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广西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广西河池市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测试(二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想吃枣王荀“瞧,那就是我的老家。”下了公共汽车,车欣指着公路对面的村庄,笑嘻嘻地对男友华杰说,“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华杰顺着车欣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是一个不大的村庄,农户的瓦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①田间地头那一棵棵形状各异的果树上,鲜红的、橙黄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村旁的小河边,几头黄牛正在悠闲地吃着青草。“这里山清水秀,好美啊!”华杰被眼前的田园风光吸引,禁不住啧啧赞叹。车欣的爸妈在城里上班,每天早出晚归,无暇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一岁半,车欣就被爸妈送到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照料,直到四岁才接回城里上幼儿园。车欣对爷爷奶奶特别有感情,逢年过节总要回老家,爱荡爷爷专门用木头给她搭建的秋千,爱吃奶奶摊的韭菜鸡蛋煎饼,爱睡老家的土炕。每每想到这些,车欣的心里顿时升腾出一种丝丝缕缕的暖意。华杰与车欣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考入省城一家事业单位,彼此心心相印。车欣的爸妈对华杰很满意,吩咐女儿带着男友回农村老家,让爷爷奶奶看看。车欣牵着华杰的手,沿着一米多宽的水泥路,说说笑笑向村里走去。跨过小河上那座高大的石拱桥,车欣看到道路两旁的②庄稼地露出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一对喜鹊喳喳叫着从头顶飞过,想着很快就能见到疼她爱她的爷爷奶奶,心情格外爽。

“欣欣——”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车欣看到年过七旬的爷爷,佝偻着腰,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向她招手。“爷爷——”车欣高兴地叫着,像只快乐的小鸟飞到爷爷面前,左顾右盼,“奶奶呢?”“听说你们要来,你奶奶可高兴了,忙着做饭,让我在这儿等候。”“爷爷,好。”华杰向老人鞠躬致意。“好好好。”爷爷干瘪而多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走,咱回家吃饭。”这是一个农家小院,四间上房,两间下厦。院子清扫得干干净净,几只小鸡跑来跑去觅食。车欣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看到哪儿都感到亲切。“奶奶——”车欣快步向厨房走去。“哎——”奶奶腰间系着围裙,笑眯眯迎了出来,“快进来歇一会儿,咱就吃饭。”车欣、华杰围坐在餐桌旁。奶奶忙着炒菜,爷爷把炒好的菜,一盘一盘端放到餐桌上,有香菇炖牛肉、红烧肉、土豆丝、麻辣豆腐,还摊有车欣喜欢吃的韭菜鸡蛋煎饼。“还是奶奶做的饭菜好吃。”车欣喝着小米粥,吃着煎饼,品着红烧肉,连连称赞。“好吃就常回来,奶奶给你做。”第二天早饭后,车欣想带华杰四处走走。临行前,车欣问爷爷:“爷爷,您想吃点儿啥?”“我想吃枣。”爷爷思忖片刻。“就你嘴馋。”奶奶嗔怪道。车欣和华杰来到村中的百姓超市,买了一包新疆大枣,跑回去送给爷爷。爷爷看看新疆大枣,摇了摇头:“欣欣,眼下是农历十月,山上沟沟岔岔啥果实都熟了,不用花钱去买。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枣。”小时候,车欣跟着爷爷到山上放牛,吃过爷爷亲手给她摘的酸枣。想到这里,她牵着华杰的手来到房后的山坡上,沿着羊肠小道向上攀登。③前方不远处的山崖下,生长着几棵酸枣树,托刺发达,叶小而密,紫褐色的酸枣点缀在枝叶间,格外养眼。

“华杰,那就是酸枣。”车欣惊喜地叫起来。华杰跑上前去,伸手抓住一棵酸枣树枝,小心翼翼地摘下几个酸枣递给车欣。车欣把果面光滑的酸枣塞到嘴里,尝了一口,味道酸甜,心想爷爷肯定爱吃。谁知,当车欣把刚摘的酸枣放到爷爷面前时,爷爷瞅了一眼,又摇了摇头,说:“不是这个枣。”那会是啥枣呀?车欣为难了。奶奶看不下去了,给孙女支招:“南山公园边有几棵软枣树,你去看看。”车欣不敢怠慢,与华杰跨越村旁的石拱大桥,蹬上三百多个台阶,气喘吁吁地来到南山公园。“我没见过软枣树。”车欣面露难色。“我见过。”华杰不厌其烦地介绍,“软枣即君迁子,柿科落叶乔木,树冠近球形,树皮灰黑色,树叶长椭圆形,果近球形,初熟时为淡黄色,后则变为蓝黑色。成熟的果实可供食用。”车欣眼前一亮,觉得园边那两棵树应该就是软枣树。华杰定睛一看,点头称是,站上长石凳,折下几枝硕果累累的软枣。爷爷瞅了一眼车欣拿回来的软枣,还是摇头:“不是这个枣。”“死老头子,你想吃啥枣就明说,别瞎折腾了。”奶奶气冲冲地吼道。“我想吃拐枣。”爷爷终于说了出来。“张家庄有拐枣,离咱这儿二十多里地,太远了。”奶奶不想让孙女跑那么远的山路。“我不管,反正我要吃。”爷爷固执己见,听不进奶奶的话。“死老头子,越老脾气越倔。”奶奶转身心疼地对车欣说,“天晚了,要去,明早去。”天刚麻麻亮,车欣、华杰提着奶奶准备好的干粮,背着水壶,走过一片苍翠茂密的竹林,急急忙忙行进在东沟蜿蜒狭窄的小道上,回来时太阳已经偏西。华杰搀扶着车欣,一瘸一拐地进了院子,脸上豆大的汗珠往下淌,裤腿沾满了尘土。爷爷捋捋胡子,津津有味地吃着浆甜甘涩的拐枣,终于咧开嘴乐了。“这下满意了吧?”奶奶剜了爷爷一眼,没好气地说。

