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没有一个概念能够标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美感与审美愉悦?有,这就是清乐。“清乐”这一概念产生于北宋。大约从公元1060年到1100年40余年间,也就是从宋仁宗后期到宋哲宗在位的时期内,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也称“清欢”)。“清乐”以及它的同义词“清欢”,从仁哲时期宋人的语用来看,指一种愉悦,这种愉悦与欲念满足无关,与具体的功利性的满足无关,也与合目的性的道德愉悦无关。文人士大夫们意识到了有这样一种愉悦——这种愉悦是精神性的,也是自由的,这种愉悦可以来自对“自然”的欣赏,也可以来自对艺术的欣赏或某种文化活动。欧阳修较早地意识到了这种愉悦,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对人的愉悦作了一个两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他说,“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漫,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物欲的满足会带来富贵者之“乐”,而通过欣赏山石林泉所获得的山林者之“乐”,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足而高世”,且这种“乐”“无累于心”,是一种与欲念满足无关的“静中之乐”。欧阳修没有为这种“乐”命名,但在“无欲”“山林”“无累”和“静”这些话语中,对这种“乐”的内涵进行了基本描述。稍晚一些,理学家邵雍在写于嘉祐六年的《名利吟》中,命名了这种“乐”——清欢:“名利到头非乐事,风波终久少安流。稍邻美誉无多取,才近清欢与剩求。美誉既多须有患,清欢虽剩且无忧。滔滔天下曾知否,覆辙相寻卒未休。”这段话区分了富贵者之乐——美誉,与山林者之乐——清欢。清欢显然是一种与功利性满足无关的愉悦。“清欢”这个概念的产生先于宋代,但阐释“清欢”的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却是邵雍的功劳,他倡导一种闲逸、超脱、自由的心灵状态,并以此为乐。大约在邵雍阐释清欢的同时,宋代士大夫赵抃在《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中说:“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赵抃所用的“清乐”,是现存文献中可看到的从“心灵之愉悦”的角度对这个词最早的使用。“清欢”真正广泛应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间,其中最著名的,当是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乐”的广泛使用,在南宋更为普遍,如范成大诗云:“无端拙恙妨清乐,未许扁舟到五湖。”“清欢/清乐”的出现与广泛使用,说明欧阳修所描述的那种山林者之乐,成为一种观念上的自觉,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灵所喜,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的代称。对于一位仁哲时期的宋代文人士大夫而言,获得清乐需要一个精神过程。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然中,进行自然审美,以林泉养心,以烟霞养气,从而获得清乐,这在仁哲时期有普遍的共鸣。欧阳修除了上文所说的“山林之乐”外,还说:“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在自然山水中是可以得到至乐的,对于这种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乐,仁哲时期的画家郭熙给出了一个传诸后世的命名——“林泉高致”。自然是人所常处、常乐、常适与常亲之所在,对这种山林之乐的向往,就构成了林泉之志、之心,也是林泉高致之所在,也因此能产生山林之乐。这种林泉高致,旋即在之后的中国文化史中,成为“山水”的精神内涵,成为山水画、山水诗所要表现的目的,从而成为中国文人艺术在敦仁、宣教、歌功、颂德之外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是清乐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获得清乐的方式。清乐还来自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并在升华中产生一种“纯粹愉悦”。这个现象最集中的体现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记的心灵体验。苏轼在自然审美中,获得了一种羽化登仙般的自由感,飘飘若仙,遗世独立,这是一种更自由、更纯粹的愉悦。这种愉悦源自处于自由与独立中的主体,发现了一个本真而澄明的世界,并对其采取一种非功利的态度,这时清风明月可随取随用,自由无碍。苏轼的这种愉悦体验,达到了一种“同天”的境界,超越了在道德、认知与释然中所获得的愉悦,成为庄子所说的“逍遥”,这也构成了清乐的最高状态:一种无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悦。