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等级班)一、单选题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标识“揽星九天”(图1),标识中太阳系八大行星依次排开。图2为太阳系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1.图1所示行星镶嵌在C形轨道之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绕日公转构成目前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B.②为类地行星,绕日轨道为椭圆C.③为土星,属远日行星 D.④是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2.2017年美国NASA曾宣布在某个时段内不向“好奇号”火星车发布任何指令,因为届时太阳活动会使通讯明显变差,通讯变差与日、地、火三者位置密切相关。图1中通讯最差时,火星最可能位于其公转轨道的()A.甲段 B.乙段 C.丙段 D.丁段【答案】1.B2.C【解析】【分析】【1题详解】据图可知:①为金星、②为火星、③为土星、④为木星。金星绕日公转为恒星系统,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为行星系统,A错误;火星为类地行星,绕日公转轨道为椭圆,B正确;③为木星,为巨行星,C错误;目前唯一发现有生命物质存在的行星为地球,D错。故选B。【2题详解】太阳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从而会影响通讯传输。读图分析,在丙位置时,火星、太阳与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从地球的方位来看,火星将会位于太阳的正后方,而在这一位置,太阳将会对地球与火星之间的通信造成干扰;火星位于甲、乙、丁段时离地球较近,信号受太阳的影响较小,通讯情况较好。故选C。【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读图a“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和图b“地质年代表示意”,完成下面小题。3.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4地球上生物出现后()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CO2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C.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 D.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答案】3.A4.C【解析】【分析】【3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A正确。蕨类植物出现晚于蓝藻,裸子植物出现晚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出现晚于裸子植物。故选A。【4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先呈现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A错。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B错。随着植物由低等级向高等级进化,氧气的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植物的进化与氧气的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寒武纪时氧气含量低,D错。故选C。【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六个圈层。读图“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5.与地幔相邻的地球圈层是()A.地核、地壳 B.大气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 D.地壳、大气圈6.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A.太阳辐射 B.海陆变迁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答案】5.A6.D【解析】【分析】【5题详解】从地表到地心,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同心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因此与地幔相邻的地球圈层是地核、地壳,故选A。【6题详解】水通过水汽蒸发进入大气圈,以土壤水的形态进入岩石圈,以生物水的形态进入生物圈,并促进各圈层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故水循环可以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并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D正确;太阳辐射、海陆变迁、热力环流则分别对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大气圈的作用相对较大,并不能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或者说对促进这四大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作用不明显。故选D。【点睛】水循环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不断塑造地表形态。7.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中()。A.高层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D.对流层以水平运动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读图可知,高层大气部分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旺盛,但还有一部分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对流运动弱,A错误;臭氧层是大气层的臭氧浓度高的层次,主要位于地面以上20~25千米的高度处,平流层大致位于地面以上12~50千米,因此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B正确;图中显示,大气层中有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的层次,也有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上升的层次,C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冷的在上,热的在下,容易产生对流,因此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显著,并不以水平运动为主,D错误。故选B。【点睛】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8.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 B.② C.③ D.④9.