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作文(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江苏专用)(原卷版)_第1页
11 作文(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江苏专用)(原卷版)_第2页
11 作文(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江苏专用)(原卷版)_第3页
11 作文(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江苏专用)(原卷版)_第4页
11 作文(重难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江苏专用)(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一作文栏目设置:考点解读—考点剖析—备考整合作文是历年语文考试中必考题型,在江苏中考中分为三种考查形式:(1)全命题作文。指命题人给出一个完整的题目,让考生按照题目要求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命题形式是一种传统的作文考查方式,目前在各地中考中经常出现。全命题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如何审题,如何抓住题眼。只要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及出题者的意图就比较容易写作;(2)半命题作文。命题人给出一个不完整的题目,让考生必须先补全题目,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命题形式。这是一种比较灵活的考查方式,写作者有较大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所得确立主题,根据自己掌握材料的情况确定选材范围。(3)材料作文。由命题人提供语言材料,并附注相关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立意表达的作文形式。(4)话题作文。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选材,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各地历年真题回放※【考向1:全命题作文】(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作文。方寸,既指小的空间,也指人的内心。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的地方,空间虽小,包蕴无限;有的事物,形制虽小,韵味无穷;同样,人的内心也可以充实而丰盈,博大而广阔。请以《方寸之间天地大》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考向2:半命题作文】(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作文。请以《行走间,我发现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出真情实感;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⑥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考向3:材料作文】(2023·江苏苏州·统考中考真题)作文。【材料一】诗人朱湘在《少年歌》里说:“我们是小羊/跳跃过山坡同草场/提起嗓子笑/撒开腿来跑/活泼是我们的主张。”【材料二】毛泽东说:“把思想活泼一下。脑子一固定,就很危险。……要多想,不要死背经典著作,而要开动脑筋,使思想活泼起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可以“活泼是我们的主张”为题,也可自拟题目;②可任选其中一则材料展开联想和思考,完成写作;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考向4:话题作文】(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作文。铁凝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她在《“何不就叫杨绛姐姐”》一文结尾写道:“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同学们,你们就是铁凝所说的“下一代”。请围绕“真诚生活”或“赤子之心”,给铁凝老师写一封信,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标题:给铁凝老师的一封信要求:(1)以“小锡”为写信人并落款;(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中考作文高分秘籍【审题】一、全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1.审关键词:一般来说,关键词是题目的重点。把握了题目的关键词,也就是把握了题目的重点。就审题的步骤而言,我们首先就是要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从而把握题目的主要含义;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将题目一个词一个词地分析,从而全面把握题目的含义。2.审导语:为了更好地让考生理解题目,很多时候,命题者还在提供全命题作文题目的同时,提供导语或者一些提示。这些对我们审题及打开作文思路,也是大有裨益的。3.审限制:在审题时,我们还要注意审清题目本身的限制。有的题目,会在立意、取材范围、文体、写作手法等方面做一些比较明显的限制。二、半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所以,我们在审题时,就要先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从而为下一步的立意、选材做好准备。事实上,由于题目类型及本身的不同,不同的半命题作文,有着不同的限制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题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尽管现在中考作文不设审题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审题。如果要谈约束,那么话题作文就是对我们最大的约束。因为所写的内容必须与话题有关。这样,审清题意,把握话题的含义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我们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另外,我们在审题时还要特别注意对题目中导语的解读。事实上,我们应该把导语当作话题的提示语。因为在很多时候,导语对把握准话题确实发挥着很好的提示作用。四、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对于材料作文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材料。