(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乐”这种愉悦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精神愉悦进行了肯定、颂扬和培育。B.“清欢”的概念在宋代前就已产生,而阐释它是绝对性和非功利性的愉悦的却是理学家邵雍。C.清乐成为观念上的自觉,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审美与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的代称。D.庄子所说的“逍遥”是无功利性、无概念性、无目的的、普遍的精神愉悦,是清乐的最高状态。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用设问的形式引出了“清乐”的概念,从而强调了“清乐”对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美感和审美愉悦的意义。B.从一定历史时期看,作为审美愉悦的“清乐”与欲念的满足、与具体功利的满足、与合目的性的道德情感没有关系。C.欧阳修在嘉祐三年曾经把人的愉悦分为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并据此认为,富贵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乐的。D.中国文人艺术在敦仁、宣教、歌功、颂德之外,最为重要的主题就是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乐。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正面论证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孔门弟子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状态中,顺生随性获得了道德的愉悦。B.《清贫思想》一书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C.“舞裙歌板尽清欢”总体比“橘内仙翁,棋边公子,共成清乐”更感性,精神性更强。D.司马光《独乐园记》强调,“乐”是一种唯意所适、行无所牵、止无所框的超然状态。4.获得清乐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作为一种审美愉悦,“清欢/清乐”从被人意识到被广泛使用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梳理。【答案】1.A2.C3.D4.①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然审美(或: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

②通过对具有“林泉高致”的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欣赏来获得;

③通过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从而产生这种“纯粹愉悦”。5.①“清乐/清欢”被欧阳修较早意识到并概括为山林者之乐,其内涵得到基本描述;

②“清欢”这一命名被邵雍确定,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得到阐释;

③“清欢”从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被真正广泛应用,“清乐”的广泛使用,在南宋更为普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他们对这种精神愉悦进行了肯定、颂扬和培育”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文人士大夫群体滋长起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也称“清欢”)”可知,“‘清乐’这种愉悦被宋代文人士大夫命名”与“他们对这种精神愉悦进行了肯定、颂扬和培育”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富贵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乐的”错误,属于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物欲的满足会带来富贵者之‘乐’,而通过欣赏山石林泉所获得的山林者之‘乐’,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足而高世’,且这种‘乐’‘无累于心’,是一种与欲念满足无关的‘静中之乐’”可知,原文没有说“富贵者是不可能得到山林之乐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观点是:清乐是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A.偏重道德的愉悦。B.“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清乐或清欢,“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也违背了清乐或清欢的无目的性。