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A.③增强 B.①增强 C.⑤增强 D.④减弱【答案】8.C9.D【解析】【分析】【8题详解】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A、B错;③代表地面辐射,C对;④代表大气逆辐射,D错。故选C。【9题详解】减少CO2排放,大气对③代表地面辐射吸收减弱,A错;对大气上界的①代表太阳辐射无影响,B错;对⑤代表的云层反射影响较小,C错;因CO2减少,吸收地面辐射减弱,④代表的大气逆辐射也减弱,D对。故选D。【点睛】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10.读图“某滨海地区气温日变化示意图”,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地区海、陆间气流运动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读某滨海地区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可知,当地白天大多数时间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时,陆地上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海洋上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则近地面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相反,因此图A和图C均错误;夜晚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时,海洋上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陆地上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则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高空相反,图B正确,图D错误。故选B。【点睛】读图“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12.通过增强下渗环节,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的可行性措施是()A.缩减城市绿地 B.铺设地面透水砖 C.治理水体污染 D.增加地下水开采【答案】11.A12.B【解析】【分析】【11题详解】序号①从大气水指向地表水,表明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应表示降水环节,而不是蒸发、下渗或径流。故选A。【12题详解】铺设地面透水砖,可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提高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B正确。缩减城市绿地会减少下渗,A错。治理水体污染是对水质的改善,并没有有效增强下渗环节,C错。增加地下水开采会减少城市地下水资源储量,D错。故选B。【点睛】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总结如下图: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3.由图可知,大洋表层海水()A.温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 B.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C.密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D.温度与密度变化趋势一致14.受海水温度影响较大的人类活动是()A.到海滨浴场游泳 B.到钱塘江观大潮 C.海轮顺洋流航行 D.在沿海开发风能【答案】13.B14.A【解析】【分析】【13题详解】由图可知,温度随纬度升高而降低,A错误;30°左右即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B正确;低纬度地区密度较小,C错误;温度与密度变化趋势相反,D错误。故选B。【14题详解】夏季,海水温度适宜,可以到海滨浴场游泳,冬季水温太低,不适宜游泳,A正确;到钱塘江观大潮,与水温无关,与水量大有关,B错误;海轮顺洋流航行,与洋流方向有关,与水温无关,C错误;开发风能与海水温度无关,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1)纬度: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2)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3)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4)深度: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读“六种主要植被类型与温度、湿度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15.对年均温适应范围最广的植被类型是()A.热带雨林 B.针叶林 C.草原 D.荒漠16.影响植被类型由阔叶林草原荒漠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17.受气候影响,下列地区土壤形成速度最快的是()A.热带雨林地区 B.草原地区 C.针叶林地区 D.荒漠地区【答案】15.C16.B17.A【解析】【15题详解】通过对六种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要素分布范围图的分析,可知图示纵坐标代表的是年平均气温,可以看出草原的年平均气温分布范围最大,即对年均温适应范围最广的植被类型是草原,C对,ABD错。故选C。【16题详解】读图可知,由阔叶林草原荒漠年降水量越来越少,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B对,ACD错。故选B。【17题详解】热带雨林气候高温高湿,生物循环旺盛,微生物活动旺盛,生物风化强烈,土壤形成速度最快,A对,BCD错。故选A。2020年8月以来太平洋台风十分活跃,给登陆地造成巨大损失。完成下面小题。18.台风登陆时,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是()A.狂风暴雨 B.风和日丽 C.阴雨连绵 D.风雪交加19.台风来临时,应采取的合理避灾措施是()A.到海边空旷地区集结 B.在大树下躲避 C.在坚固的建筑内躲避 D.向低平地区疏散【答案】18.A19.C【解析】【分析】【18题详解】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登陆时会带来狂风暴雨,降水的强度大,而不是阴雨连绵的特点,A正确,BC错。台风在夏秋季节登陆,且受台风影响地区的纬度不高,不会带来降雪天气,D错。故选A。【19题详解】台风来临时,海边会出现狂风大浪,不适宜到海边空旷地区集合,A项错误。台风会带来强风,吹断树枝甚至吹倒大树,不能在树下躲避,B项错误。坚固的建筑内可以避风避雨,C项正确。台风会带来强降水,低平地区易积水,D项错误。故选C。【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我国把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图1为美国本土人口密度图,图中柱子越高表示人口密度越大,U字形是美国人口界线,被称为“美国胡焕庸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美国人口分布特点是()A.