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内涵。2.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难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翻译了全文,下课前尝试了背诵课文,下面我们“随机抽查”背课文。(老师可以利用点名功能随机选择学生,被点名的学生按课文顺序依次背诵课文原文。这样可以有趣味地检查背诵结果,同时复习课文内容。)过渡:看来同学们课下都下功夫背诵课文了,老师很欣慰。那么分类作业完成得如何呢?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说一说,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你是如何给《论语》十二章分类的,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预设:1.分类(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理由(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明确强调了学习是需要按时复习的,显而易见,其中的“时习之”就是谈论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给我们指明了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岀孔子所强调的是,学习时应抱有谦虚的态度。(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自己却能做到不生气,这需要宽广的心胸,是有修养的表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是提高修养的好方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章展现了孔子修养提升的过程,对我们普通人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据此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这是极高的修养,需要克服物欲追求才能做到,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提高自己对抗物质诱惑的修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是孔子的自白,他严格要求自己,用不正义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就如同浮云一般,表现了他极高的修养自我要求,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据,要求自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坚守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将这章内容归到“个人修养”一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获得“仁”的办法,而“仁”是儒家追求的至高道德典范,所以这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教师点拨:有些章可能同时指向不同的主题,如“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等,既是个人修养,也关乎学习态度。分类不要绝对化。提示:若课上学生展示的分类成果不理想,该部分内容则需要老师详细讲解。过渡: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发现短短的十二章中就汇集了大量有关个人修养的语句,这些语句或直接出自孔子之口,或是他的学生受他的影响总结而来,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二、文常积累孔子思想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的思想的强调,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课间时小讯同学拿着笔记本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但是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来得及给他解答,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合作,共同为小讯同学答疑解惑吧:(1)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内容,该如何理解“忠”“信”“义”的含义?(2)“温故”与“知新”,哪一个更重要?(3)在众多弟子中,为何颜回能得到孔子的盛赞?2.过程安排(1)全班分成3/6大组,每组负责一个探究任务。(2)根据任务找到文中对应的内容,小组成员一起说一说相应内容是什么意思。(3)结合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依据原文,组内交流讨论,确定探究结论。(4)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背诵课文相应内容,再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预设1:结合原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内容,我认为“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诚信,是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义”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当既得利益与“义”相矛盾时我们要有捍卫“义”、舍弃“利”的决心!预设2:A.“温故”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是“故”,只有不断地温故,在温故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才能产生新知。B.“知新”更重要。“温故”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指在温故的过程中,对以往学过的知识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感悟,能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因此,“知新”重在思考、重在领悟,只有不断思考并产生新的理解的人,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创立自己的学说,成为启发他人的老师。而那些只会照搬旧知识的人,别人是不会从他那里获得新知的。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预设3:根据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的描述,我们看到了颜回艰苦的日常生活:一竹筐饭,一瓢水,在简陋的巷子里居住。在这一章中,孔子将普通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作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那么,颜回的“乐”从何而来呢?从学习中来,从个人的道德修为中来,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一脉相承的。教师点拨: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除了课文中选出的这一章外,《论语》中体现出孔子对颜回十分赞许的言论还有很多,如: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到过他停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译文: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颜回德行高尚,追求“仁心”,坚定执着;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崇敬孔子,心怀感恩,因此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欢最推崇颜回。4.活动小结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对《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提升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想必小讯同学和大家都清楚问题的答案了,老师希望大家不仅能解答问题,还能把这些思想真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指导自己的学习和道德品行,做到学以致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深入理解《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提升途径,学以致用。(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2.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论语>十二章》,圈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两句话。(2)思考并批注:这两句话给了你哪些启发。(3)交流讨论:每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圈画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4)交流总结:从学习、生活和文化传承三个角度总结当今学习《论语》的意义。(5)汇报展示:小组派三位代表,分别从学习、生活和文化传承三个角度说一说当今学习《论语》的意义。3.成果展示预设:《论语》当中包含了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的学习方法,也有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启示我们学习态度的语句。学习《论语》能让我们汲取前人智慧,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天天向上。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而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爱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而《论语》中则有大量的启示我们如何提升修养的语句供我们学习参考,诸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语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学习。《论语》历经风雨传承千年,可以说它的精髓已经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了,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当然应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当下我们学习《论语》的意义之一。4.活动小结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教学中,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而且应该鼓励他们对经典产生兴趣,自主阅读。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将《论语》当作圣人之言、绝对真理来信奉,要独立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取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当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深入学习了《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提升途径,明白了当今仍然要学习《论语》的意义,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继续学习《论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同时对学生提出希望。五、拓展延伸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中《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古今人物的评价,有不少是评价他的弟子的。从他对弟子们的评价中,你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主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译文: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