“你呀,真是个傻瓜。”爷爷眼里闪着狡黠的光,笑得更开心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五段交代了车欣和华杰回老家的原因,华杰得到了车欣父母的认可,但是车欣父母还想要车欣爷爷来决定。B.车欣猜测爷爷的心意,想到爷爷带着自己摘过酸枣,便认为爷爷想吃酸枣了,就带着华杰,历经重重困难为爷爷摘酸枣。C.车欣和华杰为爷爷找枣,奶奶对爷爷的做法不满,两件事交织着进行,构成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共同表现了爱的主题。D.“你呀,真是个傻瓜”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这句话使读者对爷爷的形象有了重新认识,爷爷的做法有他的合理之处。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在第四段交代了车欣被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的事情,表现了他们深厚的情感,为车欣克服困难找枣作铺垫。B.爷爷和奶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倔强、固执,一个体贴他人;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使小说增添了可读性和趣味性。C.小说从动作、神态、衣着等方面描绘了华杰和车欣摘拐枣后进家门的狼狈状态,这种写法从侧面表现二人摘拐枣的艰难。D.小说结尾在爷爷的笑声中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的艺术手法和绘画中的留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8.小说多次描写景物,请结合文中画横线①②③处的景物描写,探究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9.小说中“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枣”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6.D(A项,“但是车欣父母还想要车欣爷爷来决定”属无中生有。B项,“历经重重困难为爷爷摘酸枣”夸大小说内容,“想到这里,她牵着华杰的手来到房后的山坡上,沿着羊肠小道向上攀登”“华杰跑上前去,伸手抓住一棵酸枣树枝,小心翼翼地摘下几个酸枣递给车欣”,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C项,“构成了全文的主要内容”错误,全文的主要内容是“车欣和华杰为爷爷找枣”,“奶奶对爷爷做法的不满”并不是主要内容,文章主题主要靠“车欣和华杰为爷爷找枣”一事表达。)7.B(爷爷和奶奶的形象并未形成鲜明对比。从全文看,作者并未着意刻画爷爷是一个倔强、固执的人;爷爷坚持让车欣找枣,是为了考验车欣的男朋友对车欣的情意。)8.(1)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第①处景物描写展示了优美、闲适、质朴的田园风光,起到了交代自然环境的作用。(2)营造氛围。第①处景物描写就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3)烘托人物心情。第②处景物描写展示了充满生机、热闹、喜庆的画面,烘托了车欣愉快的心情。(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第③处景物描写展现了丰收的酸枣,车欣摘酸枣回家但又遭到爷爷拒绝的情节发生了,故事又取得进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9.①“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枣”是情感的纽带,是解读主题的途径,它承载着爷爷对车欣的关怀,爷爷不断要求车欣找枣,是想考验华杰对车欣的情意。②“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枣”承载着车欣和华杰对爷爷的孝心、华杰对车欣的真情。③“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枣”富有悬念,“爷爷到底想吃什么枣”使小说情节曲折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枣”呼应标题,是全文的线索,车欣的行踪围绕爷爷吃枣展开,这条线索使全文内容紧凑,结构严谨。(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广西部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东南亚餐厅的歌手朱宏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①谁在认真听呢?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②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什么是惊艳?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③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汇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南亚风格的餐厅、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惹人注目,这引发了“我”对歌手的关注。B.“我”只是觉得东南亚餐厅的饭菜可口,才忍受了驻唱歌手跑调的弹唱,但经过5年时间,“我”已渐渐习惯了。C.小说讲述舅舅的往事,既有第一人称自叙,又有第三人称转叙,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D.小说把目光聚焦于舅舅这个小人物,叙述了他的追求和现状,引发读者对以舅舅为代表的普通人梦想和尊严的思考。7.对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谁在认真听呢?”这句话说明在喧哗热闹的餐厅里,歌手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他的演唱水平本就不受人重视。