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1片段一:在活动中生成疑问师:小朋友,你喜欢搭积木吗?今天课堂上搭积木,不是自己一个人搭,而是一个小组的小朋友共同合作完成:(出示教科书第26页堆一堆的画面)师:图中的4个小朋友在搭积木,他们各选用了什么形状的积木?生:上面的小女孩拿的是正方形的积木。生:不是正方形是正方体。师:是的,这个小女孩拿的是正方体的积木在堆。那其他小朋友呢?生:下面的小女孩拿的是球形的积木,两个小男孩一个拿的是长方体的积木,一个拿的是圆柱体的积木。师:我们每一小组也有些积木,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积木堆一堆,看看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发现?(分小组进行搭积木活动)师:你有疑问吗?发现了什么?(生答略)师:小朋友有了不少想法,正方体和长方体容易堆,圆柱体和球不容易堆,为什么呢?(让学生沉思片刻,并不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堆一堆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活动,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设计教学时改变了教材上先滚一滚再堆一堆的呈现顺序,这样可使课堂学习的过程更符合儿童的认识和生活。)片段二:在实验中获取真知(出示教科书第28页滚一滚的画面)师:画面上的小朋友正在做这个实验呢,他们是怎么做的呢?(生答略)师:是的,请每组小朋友像他们一样用小黑板做滑面,先自制了一个小滑梯,把各种形状的积木拿好,可不是随便滚哦。把积木放在滑梯上方,松手后观察它们是怎样滑下来的?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生:我发现球和圆柱体滚得很快。生: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积木不容易滚。生:球滚得最快,圆柱体也能滚下来,可是正方体和长方体滑了一下就不动了。师:对,很多小朋友都发现了,球和圆柱体滚得快,而正方体和长方体则不容易滚。那么你有办法让正方体和长方体也能从滑梯上很快滚下来吗?生:我用劲推它们,正方体和长方体就滚下来了。师:哦,可以用外力推。生:如果给正方体和长方体下面加一个圆柱,它们也应该能滚下来。师:你真有办法,借用圆柱体帮助它滚下来,这就好像是生:是汽车,给车厢装一个轮子。师:你想得真奇妙。生:我可以抬高滑梯的一头,正方体和长方体滚得也很快。师:刚才小朋友给不容易滚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想出了许多让它们也能滚的好办法,你们真棒!谁再给我们总结一下,在同样的滑梯上这4种形体滚的情况。生: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容易滚,球和圆柱体容易滚。师:大家同意他说的吗?生:同意。(老师将圆柱体的底面放在滑梯上)师:咦?现在圆柱体怎么不滚了呢?生:把圆柱的.侧面放在滑梯上,它就可以滚。师:为什么同样是圆柱体,把侧面放在滑梯上它滚得快?而把这个底面放在滑梯上它就不容易滚?小组内小朋友再滚一滚,想一想,议一议。(生答略)师:是的,圆柱体很特别,它的底面是乎乎的(用手摸一摸),它还有一个特殊的面(指侧面),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生答略)师:我们小朋友起的名字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这个面是弯曲的,可以叫它曲面。还有哪些形体也有这样的曲面?生:球上面的面是曲面。师:正方体和长方体上的面呢?生:正方体和长方体上的面都是平面。师:现在谁能解释,圆柱体为什么有时滚得快,有时不容易滚?生:因为圆柱体上有平面也有弯面(曲面)。把平面放在滑梯上,它就不容易滚;把弯面放在滑梯上,它就滚得快。(在滚一滚的数学活动中,我们不能满足于只让学生发现滚的结果上的差异,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现象发现其更深刻的数学本质即面的特征的不同。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抓住圆柱有时滚得快,有时却不易滚的实验现象,努力营造数学探究与发现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认识平面与曲面的不同特征。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组织、支持、质疑、促进,适时适度。)片段三:在反思中体验收获师:小朋友们真能干!现在谁能够知道,我们在一开始拼搭积木的时候发现的问题:球最难搭,这是为什么呢?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解释这个有趣的现象吗?生:我知道了,球的面是曲面,所以它最难搭。生:球和圆柱体都难搭,因为它们都有曲面。生:球和圆柱体容易滚是因为它有曲面。生:正方体和长方体因为它们的面都是平的,所以容易搭。生:我还知道了,圆柱体很特别,它有曲面,也有平面,所以可以用它的底面来搭积木,用它的曲面来滚一滚。师:今天上了一节数学课有趣的拼搭,你觉得为什么叫有趣的拼搭呢?它究竟有趣在哪儿呢?(生答略)(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连续不断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思考,是有效学习的关键。活动之后的充分交流、回顾反思,促使学生梳理认识,内化认知,促进学生的学习走向成功。)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2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括:有效的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提出、有效的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反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等等。现在我们每位老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都尽可能的使课堂更具有效性,但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课堂教学为迎合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的有效性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以下教学案例:案例一学生只注重自己的成果,反馈无效。教学内容是“二年级下册找规律的复习课”教师在提升阶段设计了这一环节:小组合作,创造规律。师:出示一组钟,钟面上的时刻分别为1时半,2时半,3时半,4时半……猜一猜,下一个钟面时刻是什么?生1:5时半。生2:5时半。师:你怎么知道的?生2:他们是有规律的,每次都经过1小时。师:你们的眼睛可真亮。出示第2组时刻,根据规律接着猜。6:15,7:15,8:15……生猜出后,我又提出新要求:出示3时,你能根据这个时刻创造出规律吗?学生活动非常感兴趣,老师深入其中,发现学生大多数是自己在创造规律,只有1个组是根据我出示的钟面时刻创造的。他们非常合作,由小组中的一个学生确定规律,其他学生根据这一规律每人拨一个时刻,小组中有学生不会的,或拨错的其他学生很积极的给予帮助。几分钟后,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反馈,学生抢着汇报自己组的成果,可一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学生只关注是请他去汇报,对别的同学创造的规律根本没兴趣。老师虽然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听,可学生只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教学反馈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方法获得的情况,也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从而根据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反馈要注重口头表述与过程展示相结合高效地开展。本节课中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反馈时该如何组织纪律,在不打击学生热情的基础上使每位学生自觉的去学习,去倾听别的同学的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对策:1反馈时应该对其他学生提出要求:我们来比赛,谁能快速的认出他们组创造的每个时间;你知道他们组是按什么规律创造的吗?2由学生对创造规律的难易程度奖五角星的颗数。教师在反馈时提出问题后,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由消极被动听讲(或只关注自己组成果),变成了积极主动学习,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案例二“算法多样”--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退位减法”。