由东部向西部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B.由北部向南部人口密度逐渐加大C.U字形线以内区域人口相对稀疏 D.由沿海向内陆人口密度逐渐加大21.关于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 B.②地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稀疏C.③地地势平坦,人口稠密 D.④地冬季气候寒冷,人口稀疏【答案】20.C21.A【解析】【分析】【20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口分布大致是西部高原区人口稀疏,西部沿海、中部平原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人口较密集。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21题详解】①地位于美国东北地区,开发历史较早,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因此人口密度大,A正确。②地位于西部沿海地区,开发历史较晚,B错误。③地位于西部高原、山地地区,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故C错误。④地位于墨西哥沿海地区,纬度低,气候温暖,人口密度大,故D错误。故选A。【点睛】根据图中美国人口分界线的分布特点,结合柱子的高低,判断美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再结合美国地形的分布状况和地形特征,针对问题作答即可。下图示意70°N至50°S地区纬度每10°范围内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图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22.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A.10°S~20°S B.20°N~30°NC.30°N~40°N D.40°N~50°N23.40°S~50°S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答案】22.B23.C【解析】【22题详解】读图可知,图示纬度从50°S~70°N,间隔为10°”,图中10°S~20°S的人口比重为5.8%;20°N~30°N的人口比重为23.2%;30°N~40°N的人口比重是22.4%;40°N~50°N的人口比重为15.6%。故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B正确,A、C、D错误。故选B。【23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0°S~50°S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C正确;40°S~50°S的陆地集中在南美洲南段的狭长地带,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陆西岸为迎风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较为温和,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但东西距离短,干旱区面积小,故A、B、D错误。故选C。【点睛】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具体表现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密集,沿海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平原、低洼地区人口分布密集。24.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国际人口净迁入区,主要原因是()。A.美国地跨中低纬度,气候条件优越 B.美国为新大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C.美国为海陆兼备国家,沿海平原广阔 D.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生活富足【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二战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生活富足,医疗教育等服务完善,吸引了大量国际人口的迁入,D正确。气候、自然资源、海陆兼备、平原地形等对人口迁入均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但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国际人口净迁入区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故选D。【点睛】武汉拥有89所高校和130余万高校在读生,是全国重要的“生源地”,但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毕业生热衷“孔雀东南飞”,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为扭转局势,“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于2017年启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孔雀东南飞”体现()A.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 B.沿海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 C.开发边疆的国防需要 D.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26.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目的是()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②优化城镇空间结构③吸纳高端人才留汉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25.B26.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影响。【25题详解】地区间经济差异是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因此对人口的迁入吸引力大,B正确;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但是人口往东南方向迁移体现不出人口的分布特点,A错误;东南沿海地区不属于边疆,C错误;目前人口的迁移以自发性为主,D错误。故选B。【26题详解】据材料可知,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为扭转局势,才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项目,因此该项目启动的目的,为了留住人才,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①③正确;人口迁移对城镇空间结构影响不大,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④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27.