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工夫茶文化研究_第1页
潮汕工夫茶文化研究_第2页
潮汕工夫茶文化研究_第3页
潮汕工夫茶文化研究_第4页
潮汕工夫茶文化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潮汕美食养育一方水土的人们,潮汕工夫茶是其中之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潮汕工夫茶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那就是“你来我家吵架也要喝茶。”针对这一现象,我对潮汕工夫茶的茶文化进行了研究,从茶史、茶具、茶艺、茶的重要性等等,对其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潮汕工夫茶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保留其文化。关键词:潮汕工夫茶茶道茶文化

目录引言 3一、 潮汕工夫茶 3(一)工夫茶的含义 3(二)工夫茶的历史 4二、 潮汕工夫茶茶艺 8(一) 择茶 8(二) 择水 9(三) 择器 10(四) 烹法 11三、 潮汕工夫茶茶道 12(一) 茶道的概念 12(二) 工夫茶道的核心 13四、 工夫茶在潮汕人生活中的地位 16(一) 茶与婚俗 16(二) 客来敬茶 17(三) 茶与祭祀 17(四) 宴席行茶 18五、 结语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3

品一杯香茗,知一方文化——潮汕功夫茶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岭南文化,它是岭南地区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历史悠久的传统地域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巨头文化是其核心和主体。在潮汕茶文化中,潮州功夫茶是潮汕茶道,是中国古代茶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茶道。根据测试,唐代时期的茶文化非常完善。品茶在沿海地区颇受欢迎,是至高的待客礼仪。如今,功夫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遍布世界各地。它无时无刻充当着沟通和友谊的纽带。浓浓的茶香滋润和抚慰人心。潮汕工夫茶工夫茶的含义“功夫茶”与“工夫茶”之辩:潮汕工夫茶作为潮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早已被大家所知,也是人么提到潮汕地区一定会想到的民风民俗。“功夫茶”和“工夫茶”两个词语都能在文献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其实两个名字都是目前都在使用的名词,但是这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在普通话中,“工”、“功”的读音是一样的,所以《现代汉语词典》把【工夫】、【功夫】合为一个条目,包含的意思有指占用的时间,有只空闲的时间,也有指本领的意思,但又在下声明了什么时候是多为“工夫”的意思,什么时候为“功夫”,但是怎么解释也难以概括潮汕方言中“工夫”这一词的含义。潮汕方言中的“工”(gāng,读如同“刚”)与“功”(gōng,读如“攻”)读音是完全不一样的,“功夫”与“工夫”的含义很明显是不一样的。“工夫”更多是指本领这方面的,例如某人的唱功等。而“工夫”则指精细这方面的,例如某个人过工夫,是指某人在为人处世上很周到,比较精细等。所以在这里“工夫”不能被“功夫”多替代。而从茶道方面来说,“工夫茶”包含着冲茶的茶具、冲茶方式、对茶叶的要求、喝茶的礼仪等内容。用“功夫”更适合去形容某品种名的茶叶尚可,买办法包含工夫茶所有的东西,所以用“工夫茶”作为这种茶艺的正名较为合理。工夫茶的历史历代潮人饮茶习惯谈到潮汕人的饮茶习惯,自然会联想到曾被贬到潮州来的两位唐代宰相—饮茶专家常衮和李德裕。宋初的张芸叟在《画墁录》中提到:唐代茶品,以阳羡为上,其时福建之建溪、北苑尚不知名。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膏茶,其后始为饼茶,贯其中,故谓之“一串”。目前可看到的关于潮州茶事的最早记录,就是这一座石刻。淳熙二年(1175年),朱喜曾为武夷茶灶石亲手书写“茶灶”二字,并题写了“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的诗句[2]。但与潮州金山麓“茶灶香龛平”的石刻相较,已晚了163年。北宋元丰年间(1080--1084年),苏东坡在黄州,他的好友高士吴复古(子野)给他寄去一些茶,苏东坡在《与子野书》中提到好友给他寄去了很多好茶,所寄过去的茶叶即使在福建也很难找到,苏东坡对此表示惊讶和赞叹。