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2024·揭阳高三月考)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是极郑重的,手续是极严格的。受封者不仅始封时要经过极严格的手续,而且新君继位后,还要“再受命”“再册封”,否则,这一世族和王室疏远了,必然会没落。该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A.孕育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B.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域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2.西周青铜器利鼎的铭文记载,九月丁亥日,王在般宫召见利,利站在殿中面向北,“王乎乍命内史册令利”,册命辞说“赐你礼服、车上的銮铃和旗帜”,利跪拜叩头。此铭文()A.证实了贵族生活的奢华B.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局面C.记录了西周的册命仪式D.揭示出内外服制度的作用3.周代青铜器铭文对于前代圣王的记载以夏禹为最多,如“天命禹土,堕山浚川”。在周代或略晚的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关于禹的记载,其中的内容与周代铜器铭文有相似之处,如“缵禹之绪”“陟禹之迹”。这些史料信息()A.折射出周人对周朝政治不满B.是研究石器时代的重要史料C.反映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D.意在强调殷商灭亡的必然性4.(2024·佛山一模)下列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可证明当时土地制度包含私有制因素的是()A.卫盉: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B.大克鼎:周王将野、渒、康、寒山等处土地“易(赐)”予膳夫克C.吴虎鼎:周王“取吴壷旧疆付吴虎”,即将原吴壷封土转赐给吴虎D.大盂鼎:周王命盂“相先王受民受疆土”,即像先王一样拥有土地5.下表展示的是有关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这反映了早期中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酒类和丝类残留物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距今约9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的天文观象台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C.重视灌溉的先进观念D.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6.(2024·东莞高三月考)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D.标志“家天下”的形成7.(2024·佛山高三月考)农学上,统计不同作物颗粒重量的术语是“千粒重”。据统计,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下表所示为1999—2006年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粮食占比。据此可推测二里头遗址()项目粟稻黍合计粒数110595687154218288粒数占比60.5%31.1%8.4%100%A.稻米成为重要的粮食B.具备早期国家初始形态C.存在来自南方的赋税D.出现较完善的社会分工8.(2024·广东模拟预测)商代青铜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铜(当时称为“金”)。为了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进行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开辟了一条“俘金”路线。据此推知,“俘金”路线的开辟()A.开启了多元一体文明历程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C.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崩溃D.旨在拓展商王朝统治疆域9.(2024河北保定部分中学模拟)在商代王城遗址中,以宗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和以宫殿为中心的行政空间均分布于城市的中心。而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和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体量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民本理念影响城市建设B.高度集中的王权已出现C.神权淡出政治体系之外D.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10.(2023广东湛江二模)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选项传说历史信息解读A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B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C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一说江苏句容)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D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11.(2023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周武王灭商后,对商原统治地区“复盘庚之政”,对鲁、卫两国要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顺从当地的民俗,奉商之正朔,而以周代法令来约束。这些举措()A.挑战分封制等级秩序B.说明周朝因仁义而统一天下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有利于“家国一体”的形成12.(2023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下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甲骨文“册”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今余杭区)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14.(2024·河源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中国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族与国的融合状况出发,根据血缘与政治、国家与宗族以及亲疏与等级等方面进行考察,可以将中国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氏族社会、贵族社会、豪族社会、宗族社会,每两个阶段中间有过渡期。如下所述:时期范围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过渡期:尧舜禹时代)贵族社会夏至春秋(过渡期:战国)豪族社会秦至唐(过渡期:五代十国)宗族(平民化)社会宋至清结合材料和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一时期并加以论述。(说明:可以赞成、否定材料观点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选择题1.(2024·揭阳高三月考)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是极郑重的,手续是极严格的。受封者不仅始封时要经过极严格的手续,而且新君继位后,还要“再受命”“再册封”,否则,这一世族和王室疏远了,必然会没落。该学者认为,西周的分封制()A.孕育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B.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C.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域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解析:B根据“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是极郑重的,手续是极严格的。受封者不仅始封时要经过极严格的手续,而且新君继位后……”可得出,西周的分封程序严格,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2.西周青铜器利鼎的铭文记载,九月丁亥日,王在般宫召见利,利站在殿中面向北,“王乎乍命内史册令利”,册命辞说“赐你礼服、车上的銮铃和旗帜”,利跪拜叩头。此铭文()A.证实了贵族生活的奢华B.反映了周王室衰微的局面C.记录了西周的册命仪式D.揭示出内外服制度的作用解析:C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君王分封诸侯,材料中铭文记载了周天子册命利的情况,故选C项。材料不能反映贵族生活奢华,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的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材料的时间是西周,排除B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D项。3.周代青铜器铭文对于前代圣王的记载以夏禹为最多,如“天命禹土,堕山浚川”。在周代或略晚的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关于禹的记载,其中的内容与周代铜器铭文有相似之处,如“缵禹之绪”“陟禹之迹”。这些史料信息()A.折射出周人对周朝政治不满B.是研究石器时代的重要史料C.反映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D.