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测量降水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_第1页
《3.4测量降水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_第2页
《3.4测量降水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_第3页
《3.4测量降水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_第4页
《3.4测量降水量》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说课稿【教材分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10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PPT]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预设: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空气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变成雨降落到地面。)提问: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预设:云还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提问: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预设:雨是降水的形式。)提问:那么雪和冰雹呢?(预设: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3.提问: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预设:雪和冰雹从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会变成水。)4.引出降水量工具。提问: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测量呢?5.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二、探索: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1.确定标准。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提问: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为什么?(预设: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提问: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预设:用一个标准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来,再来测量。)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建议: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而后出示过程步骤。)过程: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学生活动,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3.练习使用雨量器。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提问:你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了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建议: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4.提问: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预设: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改进制作。提问: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2.改进模拟降水。提问: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预设: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提问: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预设:先让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2.注意事项: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②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④如果当地10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板书设计】4.测量降水量降水形式:制作:模拟降水:雨直筒透明放平雪毫米平视冰雹“0”刻度对齐毫米教科版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课题测量降水量单元3学科科学年级3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用来测量和记录降水量。制作简易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高,教师需加强指导。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科学探究目标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重点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难点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PPT)同学们,看这三张图片,分别是什么天气现象?这三种都属于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而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当阳光直射土壤时,土壤中的水分就会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形成水滴,水滴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云中的水底多到空气没有办法承受时,就会掉落下来,也就形成了降雨。下雨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只能大概知道雨下的大小,要想确切的知道雨下的多大,我们怎样测量呢?一起走进《测量降雨量》这一课。下雨、下雪和下冰雹掌握降水有哪些形式。掌握降雨的形成从提出问题入手,激发测量降雨量的兴趣。讲授新课认识雨量器降雨的类型很多,有毛毛细雨,有倾盆大雨。我们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然后测量。到底下了多少雨?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使用雨量器可以告诉我们下了多少雨。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常用的雨量器由内筒和外筒组成,外筒是一个不漏水的铁桶。内筒上部呈漏斗状,用来收集雨水,外筒外面有刻度。下雨时把雨量器放在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保持水平。雨停之后,通过外筒上的刻度,及时读出降雨量是多少毫米,并做好记录。雨量器的外表是一个普通的圆柱形的金属筒,筒口离地面70厘米,分上下两节,上面一节是一个口径为20厘米的盛水漏斗,下面一节是一个圆柱形的筒,圆筒里放着一个储水的瓶子,漏斗正好插在这个储水瓶里。测量时,将雨水倒入特质的雨量杯内,读出降雨量毫米数。制作简易雨量器播放视频《制作简易雨量器》制作材料:直筒透明杯、刻度条、剪刀、透明胶带制作步骤:选一个直筒透明杯;在杯子外壁贴上刻度条,注意从底部贴起(以毫米为单位);刻度条外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把雨量器放在雨中,就可以测量降雨量了。制作原理:直筒杯子起到了收集雨水的作用;刻度条起到了计量的作用。制作须知:刻度条的零刻度线要与容器内部的地面对齐。