B.第②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上是调侃歌手总是唱不准调。C.第③句“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这句话说明西西不希望朋友们把他跟舅舅作比较,因为自己是专业歌手。D.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这句话说明舅舅现在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8.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写出了人物复杂的心情,请结合文本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以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现在·回忆·理想;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尊严。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A7.B8.①西西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舅舅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卖笑钱”,为过去的经历感到心酸。②舅舅发现外甥对音乐有兴趣、有天赋,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沿路卖唱,挣钱给西西请专业老师,培养他成才,西西对舅舅的付出有很深的感激之情。9.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首先记叙了舅舅一直在东南亚餐厅唱着跑调歌曲的生活现状。②这其实是对于过去生活的折射。③怎样联系回忆和现在?促使读者思考相关人物的人生理想。舅舅因无法实现个人理想,哪怕失去尊严地讨生活也要培养外甥,最终舅甥俩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的主题是人的尊严。②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为了让对音乐感兴趣、有天赋的外甥成才,舅舅在工作之余,背着吉他沿路卖唱,挣回“失去尊严的搞笑钱”,让外甥得到了专业的训练。③如今,舅甥两人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找回了尊严。引发了读者对个人尊严的辩证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东南亚风格的餐厅、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都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惹人注目,这引发了‘我’对歌手的关注”错。“我”对歌手的关注是因为他的音色不好“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还跑调“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且“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A.“他的演唱水平本就不受人重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强调餐厅的喧闹,容易使人忽视歌手的演唱。C.“因为自己是专业歌手”错,因为舅舅是长辈,是当天聚会的主角,也是西西尊敬的人,所以西西不愿意抢走舅舅的风头。D.“舅舅现在通过这种方式找回曾经失去的尊严”错,餐厅属于西西和舅舅,他们已经没有了经济的负担,演唱主要是兴趣。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①西西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舅舅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卖笑钱”,为过去的经历感到心酸。他体会到舅舅曾经的不易,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而难过地说不下去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②“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舅舅发现外甥对音乐有兴趣、有天赋,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挣钱给西西请专业老师,培养西西成才,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西西对舅舅的付出有很深的感激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示例:①本文“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首先记叙了舅舅一直在东南亚餐厅唱着跑调歌曲的生活现状。“我”对歌手老卢的关注是因为他的音色不好“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还跑调,“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小说把目光聚焦于舅舅这个小人物,叙述了他的追求和现状。②一个是歌手老卢,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西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这其实是对于过去生活的折射。