C.是“清欢”与“清乐”的效果比较,与文段主题无关。D.是心灵与个人生存的自由而独立的状态,是清乐本源,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正面论证支撑材料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然中,进行自然审美,以林泉养心,以烟霞养气,从而获得清乐,这在仁哲时期有普遍的共鸣”可知,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在大自然中进行自然审美(或: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根据“在自然山水中是可以得到至乐的,对于这种放心于物外、投身于自然的山林之乐,仁哲时期的画家郭熙给出了一个传诸后世的命名——‘林泉高致’……这种林泉高致,旋即在之后的中国文化史中,成为‘山水’的精神内涵,成为山水画、山水诗所要表现的目的,从而成为中国文人艺术在敦仁、宣教、歌功、颂德之外最为重要的主题,它是清乐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获得清乐的方式”可知,通过对具有“林泉高致”的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欣赏来获得;根据“清乐还来自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并在升华中产生一种‘纯粹愉悦’”可知,通过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从而产生这种“纯粹愉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梳理的能力。根据“欧阳修较早地意识到了这种愉悦,他在嘉祐三年(1058)的一篇散文中,对人的愉悦作了一个两分——富贵者之乐和山林者之乐,他说,‘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漫,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可知,“清乐/清欢”被欧阳修较早意识到并概括为山林者之乐,其内涵得到基本描述;根据“‘清欢’这个概念的产生先于宋代,但阐释‘清欢’的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却是邵雍的功劳,他倡导一种闲逸、超脱、自由的心灵状态,并以此为乐”可知,“清欢”这一命名被邵雍确定,非功利性和绝对性得到阐释;根据“‘清欢’真正广泛应用,要到宋仁宗、哲宗年间,其中最著名的,当是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清乐’的广泛使用,在南宋更为普遍,如范成大诗云:‘无端拙恙妨清乐,未许扁舟到五湖’”可知,“清欢”从苏轼的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被真正广泛应用,“清乐”的广泛使用,在南宋更为普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神仙山上关仁山①秋天,黄黄的芦苇叶子落地了,荷花也纷纷落了,但是,一莲一蓬的牵牛花爬满了院墙。晚上的月亮出奇地耀眼,这天夜里部队通知,让我火速赶回阜平的部队,报到地点是神仙山,许大彪负伤了。大抬杆和水上飞送我上了岸,有汽车接我们。过了一昼夜,已经离前线不远了。日寇听说沙河两岸大丰收,到这里“扫荡”,要争夺粮食,还修建了临时机场。日寇一个叫茅律的将官坐镇机场指挥。许大彪主动请缨,他说我们连是刚刚入队的,给我们一个露脸的机会,宰了这头毛驴!②李团长和萧克司令被逗笑了。萧克司令说,茅律可不像毛驴好打啊,你要做好充足准备。许大彪敝礼,首长放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许大彪带队攻打机场,敢打敢拼,赢得了胜利。许大彪眼睛受伤了,幸运的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生给他做的手术。大抬杆、水上飞陪我到了神仙山金龙洞,里面非常大,能容下一个团半个营的,因此成了八路军野战医院。我缓缓走到许大彪跟前,看见他的纱布一点点被揭开。许大彪看见了我,一把将我抱住,抱得我骨头咯咯响。许大彪说,媳妇,我差点儿壮烈牺牲了,终于见到你啦!你知道我多想你和雷雷吗?我的眼睛湿润了,喉咙发紧,紧紧抱着大彪喃喃地说,你是英雄,听说你立了大功,我为你骄傲!他嘿嘿一笑说,好汉不提当年勇,这次总算一洗前耻啦,蓝灯匪的弟兄个个是好样的。媳妇,我的雷雷呢?他好吗?我哆嗦了一下,欲言又止。许大彪感觉不妙,追问,我儿子咋样?我颤抖着嘴唇说,他,他死了。许大彪的心被刺痛了,嗖地蹦起来,从床头拽出手枪,顶在我脑袋上吼,你说啥?雷雷死啦?咋死的?③是不是大抬杆害死的?大抬杆冲过来,从腰里掏出一把手枪顶住许大彪的后腰吼,兔崽子,你敢动她,要看我的王八羔子答应不答应!许大彪气得险些背过气去,扭头瞅见是大抬杆,火气更大了,是你小子,是不是你把雷雷给害死了?许大彪瞎了一只眼,身手却还是那么快,他把枪口转过来对准了大抬杆的脑袋。一时间四目圆睁,僵持住了。水上飞也举枪朝着许大彪走过来了,但他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说,许连长,把枪放下,都是自家人。