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萧红的性格与创作_第1页
试论萧红的性格与创作_第2页
试论萧红的性格与创作_第3页
试论萧红的性格与创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试论萧红的性格与创作【摘要】一个作家的成才,固然有客观外在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内在原因。文章试图从萧红的性格对其生活道路,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个角度作些论述。Inthispaper,:awriter’ssuccess,istheobjectiveexternalreasons,butthemainoneistheinternalcause.Articlefromattemptstofromthecharacterofxiaohongroadoflife,fromtheangleoftheinfluenceoftheliterarycreationmadeinthispaper.【关键词】性格生活道路文学创作Keywords;charactertheliferoadliterarycreation一、生活道路命运对萧红来说,似乎是不公正的,童年的不幸,浪迹天涯的痛苦,感情的欺骗,故乡沦亡,爱情曲折,英年早逝,这生的凄凉,爱的无奈,大约比普通人一个世纪的经历还要丰厚得多。这遭遇本身就是一本大书。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她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1]当她的同龄小伙伴享受着她这个年龄才有的天伦之乐的时候,她多半在是被歧视、被冷落、甚至挨打、挨骂的情况下度过的。幼年丧母,父亲贫婪而暴戾,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她只有从年迈的老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的温暖。“每当挨了打,就在祖父的房间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2]窗外寂静地飘着如棉的白雪,只有炉上水壶的盖子低沉单调地振响着,凄凉而寂寞。当萧红回忆起这段童年生活时,她写到:“祖父时时把多皱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3]20年过去了,“长大”是“长大”了,却没有“好”。寂寞从此像烙印一样深深留在她心灵上,即便许多年过去了,即便她从最北走到最南方,她仍然是寂寞的: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在医院里她更寂寞了。[4]这段寂寞对她是可怕的,也是最大的威胁。她毕生怀着永久的憧憬与希望,对人生、对人间的温暖和爱,进行着执着的探索与追求。然而,那是个“广阔的,进行着生死博斗的大天地”,一个“悲壮的,斗争的时代”。一个小女人的寂寞心很容易被遗忘、被忽略、被批评、甚至被误解。[5]她唯一可以把握的,可以和她呼应的,只有自己的童年的记忆了。在萧红的童年的记忆里只有和祖父在一起才是最温暖的,祖父本性善良,不善理财,很少管事,喜欢和孩子们开玩笑,他的眼睛永远是笑盈盈的,正如萧红自己所说:“祖父非常的理解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6]于是在后花园,她摘了黄瓜,去掰玉米,追了蜻蜓,去捉蝴蝶,踢飞菜籽,泼水上天,给爷爷的草帽上插玫瑰花,顶着酱缸盖当笠帽,玩得不亦乐乎,自由自在。她可以大喊大叫背唐诗,不好听的不背;她也可以赶着鸭子下井,要吃淹死的泥糊烤鸭;她可以翻遍储藏室,掏出她喜爱的旧家什;她可以偷馒头、枣子、鸡蛋出门给小伙伴吃。总之在这里,她的个性得到极度的张扬,较少的约束,较多的任性。现代心理学专家认为,隔代教育,老人对孩子是“隔代亲”,特别宠爱小孩,容易造成小孩娇气、任性、害羞等缺点。在萧红身上,娇气和害羞看不太到,任性却是十足的。同时父亲的专制冷酷,继母的恶言恶语使她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倔强不屈的性格。她遭受过别人难以忍受的情感折磨、人生磨难,可她比谁都活得执着坚韧,在文学创作上也是如此,这主要取决于她倔强执着的性格。萧红的任性倔强使她具有更强烈的反抗性,当她读完小学后,她的同学都去哈尔滨读中学,可她却遭到父亲的打骂和平时道貌岸然的伯父的坚决反对。她先是被折磨得生病,继而她反复斗争,通过出走,声称要出家当尼姑胁迫父亲,最后在祖父的劝说下,她父亲终于同意了。来到哈尔滨后,她受到五・四自由、民主、男女平等思想的熏陶,要求自主的思想进一步抬头,当她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时,敢于抗婚,离家出走,随李姓青年去北平读书。