下图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的顺序依次为()A.I、Ⅱ、ⅢB.Ⅱ、I、ⅢC.Ⅲ、Ⅱ、ID.I、Ⅲ、Ⅱ【答案】A【解析】【分析】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详解】模式Ⅰ,人口数量没有达到环境容量,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破坏;模式Ⅱ,人口数量峰值超过了环境容量,其后人口数量下降,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影响不是很严重,没有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环境容量没有下降;模式Ⅲ,人口数量超过环境容量,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环境容量下降。故最理想的模式应是Ⅰ,其次是Ⅱ,最后是Ⅲ。故选A。近些年,每一年的雨季总有那么一两场大雨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内涝损失严重。下图为北京市市区和郊区水循琢对比统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28.与郊区相比,北京市城市建设导致市区()A.市区降水量减小 B.市区径流总量减小C.市区地下径流量增大 D.市区蒸发量减小29.要减轻内涝对北京市区的影响,合理的措施是()A.将市区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C.大幅度扩大城市的规模 D.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答案】28.D29.D【解析】【分析】【28题详解】由于城市建设导致市区水泥地面取代植被地,故蒸发量减少,D正确;市区水泥地面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量减少,市区径流总量增加,BC错误;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热岛加强,大气上升运动增强,市区降水量增多,A错误。故选D。【29题详解】要减轻内涝对北京市中心区影响的最有效措施,应针对城市内涝形成的原因入手,城市的排水系统不畅和湖泊、河流的泄洪不畅容易产生城市内涝,故应保护城市的天然池塘和河道。D正确,将市区的地表水调往郊区无法实现,也不能减轻内涝;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可减轻城市热岛,但不能减轻内涝;大幅度扩大城市的规模不符合可持续展的要求;故选D。【点睛】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城市建设使得地表硬化,使得地表水很难下渗,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表很难保存水分,使得蒸发减少;城市建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使得降水增多;由于前面环节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下图是河北雄安新区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示意图,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按1万人/平方千米控制人口密度。未来,雄安新区将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完成下面小题。30.雄安新区的空间布局()A.有效控制城镇占地规模 B.利于各城区之间沟通联系C.缓解主城区的过度拥挤 D.彻底解决城镇的环境问题31.雄安新区在发展中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环境,应该()A.吸引高能耗、高产值企业落户 B.提高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比例C.预留土地,进行垃圾露天堆放 D.调入水资源以满足绿化的需求【答案】30.C31.B【解析】【分析】【30题详解】由材料分析可知,雄安新区采用一主、五辅、多节点空间布局,而且控制人口密度,避免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集中于主城区,能够缓解主城区的过度拥挤,C正确。有主城区和外围组团区,城市占地规模较大,且各城区之间的沟通联系有所不便,AB错。不可能“彻底解决”城镇的环境问题,D错。故选C。【31题详解】雄安新区在发展中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环境,需要进行合理的城镇规划,提高绿色、公共交通出行比例,B正确。吸引高能耗、高产值企业落户会加大环境污染,A错。垃圾露天堆放会加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占用土地等,C错。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环境,应该从自身发展的规划的角度入手,而不是一直依赖水资源的调入,且读图可知,区域有白洋淀湿地,水资源相对较丰富,D错。故选B。【点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建设生态城市: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2.该城市A.I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域市热岛效应最强33.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C.扩大卫星城规模 D.增加种植业投入【答案】32.A33.C【解析】【32题详解】据图可知,I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正确,C错误;II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IV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误。故选A。【33题详解】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市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C正确,其它均不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不会使土地利用强度增大,ABD均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以及读图分析能力。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一般情况考虑地价,从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是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交通便捷,人口密集,昼夜差别较大,交通流量大。下图为某位设计师为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设计出独有的“福”字,将各地的文化、代表性建筑等特色元素融入其中,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完成下面小题。34.不同的文化、代表性建筑都具有区域特色。图示①〜④四个“福”字中最可能代表内蒙古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35.