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九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_第1页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九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_第2页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九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_第3页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九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_第4页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九年级下册比较阅读)-决胜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地毯式复习(部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比较阅读(九年级下)

定风波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A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亿】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②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③后,酒醒却咨嗟④。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B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②壕:

护城河。③寒食: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④咨嗟:叹

息、慨叹。

1.下面对甲、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词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挂怀。

B.甲词“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C.乙词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

未尽。

D.乙词“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词人心旷

神怡。

2.甲、乙两词都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A、B两处画线句具体阐述。

【答案】

1.D

2.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A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

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B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作诗饮酒都要趁年华尚在,表明

作者要趁年华尚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业中要有所建树的积极心态。

【解析】

1.考查诗词赏析。

D.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

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

故选D。

2.考查比较阅读。

A.“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

蓑烟雨任平生”。“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

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

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B.“诗酒趁年华”,作者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

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

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句同样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些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甲】词的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

对人间的喜爱。

B.【甲】词的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

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乙】词下片“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D.【乙】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4.林语堂先生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两首词中你

更喜欢哪一个苏轼,为他露出敬佩的微笑?请结合语句具体阐述。

【答案】

3.B

4.示例一:我比较喜欢《定风波》中的苏轼。虽然这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

态度。《定风波》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无畏风雨,笑看坎坷,潇洒洒脱,表

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示例二:我比较喜欢《水调歌头》中的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

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

【解析】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词人最终领悟到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

十美的事,“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理解有误。

故选瓦

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性试题。

示例一:我比较喜欢《定风波》中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

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

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

切都泰然处之。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不为世俗所束缚的积极洒脱之情。

示例二:我比较喜欢《水调歌头》中的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自己思念

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表达了作者的祝

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下列各项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听穿林打叶声”既写出了现实中的雨骤风狂,同时又用“莫听”写出自己对风雨的

不在意。

B."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出雨过天晴的景象,与上文描写的风

雨呼应,同时又传达出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的哲理。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推测想象出对方日常生活的艰苦,表达了自

己的心痛和体贴。

D.“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意思是蓬莱山离着此地不算太远,烦请青鸟,

为我去殷勤探看。

6.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在《定风波》中,塑造了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的人物形

象,表达出作者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心态。

B.《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画龙点睛之笔,“风

雨”和“晴”都是一语双关。风雨,也指人生中的逆境,如政治打击和人生挫败。“晴”也

指人生中的顺境。

C.李商隐的《无题》描写了有情人分别的痛苦和离别后的思念。

D.两首诗都是为离别而作,抒发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苦之情。

【答案】

5.C

6.D

【分析】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不正确。“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意思是: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

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入。“云鬓改”,是说自

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斑白,容颜憔悴。“夜吟”句是推己及

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

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而非完全是“推

测想象出对方日常生活的艰苦”,故选C。

6.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D.理解不正确。李商隐的《无题》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

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说它抒发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

怀的悲苦之情尚可。而苏轼的《定风波》是因为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

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

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并非“离别而作”,

也没有抒发“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苦之情”。故选Do

(四)阅读甲、乙两首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亿】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英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下列对甲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是指人的移动,暗示辗转难眠,“无眠”

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

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转入怀人,表面上似是埋怨月亮,实际上写对远

方亲人的思念及不能团圆的惆怅。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

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8.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

【答案】

7.C

8.共同表现了词人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A句将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

缺”作比照,面对这种自古以来难以周全的事,词人由感伤转为豁达。B句写词人披着蓑衣

在雨中潇洒徐行,任凭风吹雨打,照样渡过一生。表现词人不惧困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运用“转”“低”写出月光的流转和时间的推移,“无眠”指诗人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

以入眠,表明诗人思念亲人的形象;

B.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

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表达的是对人

间的眷恋之意;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了诗人也曾对月缺人分离有怅惘之情;“自始至终

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表述有误;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A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

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词人认识到“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自古皆然;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

人也有相聚之时,富有哲思,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

B句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

我的一生;表明作者不怕艰辛和磨难;用反问句,意在强调不怕艰难的生活态度;“蓑烟雨”