我们是中共党员,也是雁翎队队员,我可以作证,没有人害雷雷,要恨你就恨日本鬼子吧!许大彪缓缓把枪放下,抱着脑袋呜呜地哭了。过了一阵,许大彪抬了头,听我含泪说了整个过程。许大彪软软地瘫在地上,整个身子都要陷下去。他老泪纵横涌流,你为什么堵死我的儿子?为什么啊?他的身体倒在了地上。我赶紧把他搀扶到病床上。水上飞说,雷雷是铃铛身上掉下的肉,他的死,令人痛心,铃铛也特别伤心,大家都很悲痛。雷雷也是小英雄,他的死,换来了那么多八路军后代的命。许大彪流了一脸的泪,喃喃地说,雷雷还没见过爷爷奶奶呢,就走了。我爹还眼巴眼望地等着呢!我偷偷抹眼泪,抬手轻轻给他擦泪。许大彪强撑着站起来,又咚一声倒下了。大抬杆将许大彪扶了起来,凑近了许大彪脸说,许大彪,铃铛也是执行任务,纯属意外啊!大彪,铃铛过去是我媳妇,既然她跟了你,就是你媳妇了。你小子带队投奔八路,打日本鬼子,我佩服你,敬重你。许大彪扭着头,不吭声。水上飞继续说,你还年轻,你们还可以再要孩子,有一点,我警告你,你不能怪铃铛,她是为了八路军那么多的孩子活命,要不,都被鬼子端了。大抬杆说,虎毒还不食子呢,雷雷也是她身上掉下的肉,难道她不痛苦吗?你记住啊,我走了,你不能欺负她,我们要是知道了,饶不了你!许大彪抬头瞅了大抬杆一眼,轻轻地哼了一声。大抬杆和水上飞气哼哼地走了。天晴了,太阳透过灰白色云片照耀着烟雾朦胧的神仙山,鸟们围着树梢飞旋。我把儿子身上的红兜肚递给了许大彪,许大彪端详了好久,好好收藏起来。我用毛线给他织了一个眼罩,让他戴。许大彪挥了挥手。许大彪几天里都为失去儿子伤心,在镜子里照了照自己,右眼没了,他浑身狂躁起来,将我推倒在地,椅子也带倒了。许大彪把眼罩撕个粉碎,吼道,老子当土匪都没戴过眼罩,你还想逼我当土匪啊?我扑上去,狠狠抽了他一嘴巴,看你这样子,还像个男人吗?我把他打愣了,他身体赳趄着退了几步。我走过去说,大彪,你要冷静啊!许大彪立起来吼,我没法冷静!瞎了一只眼啊!他一手将桌子掀翻了。许大彪吼,老子在老虎山当土匪,打打杀杀的,都没瞎了眼啊!我也急了,大吼道,瞎一只眼睛咋啦?瞎一只眼照样打日寇,照样干革命!媳妇照样跟着你!许大彪浑身汗水淋漓,嘴里喊着雷雷。医生走过来,感慨地说,丢了一只眼睛,又失去了儿子,对许连长是双重打击,一般人难以承受啊!我半天不吭声,后背凉津津的。许大彪皱着眉头沉默寡言,但他的身体在逐渐恢复。他的眼底不疼了,我经常扶着他出山洞,到山坡晒太阳。半个月过去了,他的眼睛彻底好了,很快适应了环境。冬天来了,八路军要发动对日寇的冬季攻势。许大彪的连队去了阜平,我要回到白洋淀照顾那些八路军的孩子。我与许大彪分开的时候,重新给他编织了眼罩,④许大彪自觉地戴上了,郑重地给我敬了个军礼。他说杀完了鬼子,再要一个孩子,还取名叫雷雷。我点着头,含泪站在城南庄胭脂河畔,目送着许大彪的部队雄赳赳地开拔了。(节选自《白洋淀上前传》,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铃铛为保护八路军的孩子,牺牲了自己和许大彪的儿子雷雷。看到许大彪意志消沉,她忍着悲痛,劝许大彪振作精神。B.老虎山蓝灯匪头目许大彪改邪归正参加了八路军,作为连长,他主动请缨带队攻打日寇机场取得了胜利,立下了功劳。C.大拾杆和水上飞两人一路护送铃铛来到神仙山,一是为了保护铃铛路上的安全,二是担心许大彪因雷雷的死怪罪铃铛。D.大抬杆、水上飞、铃铛和许大彪都葆有燕赵遗风、豪侠之气,连雷雷这样的孩子都能为革命勇敢献身,他们都是英雄。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苇叶和荷花给人萧瑟感,但爬满院墙的牵牛花又让人看到生机和希望。B.句子②中的“笑”不只因为许大彪语言的幽默,还暗含着对许大彪轻敌的讥笑。C.句子③中追问是不是大抬杆害死雷雷,引起读者的好奇,增加了情节的曲折性。D.句子④与前文“把眼罩撕个粉碎”形成呼应和对比,表现出许大彪的心理变化。8.从铃铛留下来照顾许大彪,到文章结尾,许大彪的心绪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看见儿子的红兜肚,端详收藏,伤心怀念/悲伤、痛苦。

②面对眼罩吼叫拒绝,情绪失控,狂躁不安/愤怒、暴躁、无法冷静、难以接受。

③身体恢复期,沉默寡言,逐渐平复了痛苦/逐渐平静下来、逐渐冷静下来、逐渐平和。

④连队出发前,抚平伤痛,坚定了抗日信念/心中充满国仇家恨、心中燃起革命希望、充满革命斗志、内心振奋起来,化悲痛为力量、决定重新奋勇杀敌。9.①人物上,“我”改变了许大彪的精神世界,重塑了一个能隐忍、敢蜕变、意志坚定的抗日英雄形象。

②情节上,“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汇聚了多方人物,见证和推动了故事中生死、爱恨、情仇等情节的发展。

③主题上,“我”体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牺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