通过情境列出算式36-8。教学过程:1用小棒摆一摆,边说边拿出8根小棒。2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3在算法交流过程中,学生依次发言。(上台演示)生1:从10根小棒里面去掉8根剩下2根,再和26根合起来是28根,10-8=2,26+2=28生2:从30里面拿出2和6合成8,30-2=28生3:8-6=2,30-2=2836分成16和20,16-8=8,20+8=28。生5:从30里面拿出8,还剩下22根,22+6=28生6:36-10+2=28算法交流完成后,教师组织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生2:我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生3:我同意班长说的方法。…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而本节课学习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破十”计算的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教师以为学生凭借一已之力就能达成优化算法的目的。显然,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甚至好学生说的方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或者就是口是心非。每位学生在自己独立探究后所获得的一种算法,在没有第2种方法或没有与别人的算法比较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能因为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而不去强化最优算法,那肯定是不可取的。这是对算法多样化理解的偏颇。算法多样化对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思考的能力是优帮助的。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运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明显最优的,算法常用的基本算法还需要老师及时组织他们在活动中加以强化。课中,教师应在算法交流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让他们说说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其他方法。(如可以问提出除了你自己的方法外,你还学会了哪种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升。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应该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是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3数学运动会记得上师专的时候,参加过一个数学系搞的“数学运动会”,今天忽然想起,在自己的课堂上实施了一次,效果不错。今天讲授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这部分知识对一些后继课程如:分数的通分、约分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这部分知识,搞了这次数学运动会。运动会记实:利用下午的看护课时间所用时间:25分钟运动会规则:把全班分为8小组,按照原来的座位,每列6人,首先,当教师宣布开始时,由前面第一位同学写好一个分数,接着传给后面的同学,要求每一位同学写的分数都要与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一直这样写下去,轮到后面继续向前面传,一直到教师宣布结束为止。最后看哪个组写出的不重复的'分数多。现场一片沸腾,一位同学写,其他同学不由自主的给同组的学生加油:xx,快点!xx加油!有的同学眼睛盯着同伴,蹦着、跳着。我这个导演只管看热闹了,约10分钟,我宣布比赛结束,各组标上自己组的编号,交给了我。总结: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都很优秀,老师从来没有见到同学们为了学习数学所表现出的如此高的热情,老师都被大家感染了!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刚才写分数时,为了加快速度,都想了哪些办法?有的说;我把分子、分母同时乘10或是除以10很快!还有的说:我遇到个位是2的就乘5,遇到5就乘2,还有的说:我一般不选择太大的数。我说:同学们的办法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跟着别人的分数乘以10、乘以10...最后把数变得很大,但有的同学很聪明,接着除以100或是1000就又变回来了。明天我们还有一次这样的运动会,但是题目变了,是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大家回去作好比赛的准备。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蹦着跳着离开了教室......我的心里好轻松......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49月1日,我去随班听课。先是听五年级的数学课,内容为小数乘法的意义。老师花了很大力气去让学生搞清:4×5是表示5个4相加是多少或4的5倍是多少,4×0.5是表示4的十分之五是多少,4×1.5是表示4的1.5倍是多少。有些学生还是有些糊涂,教师便帮助他们总结规律:要看后面的数是大于1还是小于1。小于1的,就是表示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大于1的,要看是整数还是小数,是小数的.,就是几倍;是整数的,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学生更糊涂了。第二节课去听六年级数学课,正好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又出现了上述情形,只不过把小数换成了分数。学生们一半清醒一半醉。“倍”的概念,究竟是什么?如果无关大雅的话,把4×0.5说成4的0.5倍又何妨呢?!至少可以少难为一点我们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袁振国教授说:“数学就是人们的一种主观建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无中生有。”我们不能动摇数学的客观性,但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数学的主观性。在关注数学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数学经验。让数学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客观走向主客观的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5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又画了3只鸟(头朝树)。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8只鸟。”右边图上也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旁边有3只鸟,只不过这3只鸟的头的方向是远离树。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了3只,还剩5只。”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之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出的算式也是“5+3=8”。老师很不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小鸟飞的方向吗?头朝左边,就表示加,头朝右边就表示减……”关键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做过多少次这种人为的规定啊!“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本来简单的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6教过《三角形认识》的老师都知道,在这节课上我们第一个要煞费苦心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而非组成的图形。为了“围成”与“组成”,我们往往要花去很长的时间,并常常为此设计而津津乐道。反思一下,如果我们不去区别“组成”与“围成”,或者说不把“围成”突出来讲,学生难道就会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