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潮州高士吴子野的品茗的鉴赏能力起码与苏东坡处在同一水平上,所以才赢得“皆佳绝”的赞誉。宋徽宗政和八年(118年),属于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步和潮州知州徐璋《送举人》的诗中提到:“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欢伯,是酒的别称(《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酪奴,是茶的虐号(《洛阳伽蓝记》载:南朝齐的王肃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食鲫鱼羹,渴饮茗汁,曰:“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为奴。”)其表达的意思为:宴会已接近尾声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主人和来宾都催着上茶。透露出潮汕一带今天仍在使用的品茶的程式,早在北宋时即已形成了。元代潮州路总管王翰《游灵山》诗中所说的“释子不眠供茗碗,幽人无语对棋枰”,则是品茶的另一种境界。饮茶,作为一种高雅的生活享受,自然会受到士林骚客的青睐。明嘉靖状元林大钦的《斋居》里面提到:“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戏曲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所以,借助那时候的戏曲本,我们也可以还原出当时的社会形态,特别的一些民间社会的生活情景。在潮州的20世纪70年代,西山溪工地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年)写本《刘希必金钗》,其中第七出中写道:“双亲全靠贤妻抄袭待侍,依时莫误茶汤甘旨。”而在第八回中,妻子的回答是:“父母娘行早晚侍奉茶汤,愿得官人衣锦归还。”夫妻二人都提到了“茶汤”,甚至将“侍奉茶汤”视为孝敬父母的大事,以致在告别之时,把丈夫不忘一而再的叮嘱。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丈夫在叮嘱是所用致辞“依时”,而妻子的回答中“早晚侍奉茶汤”。可以看出,早在明代中叶,即使是一般的家庭,早晚用茶也已成风气。再看,民万历间陈天资的《东里志▪风俗志》中“婚礼”里面提到:“亲迎三日、四日及遇俗节,女家下米食面粿于婿家,今不用,惟茶果也。”而在订婚后之聘礼中,“三等之下,聘酒一坛,鹅一只,布二尺、茶一盅。”可以看出来,茶礼在婚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中国茶史概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四川是茶的原产地,陆羽《茶经》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抱者。”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巴达公社的大黑山,海拔约1500米处,发现了一棵高32.12米的大茶树,树围达2.9米,经测定,该树树龄约17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茶树。它印证了陆羽的描述,也平息了自18世纪后期萌发的茶的原产地在印度还是中国的纷争。在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这一本书中提及:“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是人类认识并把它作为药物私营的最早记录。耳熟能详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的传说是在汉末时出现的,表明其实茶叶的买卖已经出现了。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及湖北江陵马山的西汉墓群出土的、装在箱中的茶叶,更是为我们提供了汉代人饮茶的实物见证。而那时候的饮茶方式还比较粗放。并且还没有完全的告别菜羹的传统做法,三国时期,张楫在《广雅》书中提及:首先先烤茶饼,待其表面变成红色,接着捣成细末放于瓷器里,加入开水,再闷一会儿,然后撒入一点儿葱,姜,橘子碎粒。用这样的方法冲出来的茶,和菜汤其实没很大的区别。这就证明了在唐代之前,人们对饮茶的要求还不怎么讲究。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寻求更高程度的盛会追求和精神享受,与一开始的大碗大碗喝的粗放豪饮到细煎慢品。饮茶方式的改变成为了这个时代发展之必然。而在唐代,科举取士,对于读书人而言是漫长且艰辛的一段求学过程,而茶可以提神,唐代禅宗大行,禅宗讲究静修自悟,晚间坐禅要驱赶睡魔,更是非饮茶不可。