④视角上,用第一人称“我”回忆故事情节,更亲切、真实、可信/更有代入感/更具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⑤读者角度,讲述雷雷故事的中断和省略,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连雷雷这样的孩子都能为革命勇敢献身”错误。雷雷是穿着红兜肚的小孩儿,还不具备为革命勇敢献身的能力,是铃铛为保住八路军后代的命,意外堵死了自己的儿子雷雷。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还暗含着对许大彪轻敌的讥笑”错误。句子②中的“笑”不含“讥笑”意味,后面萧克司令的“茅律可不像毛驴好打啊,你要做好充足准备”,说明“笑”含有对许大彪的告诫嘱咐。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我把儿子身上的红兜肚递给了许大彪,许大彪端详了好久,好好收藏起来”,我把儿子身上的红兜肚递给了,他看见儿子的红兜肚,端详了好久,好好收藏起来,可见他伤心怀念/悲伤、痛苦。“在镜子里照了照自己,右眼没了,他浑身狂躁起来,将我推倒在地,椅子也带倒了。许大彪把眼罩撕个粉碎,吼道,老子当土匪都没戴过眼罩,你还想逼我当土匪啊”,许大彪把眼罩撕个粉碎,面对眼罩吼叫拒绝,情绪失控,狂躁不安/愤怒、暴躁、无法冷静、难以接受。“许大彪皱着眉头沉默寡言,但他的身体在逐渐恢复。他的眼底不疼了,我经常扶着他出山洞,到山坡晒太阳”,身体恢复期,皱着眉头沉默寡言,经常扶着他出山洞,到山坡晒太阳,逐渐平复了痛苦/逐渐平静下来、逐渐冷静下来、逐渐平和。“我与许大彪分开的时候,重新给他编织了眼罩,许大彪自觉地戴上了,郑重地给我敬了个军礼。他说杀完了鬼子,再要一个孩子,还取名叫雷雷”,连队出发前,许大彪自觉地戴上了眼罩,郑重地给我敬了个军礼,说杀完了鬼子,再要一个孩子,可见他抚平伤痛,坚定了抗日信念/心中充满国仇家恨、心中燃起革命希望、充满革命斗志、内心振奋起来,化悲痛为力量、决定重新奋勇杀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能力。人物上,“我”为保护八路军的孩子,牺牲了自己和许大彪的儿子雷雷,看到许大彪意志消沉,“我”忍着悲痛,劝许大彪振作精神。“我”改变了许大彪的精神世界,连队出发前,他抚平伤痛,坚定了抗日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决定重新奋勇杀敌。我影响了许大彪的心路变化发展,见证了他成长为一个成熟坚定的抗日英雄。情节上,“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大抬杆、水上飞、许大彪和雷雷都跟“我”有关系,“我”汇聚了多方人物,“我”为保护八路军的孩子,牺牲了自己和许大彪的儿子雷雷,大拾杆和水上飞两人一路护送“我”到神仙山,来照顾受伤的许大彪,“我”见证和推动了故事中生死、爱恨、情仇等情节的发展。主题上,以我的所见所做反映社会动荡,战争无情的背景,烘托了共产党员为革命斗争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我”体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牺牲精神和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视角上,以“我”的视角进行叙述,用第一人称“我”回忆故事情节,增强了文章的代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以女性观察的细致,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读者角度,“我颤抖着嘴唇说,他,他死了”“雷雷死啦?咋死的?是不是大抬杆害死的”,“我”讲述雷雷故事的中断和省略,没有直接说出雷雷是怎么死的,使读者和许大彪一样,认为是大抬杆害死的,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绌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子长之文章不在书,学者每以书求之,则终身不知其奇。予有《史记》一部,在天下名山大川、壮丽奇怪之处,将与子周游而历览之,庶几可以知此文矣。予谓欲学子长之文,先学其游可也。不知学游以求奇而欲操觚弄墨,纫缀腐熟者,乃其常常耳。昔公孙氏善舞剑而学书者得之,乃入于神;庖丁氏善操刀,而养生者得之,乃极其妙。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今天下之绝踪诡观,何以异于昔,子果能为我游者乎?吾欲观子矣。醉把杯酒,可以吞江南吴越之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然后归而治文著书,子畏子长乎?子长畏子乎?不然,断编败册,朝吟而暮诵之,吾不知所得矣。(节选自《历代文选·赠盖邦式序》)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世中A衰B绝于予C乎D汝E复为F太史G则H续吾祖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与上文中的“天子始建汉家之封”相呼应,是指在泰山进行封禅典礼。B.显,使……显耀,“秦人不暇自哀”的“哀”指为……哀叹,两者用法不同。C.善,是擅长的意思,与《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的“善”意思相同。D.编,这里是指系书用的皮条,与成语“韦编三绝”中的“编”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成年后,分别去过南方的会稽、沅水、湘水和北方齐鲁的国都等地,他还奉命随军西征巴蜀以南地区,攻取了邛、祚、昆明等地。B.司马迁的父亲临终前嘱托儿子,孝要从侍奉双亲开始,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在社会上立足,使自己在后世留名,并光耀自己的父母。C.司马迁虽然因为遭受李陵之祸入狱而倍感痛心,但受到《诗》《书》借含蓄隐约的文义表现作者深沉思想的启发,最终完成了《史记》。D.作者告诫盖邦式说,要想真正了解司马迁《史记》的精髓之处,不必用读书这一平凡陈旧的做法,只需要学习他到各地游历观察即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2)事固有殊类而相感者,其意同故也。14.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司马迁能够写成《史记》的原因。【答案】10.BDG11.C12.D13.(1)然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够参与其事,心生愤懑将要死去。

