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1页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2页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3页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4页
《我爱这土地》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7《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艾青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诗歌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读出重音和节奏。3.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读出重音和节奏。2.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难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展示,齐读: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问: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悲痛;对祖国的热爱师:这是诗人艾青写于1937年12月28日夜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片段。有着“卓越的民族诗人”、“土地的歌者”美誉的艾青,对“土地”的热爱,是他作品中永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他的《我爱这土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由艾青诗歌诗歌导入,创设情境,引出爱国主题诗歌《我爱这土地》,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全面抗战开始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向太阳》《旷野》《火把》《北方》《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国难当头,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诗人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的。3.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跟随情境诵读视频听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和重音,圈点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句。sīyǎxiōnɡyǒnɡlífǔ嘶哑汹涌黎明腐烂(2)自由朗读学生自由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点自己比较有感触的词句。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朗读障碍。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听读课文形成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进行圈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朗诵是体会诗歌感情的重要途经,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并尝试划分诗歌节奏、标出重读字词、初步把握诗歌情感和主题。2.探究方法(1)自主朗读诗歌。(2)根据句意及句法成分,结合语言情感色彩及标点符号划分诗歌节奏、标出重读字词。(3)在朗读中初步体会诗歌情感。思考:诗歌的主题是什么?3.成果展示预设: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读出不屈)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读出沉痛)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读出悲愤)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读出抗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读出希望)——然后/我死了,(读出悲哀)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读出坚定)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读出深思和发问)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出热烈和深沉)主题:表达对土地深沉的爱。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诵,结合内容划分节奏、标注重音,让学生读出节奏感,在朗诵中不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2.过程安排(1)自由朗诵,初步品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抓住关键词语“嘶哑”体会诗歌的感情。(2)联系下文,交流讨论:“鸟”歌唱了什么?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结合作者表达的感情,小组讨论,用某个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4)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全班一起总结。(5)情境跟读,小组推举代表进行朗诵展示。3.成果展示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深沉而悲怆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4.情境跟读跟随情境课文进行诵读,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感情。5.个人展示自由诵读,小组推举代表展示朗诵,读出节奏和感情。师生共同点评。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品析“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读出感情。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反复朗诵了《我爱这土地》,要注意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诗歌深沉而悲怆的感情基调,初步体会了诗歌的爱国情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艾青诗独特的意象与主题钱理群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这里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的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大堰河”,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这样的描述是来自生活的,但同时又赋予了“大堰河”以某种象征的意义,简直可以把她看作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者说是中国农民的化身。作者在描述“大堰河”的命运时,所强调的依然是她的平凡性与普遍性:不仅她的欢乐是平凡的,就是她的苦难也是平凡的,普遍的。这是一个“沉默”的大地母亲、生命的养育者的形象: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这样,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这首诗可以看作是艾青的诗的宣言书:他至高无上的诗神是养育了他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普通人民。在以后的诗里,诗人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与中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于是,他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踩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北方,/乞丐用固执的眼光凝视着你,/看你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齿的样子”(《乞丐》),这里的每一个字都震撼着读者的灵魂。诗人更写出了“游动于地心的热气”“土地——农民”的复活:“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的血液”(《复活的土地》)。随着历史的前进,诗人终于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与解放:“云从东方来,/天下雨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雨洒着冀中平原”,“到处都淋着雨水,/到处都好像在笑”(《春雨》)。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批注:土地——对劳动人民,祖国之爱与命运的隐喻。太阳——希望,光明,理想及战斗精神的隐喻。艾青将他的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精神和谐融合在一起。六、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这首诗歌中的诗句,有哪些能让你快速想到其他一些古诗文中的诗句?说说两者的共同点。预设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