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重要基础。如果对材料的理解局限于一知半解,那么接下来的立意、选材、布局等方面做得再好,也是没有办法写出一篇成功的文章的。所以在面对材料作文时,大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力求准确地理解材料的内涵。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面对所提供的材料,我们不妨将它当作一篇小文章来读。对于所提供的多则材料,我们还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异同,特别是材料之间的联系。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在一篇文章里,又不可能同时将这多种理解都写下来,那么,怎么办呢?很简单,选好角度。通过对各个角度的比较,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来写,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把握最大的角度来写。【立意】方法一:化大为小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将一个“大”的作文范围化为一个比较“小”的作文范围,从小处着手来写。现在出现在中考考场上的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一般来讲,写作内容都比较宽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使文章的立意新颖,如果只是笼统地去写,势必会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可是,如果化大为小,将立意确定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那么就能很好地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而达到新颖别致的效果。方法二深入思考鲁迅先生针对写作说过这样的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何“开掘”?就是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培养自身的高尚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对社会、生活、人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进而高屋建瓴,探讨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观点,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认识。常用的思考方法:转换角度思考、联系的观点思考、发展的观点思考等。这件事如果换成我做,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这件事发生的意义是什么,不好的地方又是什么——这就是转换角度思考;送贺卡、送书,送的是不同的礼物,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说明我们在长大,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友谊的重视——这是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以后又会是怎样的——这是运用发展的观点思考。对于一种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好不好?好的话,好在哪?不好的话,不好在哪?如果是好现象,如何能使其更多地发生?如果是不好的现象,又如何能使其减少甚至消灭?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青少年该如何面对才是正确的?……如此一想,对这一现象自然就会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感想也会丰富而正确。方法三反弹琵琶对于人们习惯性的认识以及所熟悉的事物,注入新的元素,重新解读,从而给人新的启迪和感受,让人耳目一新,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比如说,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就可以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人们常说“班门弄斧,贻笑大方”,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就可以说“班门弄斧,值得提倡”;人们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运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就可以说“功夫再深,铁杵也未必能磨成针”……如此,达到的效果不言而喻。方法四夯实思想底蕴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从中捕捉写作素材;经常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积累一些哲理名言,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立意深刻的文章往往材料运用得当,富有内涵。【拟标题】常用的拟题方法:方法一修辞法就是在拟题时,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效果是能使题目形象化、生动化。这其中,用得较多的是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比喻老师的关怀,含蓄委婉;“点燃心灵的灯”,以“灯”比喻信仰、理念、理想;“风雨的馈赠”,就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这样的题目还有“快乐存折”“青春的雨一直在下”“希望——人生的罗盘”“架起心与心的桥梁”等。当然,也还有运用其他修辞手法的:“谁说不相容”(设问)、“怎能不感恩”(反问)、“长发长,短发短”(对比)等。方法二引用法就是在拟题时,引用一些诗词名句、歌词等,其主要效果是能增强题目的亲切感、增加文化底蕴。引用包括直接引用、间接引用(即化用诗词、歌词、谚语等)。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引用诗句作题;“风雨过后是彩虹”,化用歌词作题。此类题目还有“明明白白我的心”“随香梦潇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有个家——一只小鸟的心声”“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方法三组合法就是在拟题时,将几个方面组合到一起,其主要效果是形式新颖,往往能夺人眼球。比如“家庭教育123”,采用“文字+数字”组合;“爱心·童心·我所欲”,将三词单列,至于其中关系,留待后面的文中解释,还有一种悬念之效。