社会上饮茶风气的推动、普及,无疑地会起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加上中唐以后,朝廷多次禁酒,酒价很高,更加促使饮茶风气的日渐旺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茶圣”陆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出了中国也是世界茶史上的第一部专著-《茶经》。据记载,唐代的茶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种。其中最常饮用的、最讲究的就是饼茶。潮汕工夫茶茶艺择茶喝茶讲究的东西其实还是很多的,例如茶的色香味以及你在喝茶的时候的味道。就是你喝茶后有没有唇齿流向,茶叶的后味是否甘甜?有特殊且难以言状的“山韵”。所谓“山韵”一般在高山茶才会有,并且品种异同、生产地的不一样味道也是不一样的,需要你在喝茶时须合口屏气并略作吞咽状,方能较明显地体味到。喝工夫茶的前提就是选择一泡好茶。茶叶的存放茶叶的储藏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在现在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茶叶的特性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其特性,茶叶很容易受到潮湿因而吸收了其他异味。而且茶叶一旦发霉其实就是废茶,很难去修复也没有什么方法去修复。但是,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们也有很好的储藏方式。早在明代,冯梦桢在《快学堂漫录》里面就有提到了“封固倒放则过复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说明了那时候已经有用干燥和减少气体接触的方法去保持茶叶品质的经验。说明那时候人们已经很注重茶叶的储存,新茶与陈茶俗话说:“喝茶要新,喝酒要陈。”大部分茶叶的种类新茶确实要比陈茶好。隔年的陈茶,无论是在色泽上还是味道上,总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因为在存放的过程中,由于光线、温度和空气中的干湿气的变化,茶叶中有一些物资会与空气发生反应,使得最后茶叶的无论是在色泽上还是香味上都使得茶叶的质感下降了。但这种情况并不是出现在所有品种的茶之中的,例如如碧螺春、西湖龙井等,这类茶就恰恰相反,要是能在生石灰缸中放上一两个月,那茶的香味会更加的清香,不仅以上几种茶,乌龙茶、铁观音等茶类中的不少品种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新茶的茶色比较淡,口感不糊太“厚”而香气比较弄,往往是刚加入开水的那时候香气扑鼻,甚至可以飘满整个屋子;而陈茶的颜色比较深,偏红、也比较浓,香气不那么明显但是入口韵味十足。因此,不少老茶客喜欢把茶买来之后,妥当收藏,隔年再拿出来,就是为了品味陈茶的口感。新茶与陈茶不是衡量茶的质量的标准,其各有特点,各领风骚。选用什么茶叶,全凭饮茶者的喜好。择水水,是茶的载体,是冲茶的必需品。离开了水,茶的颜色、香味、口感便无从体现。冲茶之水的选择也是饮茶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对于冲茶是有很重要的地位的,冲茶应该怎么选什么水、这水是否适合冲茶、这水冲出来的茶好不好喝,一直是茶界讨论的热点。泉水和自来水冲出来的茶是不一样的味道的。这是因为水质和水本身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冲茶之水,水质要求清、活。然而水的味道则要求甜。水之清,是相对而言的,所用之水的洁净,是人们选择用不用的最低标准,冲茶的水尤其要用澄澈无垢。为了能用上清洁的水,除了选择水泉外,古人还创造了很多过滤水的方法以及将其清度保持住的方法。例如,田艺衡在《煮泉小品》里面提到的以石养水的方法。另外,还有灶心土净水法。水的重量,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软水和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铁盐等矿物质,会增加水的重量,所以用硬水冲茶会影响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因此,清代人用水的重量来衡量水的质量,以此作为对水质的评判标准。田一恒说:“春天不难清,但很难冷”。春天是冷的,证明春天是来自地表的深层,所以水质非常好。这种寒泉的本质与“因岩积奥而冷的人”不同。后者更多是“死水”田一恒在明朝说:“春天不难清,但很难冷。”春天可能是冷的,这证明春天来自地表的深层,所以水质非常好。这种寒泉的本质与“因岩积奥而冷的人”不同。后多为“死水”,滞留在黑暗的山池中,经常喝醉,对人不利。被称为“天泉”的雪水非常适合煮茶。