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即便是遭遇挫折,也始终保持从容、镇定、

达观的态度;这句是苏轼一生的生活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

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

心;该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两词都

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兔

(明)谢承举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

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

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

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

亿】

太常弓I•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请简析【甲】诗首联的表达效果。

2.【甲】【乙】两诗的划线处同是问嫦娥,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兔比作“千缕丝”和“一团雪”,极言兔毛的纤细和颜色的

雪白,生动传神。

2.【甲】诗作者假托白兔向嫦娥乞药,侧面表现对小白兔的喜爱,别具浪漫情怀;【乙】诗

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悲愤与痛苦。(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两句的意思是:它睡在月亮下,绒毛像丝一般纤细,它卧在

秋风里,就好像一团雪球。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白兔",喻体是"千缕丝”“一

团雪”,形象生动地写出白兔毛的纤细和雪白。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甲】诗“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的意思是:小白兔呀,如果你碰到嫦娥,请帮我问

一问,长生不老的丹药能不能分我一粒。表面上是乞药的戏谑之语,实则是侧面表现对白兔

的喜爱;

【乙】诗“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是: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

办呢?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

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

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

对着皎洁的月光,进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

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3.在月夜中秋,两位词作者不约而同“把酒”问天,均联想到的神话传

说;前者觉得天上又高又寒,后者觉得在天上可以“"(用词中语句回

答)。

4.【甲】词中“不应有恨”的“恨”具体指;【乙】词中也暗含‘恨‘,

具体指o(均需用词中语句回答)

5."乘风归去”与“乘风好去”仅一字之差,但表情达意却有区别,请简述。

【答案】

3.姮娥(或“嫦娥”,或“嫦娥奔月”);“直下看山河”或“看山河”(若答

“斫去桂婆娑”亦可)。

4.何事长向别时圆?被白发,欺人奈何?

5用“归去”表明自己本是天宫仙人,理应回到天上去,结束贬降人间的生活;用“好去”,

表明自己身在现实,但国土沦陷,期盼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意思对即可)

【解析】

3.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甲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借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人

间生活胜过于天上生活的看法。乙词中“把酒问姮娥”的“姮娥”也是指月宫的嫦娥。因此

第一空可填“姮娥”,或“嫦娥”“嫦娥奔月”。

甲诗中,作者认为“高处不胜寒”,即天上又高又寒。乙诗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

看山河”,作者认为在天上可以“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意思

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这句话运用

了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政治理想。可见作者认为到了天上,

还可以“斫去桂婆娑因此第二空可填“直下看山河”或“看山河”,或“斫去桂婆娑”。

4.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甲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出自下片,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

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本句的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

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恨”的意思是遗憾、怨恨,“恨”的是月的阴晴圆缺,

人的悲欢离合,用词中语句回答,即“何事长向别时圆”;

乙词中,“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意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

白发渐渐增多,欺负我拿它没有办法。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

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

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悲叹流年,英雄迟暮,怀才不遇的内心矛

盾。因此,“被白发,欺人奈何”即作者的“恨

5.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甲词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思是: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

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乘风归去”的“归”字,说明作者认为自己本来就是来

自天上的仙人,只是暂时被贬谪到人间来生活。

乙词中,”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意思是: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

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

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

定信念。

(三)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7.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新年贺词中说“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请结合两首诗中内容风格相似的诗句,具体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6.运用典故(借用典故、抒情言志)

7.甲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喻实现远大的理想;表达自己对理想的

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治国济民的远大抱负。

乙诗“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运用奇特的想象,诗人想乘风飞去,到万里高

空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大好河山,表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苦闷;抒发了词人立志收

复大好河山的强烈愿望。

【解析】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运用典故,写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

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储溪钓

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

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得到明君重用,能够施展自己

宏伟的抱负。

7.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结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不难找出风格相似的诗句,即甲诗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和乙诗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作者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

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句诗能够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

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意

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

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思是: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

河。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上万里高空,一览壮丽河山,更直接、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

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

(四)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口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8.下列对《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9.两首词的结尾在抒情方式上各有不同,请结合原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8.B

