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_第1页
针灸学-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_第2页
针灸学-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_第3页
针灸学-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_第4页
针灸学-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一单元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各论

样题:A2型题

患者,女,41岁。精神抑郁善忧,情绪不宁,伴胸胁胀满,脱闷暧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脉弦。

治疗除取主穴外,还应选用的穴位是

A.曲泉、膻中、期门

B.行间、侠溪、外关

C.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

D.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E.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正确答案JA

教材:郁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易怒易哭。

兼见胸胁胀满,腕闷暧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为肝气郁结;

主穴百会印堂神门太冲内关膻中

配穴肝气郁结配期门;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痰气郁结配丰隆;心神失养配通里、心俞;心脾两虚

配心俞、脾俞;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患者,男,42岁。胃脱胀痛,攻痛连胁,暧气频作,并呕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沉弦。治

疗应首选

A.足三里、中脱、内关、期门、太冲

B.中院、内关、脾俞、胃俞

C.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

D.天枢、上巨虚、阴陵泉

E.足太阳、督脉经穴

『正确答案JA

教材:胃痛

主症上腹胃腕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

胃院胀满,脱痛连胁,暧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

白,脉弦,为肝气犯胃;

主穴足三里中院内关

配穴饮食伤胃配梁门、天枢;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

第三十一单元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

一、头痛

二、面痛

辨证要点

三、落枕

治法

头面躯体痛症四、漏肩风

处方

五、肘劳

治疗操作

六、腰痛

七、坐骨神经痛

一、头痛

(一)辨证要点

病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所有阳经都循行到头,足厥阴肝经上行到巅顶,故头痛与手足三阳经、足

厥阴经、督脉密切相关。

主症:头部疼痛。

枕部痛或下连于项者

额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

辨经络

两侧头部疼痛

巅顶痛或连于目系

风寒(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

紧)

头痛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风湿(如裹、苔白腻,脉濡)

风热(头痛而胀、发热、苔黄,

脉浮数)

肝阳上亢(胀痛;口苦、易怒、

辨外感脉弦)

内伤痰浊上蒙(昏蒙、胸闷脱胀、脉

滑)

内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常伴头晕,遇劳或情志

瘀血阻络(固定不移、舌紫暗、

伤刺激而发作、加重。

脉涩)

气血亏虚(空痛,舌淡、脉细弱)

肾精不足(腰膝酸软舌红,苔少,

脉细无力)

1.基本治疗

治法疏调经脉,通络止痛。按部位局部选穴和远端循经选穴。

主穴

阳明头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天柱后顶阿是穴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内关太冲

全头痛: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太阳合谷

阳明堂白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

全头痛:百风合太阳,

方义:头部穴位为局部选穴,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远端选穴均为同名经穴配合,一上一下,同气

相求,疏导阳明、少阳、太阳、厥阴经气血。

记忆:百风合阳四经分,阳明白堂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

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配穴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配风门、列缺;风热头痛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配偏历、阴陵泉。

内伤头痛:

肝阳上亢配太冲、侠溪、三阴交;

肾精不足配肾俞、太溪、三阴交;

气血亏虚配气海、足三里;痰浊上扰配中脱、丰隆;

瘀阻脑络配血海、膈俞。

操作

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瘀血头痛可在局部及膈俞行点刺出血并加拔火罐。头痛急性发作时

可每日治疗2次,每次留针时间宜长。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枕、颠、额、脑。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对于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

血。

(2)皮肤针法太阳、印堂、阿是穴。皮肤针叩刺出血,适用于外感头痛和瘀阻脑络所致头痛。

(3)穴位注射法阿是穴、风池。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1.0ml,隔日1次。适用于顽固性头

痛。

二、面痛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面部,与手、足三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阻滞,不通则痛。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分眼支(第1支)、上颌支(第2支)和下颌支(第3支),

第2支、第3支同时发病者多见。

主症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

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持续数秒到数分

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

面痛的治疗

(攒)下四百谷充仓内,面桶(空)

下关四白合谷太冲地仓内庭面痛

1.基本治疗

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以局部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

(攒)下四百谷充仓内,面桶(空)

方义: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太冲分属手阳明、足厥阴经,两经均循行于面部,

两穴相配为“开四关”,可祛风通络止痛;内庭为足阳明经荥穴,与面部月俞穴相配,疏通阳明经气血。

配穴眼部疼痛配攒竹、阳白;上颌部疼痛配巨髅、W;下颌部疼痛配夹承浆、颊车

操作

毫针泻法。面部诸穴可透刺,但刺激强度不宜过大。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可用重刺激,局部穴位在