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家。”[7]子君出走后回到了父母身边。而萧红却再也没有回头,她宁愿做一个没有目的和归缩的女浪人,一直漂流下去,也决不回到那个家去,尽管当时的她衣衫褴褛,脚上只有一双有孔的单鞋,踩在吱吱作响的雪地上,又没有过夜的地方,但即使这样,她还说:“我不愿接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8]她的任性倔强也使她更具个性,有一次她和萧军、梅林等一同去武昌蛇山附近的抱冰堂,在路上,萧红去买花生米,萧军没有陪她,先走了几十步,她买好花生米,一看竟没有等她,立即回头就走,经过解释,才走了回来。她的任性使她不甘于长期受萧军的呵护,而是要争取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实现自我价值。当她得知萧军移情别恋,周围的朋友也冷落她时,为弥补心灵的创伤,挽回自尊,她三次离家,或东渡日本,或去吕班路附近的一家私人画院去学画,或去北京。致使许广平先生也批评萧红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不够冷静理智,感情用事:“萧红先生文章上表现得相当英武,而实际上多少赋予女性柔和。所以在处理一个问题时,也许感情胜于理智。”[9]“她是一个敏感而任性的女性。”[10]最后在萧军面前受挫的她,毅然投入她并不喜欢,甚至讨厌的端木的怀抱,仅仅因为后者给予她鼓励和表扬,使她的自尊得到满足,个性得到舒展。二、创作道路萧红的创作道路,大部分是受她任性执着的性格决定的。她走上文坛时,由于萧军的影响,及当时“牵牛房”周围左翼作家的影响,萧红笔下出现了《王阿嫂之死》、《哑老人》、《夜风》、《生死场》等一系列反封建和反抗日本侵略的小说。但随着她艺术技巧的成熟,艺术观念的形成,她开始寻找适合于自己创作的小说题材。她没有随大流去继续写对面拼杀、肉体相搏的血惺场面。她认为“一个题材必须跟作者熟习起来,跟作家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11]“虽然她知道如果她象战时许多文艺家那样去‘入伍’,去喊叫,去与她面对的俗众一道欢呼,就不会再有这样更深一层悲凉意味的寂寞,就会有更多的花环环绕在她的脚下或墓前。然而她没有,她仍是那般孤独、倔强地一个人向‘彼岸’的世界遥遥先行,回眸尘世,她只有焦灼地呼唤和期待。”[12]她开始回归自身,回到童年题材,写出了《家族以外的人》、《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艺术上十分圆熟的作品。虽然也有一些抗战题材的小说,如《黄河》、《山下》、《林小二》、《滑竿》、《朦胧的期待》等。作为一个亡国奴,一个最先受到日本侵略危害的人,面对侵略者的狂轰滥炸,面对后方民众的苦难,当然不会放下手中的笔,但这些作品没有一篇是直接反映前方将士浴血奋战,面对面撕杀的残酷场面的,因为她深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只能用”大时代里的小故事“,置换不熟悉的题材,从侧面、后方写出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三、小说形式她的小说不崇拜名家,坚持自己摸索,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走自己的创作道路,她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象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套。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若说一定要怎样才算小说,鲁迅的小说有些就不是小说,如《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鸭的喜剧》等等。”[13]她不采用传统小说讲究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典型、前后因果联系紧密的创作模式,而是把散文笔法、抒情诗手法、绘画技法引进小说创作中,在叙事记人中随时插入优美的景物描写,并在写景状物中融入浓厚的感情。她的三部长篇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格调模式:一是在叙事中杂有亮丽的景物描写,表现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杰作。一是纯粹用散文笔法,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以空间构架统摄作品,反映呼兰小城人们的生活习俗、地理风貌、思想陋习的后期代表作,一是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一个自私胆小的逃跑主义者形象的讽刺小说。