《红楼梦》中,妙玉用藏了五年的雪水,从梅花中扫出来泡茶。虽然是小说中的情节,但并不是完全想象出来的,经过现代科学测试,雪水的重含水量比普通水少得多,而重水对所有生物的生长过程都有抑制作用。择器但是,以前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同,囚还是要用之前那些传统的茶具和煮茶方法,其实除了某些专业的茶馆的特殊需求之外,在现代客厅中,依然烧木炭煮茶,火星四溅,然后炭火烧出来的烟很重,本是享受着的喝茶变成了烟火缭绕,所以在近十年来,功夫茶传统的茶具中除茶罐、茶杯之外,砂铫与小泥炉已经没什么人在使用了;其他的茶具,也正朝着简单实用不断的改革。紫砂壶,一直是冲茶的主角。但是水仙茶系崛起之后,紫砂壶的地位就收到了有力的冲击。水仙茶系,大都是长而且比较直的,要将茶叶从冲罐的小口中放进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强行放进去,茶叶又会被弄断,冲起来就会有很多茶渣,并且口感也不一样;如果要一条一条放进去呢,冲罐能容纳的茶叶又不多,很难达到满泡,如果没有足够多的茶叶,冲出来的茶的味道就不够浓。最重要的是,冲到最后需要换茶的时候,茶叶会变成一团,需要用手一点点的往外抠出来。这是冲罐渐渐失宠而盖欧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但是盖欧没办法像冲罐在开水之后再在外面进行“淋罐”加热,所以盖欧冲出来的茶的色香味比冲罐冲出的来的茶比较差一点。为了调节这种矛盾,精明的陶艺师傅就设计出一种罐口比较大的紫砂壶,有的甚至在罐内加上一个截筒的设计,使得茶叶与茶分割开,也方便了茶叶的更换。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紫砂器皿的风行,冲罐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而且饮茶者在亲身品味过冲罐冲出来的茶之后,承认了冲罐冲茶比盖欧冲茶多了写意趣。除了能使茶味越发的芳沁,冲罐本身使用越久越发的光泽的特点也很吸引人。正因为冲罐又实用又可以收藏等多方面的价值,虽然加茶叶和倒茶叶比较麻烦,但是喝茶的人依然享受其中。烹法烹茶之前,要先把水煮开。如果用新型的煮水器皿,就可以省去之前的点火、扇炉等步骤,只需要加水通电即可。等到水开之时,就要把一整套茶具陈列、就位,用热水烫一遍,然后加入茶叶。那么如何加入茶叶,这也是有讲究的。要从锡罐中取出茶叶置于洁白的素绵纸上,双手捏紧素纸边缘,在炭炉上上下左右摇动烘烤,味道茶香后离火,左手托纸,右手将茶叶翻动,再行烘烤,等到香清味正的时候,放在茶几上稍微晾一会儿。这个时候,水刚开始沸腾,拿起水壶烫茶杯、茶罐子使其预热也是洗杯子。然后将水壶继续放回炉子上,继续加热,这个时候就要把茶叶放进去,然后等到水沸腾之后,就可以开始冲茶了。冲茶的工夫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冲出来的茶的质量,,例如在斟茶的时候是否顺畅、倒出来的茶的量是否刚好等等。有一些用冲罐冲茶的人,才冲一两次,茶叶遇水膨胀,把茶盖子顶开,或者倒出来的茶里面充满了茶渣子,或者在壶嘴处插入一只牙签,不然倒不出来茶……其实这都是因为茶叶放的不妥当的缘故。《潮州茶经》里面所言,丛茶罐中拿出的茶叶也不是直接就放到茶壶里的,需要分辨其中粗细,将最粗的册茶叶放在壶低,然后细末的放在中间,另外再加一些比较粗的茶叶,放在上边。放入的茶叶的量也是有讲究的,要看你喝的是什么茶,一般来说螺头,茶叶之间间隙比较小,所以在下茶叶的时候五六分即可;凤凰水仙系列的茶叶条索强直,茶叶就要加入到与罐面持平的位置。当然还要看茶叶中的碎茶的比例,碎茶叶越多,加入的茶叶就越少,反之则相反。总之,茶叶的量的控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与经验的,冲茶次数多了,也就能得心应手了。加完了茶叶,就要正式的冲茶了,分为四个步骤:冲、刮沫、洗茶、淋罐、烫杯。冲点,也就是去沸腾过的水,解开盖子,沿壶口冲入沸水,叫做冲点。冲点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直接从直接从壶心开始冲,这样子的冲茶方式会破坏了茶叶本省的结构,并且这样的冲茶方式冲不出好看的“茶山”。冲点的时候也需要你不能断断续续,也不能急急匆匆的,要一气呵成。刮沫的时候,要冲满水但不溢出来,加入热水时会有白色额泡沫浮出来,用拇指、食指捏住壶盖,沿着一个方向将白色的泡沫刮走,然后将茶盖按住。洗茶,就是继刚才的步骤,马上将茶水倒出来,这是把茶叶中的一些杂志洗去,倒出来的茶水要不可喝。淋罐,然后再注入新的沸水,盖上壶盖,复以热水淋壶,以清除黏附在壶面的茶沫。壶外加热,内外夹攻,以保证壶中有足够的温度。烫杯,淋罐后,将水壶中剩余的水淋在杯子上。继而在加水放上炉子上煮第二壶水。再回到茶几前“滚杯”:用食指、中指、拇指捏住茶杯口和底沿,使杯子侧立侵入另一个装满水的茶杯,轻巧、迅速的转动,一定要面面俱到,里外均匀的洗到加热到。每个茶杯都要如此处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起香。