(2)事物本来就有不同类别却互相感应的情况,是它们内在规律相同的缘故。14.①少即聪明,长而博学。(或:少时聪慧勤学。)

②周游历览,体察生活。(或:及长四处游学,增长见识阅历。)

③家族期盼,信念执着。【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后世”作主语,“中衰”做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B处断句;“汝”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D处断句;“太史”作“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G处断句。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句意:使父母显耀/秦人没空为自己哀叹。C.错误。意思不同。擅长/揩拭。句意:从前,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学习书法的张旭从中获得了启示。/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D.正确。句意:只反复翻阅书册,使系书的皮条磨断,使书册破旧。/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不必用读书这一平凡陈旧的做法,只需要学习他到各地游历观察即可”错误。根据文意,要学司马迁的文章,可以先学他的游历观察,并没有说“不必读书”;另说“读书”是“平凡陈旧的做法”错,文中说的是不学习司马迁“学游以求奇”就下笔写陈词滥调的文章是平凡陈旧的做法。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留滞”,被滞留,被停留;“发”,产生、郁结;“且”,将要,快要。(2)“殊”,不同;“感”,感应,感觉;“故”,原因,缘故。【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原文“年十岁则诵古文”可知,少即聪明,长而博学。(或:少时聪慧勤学。)根据原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可知,周游历览,体察生活。(或:及长四处游学,增长见识阅历。)根据原文“予先,周室之太史也。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可知,家族期盼,信念执着。参考译文:材料一:司马迁生在龙门,在龙门山南麓农耕放牧。十岁时就能识读古文著作。二十岁就向南游江淮,他登上会稽山,探访禹穴,到九疑山考察舜的遗迹,泛舟沅湘之间。向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的国都研讨学业,观察孔子教化的遗风,还在邹峰学习乡射礼节;在蕃、薛、彭城遭受危困,经过梁楚回到长安。于是司马迁做了郎中,奉朝廷之命向西征讨巴蜀以南的地区,攻取了邛、花、昆明,回来向朝廷复命。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然而太史公被留在周南,不能够参与其事,心生愤懑将要死去。然而他的儿子司马迁恰巧返回,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太史公抓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里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如今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到泰山封禅,然而我不得从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啊!命中注定啊!我死以后,你一定会做太史;做了太史,你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司马迁低下头流着泪说:“我虽然不聪明,一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缺漏。”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摘抄了石室金柜收藏的图书档案。写作《史记》的第十年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被关进了监狱。于是长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废没有用了。”事后深入思量道:“《诗》《书》文义含蓄隐约的原因,是作者借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深沉思想啊。”