③“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汇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文章将回忆和现在联系起来,促使读者思考相关人物的人生理想。舅舅因无法实现个人理想,哪怕失去尊严地讨生活也要培养外甥,最终舅甥俩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这样既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也体现了外甥的感恩之情。乙组示例:①文章由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到舅甥两人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找回了尊严。文章是围绕“人的尊严”这一主题展开的。②“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家庭经济困难,为了让对音乐感兴趣、有天赋的外甥成才,舅舅在工作之余,背着吉他沿路卖唱,挣回“失去尊严的搞笑钱”,让外甥得到了专业的训练。舅舅不顾个人尊严,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③如今,“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了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舅甥两人通过努力,实现了理想,找回了尊严。引发了读者对个人尊严的辩证思考。广西桂林市2024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会记住许多事刘亮程如果我们忘了在这地方生活了多少年,只要锯开一棵树,院墙角上或房后面那几棵都行,数数上面的圈就大致清楚了。树会记住许多事。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譬如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人本身又会遗忘许多人和事。当人真的遗忘了那些人和事,人能去问谁呢。问风。风从不记得那年秋天顺风走远的那个人。也不会在意它刮到天上飘远的一块红头巾,最后落到哪里。风在哪停住哪就会落下一堆东西。我们丢掉找不见的东西,大都让风挪移了位置。有些多年后被另一场相反的风刮回来,面目全非躺在墙根,像做了一场梦。有些在昏天暗地的大风中飘过村子,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到村里。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前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我们走了又回来,担心墙会倒塌,房顶被风掀翻卷走,人和牲畜四散迷失,我们把家安在大树底下,房前屋后栽许多树让它快快长大。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走出了各种声音。在人的一辈子里,能看见一场风刮到头,停住。像一辆奔跑的马车,甩掉轮子,车体散架,货物坠落一地,最后马扑倒在尘土里,伸长脖子喘几口粗气,然后死去。谁也看不见马车夫在哪里。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哥,你到地下去找,我向天上找。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也不知树根在地下找到什么。我们天天往树上看,似乎看见那些忙碌的枝枝叶叶没找见什么。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父亲,你到土里去找,我们在地上找。我们家要是一棵树,先父下葬时我就可以说这句话了。我们也会像一棵树一样,伸出所有的枝枝叶叶去找,伸到空中一把一把抓那些多得没人要的阳光和雨,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还有鸟叫和虫鸣,抓回来再一把一把扔掉。不是我要找的,不是的。我们找到天空就喊你,父亲。找到一滴水一束阳光就叫你,父亲。我们要找什么。多少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真正要找的,再也找不回来的,是此时此刻的全部生活。它消失了,又正在被遗忘。那根躺在墙根的干木头是否已将它昔年的繁枝茂叶全部遗忘。我走了,我会记起一生中更加细微的生活情景,我会找到早年落到地上没看见的一根针,记起早年贪玩没留意的半句话、一个眼神。当我回过头去,我对生存便有了更加细微的热爱与耐心。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我八岁那年,母亲随手挂在树枝上的一个筐,已经随树长得够不着。我十一岁那年秋天,父亲从地里捡回一捆麦子,放在地上怕鸡叼吃,就顺手夹在树杈上,这个树杈也已将那捆麦子举过房顶,举到了半空中。这期间我们似乎远离了生活,再没顾上拿下那个筐,取下那捆麦子。它一年一年缓缓升向天空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没看见。现在那捆原本金黄的麦子已经发灰,麦穗早被鸟啄空。那个筐里或许盛着半筐干红辣皮、几个苞谷棒子,筐沿满是斑白鸟粪,估计里面早已空空的了。我们竟然有过这样富裕漫长的年月,让一棵树举着沉甸甸的一捆麦子和半筐干红辣皮,一直举过房顶,举到半空喂鸟吃。“我们早就富裕得把好东西往天上扔了。”许多年后的一个早春。午后,树还没长出叶子。我们一家人坐在树下喝芭谷糊糊。白面在一个月前就吃完了。芭谷面也余下不多,下午饭只能喝点糊糊。喝完了碗还端着,要愣愣地坐好一会儿,似乎饭没吃完,还应该再吃点什么,却什么都没有了。一家人像在想着什么,又像啥都不想,脑子空空地呆坐着。大哥仰着头,说了一句话。我们全仰起头,这才看见夹在树杈上的一捆麦子和挂在树枝上的那个筐。如果树也忘了那些事,它便早早地变成了一根干木头。“回来吧,别找了,啥都没有。”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枝杈也站不了多久。人不会让一棵死树长时间站在那里。它早站累了,把它放倒,可它已经躺不平,身躯弯扭得只适合立在空气中。我们怕它滚动,一头垫半截土块,中间也用土块堰住。