用欧盖沏茶是,和上面的方式大体相同。但欧盖不适宜淋罐,所以刮沫以后,一般是迅速将欧盖中茶水倒掉,然后再次冲点。这样做也可以起到“洗茶”和预热的作用。潮汕工夫茶茶道茶道的含义说起茶道,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像知东瀛而不知有中国。但是茶道这个词汇,最早出现的的时候是在唐代的文献中。毕卓偷酒是不够的,甚至陶渊明也不需要。茶可以使您恢复睡眠,头脑清醒,摆脱麻烦,并用茶代替葡萄酒。领域。另外,根据唐代《风史简鉴集》,《路遇》中的茶说,茶的功效和煎茶焙茶的方法,使茶具二十四样,以一般方式存放”,与昌伯雄有关的人们,由于洪健的理论(陆羽的话),已对其进行了广泛的修饰,因此茶道很受欢迎。另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所载,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家藏一副”。此诗,提出了“茶道”的含义。在诗人看来,茶与酒是没有可比性的,茶的地位比酒高,乃清高之物。茶可以让人清醒,以茶代酒,能让你更加清醒的去欣赏这爽朗的天地(“全尔真”),像丹丘子一样地入圆融、率真的精神境界。可以看出,尽管焦兰和冯艳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但含义却有所不同。冯氏着重于煎茶,烤茶等方法,是艺术茶的艺术。皎然致力于在艺术茶过程中贯彻精神。我们称前者为“茶艺”,后者为“茶道”,茶艺加茶道就是茶文化,是“茶道”的广义。茶艺,是茶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形式。茶道,是茶文化精神本质,是我们要用灵魂去感受的东西。如果没有艺术,那么茶艺就没有光彩。艺术与道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艺中有道,这其实就是我们需要去探究的茶道。茶文化其外在表现形式,其实就体现为茶的艺术。然而茶道,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的东西。有艺术却没有茶道,茶艺就丧失了其身材;有道却没有艺,茶道就只是一个空洞的理论罢了。唯有艺术与茶道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是我们真正的去寻觅的茶道。工夫茶道的核心“和与敬”精神“和、敬”是茶德,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来宾尊敬茶,用茶展示礼物,增进友谊,彼此相爱和相爱的茶美德是其基础。但是,这种“和谐与尊重”感只能在普通的茶饮方法中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很难融入茶艺本身。正如冯克宾在明代的《养茶笔记》中所说:“茶壶,窑是上等的,小是最贵的。每个顾客都有一个,使它变得有趣是他自己的判断力。”杯子和碗也一样。一人一酒,分别饮酒,但从体现“和谐与尊重”的精神出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陈继儒《岩栖事》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潮汕地区也有言语曰:“茶三酒四‘踢桃’(借音,意谓游玩)二。这是因为喝酒的时候往往要行酒令、要赋诗,每个人一句,四个人就刚好一手绝句;出去玩的时候人要是太多就很难统一意见,所以两个人是最佳选择,又不会难以统一意见。但是,饮茶的时候却是三个人才适合:因为茶不耐冲,三四轮后,茶的味道就会越来越淡,人如果太多,后面喝茶的人只能喝比较淡的茶,有失待客之道。但是人太少了,每次都轮到喝茶,又会觉得有些孤独。但是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代表喝工夫茶只能三个人。工夫茶的规格可以是一个杯,也可以到四杯子。要看具体的人数而定,一般情况下是3个人用2个杯子,用的杯子要比在场的人少一个,因为这样去冲茶,就不会有每一轮大家都喝到了。所以在冲完第一泡茶之后,作为小的一辈要拿茶给长辈吃、主人要让着客人喝茶,这也是因为茶杯而形成的不成文规定。这也体现了互相谦让的美德,所以你在潮汕喝茶一定会听到大家互相谦让喝茶的声音,很是和气,在喝茶中很自然的就体现了“和与敬”的精神。“和与乐”的使者喝茶,是在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有可以给人各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总而言之就是一个“趣”字。《旧唐书・陆贽传》:“刺史张镒有时名……造费钱百万,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可以得知,从古至今,“受茶”其实在某种层面代表了你的品行是达到一种境界的,类似于我们所说的“清茶一杯”的本质就是“清趣”。