他终于着手记述从黄帝开始直到武帝获麟为止的历史。(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材料二:司马迁的文章精髓不在书上,求学的人常仅从他的书中去探求其精髓,便会终其一生也不能真正知晓其新奇之处。我有一部《史记》,它就蕴藏在天下的名山大川、壮丽奇异的地方,将给你在到各地游历时一一地品读它,或许可以凭借它知晓司马迁的文章的真正精髓。我认为要学司马迁的文章,可以先学他的游历观察。如果不懂得先学他通过游历观察来探求新奇就要下笔写文章,写出陈词滥调的文章,也就很正常了。从前,公孙大娘擅长舞剑,学习书法的张旭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进入到了神会的境界;庖丁擅长运刀,庄子从中领悟出了养生之道,这是达到了精妙的境界。事物本来就有不同类别却互相感应的情况,是它们内在规律相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奇踪异观,怎么会与过去不同,你果真能替我游历吗?我想看到你能做到这一点呢。醉意把酒,可以吞吐江南吴越的清风;拂剑长啸,可以吸纳燕赵秦陇的劲气,然后回来研文著述,那么,是您敬服司马迁呢?还是司马迁敬服您呢?如果不这样,只反复翻阅书册,使系书的皮条磨断,使书册破旧,不分日夜地吟读背诵,我就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了。(节选自《历代文选·赠盖邦式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蘖且传觞。①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注】①盐梅和曲蘖,既指盐和梅子、酒曲,又用商王武丁与辅佐者傅说的典故,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典见《尚书·说命下》“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交代了端午的时令特点:人夏白昼渐长,但是天气仍然清凉。B.三至六句写端午吃梅、喝酒的习俗,并说明这是古人代代流传下来的。C.七、八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栏杆尚知木槿茂盛,水也感觉芦苇飘香。D.本诗以轻松的语气,写出了和谐安定的氛围,流露出诗人的愉悦之情。16.墨子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政治清明,开创了开元盛世。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墨子这句话的理解。【答案】15.C16.①“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意思是: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安定。②皇帝心系百姓,希望他们生活幸福长久,众臣为国忠贞不渝,报效国家。③上下相爱,所以国家昌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拟人”“栏杆尚知木槿茂盛,水也感觉芦苇飘香”错误,“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意思是:对着栏杆看见木槿长得茂盛,朝着浅水闻到芦苇飘的清香。该句使用了对仗的手法,调动了视觉和嗅觉,但没有“拟人”的修辞。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意思,即天下人互相爱护就安定。然后从诗歌中找出“相爱”“安定”的内容。“亿兆同归寿”的意思是“祝愿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这是君王对百姓的祝福与关爱。“盐梅已佐鼎,曲蘖且传觞”“群公共保昌”则是天下贤才众臣对国家的关爱。“群公共保昌”的意思是“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君臣相爱,上下一心,则国家会永远太平昌盛。这正体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观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通过对比手法,从才智角度强调陈涉平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游子思归和思妇怀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镜”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才能不及中人②.非有仲尼、墨翟之贤③.谁家今夜扁舟子④.何处相思明月楼⑤.高堂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翟、扁、堂、鬓、晓、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互花米草根系发达,光合作用效率高,通气组织强大,耐淹、耐盐能力强,通常生长在沿海的潮间带。除了具有较强生长能力外,A。