意在强调殷商灭亡的必然性解析:C通过材料可知,周人对夏禹进行称颂,反映了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故选C项。对禹的认可,不能直接与对当代的不满画等号,A项不符合逻辑,排除;夏朝不属于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是对夏禹的认可,与商无关,排除D项。4.(2024·佛山一模)下列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可证明当时土地制度包含私有制因素的是()A.卫盉: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B.大克鼎:周王将野、渒、康、寒山等处土地“易(赐)”予膳夫克C.吴虎鼎:周王“取吴壷旧疆付吴虎”,即将原吴壷封土转赐给吴虎D.大盂鼎:周王命盂“相先王受民受疆土”,即像先王一样拥有土地解析:A“矩伯以‘瑾璋’作价‘八十朋’,与裘卫交换‘十田’土地”的意思是矩伯向裘卫要了一件“瑾璋”(玉器)价值贝80朋,议定由矩以“十田”抵给,卫盉铭文表明当时的土地可以通过充当商品等价的“贝”的数量来衡量价值,卫盉也称之为中国第一部土地交易地契,故选A项。周王把土地赐予膳夫克和将原吴壷封土转赐给吴虎,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C两项;周王命盂像先王一样拥有土地,盂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排除D项。5.下表展示的是有关石器时代的考古信息。这反映了早期中国()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猪骨、酒类和丝类残留物河南驻马店西平谢老庄遗址距今约9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的天文观象台A.以农为本的文明特质B.敬天保民的文化基因C.重视灌溉的先进观念D.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解析:A据表格可知,遗址多为农业活动残留物或者为农业生产而建的汲水器或天文台,因此,说明农业对于中国古代尤为重要,故选A项。三大遗址中的考古信息无法体现敬天保民思想,排除B项;只有河南驻马店遗址的汲水器能体现灌溉,排除C项;三大遗址各有不同,体现了多元,但遗址中未能看出各地的联系,无法体现“一体”,排除D项。6.(2024·东莞高三月考)据文献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称涂山之会;启召集方国首领,祭祀上天众神,“大飨诸侯于钧台”,史称钧台之享。这种盟会()A.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制度C.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D.标志“家天下”的形成解析:C据材料信息可知,夏朝的统治者禹和启都曾召集诸侯会盟,说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仍有召开方国、部落首领大会的习惯,保留了原始民主的残余,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并非禹和启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排除A项;夏朝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家天下”形成的标志是禹将最高统治权传给儿子启,排除D项。7.(2024·佛山高三月考)农学上,统计不同作物颗粒重量的术语是“千粒重”。据统计,粟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2克,稻米平均千粒重一般为16~34克。下表所示为1999—2006年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粮食占比。据此可推测二里头遗址()项目粟稻黍合计粒数110595687154218288粒数占比60.5%31.1%8.4%100%A.稻米成为重要的粮食B.具备早期国家初始形态C.存在来自南方的赋税D.出现较完善的社会分工解析:A稻米原产自我国南方地区,二里头遗址位于中原地区,由此可知原始社会时期南北方存在交流,南方的稻传播到中原地区,中原地区逐渐种植稻,结合遗址出土的稻重量最大,可推测稻米成为二里头遗址的重要粮食,A项正确。8.(2024·广东模拟预测)商代青铜制造业发达,需要大量的铜(当时称为“金”)。为了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进行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开辟了一条“俘金”路线。据此推知,“俘金”路线的开辟()A.开启了多元一体文明历程B.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C.加速了商王朝统治的崩溃D.旨在拓展商王朝统治疆域解析:B由材料“获取南方的铜”“商王武丁”“南征”“奋伐荆楚”“由楚入赣”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因发达的青铜制造业需要大量铜,商王武丁(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开辟出一条“俘金”路线,该路线的开辟有利于将北方文化传播到南方,同时也会将南方文化传播到北方,从而有利于南北方文化的交融,故选B项。9.(2024河北保定部分中学模拟)在商代王城遗址中,以宗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和以宫殿为中心的行政空间均分布于城市的中心。而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和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体量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民本理念影响城市建设B.高度集中的王权已出现C.神权淡出政治体系之外D.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解析: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相对于商朝来说,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与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从属于后者,这说明与祭祀相关的神权色彩淡化,国家治理对神权的依赖减弱,即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故选D项;材料体现不出民本理念,故排除A项;西周时期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排除B项;政治的神权色彩虽然淡化,但并未完全消失,故排除C项。10.(2023广东湛江二模)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选项传说历史信息解读A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B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C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一说江苏句容)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D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解析:D据材料“共(恭)行天之罚”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认为自己行天之罚,表明其借助神权达到自己的目的,故选D项;黄帝和炎帝结盟出现于夏朝成立之前,早期国家尚未出现,且结盟并非贵族寡头政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并非用人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禹会诸侯是在夏朝成立之前还是之后,无法说明夏朝的统治疆域延伸情况,排除C项。11.(2023湖南雅礼中学月考)周武王灭商后,对商原统治地区“复盘庚之政”,对鲁、卫两国要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顺从当地的民俗,奉商之正朔,而以周代法令来约束。这些举措()A.挑战分封制等级秩序B.说明周朝因仁义而统一天下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有利于“家国一体”的形成解析:C西周初年,对原来商朝统治区以周代法令约束,同时保留“商之正朔”,这些举措既顺应了民俗,又强化了对相关地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12.(2023广东汕头二模)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下图),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甲骨文“册”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解析:B根据材料可知,甲骨和竹简在商朝时期都是文字的书写载体,故选B项;A、C、D三项与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今余杭区)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解析:第(1)问从分布区域、社会秩序、规模、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文明研究、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方面回答。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14.(2024·河源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中国国家、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族与国的融合状况出发,根据血缘与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