人们追踪放生野外的③图示动物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 B.GIS C.GNSS D.EOS【答案】34.A35.C【解析】【分析】【34题详解】①图为蒙古包,应代表内蒙古自治区;②图左侧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上海的代表性建筑,②代表上海;③图由竹子和熊猫组成,应代表四川;④图中有傣族舞,应代表云南。故选A。【35题详解】追踪放生野外的动物需要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工作人员会给放生的大熊猫安装定位仪器,对其进行定位。GNSS一般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具有定位功能,能追踪放生野外的动物,C正确,RS指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和灾情监测、资源勘查;GIS指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空间数据的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EOS是由Block.one公司开发的一个新的区块链软件系统,RS、GIS、EOS均不能追踪放生野外的动物,ABD错误。故选C。【点睛】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因为蒙古风沙大,呈圆柱体的蒙古包可以减少风沙阻力,从而减少蒙古包受风沙的侵入。以“三基(桑基、蔗基、果基)鱼塘”著称的广东顺德水乡,近年来又出现花基鱼塘,通过引种名品花卉,再出口至荷兰、韩国、中东、日本等地。完成下面小题。36.在近20年间,顺德水乡农业景观经历了“水稻田→三基鱼塘→花基鱼塘”的更替,影响这种变迁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政策 C.科技 D.市场37.顺德的花卉生物科技园建设,通过数百亩的钢架塑膜温室,引种热带地区的名品花卉,其主要改变的因素是()A.水源 B.地形 C.热量 D.土壤【答案】36D37.C【解析】【分析】【36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人们对水果、花卉等产品需求量的增大,使人们转种市场紧俏的产品,导致顺德水乡的农业结构发生变化,故导致顺德水乡农业景观由水稻田向三基鱼塘、花基鱼塘转变的主要因素是市场,D正确;气候对水乡农业景观的影响是稳定的,A错误;政策不是影响这种变迁的主导因素,B错误;科技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对农业的生产的种类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D。【37题详解】通过题意可知,该地建钢架塑膜温室,是为了引种热带地区的名品花卉;广东属于亚热带气候,因此主要改变的因素是热量,C正确;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源充足,A错误;钢架塑膜温室对地形与土壤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点睛】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方面,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方面,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方面,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38.目前,北京市已开始实行“农社对接”试点,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蔬菜进入社区销售,便于居民在家门口买到便宜、新鲜的蔬菜。试点“农社对接”的社区宜选择在()A.西单商业区 B.中关村科技园区 C.望京居住区 D.永定河文化休闲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农社对接是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蔬菜等进入社区销售,便于居民在家门口买到蔬菜,因此应该选择在住宅区附近,C正确。西单商业区属于商业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属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永定河文化休闲区属于休闲区,均不是居住区。故选C。【点睛】二、非选择39.春季的北京百花争艳、杨柳依依,但是漫天飞絮也给人们带来了烦恼。北京某中学地理小组同学展开了对飞絮的探究性学习。阅读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探究问题一:飞絮从哪里来?同学们查阅到了左图“杨柳絮家族成员介绍示意图”,经过研究分析,对飞絮情况做了如下总结。飞絮是杨絮和柳絮等飘飞的自然现象。一年中柳树飞絮一般发生在惊蛰到春分前后,杨絮比柳絮飘飞得晚一些。一天中飞絮最严重的时间段在10点到16点之间,这是因为该时段气温低,飞絮较多。阴雨天比晴天飞絮也会严重些。(1)请你挑出总结中的两处错误,按示例格式抄写错误原文并改正。【示例】错误1.原文:惊蛰到春分前后改正:谷雨到立夏前后(2)同学们是从树种和____等角度对飞絮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探究问题二:北京不同地区飞絮的时间有差异吗?同学们查阅了右图“北京市杨树飞絮时间分布图”,并进行了实地考察。(3)概括北京市杨树飞絮时间分布特点并说明其成因。探究问题三:如何有效应对杨柳飞絮带来的烦恼?杨柳飞絮影响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如导致易过敏人群皮肤过敏、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4)请你对园林部门有效治理飞絮或者对易过敏人群应对飞絮提出两条建议。(5)在同学们探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个你感兴趣的关于飞絮的探究性问题。【答案】(1)错误1.原文:杨絮比柳絮飘飞得晚一些改正:杨絮比柳絮飘飞得早一些(柳絮比杨絮飘飞得晚一些)错误2.原文:阴雨天比晴天飞絮也会严重些改正:晴天比阴雨天飞絮也会严重些(阴雨天比晴天飞絮也会轻一些)错误3.原文:因为该时段气温低
改正:因为该时段气温高
(2)发生季节(一日高发时段、天气条件)(3)城区比郊区飞絮早,东南部比西北部飞絮早。因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区比郊区温度高;由于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南部地势比西北部低,温度比西北部高。(4)对园林部门:调整树种结构,减少杨树、柳树的比例;适当采用药剂清絮。对易过敏人群: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出现做好个人防护。(5)我国城市飞絮有何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植物飞絮对人体有何危害?易感人群应如何应对?【解析】【分析】本题以城市飞絮的相关材料和探究活动为载体,涉及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地理活动探究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杨絮出现的时间在4月中旬,而柳絮的时间在4月下旬到5月初,所以杨絮比柳絮飘飞的时间早一些。杨絮和柳絮均喜欢“白天出门”,而早晚气温较低,风力小,“宅着不动”,每天10:00~16:00之间飞絮较为严重,原因是该时间段气温较高,而不是该时间段气温较低。