它成熟的种子脱落后可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一旦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就能生根萌芽,迅速繁殖扩散。①互花米草原产于美洲,②后被我国引入,③在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减缓海岸线侵蚀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④但由于极强的入侵,⑤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地区不断扩张,⑥种群面积持续扩大,⑦使我国滨海湿地本土物种不仅生物数量下降,⑧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⑩还造成了航道被抢占淤堵等后果严重。科研人员治理互花米草,主要探索出三大类的措施:一是物理控制,包括覆盖遮阴、刈割、翻耕、火烧、水淹等措施,但费时费力,环境扰动大,且复发率高;B,指通过施用除草剂来灭除植株,但治理效果受风力、潮汐周期和植株茎叶覆盖的蜡质层等因素影响较大,且会带来环境污染风险;三是生物防治,如引入天敌、生物替代防治等,这种措施效果持久,对环境影响也较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处:互花米草繁殖能力也很强大B处:二是药剂治理(或“二是化学防治”)19.④改为:但由于极强的入侵力。⑦改为:不仅使我国滨海湿地本土物种生物数量下降。⑩改为:还造成了航道被抢占淤堵等后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从句间关系看,“除了具有较强生长能力外”照应第一句话,如果要话题和上下文保持一致,A处主语应是“互花米草”。第三句话是对A处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根据“它成熟的种子脱落后可随风浪、海潮四处漂流,一旦遇到合适的生长环境,就能生根萌芽,迅速繁殖扩散”,可知重点是强调“繁殖能力很强大”,兼顾字数要求,可填“互花米草繁殖能力也很强大”。B处,第三段是总分关系,先总说后分说。据其前的“一是……”和其后的“三是……”可知,B处应选用“二是……”的形式表意,指明治理互花米草的又一措施。“指通过施用除草剂来灭除植株”是对措施的解释,意为让农药发挥作用,对照“一是物理控制”和“三是生物防治”,可填“二是药剂防治”或“二是化学治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搭配不当,“极强的入侵”搭配不当,应改为“但由于极强的入侵力”;⑦语序不当,“不仅”位置不当,应放在“使”前,与“还”呼应,应改为“不仅使我国滨海湿地本土物种生物数量下降”;⑩成分赘余,“还造成了航道被抢占淤堵等后果严重”成分赘余,去掉“严重”,修改为“还造成了航道被抢占淤堵等后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徒的意思是一半学手艺,一半学规矩。当徒弟的得晚睡早起,得听一切的指挥与使遣,饥寒劳苦都得高高兴兴地受着,有眼泪往肚子里咽。像我,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能挺过这么三年,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我简直的可以这么说,一个学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被板子打出来的;像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但是,现在想起来,这种规矩与调教实在值金子。受过这种排练,天下便没有什么受不了的事啦。随便提一样吧,比方说读书的人,据我这粗人看,永远不会懂得这个。现在的洋学堂里开运动会,学生跑上两个圈就仿佛有了汗马功劳一般,喝!又是搀着,又是抱着,往大腿上拍火酒,还闹脾气,还坐汽车!这样的公子哥儿哪懂得什么叫作规矩,哪叫排练呢?话往回来说,我所受的苦处给我打下了做事任劳任怨的底子,我永远不肯闲着,作起活来永不晓得闹脾气,耍别扭,我能和大兵们一样受苦,而大兵们不能像我这么和气。20.“顶倔强的人也得软了,顶软和的人也得硬了”这句话在语言上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21.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两个感叹号很有表现力,请简要概括其作用。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字,请说说三者表意上的不同。(1)像我,受了师傅的,还得受师母的,夹板儿气!(2)像打铁一样,要打什么东西便成什么东西。(3)而大兵们不能像我这么和气。【答案】20.①运用对偶,形式整齐,节奏感强。②倔强与软和、软与硬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隐忍和气。③使用北京口语,通俗易懂,京味十足。如“顶”字,带有调侃与夸张,京味十足。(举“软和”“软”“硬”等例也可)④语言看似轻松,但实则满含心酸。从倔强到软和,轻松的口吻中见出城市贫民生活的艰难与心酸。21.①两个感叹号都表示惊讶与讽刺。②第二个感叹号比第一个语气更强烈,讽刺意味更浓。22.(1)表示举例,例如。(2)表示相似,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