9.第一首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

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第二首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

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艺术手法和古诗内容的理解。

B.“浪漫而有意趣”赏析有误。联系写作背景,再根据“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

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可知,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

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此时,想到功业

无成、白发已多,作者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

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故选B。

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抒情方法和诗歌比较的能力。抒情方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的方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等。

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可知,辛弃疾想要为抗金复国建立功业,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

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发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这是直抒胸臆,

《太常弓I•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飞镜又重磨”一句,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亮

比作镜子;“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一句,通过想象,询问嫦娥,表达自己年华

易逝的无奈和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清光更多”中,用“清光"象征"光明”,表达词

人想要建功立业,铲除这个世界的黑暗的愿望。

(五)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青天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

B.乙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使词的意蕴深刻、情感更加含蓄。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D.“乘风归去”“乘风好去”均表达了词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

11.两词中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和“被白发,欺人奈何”分别问月,二者表

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D

11.甲词借怨月偏在别时圆,衬托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含蓄地表

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乙词怨月凭空让人披白发,表达年华空逝的苦闷和怀才不遇(功

业未成)的悲愤与痛苦。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词的理解和分析。

D.“乘风归去”句的意思是: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上去问问故人,只怕碧瓦红墙、层楼叠榭,

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还不如称着月光逗弄影子玩耍这样来的有趣。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

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

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

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乘风好去”句的意思是: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

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

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

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故“均表达了词人不满现实向往天上生活的感受”是错误的,本题选D。

11.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

甲词中,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月儿啊月儿,我该不会是哪里惹恼了你吧!不然为什么

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从而衬托了思

念胞弟的手足深情,表达对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乙词中,“被白发”的意思是白发渐渐增多,表明词人年纪已大。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

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

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南安军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亿】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氐唧的一项是()

A.两诗首句都交代了地点“梅花”实指梅岭,“东皋”则是诗人的家乡。

B.甲诗以问句表现自己的悲苦和不自由,乙诗以平淡叙述表现自己的孤独。

C.甲诗写山河仍在,蕴含爱国自信;乙诗写山野秋晚之美景,抒写内心宁静。

D.两诗写景各具特色,甲诗写景化用杜甫《春望》名句,乙诗写景动静结合。

2.甲乙两诗都用到“采薇”这个典故,请分别简述其表达用意。

【答案】

1.C

2.文天祥用梦“采薇”表明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和

民族正气。王绩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欲与伯夷、叔齐那样的人

结友。诗人用典表达隐逸山林的志向。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理解与分析不正确。根据乙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

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可知,抒发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

苦闷惆怅的心绪,而非“抒写内心宁静”。故选Co

2.本题考查用典的理解。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

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甲诗“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

吃野菜充饥等死。诗人文天祥宁愿绝食饿死在家乡,也不与元兵合作。诗人常常梦见自己像

伯夷、叔齐一样在首阳山采野菜为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正气。

乙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

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

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阅读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南安军【乙】过零丁洋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O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出岭同雄出?归乡如不归!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请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风雨”的表达作用。

4.甲乙两首诗的尾联抒发的相同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

3.甲诗渲染被押解途中的凄苦氛围,烘托作者兵败被俘后的悲苦沉痛,乙诗喻指国家形势

危急,自己身世坎坷时起时沉,也烘托出内心的悲痛之情。

4.甲乙两首诗都抒发出作者以死报国、舍身取义的决心,甲诗尾联上句是直抒胸臆,尾联

下句则借用典故间接抒情,乙诗尾联则直抒胸臆。

【解析】

3.本题考查赏析意象。要结合全诗把握意象的特点,体会其在表达诗人情感方面的作用。

甲诗中“风雨湿征衣”写诗人由南往北走过大庾岭口,一路风雨打湿衣裳,也吹打在“身为

俘囚”的诗人的心头;“风雨”既指自然中的刮风下雨,渲染出押解途中的凄苦氛围;也指

诗人人生中经历的风风雨雨,烘托作者兵败被俘后的悲苦沉痛的心情。

乙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意思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