等过段时间,消闲了再把树根挖出来,和躯干放在一起,如果它们有话要说,日子长着呢。一根木头随便往哪一扔就是几十年光景。这期间我们会看见木头张开许多口子,离近了能听见木头开口的声音。木头开一次口,说一句话。等到全身开满口子,木头就没话可说了。我们过去踢一脚,敲两下,声音空空的。根也好,干也罢,里面都没啥东西了。即便无话可说,也得面对面呆着。一个榆木疙瘩,一截歪扭树干,除非修整院子时会动一动,也许还会绕过去。谁会管它呢。在它身下是厚厚的这个秋天、很多个秋天的叶子。在它旁边是我们一家人、牲畜。或许已经是另一户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忘却很多事情,这与树“会记住”形成鲜明对比。B.文中多次描写挂在树上的筐,写出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怀念,流露出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伤感,温情中夹杂着淡淡的苦涩。C.“树是一场朝天刮的风。刮得慢极了。能看见那些枝叶挨挨挤挤向天上涌,都踏出了路”形象地写出了一棵树从生长到生命逐渐丰盈的过程。D.“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跳跃性的句子看似含蓄优美,实则关联性弱。7.下列对文本中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语言通俗质朴,不少地方使用了口语,乡土气息浓郁。如“苞谷棒子”“苞谷糊糊”等生活化的语言使人很有亲切感。B.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捉那些闲得打盹的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往日时光的悠闲美好。C.文中多次写到“找”,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平凡中蕴含着温馨,回应“我”要“找”的是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D.本文赋予各种事物以生命,树的“记住”归根结底是人的“记住”,文章通过树传达出对生活、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形散神聚。8.刘亮程的散文中多次写到“路”和“树”,比如,他在《一条土路》中写道:“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其余的路只通向自己。”“人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生命像根没咋用便短得抓不住的铅笔。这些总能走到头的路,让人的一辈子变得多么狭促而具体。”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路”和“树”的理解。9.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结尾说:“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答案】6.D7.C8.①“路”的延伸代表出走的人性,“树”的守恒代表人性的坚守与回归。②刘亮程散文中的“路”是生命轨迹中的一种意念,一种选择,“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理性驱使着人们走出去,去探索,去实现。“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指现实的路会因现实的功利性而变得狭隘与崎岖。③“树”是人性的坚守与回归。“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也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9.①冯至的这段文字与刘亮程的文章对村庄的感情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对村庄的敬意与感激。②村庄及村庄的风物给了我们生命许多滋养,我们也要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些消逝了的村庄。③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例如村庄或村庄的风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人们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你那里。D.“实则关联性弱”错误,“风刮到头是一场风的空”“树在天地间丢了东西”“找到了它就会喊,把走远的树根喊回来”等句子不仅展现出作者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也展现出作者对生活在这个村庄中一切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敬重。这些看起来跳跃的句子是作者心路历程的体现,其关联度紧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回应……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错误,描写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的情景,回应“我”要“找”的是浓厚的无法割舍的亲情。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根据“路,会丢掉人的脚印,会分岔,把人引向歧途”可知,“路”的延伸代表出走的人性。结合“每个村庄都用一条土路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可知,路让村庄与外界相连,驱使着人们走出村庄,去探索,去实现。然而这种联系是“坑坑洼洼的单线联系”,说明现实的路会因现实的功利性而变得狭隘与崎岖。可见,刘亮程散文中的“路”是生命轨迹中的一种意念,一种选择。