这样的题目还有“不!”“感受四季·感悟芳香”“小柳树·小枣树”“1+1>+1>2”2”“那雨·那人·那情”“亲人·亲情·回报”等。方法四设置悬念法就是在拟题时,巧设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其主要效果就是吸引读者。比如“如果没有他们……”这个题目就设置了悬念,“如果没有他们,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显然读完这个题目,大家会发出这样的好奇之问,从而继续往下读。“滴水之恩,以何报”这个题目在设置悬念的同时,也引人思考,从而增加文章的吸引力,增强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还有“当命运把我抛到另一块草地”“忍不住被你折服”“也是一堂语文课”“我们的‘百草园’在哪?”等。上面所说的这些主要是针对整篇文章的题目而言的,实际上,在文章内用小标题时,对于小标题的拟题,也可以采用上面这四种方法。不过,要注意的是,小标题之间要相互照应,尽量对称、整齐。在拟题方面,常见的失误:1.没有拟题就开始写;2.在半命题作文中,没有补充题目;3.在话题作文中,直接以话题为标题。避免这些情况出现的对策是无论在平时写作文还是在考场上写作文,一定要养成先写题目再作文的好习惯。拟题方面还有一种常见的失误是文题不一致:要么文章的内容小于题目,要么大于题目。因此,在构思时就要将拟题与文章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让两者脱节。【选材】方法一融入自我即以自我的生活阅历、人生体验为基础进行选材。这样的材料,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往往也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鲜的。另外,中考作文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写出真情实感。如果选择自己的经历、体验来写,也往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示例:老家,后院,一串红开得正欢,妈妈穿着一袭红衣,坐在台阶前,慈爱地笑着,看着我和小狗花花撒欢儿。突然,雷声轰隆,接着,一个个雨点砸下来,妈妈突然踉踉跄跄地跌进雨雾中,我急得大哭:“妈妈,你别走,你说过要供我念大学的!”又是一阵闪电,妈妈回过头,那坚毅的眼神直直地盯着我,然后倏忽间消失了……(中考佳作《难忘那慈爱的眼神》)在这里,作者就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通过回忆,写出了自己对去世四年的妈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方法二关注时事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也都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示例:2020年春节,我们过了一个特殊的新年。我们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没有炮响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与生命的战争。在这次战役里,出现了许多逆行者,他们写下请战书、奔赴一线。尤其在看到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为了一个个生命与“死神”斗争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些英雄为了人们的生命,无畏生死,而我却因为自己的懒惰不好好地锻炼身体,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于是我决定听取妈妈的建议,制订健身计划,强身健体。第一天,我先从热身运动开始,因为我平时几乎不运动,热完身后就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在做仰卧起坐的时候,我咬着牙,整张脸都在用力。可起来时还是很艰难,就只能磕磕绊绊地做完了五十个。第二天,当我做到第三十个的时候,我的脸憋得通红,心跳也很快。于是就想放弃,妈妈劝我说:“你看人家医护、科研人员遇到那么多的困难都没有放弃,你也要学会克服困难,我相信,你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的,加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前线的英雄们你们辛苦啦,让我们做好自己,一起加油,一起战胜病毒,静待春暖花开!(中考佳作《做好自己》)选文以2020年国人合力与“新冠病毒”做斗争的时事为背景,讲述个人锻炼成长的过程。抒发对逆行者和冲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的赞美之情,表明要做好自己的信心和决心。时事内容的加入,让文章有了时代感和责任感,更增添了文章的力量。方法三改编故事平时在课内、课外阅读中,我们都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故事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写作时,这些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材料。在记叙类文体中我们还可以对这些故事进行适当的改编。示例:思路一:三国时期,有一次,曹操带着军队去打仗。当时,烈日炎炎,附近又没有水源,士兵们都口干难耐,浑身大汗淋漓,筋疲力尽。眼看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曹操非常着急,忽然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举起马鞭,向前方一指,对士兵们说:“看!前边不是有一片茂密的梅树林吗?那些梅树上可都结满了大大的梅子,咱们还是赶到那里再休息吧。”士兵们听说前方有酸甜可口的梅子吃,不禁口水直流,也不觉得口渴了,顿时来了精神,他们加快步伐,很快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小结一:仰望中,你就会发现机遇。(中考佳作《仰望中,你就会发现……》)事实上,这个片段主要讲的是成语“望梅止渴”的故事。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对这一成语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演绎,通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从而升华了成语的含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方法四写读后感读完某篇文章,我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感受。这些感受,就是读后感,也是我们写作素材的一大源泉。示例:风铃在岁月的沧桑里飘摇,往心里轻轻敲打,她的风韵在我心间流动,手中的书卷滑落,忽现此景:旧上海笙歌四起,是人们没有意识到日军的入侵吗?她在那幢公寓里,不愿多语,笔尖缓缓地在纸上书写她的传奇。旧上海的夜色撩人,女人们尽情地摇摆在这歌声中,浓厚的妆容被灯光照得十分妖娆。