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2)刺络拔罐法颊车、地仓、颤髅。三棱针点刺后拔罐,隔日1次。

(3)皮内针法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埋针。

三、落枕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足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

气血阻滞不通。

主症一般多在睡眠起床后,突感一侧颈项强痛,不能俯仰转侧,头向患侧倾斜,项背牵拉痛,甚则向

同侧肩部和上臂放射,颈项部僵硬且压痛明显。

督脉、太阳经证颈项背部强痛,低头时加重,项背部压痛明显。

少阳经证颈肩部强痛,头歪向患侧,向健侧转动时加重,颈肩部压痛明显。

落枕的治疗:

1.基本治疗:调气活血,舒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方义天柱、阿是穴可疏导颈项部气血;外劳宫又称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局部与远端穴位相

配,舒筋通络止痛。

配穴督脉、太阳经证配后溪、昆仑;少阳经证配肩井、外关。肩痛配肩斜;背痛配天宗。

天劳后关压痛点

操作

先刺远端穴外劳宫,持续捻转行针,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即可缓解。再针局部腌穴。

若有感受风寒史,颈部穴位可加艾灸;若由颈项部过度扭转所致,可点刺出血,加拔罐。

2.其他治疗

(1)拔罐法疼痛轻者直接在患侧项背部行闪耀法,顺着肌肉走行进行拔罐。疼痛较重者可先在局部

用皮肤针叩刺出血,然后再拔火罐;也可行走罐法。

(2)耳针法颈、颈椎、肩、枕、神门。每次选2〜3穴,毫针刺,中等刺激,持续行针时嘱患者徐徐

活动颈项部;或用压丸法。

四、漏肩风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经、手太阴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筋肉失于濡

养。

主症肩部疼痛、酸重,呈静止痛,有时可向颈部和整个上肢放射,常因感受风寒、天气变化及劳累而

诱发或加重,日轻夜重,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病变

早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后期以肩关节活动受限为主。病情迁延日久,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

手阳明经证以肩前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

手少阳经证以肩外侧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剧。

手太阳经证以肩后侧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

手太阴经证以肩前近腋部疼痛为主且压痛明显。

漏肩风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肩前肩胭肩修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方义肩斜、肩醪、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穴,加奇穴肩前和阿是穴,均为局部

选穴,配远端曲池、阳陵泉,远近配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行气活血而止痛。

配穴

手阳明经证配合谷;

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手太阳经证配后溪;

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记忆:肩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鹘髅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太阴列缺焦外关

操作

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治疗。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阿是穴。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罐。

(2)穴位注射法阿是穴。用利多卡因,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ml,隔日1

次。

五、肘劳

辨证要点

是以肘部局限性慢性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因前臂旋转和屈伸肘腕关节用力不当所致。病位在肘部手

三阳经筋。基本病机是筋脉不通,气血痹阻。

主症肘关节活动时疼痛,有时可向前臂、腕部和上臂放射,局部肿胀不明显,有明显而固定的压痛点,

肘关节活动不受限。

手阳明经筋病证肘关节外上方(肱骨外上骸周围)有明显的压痛点。

手少阳经筋病证肘关节外部(尺骨鹰嘴处)有明显的压痛点。

手太阳经筋病证肘关节内下方(肱骨内上镰周围)有明显的压痛点。

肘劳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配穴手阳明经筋证配肘髅、合谷;手少阳经筋证配外关、天井;手太阳经筋证配阳谷、小海。

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阳明合谷肩醪,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方义阿是穴疏通局部筋脉气血,活血止痛。

操作在局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或做多针齐刺,得气后留针。局部可加温和灸、隔姜灸或天灸。亦

可取阿是穴和配穴用电针治疗。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阿是穴。皮肤针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3〜5日治疗1次。

(2)火针法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将火针置酒精灯上烧红,迅速点刺,3〜5日治疗1次。

(3)穴位注射法阿是穴。当归注射液,注入1ml,隔日1次。

(4)针刀疗法用针刀松解肱骨外上镰、肱骨内上黑部位肌腱附着点的粘连。

六、腰痛

辨证要点

腰为肾之府,肾经贯脊属肾,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故本病与肾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