根据“树会记住许多事。其他东西也记事,却不可靠”“树从不胡乱走动。几十年、上百年的那棵榆树,还在老地方站着”可知,“树”的守恒代表人性的坚守与回归。根据“树的根和干朝相反方向走了,它们分手的地方坐着我们一家人。父亲背靠树干,母亲坐在小板凳上,儿女们蹲在地上或木头上。刚吃过饭,还要喝一碗水。水喝完还要再坐一阵。院门半开着,看见路上过来过去几个人、几头牛”可知,“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性中细腻、平和、宁静等美好品质的发掘与渴求;根据“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叶子全走光了,枝杈便枯站在那里,像一截没人走的路”可知,也是对动荡、喧嚣、浮躁、功利等世俗观念的对抗与抵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刘亮程面对见证过人世沧海桑田的参天古树,充满着莫名的敬畏,他通过描写村庄中的树,回忆往昔生活那些难忘的记忆,表达一种温暖永恒的精神追求。冯至说“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可见,二人对村庄的感情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对村庄的敬意与感激。具体来看,可以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一家人坐在树下吃饭,虽平凡质朴却温馨美好,树带给我们往昔生活那些难忘的记忆,“如果我忘了些什么,匆忙中疏忽了曾经落在头顶的一滴雨、掠过耳畔的一缕风,院子里那棵老榆树就会提醒我。有一棵大榆树靠在背上(就像父亲那时靠着它一样),天地间还有哪些事情想不清楚呢”,由此可见,“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是说村庄及村庄的风物给了我们生命许多滋养,我们也要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些消逝了的村庄。结合“树根在地下喊那些枝和叶子。它们听见了,就往回走。先是叶子,一年一年地往回赶”理解“在风雨如晦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可知,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例如村庄或村庄的风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人们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广西南宁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征沙汀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童子的破更锣早已响过了。夜在深沉下去。倘是往常,除开瘾哥们和偷儿们,全城的人都已睡觉了,为了节省灯油,以及支持次一日平凡生活的精力的储蓄。然而今晚也并没有例外。所不同的,是他们大都睡不落觉,全都醒着。便是袁开泽也都这样,因为这些人的睡眠经常说来就来,真和做戏一般容易。他们大都在关心着明天的出征。按照各人不同的处境,有的担心着那些将出发的亲友,有的沉浸在由此而来的战争恐怖里,爱钱如命的人则都叹息着,因为保长日间吩咐下来,谁不燃放花炮欢送,谁便是汉奸了。壮丁们自己的兴奋更不必讲。此外老兵王汤元也异样地兴奋着;这汉子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而这正是一个中国男儿的羞耻。①他不安地辗转着,每翻一次身便要轻击一下床铺。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他,一个老兵,一个有着一长串冒险经历的壮年。十五岁时,他便从父亲的烧腊摊边偷跑了。那引诱他的是一个防军头目,有着孩子脾气,常领了年青人在操场边学筋斗,讲述孙悟空反天宫的故事。他的逃跑多半是为了这些愉快,但不到一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把号筒一攒,扛起枪来了。他忽然发觉放枪比吹号痛快。他常为五块钱当敢死队,一气冲锋上龙泉驿的山顶。虽然多少次奖金并不兑现,兑现倒是打击和伤害。一九二一年的淮州大战,几乎弄得他半死。但他也并不永远老实,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他慢慢知道了怎样保护自己,不再当敢死队,却常在枪声里藏在坟凸后打纸牌,利用伤兵掩护自己退却。因为督战官的机关枪是不好向着伤兵放的。一九三四年发生过兵变的事。他便是叛兵中的一个,但他既没有拖上龙背当土匪,也没有投奔去,在迟疑了一阵之后,却把串带一紧,溜回来了。和目前的季节一样,他到家的时候正是秋末冬初,鸭子早登市了。于是两三年来,虽然在气闷的时候,他常常神往于那些轰轰烈烈的往事,喜欢打磨枪支和吹谈战争,但他一直替代着父亲的职务。午后顶了掌盘出去,直到响更再又顶了回来。这也许是烧腊本身把他吸引住了。因为烤鸭也近似一种艺术,在经过多少繁难手续之后,把盐渍好的鸭子取来,逢胸用根短棍撑开,摊在炕灶上,刷上油和红米,于是便成为一种金黄透亮的出色佳品了。那炕灶恰在室外的天井里面,做法很简陋,隔开七八尺远近垒两块土砖,上面是两根木料和一块篾笆,炕内则燃着谷壳。②谷灰还没有灭尽;冒着蒙蒙的轻烟,从月光中望去,好像隆冬夜深时的雾气一样。有慌鸡上的鸣叫,更远些,还听得见狗吠,以及别种加强静夜的声响。叹息了一声,他从床上坐起来了。他伏身向矮柜上摸索火柴,但他老找不着。因为忽然习惯地顾虑到炕里的灰烬,怕再燃起来,随后便又走向窗子边去。等他回上床时,他的头脑忽地冷静了。那些在他脑筋里闪现着的,已经不是战争,而是关于生意的打算。他随即自言自语道:③“好,不要发疯,还是做啥干啥吧!”于是长长地伸个懒腰,缩进被盖去了。他不久便被疲劳拖进浓睡里去。再也想不到壮丁的事,以及好事者的打趣了。那极恶辣的打趣者是田狗熊,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但现在,这通通给睡眠淹没了。次一日,他也没有再记起它;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虽然他惯常爱看热闹,便是狗打架也不放过。