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课件)-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三峡(北魏·郦道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结构图示】【文章主旨】文章先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作特点】1.先总后分,先写三峡之山,之后按照季节划分层次,各具特色。2.景物特征鲜明,描写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3.写景角度多样:文中时而正面描写,时而侧面描写,时而写视觉,时而写听觉。写视觉时,时而是俯视,时而是仰视;时而写静景,时而写动景。4.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有很强的节奏感。于。文中是“在”的意思完全没有同“缺”,空隙、缺口如果不是正午半夜日光,文中指太阳冲上、漫上山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有时文中指飞奔的马快白色急流回旋的清波清波极高的山峰飞速地往下冲荡茂盛甚,很天刚放晴下霜的早晨肃杀,凄寒接连不断连接延长凄惨悲凉回声声音悲凉婉转()()()()()于。文中是“在”的意思如果断极、非常消失3.句子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得分点:自非,亭午,曦月)

译文:_(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得分点:襄,沿溯)译文:__(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得分点:素湍,回清)译文:__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4)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得分点:绝,飞漱)译文:__(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得分点:清,荣,峻,茂)译文:_(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得分点:属引)译文:_(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得分点:哀转,绝)译文:_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内容理解】1.(部编·思考探究)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答案: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给人以优美、雅致之感。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2.文末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凸显了三峡的什么特点?答案:①凸显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②凸显了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3.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答案:本文第2、3段重在写三峡的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体现得尤为突出,与其他季节的特点截然不同,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4.作者为何要写春冬之景有“良多趣味”?答案:①全文的写作重心都集中在“险”上,因“险”而使得除“春冬”季节之外的山、树、泉、石等都具有骇人的特点。②而在“春冬之时”(即三峡的枯水期)的景物,就有“清荣峻茂”之象,因而这样的对比和反差使作者感到“良多趣味”。【赏析探究】5.请赏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答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季江水流动迅疾、一泻千里的特点,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情万丈。6.侧面描写是本文的写作手法之一,请从文中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答案:(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通过写太阳和月亮被遮住,从而突出山的高峻和连绵。(示例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写船行的速度之快,来突出三峡水势之湍急。(示例三)“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写渔民的歌声之悲,突出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特点。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原文呈现参考译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结构图示】【文章主旨】本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怀古,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川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写作特点】1.写景角度多样:文中时而写视觉,时而写听觉。写视觉时,时而是俯视,时而是仰视;时而写静景,时而写动景。2.句子骈散结合,以骈为主,整齐优美,又简洁凝练。3.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川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4.写景用词精当优美,尤其是动词,达到了化静为动的效果。“入”“见”“辉”“歇”“鸣”“颓”“跃”等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了。辉映四季消散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丽景色3.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得分点:共)译文:_(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得分点:四时)译文:_(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得分点:歇)译文:_(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得分点:沉鳞)译文:_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内容理解】1.为什么作者要在文末感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并因能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而感到得意。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2.《答谢中书书》描述山川之美,像一首优美的山水诗,也反映了作者归隐山林、怡然自得的心境。诵读原文,说说哪些句子传达了这种心境。答案:本文以写景为主,而文章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表明在世俗中作者寻求到了仙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明作者渴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并感叹没有人能够如谢灵运一样了解自己。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归隐山林、怡然自得的心境。【赏析探究】3.(部编·思考探究)《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限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猿、鸟的鸣叫声穿透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写出了晨昏的不同景致,视听结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原文呈现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结构图示】【文章主旨】本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遭贬谪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表现了作者寄情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胸襟。【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2.先虚后实:暗用“月光如水”的比喻,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之后“盖竹柏影也”猛然醒悟,才发现自己已沉醉其中。考虑,想到共同,一起散步院子里形容水的澄澈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2.句子翻译(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得分点:欣然)译文:__(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得分点:念,遂)译文:_(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得分点:但)译文:_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内容理解】1.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赏景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友情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2.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语句简要分析。答案: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因能赏美景而高兴、愉悦。②念无与为乐者:渴望能有知音与自己一同赏月。③怀民亦未寝:刚好遇到知音未眠而喜不自胜。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寄情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胸襟。3.(部编·思考探究)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苏轼与张怀民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我嘲讽、自我安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我赞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赏析探究】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答案: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皎洁的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积水,我们好像在水底一般,而竹柏的影子就好像是藻、荇,也加强了月光皎洁的特点。在写景的顺序方面,作者先虚后实,先写自己的“错觉”,后一个“盖”字才醒悟过来,将这种如水般澄澈的月色写得更加真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结构图示】【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条件是是否施行了“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写作特点】1.思想性强,立意深远。孟子是基于“民贵君轻”实施“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提出本文的思想的。孟子认为,只有重视“民”的力量,实施“仁政”“王道”,才能实现“人和”,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2.思路严谨,论证清晰,层层深入。本文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基本的事实判断出发,从而得出对一个国家来说,“人和”具有最高价值,引出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的价值观。最后又补充了如若本着这样的价值观能达到的效果。3.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将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对比,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即君主要仁德,施行仁政,才能天下顺之,有着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也将“得道”和“失道”进行对比,从“多助”和“寡助”的结果差异来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围护城河兵器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放弃离开限制在疆域内,居住使……巩固震慑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极点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文中指能行仁政的君主2.句子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分点:亲戚、畔)译文:_(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分点:判断句式)译文: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分点:域,固,威,兵革)译文:__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内容理解】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答案: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和。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答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答案: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赏析探究】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十四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5.本文目的是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为何要谈及“天时”与“地利”呢?目的是突出“得道”的重要性,为何又要谈及“失道”呢?答案:本文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将天时、地利、人和进行对比,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即君主要仁德,施行仁政,才能天下顺之,有着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将“得道”和“失道”进行对比,从“多助”和“寡助”的结果差异来突出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原文呈现参考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结构图示】【文章主旨】先列举六个由卑微到显赫的人物的事例,再讲其中的道理,由人及国,最后得出结论,说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获得成功,不要沉溺于安乐之中,平庸无为甚至自取灭亡。【写作特点】1.妙用排比,语句铿锵。如开头连用六个人物的事例组成排比,如“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困于心……而后喻”等短句的连用。这些语句使论证更为有力,而且读起来富有节奏。2.运用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层层推理,逻辑严密。文章先运用了归纳总结,即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概述艰难情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论述困境造就人才的道理。兴起,指被任用田地选拔、任用捣土用的杵狱官集市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违背扰乱使……受到震撼使……坚忍同“增”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文中指有所作为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同“弼”,辅佐在国外匹敌、相当()()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3.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得分点:发,畎亩)译文:_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得分点:作)译文:_(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得分点:法家,拂士)译文:___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