想一想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可以吗?你知道怎么测量降水量吗?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播放视频《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实验材料:自制雨量器、喷壶、记录表实验步骤:(1)进行分组,每组5~6人,每组一个雨量器。(2)各组将制作的雨量器带到室外,安置在相对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3)用喷壶模拟降雨。根据雨量器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应有所不同,便于后期的数据对比。各组同学在模拟降雨结束之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雨量,然后整理实验器材。实验记录: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降雨量(毫米)12107实验分析:降雨量的多少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雨量器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实验结论: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刚才的实验,我们测出了降雨量,你知道怎样判断小雨、中雨、大雨吗?根据什么判断下雨的等级呢?确定降水等级在下雨的天气里,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就可以确定下雨的等级了。降水量等级表:查询当地气象台关于这场雨的降雨量等级报告,并和我们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展示PPT课件(降水量柱状图)你能根据柱状图说出降水的等级吗?交流研讨1.研讨一: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1)自制雨量器时,要将刻度条的零刻度线与容器内部的底面对齐。(2)测降雨量时的注意事项:①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②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液面保持水平。③下雨时把雨量器放在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雨停之后,通过外筒上的刻度,及时读出降雨量是多少毫米并做好记录。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降雪量,实际上是雪融化成水的降水量。所以测量雪的降水量跟测量降雨量的步骤是相同的,不同的就是需要等雪融化成水之后再测量。发生降雪时,须将雨量器的承雨器换成承雪口,取走储水器(直接用雨量器外筒接收降雪)。观测时将接收的固体降水取回室内,待融化后量取。降雪量名称24小时降雪量(毫米)零星小雪<0.1小雪0.1~2.4小雪-中雪1.3~3.7中雪2.5~4.9中雪-大雪3.8~7.4大雪5.0~9.9大雪-暴雪7.5~14.9暴雪>10课后拓展:确定十天的降水等级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并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等级,并绘制降雨量柱状图。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雨数据。根据记录数据绘制柱状图:通过上面绘制的柱状图,结合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可以得出:学习雨量器的原理观看视频准备制作材料并根据操作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观看视频准备制作材料并完成测量降雨量的实验。记录数据学生猜测:有等级标准对测量结果与等级表对照确定下雨的等级学生分析柱状图与等级表对照,回答问题。学生根据制作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掌握雨量器的原理通过观看视频能清晰了解简易雨量器的制作。掌握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思考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通过观看视频,对测量的操作步骤更加熟悉。让学生分组拿着做好的雨量器测量模拟降雨,使学生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雨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练习并掌握雨量器的使用及读数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利用统计图表,比较、分析结果。掌握如何判断下雨的等级对自制雨量器的内容复习回顾。掌握如何判断下雪的等级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对天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期的观察与连续的记录基础之上的。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雨情况。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多少;认识了雨量器;动手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知道了如何确定降水以及降雪量的等级。总结课堂板书测量降水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单位:毫米一、制作雨量器二、测量降水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容易将降水和降雨混淆,要强调降雨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制作雨量器时,器材的选择必须上下口径一致,学生一般没有这种玻璃杯,可以用近似圆柱的饮料瓶代替,下部如果不平整可以先加入适当的水使其平整,将“0”刻度线提高。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杯子的口径对降水量的测量没有影响。降雨量的六个等级学生一般很难记住,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提醒记忆,在课堂中也应强调毫米和毫升的区别,以免学生混淆。教学反思作业布置完成同步习题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布置培养动手查阅、自主学习的能力《3.4测量降水量》同步练习填空题_____________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___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单位是____________。雨的等级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雨、________、特大暴雨。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时,喷壶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判断题“刚才的雨下得有点大”中的大雨于气象学降水量等级中的大雨不是一回事。()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下雨的时间长短,也可以初步判断出降水量的大小。()雨量器的瓶口大小不会影响测量的结果。()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气象学家是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降水等级的。()选择题下列不同形状的容器中,适合做雨量器的是()。A.B.C.下雨天,小明用自制的雨量器收集雨水,10分钟共收集了27毫米,这说明当天下午的()。至少是大雨B.肯定是大雨C.肯定是小雨古代的一位大才女曾作过这样一句诗:“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描述一种降水形式,这种降水形式应该是()。A.雨B.雪C.冰雹北京某日的降水量达到357.0毫米,这次降雨可以称为()。A.大雨B.暴雨C.特大暴雨下雨前最可能见到的现象是()。A.松果鳞片打开B.泥鳅出水C.冬眠长蛇早出洞下图是小明同学用一个底部不规则的烧杯制作的一个简易雨量器,烧杯的底部没有刻度。用这样的雨量器怎样测量降水量呢?请写出你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