她面对家中的雕花家具数载,却也自得其乐。身上妖艳的旗袍,脸上精致的妆容,还有那一股才气,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流动……(中考佳作《梦·旅·人》)在这段文字里,考生就很好地写出自己读张爱玲书后的感受。这样的文字,对读者有很强的感染力。方法五选用多则材料,文章容量大很显然,运用多则材料的文章比运用单则材料的文章在内容上会更丰富。所以在写作时,若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内容丰富,就不妨选用多则材料。示例:悠悠读书情,匆匆时间步。从书中我懂得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后悔莫及。诗人陶渊明也曾发出“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叹。当我把“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作座右铭后,我便知道了“不珍惜时间的人,终会被时间所抛弃”。从书中我得到了一笔无穷无尽的财富——珍惜时间。(中考佳作《悠悠读书情》)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引用谚语、名句的地方就有四处,洋洋洒洒而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已对于时间的理解和珍惜。方法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我们都知道,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于一则具体的材料,我们可以在材料的细节上下功夫,也就是说通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材料丰满起来。在塑造人物时,我们可以通过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示例:天生嗓音沙哑却爱唱歌的我常遭打击。“哎,我说君华同学,你嗓音不好不是你的错,但你出来嚎就是你的不对了!”“君华同学,别叫了!噪声有损健康!”谁说“公鸭嗓”不能唱歌,阿杜、刀郎、张柏芝……不正是俺的同门师兄师姐吗?总的来说,只要用心去唱,用情去唱,就是将歌唱好了!(中考佳作《我是一个女生》)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别人的语言描写以及自己的心理描写,将自我的活泼开朗、洒脱的个性具体、形象地写了出来。在叙事时,我们也可以将抒情、议论很好地结合于叙事的过程中,让事件丰富起来。示例:不行,我不能坐等。我要靠自己爬上山顶。我一定能行!下定了决心,我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汗水直往下淌,伤口一阵阵剧痛,腿也不住地打战,可我不断给自己打气:我能行,我一定能行!就凭着这一个信念,我竟然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难,只要有信心,有毅力,照样能把它“摆平”。做最好的自己,我能!我不禁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中考佳作《做最好的自己,我能》)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写出了自己在爬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其中,除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外,作者还采用了抒情、议论的方式,从而使得这一过程显得更具体,使体会富有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议论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叙述、描写使说理更加丰富、生动。示例:我读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罗斯福总统家被盗,盗贼偷去了不少东西,朋友们纷纷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却说:“我得感谢上帝,因为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谁会想到,一件不幸的事,罗斯福却找到了三条感恩的理由。这个故事,可以说将感恩的魅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了。(中考佳作《给心灵刻上感恩的烙印》)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主要论述的是感恩的魅力,可是作者并没有单纯地讲理,而是通过叙述罗斯福家被盗的故事,形象地论证了“感恩的魅力”这一论点。方法七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在刻画丰满的形象时,除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我们还可以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使文章内容丰富起来。在写景时,我们在把握景物特征的基础上,还可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突出中心。示例:秋,来到农家小院,热情地同挂在树上的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打招呼,一颗颗黄灿灿饱满的玉米粒儿向人们展示了秋天独有的姿色。屋檐下,秋吻得辣椒的脸火红火红的,像一挂挂点燃的鞭炮。在金风送爽的十月,树叶虽然凋零了,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它还不遗余力地描绘着金秋的画卷,为人们留下它生命中最后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便是树叶飘落的季节给予叶的精神。(中考佳作《我爱落叶纷飞的季节》)这一段文字里,作者不仅生动地描写了秋天独有的金灿灿的色彩,也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自己对“秋之绚烂”的喜爱,情与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在叙事时,我们可以运用联想、想象、点面结合、抑扬结合、设置悬念等手法,让叙事生动起来,从而也使材料丰富起来。示例:当一声婴儿的啼哭传入你的耳中,你会感动于他的新生;当一对恋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你会感动于他们的爱情;当一个老人离开这个世界时,你会感动于他对老伴的牵挂和叮嘱;当一个小学生把一角钱交到警察手中时,你会感动于他的纯真。你走了好长好长的路,但前途依然遥遥无期,你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我感动于你的执着;你付出了好多好多,但收获却不如人意,而你依然如故,我感动于你的真诚和坚忍;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你只是淡然一笑说“天无绝人之路”,我感动于你的豁达。