一系列精神概念。这个“科学成果”是指()A.亚里士多德有关物体运动的观念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C.牛顿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D“一个清楚明白的宇宙”是指牛顿确立的力学体系,“消失”和“全新的宇宙”说明有了对宇宙的新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会使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就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因此选D。4(2014黄冈一模)“现代世界是从1919年5月29日开始的。这一天,人们分别在西非沿海的普林西比岛和巴西的索布拉尔拍下了日食照片。这些照片证实了关于宇宙的一种新理论。”材料中所说的“新理论”是指()A.万有引力定律 B.相对论C.量子论 D.进化论解析: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现代科学的基础,而量子论是研究微观世界的,与材料中“关于宇宙的一种新理论”不相符,故排除C项。A、D两项属于20世纪以前的近代科学成就,排除。故选B。5.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网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网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对互联网的这一理解旨在强调互联网()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解析:D材料认为网络就是传媒,就是“交通”和“交流”,这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故D项符合题意。6.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但人类对三者的认识和应用却不同步。下列与此相关的科技成就依次是()A.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相对论→互联网B.相对论→原子能利用→经典力学→互联网C.经典力学→互联网→原子能利用→相对论D.经典力学→相对论→原子能利用→互联网解析: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典力学形成于17世纪后期,相对论及其实践原子能利用出现在20世纪上半期,互联网出现于20世纪下半期,故按时间先后正确选项是D。7.(2014宜昌调研)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A.适应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C.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解析:B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在1960年,与题干中时间“1985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故D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分析,B项正确。8.(2014江西模拟)在为我国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二十三位专家中,有二十位具有留学的经历,留学时间绝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对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工作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吸收了世界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B.我国的“两弹一星”凝聚了老一辈科学家高度的爱国热情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研制“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研究工作的真实写照D.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解析:D“没有留学教育就没有我国的‘两弹一星’”说法过于绝对,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9.如图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文盲、半文盲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变化情况,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解析:D由图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大幅下降,这是《义务教育法》实施的成效,A、B、C三项时间与题干不符,且C项不在教育领域。10.(2014大同模拟)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A.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九年义务教育C.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D材料强调科技、教育的作用,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故D项正确。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是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与题干中时间“1995年”不符,故B、C两项错误。1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对“双百”方针内涵的理解。“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B、C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12.(2014昆明模拟)1983年,召开了为时十天、有六百人参加的“全国轻音乐座谈会”,文化部、音乐协的领导悉数出席。“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是“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等,这反映当时()A.“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B.文艺界“百花凋零”C.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D.艺术领域还不是真正百花齐放解析:D1983年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化传入,文艺界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仍然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不同艺术流派,在艺术领域还不能真正的做到百花齐放。故D项正确,A、B两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4分,14题28分,共52分)13.(2014河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时间重大成就作用和意义1961年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制造此类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育成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凤凰网》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9分)(4)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时间及数据归纳答案。第(2)问需对照第(1)问的答案,结合表中时间、成就及其作用意义概括回答。第(3)问实际要求回答的是我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首先明确材料三反映的是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后总结回答认识。答案:(1)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4分)(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6分)(3)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二,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第三,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9分)(4)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分)1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材料二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8分)(2)材料二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12分)解析:第(1)问“突出变化”根据“凡有尊儒崇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归纳;“积极作用”从提高国民素质、维护民主共和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图中文字信息“毛主席”“阶级斗争”等,可判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第二小问原因应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教育措施等方面考虑。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等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形势等史实回答。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