明朝时期人们对于喝茶时候的环境要求更加有追求了,例如,《芥茶笺》中提出了“十三宜”,此外还有“七禁忌”,无论是简单的设定还是复杂的,种种规定都说明了,历代士大夫将喝茶看作是一件极其高雅的事情,饮茶时必须要有幽雅的环境,可以将之称为“雅趣”。喝功夫茶需要氛围,但是不等同于只能在精致的环境中喝茶,无论你身处什么环境,你都可以看到带着功夫茶茶具在喝茶的人们,甚至在潮汕地区的游神过程中,即使四周鞭炮轰鸣,鼓乐笙箫,人们依旧可以抽空喝上工作人员烹煮的几杯香茗。潮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制作精巧的金漆木雕“茶挑”,就是印证当年这种奇特情景的实物见证,享用工夫茶,已经是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夫茶作为饮茶艺术的代表之一,可以登大雅之堂,又可以生存与大众的民俗之中。雅俗共存,这是他的让人为之沉迷的魅力所在。你可以在品茶中寻求到乐趣,也可以得到愉悦的心情。总而言之,“和、敬”如果作为工夫茶的整体的精神,那么“精”就能算得上是工夫茶的本色;而“乐”就是工夫茶的灵魂。工夫茶在潮汕人生活中的地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茶有着密切联系。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人喝茶不分场地,在家喝茶,开会也喝茶,就连打架的时候都要喝茶讲理。也不分时间,早饭前可以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一杯茶就足矣。可以看出茶与人的生活的联系很是密切,所以在各种礼仪风俗中,经常看到茶的身影。茶与婚俗婚烟是人生之大事,婚娶过程十分繁复。结婚前,须由男方家庭下定亲聘礼,其礼品中便有茶。清人阮生《茶余客话》卷十九引宋人《品茶录》云:“种茶树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可见,至迟从宋代开始,这一风俗便已形成。由陈天资于万历年(1574年)修成之《东里志・婚礼》引陈白沙语云:“婚礼一十有五……十四曰:三等之下,聘酒一坛、鹅一只、布二匹,茶一盒。”可以得出明代在潮州,就已经有婚聘用茶的习俗,而且这一习俗,还一直沿用到现在,南方定亲礼品除糕点、莲子、百合(意为“百年好合”)外,必备茶叶一包,称为“下茶”。女方收茶礼,叫“食茶”。由此风俗延伸出来,男女双方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而准备确定之前,男方需要接受女方父母的考察,客落座后,女方可以用各种饮料待客,唯独不能用茶,其含义为:女方父母还没定男方为未来的女婿。但是,在确认了这是未来的女婿之后,男方须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送礼,必须包含茶,俗称“女婿茶”。客来敬茶在潮汕地区,客来奉茶,其实也有很多不成文的讲究。有客人来,无论是远方的亲友还是近在咫尺的令居,不管他刚才是否在其他地方喝过茶或喝不喝的惯工夫茶,主人都会赶紧泡茶。而有些店家,无论认识与否,只要更好在喝茶,就会盛邀客人喝茶。细心者还会说明这是第几冲的茶,例如“头过”(第一冲)。如果恰好碰到主人公在喝茶,茶比较淡了,但还能喝的情况,主人也不会毫不吝啬的重新开一泡新的茶去请客人,不可让客人“食茶尾”、喝“无色茶”。不然会让客人一种不愿换新茶接待是否是在赶他们走的意思这种想法。“浅茶满酒”,是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茶酒谚。刚冲出来的茶特别容易烫手,所以在倒茶时不能太满,七八分杯就好。偶尔冲的比较满的时候,我们要自己拿着杯子往自己的方向倒掉些许,方可进行品茶。切莫将茶杯向着主人方倾茶,那样会有讥笑主人的嫌疑,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茶与祭祀在潮汕地区,只要属于祭拜活动都会有茶的身影出现;无论是祭拜祖宗先人,不论是家族祭祀还是家里祭祀都得敬茶;清明扫墓都会有祭拜者祭拜茶叶或者冲茶祭拜;每月初一、十五每家每户都要祭拜“地主爷”、年底“拜天公”,甚至寺庙院堂的神像前都要供茶。旧时潮汕城乡多有公用水井,除夕须封井,至正月初三举行开井仪式,祭拜了所谓的“井公井婆”之后,还需倒入三杯清茶,用来保平安。宴席行茶北宋张夔“燕阑欢话伯呼酪奴”的诗句,已透露出其时潮人宴会中须行茶的信息。南宋大诗人,时任广东提举常平茶盐的杨万里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腊月,曾在潮州居留二十多天期间他写过一首诗《食车螯》,最后面的两句是:老子宿醒无解处,半杯羹后半杯茶。可见,席间或席后行茶的习俗,在南宋潮州依旧流行。如今,宴席行茶已成为潮州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在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