我感动于人间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爱……(中考佳作《感动真好》)这一段文字主要运用的就是点面结合的手法:通过“点”详细地列举了让自己感动的多个情景,最后一句“我感动于人间所有的至真、至善、至爱……”是“面”,总结了自己感动的原因。如此点面结合,极大地扩充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实、丰富。在议论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正反对比法,丰富论述的材料,增强观点的说服力。【结构】方法一选择合适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选择不同的文体,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文体,构造相应的模式。除了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常用的文体形式还有:书信体、日记体、童话体、寓言、故事体、小小说、通讯报道、采访体、座谈会体、说明书……对于这些文体的特点,我们要一一熟悉并掌握。这样,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灵活地进行选择。方法二确定整体结构就文章整体结构而言,常见的结构模式有顺承式、并列式、总分式三种。顺承式结构,就是依据时间的变化、事情发展的变化或地点空间的变化顺序安排文章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层次与层次之间是一种承接关系,先有前者,然后才有后者。并列式结构,就是依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和关系来安排的一种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各个层次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也有人将这种结构叫作“板块式结构”,一个层次是一个板块,多个板块组成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总分式结构,就是依据内容是总说还是分说来安排的一种结构模式。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有利于读者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具体形式包括三种: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方法三精心布置局部细节决定成败。在构思文章结构时,光设计好结构的整体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精心布置局部结构。这就包括: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题记、后记等。1.段落分明段落指的是自然段。通常来讲,一篇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以五到七个自然段为宜。像我们不少同学在写作时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这样的“三段式”是不可取的。对于一个自然段来讲,一般只需要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这一段里的几句话都是为表达这个中心意思服务的。集中把一个意思说清楚的几句话就可以成为一个自然段。为了特别强调某个内容,我们可以一句话成为一个自然段,这样的段落叫强调段。在一篇文章里,恰当地安排一两个强调段,能使整体结构显得错落有致,有一种参差美。2.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形容开头、结尾,人们经常会用到的词是“凤头”“豹尾”,意思是开头要精致,结尾要有力。这也是开头、结尾的最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平时多了解一些开头、结尾的表达方式,然后依据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安排。3.层次清晰在文章中,层次往往并不像段落那样非常明显,把握层次,通常要靠读者的理解。这是因为层次也叫“意义段”或“部分”,主要是从文章整体来安排材料的次序。也就是说,层次往往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层次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如果作者的思路混乱,层次也会非常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文章层次清晰,在动笔前好好整理自己的思路,列好提纲,将自己的写作思路清晰化,是非常有必要的。4.注意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之间的衔接方式。其作用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承上启下”。巧妙安排好过渡,会使文章的层次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常用的过渡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过渡词,比如“因此”“然而”“接着”“但是”这样的词语;二是过渡句,一般放在段首或段尾;三是过渡段,如果过渡段是一句独立的句子,那么这样的过渡段同时也是过渡句。照应,就是对上文内容的回应。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好文章的照应,能使文章文脉贯通,结构紧凑,也能强化文章中关键性的内容,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或启示。常用的照应方法有三种:文题照应、前后照应、首尾照应。5.题记即在文章的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简洁的文字。好的题记,能展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内涵,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引导读者对文章进行理解。题记的内容,既可以是一句名言或警句,也可以是自拟的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要注意的是,题记不要写得太长。6.后记即在文章的末尾所加上的一段结尾处标有“后记”标志的文字。好的后记,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后记的内容,常常是说明文章的写作意图或者进一步补充交代文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全文。跟题记一样,后记也只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一种补充,写时尽量简短,不要过长,不能喧宾夺主。7.