然而这是本城多年未有的壮大场面,题目又新鲜,从一个好动的人讲,要像产妇一样蹬在家里是颇不容易的。所以魁星楼的大钟一响,他终于出街了。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这时候,大队的游行已经终结了。从外南的城门边起,直到那街道尽头的广大河沿,欢送的行列停止下来。这里包含着城内外的各色人等,他们排成火巷子,手持纸旗,每隔几人便有一串鞍炮。义勇壮丁昂然地通过着,于是歌声更嘹亮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这古老的边城里,人们都从平凡生活的麻木里醒转来了,便是老年也不再是老年,变年青了。他们尽情地欢呼着,破天荒地欢迎着战争。那个靠着六颗骰子吃饭的王五,那出名的老家伙,忽然在一家铺门边的长凳上出现了,他俯身向一个壮丁嚷道:“小胖子!个老子多杀几个日本人转来呀!”于是列子里雄壮地反响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些壮丁多半是退伍军人,因破产而在市井流荡的青年,庄稼汉和店员。他们得意扬扬地行进着,枪刺在阳光里闪着美丽的反光,这是十分壮丽的,便是一个胆怯的人也可能立刻为它成为一个勇士。可是王汤元却已手脚冰冷了。他,一个老兵,一个经过大串冒险生活的壮汉!田狗熊滑稽地在人丛外拦住他,且打趣道:“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去你的!”王汤元嚷骂着,把头昂开去了。但他忽然瞥见了他的父亲。老人站在市民的行列中,手提鞭炮,显出惊惶悲哀的面色。可是他已经把一切包括在一个简单明确的概念里:“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大步跨向壮丁队里去了。④歌声正在沸腾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选自《沙汀小说集》,原载于1937年12月5日成都《战旗》旬刊创刊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第一至五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点明人们的不同心理,欲扬先抑,设置悬念。B.老兵王汤元十五岁时曾受一个防军头目引诱而偷跑去当了号兵,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扛起枪来。C.王汤元当过敢死队员,冲锋在前,在大战中差点丧命,却从未受奖赏;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D.文中用了不少文字介绍烧腊,解说了烤鸭制作材料、方法、工具等,从中透露出王汤元对烧腊手艺的喜爱。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是对王汤元就寝时的动作细节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他报名出征遭老父阻拦而取消后的自愧自惭。B.句子②描写月光下天井里炕灶中谷灰燃烧冒出的轻烟这一环境,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C.句子③中“不要发疯”意指不要出征,“做啥干啥”意指做烧腊生意,这表明王汤元在出征前的复杂心理。D.句子④以沸腾的歌声作结,照应上文,“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歌词反复出现,揭示了小说主题。8.小说中叙写了田狗熊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同是抗战题材小说,沙汀的《出征》与孙犁的《荷花淀》在选材、结构、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有怎样的不同?请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答案】6.D7.B8.小说叙写田狗熊其人的打趣言行和对王汤元的劝阻,以及王汤元的回应。这样写,更加充分、具体地揭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9.①选材:《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选取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以老兵王汤元为主人公,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渲染安谧沉寂的氛围”“欲扬先抑”错,从开头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内容来看,这氛围并非“安谧沉寂”;从开头部分与下文的关联来看,也并非“欲扬先抑”。B.“后来发现放枪比吹号痛快,就打起枪来”这一理解歪曲原文语意,原文是说“因为当时流行一种对号兵不利的谣言”,他才扛起枪来。C.“因此他幡然悔悟,不再参加敢死队”错误,原文是说“反省和风气逐渐把狡诈传给了他”。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烘托了王汤元内心逐渐趋于平静的心境”错,从小说文本的整体语境看,应是烘托王汤元辗转反侧难以人眠的心境。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先看写了田狗熊的什么。文章写田狗熊打趣王汤元,“这个矮而肥壮的老人,一发现他便要做出滑稽相,长声嚷道:‘哼!不晓得给人丢那么多底子做什么啊……’随即又故意做出恰才看见他的神气,正色道:‘怎么,你认真要上前线去么——还是烤你的鸭子好些!’于是接着便是一长串的哗笑”,田狗熊在讽刺王汤元当了逃兵,丢人,并且这次报了名又被父亲拦下来,嘲笑他只能在家里烤鸭子。而王汤元虽然表面上不记得田狗熊的讽刺,但是“但他却避免着参加欢送会”,以前他那么爱看热闹,连狗打架也不放过,这次送壮丁为何不去看热闹了?