而晴天的气温较阴雨天更高,对流更为旺盛,所以晴天的飞絮比阴天更严重。结合示例格式改正即可。【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同学们分析了杨絮和柳絮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天气下的发生情况,所以同学们是从树种、一日高发时段、天气条件等角度对飞絮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小问3详解】根据右图信息可知,北京市城区飞絮时间较早,而郊区的飞絮时间较晚。主要原因在于城区人口数量更大,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更多,热岛效应显著,气温较郊区更高,飞絮时间更早。其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南部的飞絮时间较西北部更早,其原因在于东南部主要为平原地形,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飞絮时间较早,而西北部多山地丘陵,地势相对较高,气温较低,飞絮时间相对较迟。【小问4详解】对于园林部门而言。可以合理规划城区和郊区树种结构,适当减少柳树和杨树比重,替换成其他相对来说飞絮较少的树种。同时,还可以采用药剂来对飞絮进行清理。对于易过敏的人群而言,一是要加大个人防护,减少飞絮与皮肤的直接接触,出行尽量佩戴口罩等。二是飞絮在气温较高的时段多发,出行时应尽量考虑和调整出行时间。【小问5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结合材料以及自己兴趣,从飞絮的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应对措施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探究性问题,合理即可。如可将探究范围扩大,探讨我国城市飞絮发生有何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飞絮对人体的具体危害有哪些?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预防飞絮对人体的危害?城市飞絮问题应如何治理等。【点睛】40.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____过程,其表现主要包括____、____、____。(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镇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选择填空)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废弃物污染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该过程中城镇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等。(4)当地政府为推进农产品的生产转型,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在待开发土地上种植蔬菜和花卉两种方案。如果你是当地农民,请从蔬菜和花卉任选其一,说明理由。【答案】(1)①.城市化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D(3)①.大量占用耕地②.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4)相比水稻,蔬菜/花卉经济价值更高;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临近水源,便于灌溉;政策支持;水热充足,适宜蔬菜/花卉生长。【解析】【分析】本题以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为材料,涉及城市化过程、标志、城市化的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小问1详解】从图中看,该地区城镇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交通线增多,农业用地不断转变为非农业用地,因此该过程是城市化过程。城市化主要表现为:①城市人口增加(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小问2详解】该过程中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产生影响,排放废弃物过多,则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故选D。【小问3详解】城镇化过程中往往使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占用过多土地资源,往郊区排放过多废弃物,污染郊区的生态环境。【小问4详解】相比水稻,单位面积土地种植蔬菜(花卉)的利润更高,种植蔬菜(花卉)会给当地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蔬菜(花卉)对保鲜度和水源的要求高,交通便利、邻近市场、临近河流的地区对蔬菜(花卉)的种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读图可知,该地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为蔬菜(花卉)的种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公路、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便于蔬菜(花卉)的运输;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材料“当地政府为推进农产品的生产转型”,说明种植蔬菜(花卉)得到了政策的支持;水稻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水稻分布区水热充足,适宜蔬菜(花卉)生长。41.下图是京津冀区域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事业外聘面试题及答案
- 心内科术后护理
- 教师组织活动总结
- 运维开发面试题及答案
- 实践素材面试题及答案
- 茶楼与旅游公司合作推广合同
- 门洞扩大施工方案
- 药品研发项目方案规程
- 摩托训练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防范诈排查方案
- 天线原理与设计习题集(含答案)
- 2025年度基因编辑动物模型构建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上半年驻村工作总结范例(三篇)
- 养老院文娱活动意外应急预案
- 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复习 专题18 作文(学生版)
- 热气球晚会活动方案
- 工艺流程卡管理办法
- 2024气爆震源操作流程及HSE风险评估标准
- PLC 原理及应用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
- 2024-2030年中国卧室家具行业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高清版)DB43∕T 876.11-2017 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11部分:耕地地力评定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