设置小标题在一篇文章的具体行文中,列上小标题,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功。一方面小标题的使用让文章思路明确,有助于在写作时把握行文方向,集中笔墨体现文章的主旨;另一方面将文章的内容提示给读者,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文章,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语言】方法一用词生动就是恰当地选用那些表现力强的词语。示例:春雨细小,使人温馨,她清新而不失妩媚,纤小而不失豪劲,她总是细细地诉说,诉说春的幽远和煦。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忽而浅吟低唱,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倾听着四季的雨声,不由感慨镜花水月,沧海桑田。(中考佳作《雨的四季》)“温馨”“妩媚”“豪劲”“幽远”“和煦”“惊世骇俗”等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准确、恰当地运用,将雨声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表现力强的词语,从词类上讲,主要是要精选动词、形容词等;从词语的组成上讲,主要是精选那些成语、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还有一些文言文词语等。如在示例中就有这样一个词-“镜花水月”,字面意思是“镜中的花,水里的月”。在这里比喻虚幻的景象。再比如“沧海桑田”,字面意思是“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在此说明世事变化很大。对于此类成语,运用时不要只看其字面意思,更要全面地理解其正确的含义。否则,很可能会弄巧成拙。这就需要平时多多积累相关知识了。方法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本身就是修饰文字词句的意思。在写作中,如果修辞手法运用得好,就能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有趣,把话说得既晓畅准确,又具有艺术感染力,意味隽永,让人耳目一新,从而留下深刻印象。示例:花开花落十余年,我越来越刻意地去寻找着这“苦”。在夜深人静时,我会去倾听那二胡流出的长长哀调;会拿出《天净沙·秋思》去体会天涯旅人的寂寞;会翻开那一部部的爱情悲剧,任凭眼泪打湿我的双眼;会为一片落叶而唏嘘感叹;会为一次挫折而终日锁眉……但这一切都源于我的快乐。其实我们内心都有一方净土-单纯、宁静,这是我们在快乐时才去寻找的,是快乐时才能体验得到的。因为有了苦,我们才发现我们是快乐着的。我们有时需要用“苦”去慰藉心灵,而不是“快乐”。(中考佳作《苦与乐》)这一段中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一系列的行为,具体地说明“我们有时需要用“苦”去慰藉心灵”,给人很深的震撼,从而增强了说服力。方法三句式灵活富于变化常用的句式主要有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文言文句式、俗句和雅句等。对于这些句式,我们要灵活搭配,交替使用,让我们的语言形式变化多姿、别有韵味。在前面所举的中考佳作《雨的四季》中,就既有“春雨细小”之类的短句,也有“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之类的长句;既有“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之类的整句,也有“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之类的散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语气富有变化,让人读来有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之感,给人以参差美、音韵美,使读者得到了很好的享受。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长句的“长”主要表现为单句中的修饰成分比较多。若追求语言简洁、自然,应以短句为主,长句容易冗赘拖沓,产生语病。需要运用长句时,一是不要过多,要适应文章整体风格与表达需要;二是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和成分搭配的正确,语句通顺、连贯,不要有语病。方法四有个性色彩语言最终也是靠我们个人来表达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特点。这些习惯、特点,便是语言的个性。在考场上,使自己文章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往往是使文章出类拔萃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个性越是鲜明,越能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从而在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感情】方法一抒写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更好地感动别人。在文章中,我们所抒发的感情一定要是自己能感受到的。也就是说,文章所叙述的事情,一定要真实可信,符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着自己的情感体验,不然,就会陷入感情虚假的泥沼。比如说,本来父母健在,生活和睦,你却在作文中写“父母双亡”“父母整天吵闹,离婚”等情节,没有真实的经历,你又怎么可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呢?还有,面对父母、老师的奉献,你在平日生活、学习中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而无动于衷,到了作文里,你却要歌颂他们,抒发的感情又怎能不苍白空洞呢?方法二描绘细节细节处见真情。好的记叙文都是通过细腻真切的描写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够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许多人读过《背影》后,都对父亲爬月台给“我”买橘子这一段印象深刻。这一段文字没有多余的修饰语,也没有运用什么特别的修辞手法,有的只是对父亲爬月台的动作的描写,却把父爱写得生动传神,浓浓的亲情就被浓缩在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中。方法三巧用议论在记叙文中,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巧用议论,直接发表作者见解,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往往在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的同时,也能突出人物的情感。示例:我们是差生,我们学习差、成绩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我们又何尝不想成为老师手中的得意“王牌”呢?