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详解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题专题讲练全套_第1页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题专题讲练全套_第2页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题专题讲练全套_第3页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题专题讲练全套_第4页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 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题专题讲练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考点详解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分析题专题讲练【备考锦囊】角度一:句式特点倒装句长短句特殊句式角度二: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是写作的需要。修辞是重要考点,不仅语用题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鉴赏也会涉及到。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设问、对比、对偶、通感等。先要找准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表达效果。原句: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改句:此时北京下的雨会把槐花打落,满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参考答案: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视觉的美感和气味的愉悦感。③原文运用了叠音词“芬芬芳芳”,更有音韵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表述更为生动形象。修辞构成表达效果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物)当作物来写叫拟物。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使描写对象形象生动具体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反复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鲜明地表达事物。借代借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用部分代表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排比用一连串结构相似、内容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示意思结构紧凑,文意贯通,使内容得到强调;增强气势增强感染力对偶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用典借用历史故事或引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互文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称。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形式。表达委婉含蓄的情感。通感用结构、字数、词性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突破语言的局限,增强表情达意效果。【对点训练】3.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古殿檐头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你认为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改句效果更好。①改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浮夸”“炫耀”修饰“琉璃”和“朱红”,这体现出四百年前地坛华丽辉煌的风貌,更反衬出后面它的荒芜与衰败。②改句使用特殊句式(谓语动词提前)强调了“剥蚀”“淡褪”这些动作以及这些动作发出者——地坛,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强化了一种凋零衰亡的味道,这也映照了作者的遭遇与心境。③改句的四个词的顺序呈递进关系,“剥蚀”和“淡褪”是表面的,外在的,“坍圮”就是一种质的毁灭,而“散落”则是一地残破,零落衰亡了。角度三:词语分析改句多会删去、压缩一些修饰性的词语,对原句的分析可以从这些省去的词语入手,分析词语的内涵以及其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关联词等。不同词语,不同对待,不同分析。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词语分析表达效果动词使描摹景物或是刻画人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淋漓尽致、形神兼备等独特的表达效果。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拟声词可以使描写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名词罗列形成多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短语连用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连用四字短语概括力更强,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原句:或许紫禁城的空间太过浩大,雨点是以慢动作降落的,似从天而降的伞兵。改句:在紫禁城空旷浩大的空间中,雨点慢慢地降落,从天而降。词语效果分析:(1)原文中“或许”是一种主观感受,增添了可能性。(2)原文中的“慢动作”凸显了雨点降落的姿态,与空间的宏大有关。(3)原文运用比喻,将雨点比喻成伞兵,生动形象。【对点训练】4.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起来再蹲下,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改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用词不同:改句“匍匐、跳、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动态美和感染力(1分);原句动词较少,感染力较弱(1分)。②修辞手法不同/句式不同:改句使用排比,三个“不停地……”句子,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整句增强了气势,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1分)。原句没有使用修辞,为散句,缺乏节奏感和气势。(1分)③内容有增删:改句增加“往左边歪”“往右边歪”的动作描写,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更有画面感(1分)。原句没有这一处动作细节描写,没有这种动态美(1分)。角度四:语言风格改句多平淡,原句的语体风格与原文相一致,更合语境。从口头语和书面语、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节奏等方面思考,与上下文体和谐一致。原句:屋檐水从瓦背上淌下来,哗啦啦,哗啦啦。改句:屋檐水哗啦啦地从瓦背上淌下来。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淌下来”上,强调雨下得大;原句的重点落在“哗啦啦”上,强调雨声,更符合原文的逻辑。(内容)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平铺直叙;原句连用两个“哗啦啦”描摹雨声,口语化,通俗活泼,生动形象。(语言风格)③情感不同:改句感情平淡,原句感情饱满,凸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情感)语体风格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和书面语(庄重严谨);谦辞和敬辞。语言特色平实简明、直白晓畅、活泼俏皮、典雅精致、委婉含蓄、深沉蕴藉、诗情画意、幽默诙谐、辛辣犀利等人称使用①第一人称:真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②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③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描写角度观察视角的高低、俯仰、远近,描写顺序的时间先后和空间变换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对点训练】5.搬来山屋,已非一朝一夕,渐渐爱了它的幽静。傍山人家,是颇有情趣的。恍恍惚惚的,屋前屋后有一片啾唧哳哳的闹声,像是竹乐嘈杂,像是姑娘们吵嘴,又像一群活泼泼的孩子在乱唱;兀的不知怎么一来,哪里“支幽”一响,你就醒了。立刻听到了满山满谷的鸟叫。你睁开了眼,不远处窗帘后一明亮,给了你一个透底的清醒。靠左边一点,石工们在叮咚的凿石声中,说着呜呜噜噜的话;稍偏右边,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地撒上了山去。一切带来的是个满心的欢笑啊。那时你还能躺在床上么?跳下床来打开窗子,那窗外笑着的阳光一扑就扑了你个满怀,清冽甘甜的空气一下子就沁入了你的心脾。那阳光洒下一屋的愉快,你自己不是都几乎笑了么?那山上一抹嫩绿的颜色,使你深深地吸一口气,清爽是透到脚底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边传来石工们边凿石边说话的声音,右边传来一匹马上山的声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联系语段说明原因。【参考答案】①从词语运用看,原句中“叮咚的”“呜呜噜噜的”“得得的”“仿佛一路轻地”,这些修饰词语的运用,使描写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出凿石声、说话、马蹄声的特点;②从句式看,原句长短句结合,表情达意更加随性舒缓,符合人物恬然自适的心境;③从语体角度看,原句“靠左边一点”“呜呜噜噜”“稍偏右边”,表述偏口语化,平白如话,更加亲切动人,与上下文“不知怎么”“扑”“透到脚底的”等处语言风格协调一致。角度五:结构安排可以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可以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还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特别是南方的冬天,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之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①句式特点:原句用主动句,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②句子衔接:原句“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相照应,又与下句“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相衔接,承上启下。结构安排①把原句放到整个文段中,从前文、后文的衔接紧密度(承前启后)来审查,原句内容表达更恰当,更合语境。②根据句子的位置,断定其内容表达更合文段结构安排。③从句子的内部结构顺序的逻辑性角度思考。【对点训练】6.唐干花,是一种奇特的野生花种,多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林区。其枝干暗红,网状、蓬生,全身长有短刺,刺长不足方寸,尖如绣针。叶子柳形,周边有锯齿,青绿如翡翠。花绽前,花蕾仰天而冲,外围有毛茸刺包裹,密无缝隙,让敌人无机可乘。花绽后形成玉盘,大如莲花,可盛装数颗珍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花绽前,外围有毛茸刺包裹,花蕾仰天而冲,密无缝隙,让敌人无机可乘。”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参考答案】①原文逻辑顺序更合理,“花蕾”是花的主要部分,“刺”是花的次要部分,先主后次;②原文表意更准确,“密无缝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