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经络气血阻滞,或精血亏虚,经络失于温胞、濡养。

主症腰部疼痛

L辨经络

(1)督脉证疼痛位于腰脊中线部,并有明显压痛。

(2)足太阳经证疼痛位于腰脊两侧,并有明显压痛。

2.辨证候腰部有受寒史,阴雨风冷时加重,腰部冷痛重着、酸麻,或拘挛不可俯仰,或痛连臀腿,舌

苔白腻,脉沉,为寒湿腰痛;腰部有扭挫或陈伤史,劳累、晨起、久坐加重,腰部两侧肌肉触之有僵硬感,

痛处固定不移,舌暗,脉细涩,为瘀血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乏力易倦,脉细,为宣

虚腰痛。

腰痛的治疗

腰,甚是伟大

肾俞阿是委中大肠俞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0

方义“腰为肾之府”,肾俞可益肾壮腰;大肠俞、阿是穴属近部选穴,可疏调局部筋脉气血,通经止

痛;“腰背委中求”,取委中可疏利膀胱经气,祛除经络之瘀滞。

配穴督脉证配命门、后溪;足太阳经证配昆仑。寒湿腰痛配腰阳关;瘀血腰痛配膈俞;肾虚腰痛配志

室、太溪。腰舐疼痛配次髅、腰俞;腰眼部疼痛明显配腰眼。

操作寒湿证加灸法:瘀血证局部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

2.其他治疗

(1)皮肤针法腰部疼痛部位。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2)针刀疗法腰部痛点。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适用于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3)穴位注射法腰部痛点。地塞米松5nli和利多卡因2ml混合液,消毒后刺入痛点,无回血后推药

液,每点注射0.5〜1ml。

【附】急性腰扭伤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在腰部经筋,与膀胱经、督脉等经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腰部经络气血壅滞,不通则痛。

主症腰部发生扭伤后,立即出现持续性剧痛难忍,呈撕裂样痛、刀割样痛、锐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

损伤部位的肌肉等软组织有明显压痛,出现肌肉痉挛或僵硬即肌紧张,局部可出现肿胀、瘀斑。

督脉证疼痛部位或压痛点以腰繇椎正中线(棘间或棘突上)为著。

足太阳经证疼痛部位或压痛点在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

手阳明经筋证痛在脊旁(督脉与膀胱经之间,棘突旁)。

急性腰扭伤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行气止痛,舒筋活血。以局部穴及上肢奇穴。

主穴腰痛点阿是穴委中后溪

方义阿是穴可祛瘀通络,舒筋活血;腰痛点,为经验用穴;委中疏调腰背部膀胱经之气血;后溪为手

太阳小肠经输穴,手、足太阳同名经脉气相通,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故针刺该穴可行气

血而通经络,使受伤组织功能恢复正常。

配穴督脉证配水沟;

足太阳经证配昆仑;

手阳明经筋证配手三里。

操作首先选奇穴腰痛点和后溪穴,行较强的捻转提插泻法1〜3分钟,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腰部:再

让患者俯卧位,在腰舐部寻找压痛点,毫针刺用泻法,并拔火罐。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阿是穴。皮肤针重叩至微出血,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加拔火罐。

(2)艾灸法阿是穴、肾俞、次髅。用艾条悬灸或隔姜灸,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次15〜20分钟,常

在扭伤后24小时以后施灸。适用于素体虚弱的患者。

(3)电针法委中、腰阳关、大肠俞、腰痛点、阿是穴。每次选穴2对,针刺得气后,用低频电刺激

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日1次。

七、坐骨神经痛

辨证要点

主症: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的放射性、电击样、烧灼样疼痛为。

主要属足太阳、足少阳经脉和经筋病证。

……足太阳经证|疼痛以下肢后侧为主者

辨经络------------—'-----------------------------------------

…足少阳经证疼痛以下肢外侧为主者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遇冷加重,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辨证血瘀证腰腿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有外伤史,舌质紫暗,脉涩

气血不足证痛势隐隐,喜揉喜按,舌淡,脉细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止痛。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足太阳经证:腰夹脊阿是穴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经证: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方义腰夹脊为治疗腰腿疾病的要穴,与阿是穴合用可疏通局部气血;循经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以疏

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配穴

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

瘀血阻络证配血海、三阴交;

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腰臀部月俞穴可适当深刺,使针感沿足太阳经或足少阳经产生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寒

湿证可加用灸法0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阿是穴。用利多卡因,或维生素氏,或维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