我们也有自己的爱憎、理想、信念、追求。我们也正努力呀!不知老师们察觉到了吗?当老师您在有意无意中抛弃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多么难受啊!(中考佳作《老师,我想对您说》)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就采用了议论的方式,真切地倾吐了“差生”的心声,期盼得到老师重视的心情跃然纸上。方法四妙用修辞修辞是运用各种手法来修饰词句,是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有力手段,也是抒发感情的重要方式。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使感情表达得更加细腻、真实。示例: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中考佳作《那一瞬间的智慧》)在这段文字里,考生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智慧从多个方面具体化,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那一瞬间的智慧”的感受,语言优美且感情真挚。【叙述】方法一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人们对事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的关切和期待心理。我们在叙事时,可以借助人们的这种“关切心理”,设置问题,摆出矛盾,制造波澜,让读者急于想知道结果,而文章并不急着挑明,只有到了适当时候,才揭开谜底,消除悬念。方法二调整叙述顺序常用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我们可以将顺叙改为倒叙,将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我们还可以在顺叙的过程中,妙用插叙,从而使事情的发展过程波澜迭起,情节曲折,呈现一种摇曳多姿的情形。方法三改变人称常用的人称有三种形式,各有各的特点: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可增强文章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四抑扬结合抑,是抑制,是对人、对事的贬低,情感低沉;扬,就是表扬,是对人、对事的赞扬与肯定,情感高昂。抑扬之间,是人物的情感变化,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以抑衬扬,或以扬衬抑,使叙述富有曲折,从而更好地突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抑扬结合常用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先抑后扬,二是先扬后抑。用得最多的是前者。比如题为《母爱》的习作这样写到:母亲病逝后,父亲再婚,可是“我”对于继母始终没有感情,从不主动跟她说话,不跟她在一块儿吃饭;可继母毫不在意,继续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最后感动了“我”,让“我”感到继母也是母亲,感受到了母爱。这篇文章采用的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从疏远到亲近,生动地表现了继母的善良、大度和爱心,给人很深的感染力。方法五着力渲染所谓渲染,指的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所写的人、事、景、物的特点而进行的反复铺陈、详细描写。渲染得好,能起到集中、完整、强烈的效果。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突出人物的心理。比如“天阴沉沉的,我的心情也阴沉沉的”,就是用阴天来渲染自己的心情压抑。运用心理描写,突出人物的感受。在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里,人物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而把这不同时期人物的心理变化写下来,也能使故事情节曲折,掀起波澜,增强文字的感染力,更好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方法六有张有弛《礼记》中说得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现实生活并不是处在一个固定的状态之中,总是有张有弛、有动有静、有缓有急、迂回曲折、富有节奏地前进。写作行文也是如此。紧张激烈,固然能扣人心弦,但如果一味地紧张,读者也会喘不上气来,正如一根弦,老是绷着,毫无松弛余地,就会绷断一样;可如果老是行文松弛,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也无法引人入胜。这两个极端,我们都不能要,我们需要的是在叙事过程中,有张有弛,张弛结合,使文章起起伏伏,变化多姿,波澜不断,给人错落有致、节奏分明之感。方法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讲述事情的过程中,一般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是为了使叙事富有波澜,我们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表达方式。这其中,又以叙述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最为常见。【点题】方法一标题点题标题点题,顾名思义,即在拟题时巧妙地嵌入与主题有关的词语,让自己所拟的题目对文章的主旨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比如“那儿,绽满友谊的鲜花”“我从书中品味到乡愁”“谁说女子不如男”“我终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向目的地进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文题,就很新颖而醒目地点明了主题,令人一读题目就对文章的主题有了认识与了解。有时,一篇文章不仅有大标题,而且在其中间还有一些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如果设计得好,也能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中考佳作《美的瞬间》中,行文就采用了三个小标题“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民俗之美”,从不同角度展现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通过对美景、美人、美情、美物的描述,表达对真善美的讴歌和追求。方法二题记点题题记是写在文章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文字。题记点题,可以起到揭示文章主旨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