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

颠簸浮沉。这里的”风"“雨”喻指国家形势危急,风雨飘摇,诗人也历经坎坷,漂浮不定,

在这时代的“风雨”中备受折磨;"风雨”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的悲痛之情

4.本题考查赏析情感和手法。要结合全诗的内容理解尾联的含义,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和抒

情方式。

甲诗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

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心愿。

乙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

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

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两首诗的尾联抒发了相同的感情,即决心以死报国、舍身取义。在抒情方式上,二者的不同

在于:甲诗尾联的下句借用"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典故,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以死

报国的决心;乙诗尾联通过问答的形式,直抒胸臆,突出了诗人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的凛然

之气。

(三)阅读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⑥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

作。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

最终饿死的典故。

5.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

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

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

D.【乙】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

诗人的亡国之痛。

6.请简要赏析【乙】诗“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

7.联系【甲】诗,说说【乙】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5.B

6.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7.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5.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B.有误,颈联两句诗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零丁洋”是地名,

而后面的“惶恐”“零丁”则描写诗人的心情)。通过成对使用的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

及巧妙地转化,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情。故选项中“拟人”

的修辞手法错误。

故选B。

6.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

(梅岭)的南北两路。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

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

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湿”字实写诗人的征衣被风

雨淋湿的现状。联系诗人兵败被俘的写作背景,“湿”字虚写了诗人被俘之后心情的沉重与

凄苦。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乙诗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

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

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

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表示了拒不投降、誓死报国的决心。

(四)阅读诗词链接,回答下列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安军

文天祥〔宋代〕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雄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夏完淳[明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零丁洋》中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

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B.《南安军》中尾联诗人表明自己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

C.《别云间》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悲怆,令人感奋。

D.《别云间》中尾联抒悲愤之情,表达了诗人死后仍要为抗清战士摇旗呐喊的决心。

9.文天祥在前两首诗词中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出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8.D

9.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

义的人生观,在《南安军》中表达他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以及他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都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

心。

【详解】

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D.“尾联抒悲愤之情”有误。诗句意思是: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

的队伍抵抗清军。这是抒发诗人的复明之志,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

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故选D。

9.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过零丁洋》:诗歌首联先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

势的认识;尾联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南安军》:“城郭一时非”写出诗人对民族危亡的深沉的忧患。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也

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意思是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

意愿,梦中也学伯夷叔齐,吃野菜充饥等死,抒写了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现

出强烈的爱国感情。相同之处:“留取丹心照汗青””饿死真吾志”,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诗

人以死明志、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诗中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别云间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对这两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格律诗,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工整。

B.两首诗作者都写了战斗的经历以及被俘处境。

C.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此时复杂纷乱的心绪。

D.两首诗都是以昂扬收尾表达出为国献身精神。

2.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中任选一句,从

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3.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所呈现的景象。

4.结合两诗颈联,说说【甲】诗作者为何而“叹”?【乙】诗作者为何而“难”?

【答案】

1.C

2.《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

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别云间》作者通过想像(虚写),表达了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

(或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4.(1)【甲】诗作者既有个人被俘、孤苦零丁之叹,也有国家覆灭、壮志难酬之叹。

(2)【乙】诗既有抗清事业难成,也有故土亲人之难离。(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子有孕)

(3)两文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

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过零丁洋》这首诗首联二句自叙生平遭际,思今忆昔,感慨万端;颔联二句从国家和个

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国破家亡的现实;颈联二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

惶恐滩边忧国忧民,如今零丁洋上自叹伶仃;尾联二句以死明志,是作者对自身命运毫不犹

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别云间》这首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

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

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选项.两首诗都表现出作者此时复杂纷乱的心绪”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鉴赏,题干要求任选一句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反问,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

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

篇,表现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示例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运用想象,意思是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

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o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

不以家运后嗣为念。诗人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

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

一切的不朽丰碑。

3.本题考查诗文的画面描绘。

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国家支离破碎,像

被风吹散的柳絮启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雨抽打的水上浮萍,漂浮不定的画面(景象)。

表现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诗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

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

历。先写身为战将时的忧虑,再写成为阶下囚的感叹。作为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

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作为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