表明田狗熊的话刺痛了他,他内心想要上前线,可是由于父亲的阻拦和自己当逃兵的经历而犹豫不决;文章第二次写田狗熊对王汤元的嘲讽,当时王汤元被队伍的歌唱、口号以及刺刀上美丽的反光刺激和震撼,下决心要跟着队伍走,这是田狗熊说“息点气好么,息点气好么?”,这次王汤元回骂道“去你的!”,然后“把头昂开去了”,表明他最后下定决心要去当壮丁,为国家拼命了。田狗熊的打趣及阻拦,王汤元的反应,充分、具体地展示出王汤元是否要上前线的激烈的心理斗争过程,烘托王汤元不甘受奴役、参加抗战的坚定决心,使得主人公形象更丰满、真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写作特色能力。①选材:由文中的“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等说法,及王汤元内心斗争要不要再次参加壮丁为国效力等相关内容可知,《出征》选取抗战初期国统区义勇壮丁响应号召出征前线的故事;《荷花淀》则是写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白洋淀地区普通民众的抗日活动,是抗战相持阶段白洋淀地区军民协作抗击日寇的故事。②结构:《出征》的主人公是王汤元,时间是“欢送义勇壮丁出征的前一日”“时候是夜间”,王汤元辗转反侧睡不着,“他自觉他的退缩是不应该的”,而且他有过当兵的经历,只是他“本已向后援会报了名,但因为老父的阻拦,却又自己取消了”,于是内心不断斗争,最后终于为想要报效国家的理想所激励,决心投入壮丁队伍,因此文章以主人公王汤元出征前夜是否上前线抗敌的心理态度变化为线索来叙事;《荷花淀》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妇女们,在去给丈夫送东西时遭遇敌人,无意中参加了一场伏击战,于是她们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小说以水生嫂们的成长为线索来组织情节,依次叙述了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歼敌的过程。③人物塑造:《出征》中的主人公是老兵王汤元,他有着基本的爱国情操和反抗侵略的意识,虽然当壮丁被父亲阻拦,但最后终于战胜自我,决心参加队伍,文中写“他的最后决心,是那些雄壮的歌声和爆竹声帮他打定的”,他觉得应该“替国家都在拼命咧!”,小说主要展现其出征前线、抗击日寇的思想斗争与觉悟过程,表现其不甘受奴役、奋勇抗争的坚定斗志;《荷花淀》主人公是水生嫂,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文中和她一样的是一群青年妇女,她们勤劳纯朴、勇敢自信、积极向上,生动地表现了她们的爱国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4届高三4月新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一个村庄的半径丘脊梁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八十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三十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三千多步?按一步六十五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一千二百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六百米!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一千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菜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⑪我在蒋山只生活了十多年,离开已三十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六百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⑫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6.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做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B.第③段使用了排比、比喻手法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C.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D.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首尾呼应,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B.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思考。C.全文语言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典雅含蓄,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D.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是一个空间概念,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的记忆、精神的影响与情感的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8.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9.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的论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关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