萧红虽然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痛苦,“半生尽遭白眼冷遇”,但在作品中没有宣泄自我。萧红是那种把丰富感情隐藏在作品之中,而不作直接宣泄的作家。她的作品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做作滥情,但感情却无处不在,她的感情是纯净的、真挚的、感人的,体现着引人向善求真求美的理想,同时这些感情又是深刻的,是她们洞察了人生的无奈、忧愁与悲哀之后的一种彻悟和一种心灵的期望,因此她的那种纯净的引人向上善的情感才不显得轻飘虚浮,而有了一种沉甸上的深沉与厚重,如萧红的《呼兰河传》《桥》《牛车上》《小城三月》《北中国》《后花园》等作品都是如此。她笔下很少典型形象(除了马伯乐),只有如王婆、月英、金枝、李青山、赵三、二里半等群像。她的小说以明丽轻快、雄浑刚健、沉郁深挚的抒情风格和散文美、诗画美成为继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之后又一独具个性的抒情小说。萧红没有把写作变成一种宣泄式的文学,歇斯里底式的闹剧。萧红的一生命运极为悲苦,英年早逝,一直处在极端的苦难和坎坷之中。没有将视觉滞留在这种不幸的诠释中,没有在作品中沉溺于个人情感和经历,更没有随意放纵和宣泄自我,她创作开始便严隔地回避了冷她吃尽苦头的爱情婚姻题材,执着,勤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追求人生和艺术的真谛。不但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艺术也有更深刻的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美的艺术,是萧红生命追求的一个母题。她的散文以深入内心,细写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感,细腻生动,真切感人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她的执着任性,使她独具自己的创作主张。她虽然一生倍遭不幸,却执着地追求真理。她认为一个作家的任务是写出好作品,而不是直接去前线撕杀肉搏。她认为写抗战不一定非要到前方去,不一定都写流血牺牲。为此她和萧军在山西临汾发生过激烈的争吵,当时萧军一定要上五台山去打游击。“———你去打游击吗?那不会比一个真正的游击队员更价值大一些,万一……牺性了,以你底年龄,你底生活经验,文学上的才能……这损失,并不仅是你自己的呢。我并不仅是为了‘爱人’的关系才这样劝阻你,以致引起你的憎恶与鄙视……这是想到了我们底文学事业。”“你简直忘了‘各尽所能’这宝贵的言语,也忘了自己的岗位,简直是胡来……。”[14]这次争吵成为两萧感情破裂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来萧军本人因交通堵塞,几条路不通,又辗转来到了西安。而且“从当时文艺发展的动向看,抗战初期提倡‘投笔从戎’参加实际战斗的热潮已经过去,作家们重新认识了自己在抗战中的武器应当是手中的笔。”[15]由此可见萧红见解之独到。蛰居香港时,她认为周围一些文人的行为是扯淡,是无聊,她宁可耽在家里享受孤独,品味寂寞,把悲哀寂寞寄于笔下的人事景物,把思维翱翔于北国的高梁、大豆、棉花、乌金、蓝天白云之中,也不愿去空耗时间。当然,萧红性格中也有敏感细腻柔弱的一面。她比一般人有更强的感受力,有更敏锐的捕捉事物的眼光,她对色彩、声音、形状有着特殊的敏感,所以她的笔下常常有细致明丽的景色出现于沉闷冗迟的叙述中。正如萧军所说:“对艺术和生活的敏感,与她柔中有刚的气质,使她能把‘思想、感情、情绪———刻画得最细腻而精致’”。[16]且不说那瑰丽幽美、绮丽而朴素的火烧云已入选小学课本,成为《呼兰河传》一道亮丽的风光,就是在其他小说中也处处有撩人的景物描写。《马伯乐》是作者较少景物描写的作品,但还间杂着:“黄昏了,太阳快要落了,太阳在那村庄后边的小竹林里透着红光,水牛在水田里慢慢地走着———。”这类优美的文字。至于象《小城三月》更是写景的杰作,作品以春景始,以春景终,中间只隔三年,已是物是人非,从中寄寓着作者对一个美丽女子早殁的悲哀和惋惜。全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十分细腻生动,那顶着种子壳透出在这里、那里的嫩草最具春意和活力,最能引人心动。即使是她的书信也十分优美,颇具散文神韵。她的散文能真实地坦露内心的思想欲望,因没钱买面包,当她嗅到麦香反而产生恐惧,“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何等逼真,唯有极端饿乏者无望得到伸手可及的食物时才会有如此的心理。她也有一颗非常脆弱容易受伤的心,当与萧军的感情出现裂痕后,她痛不欲生,悲苦异常,她在《苦怀》中写道:“近来时时想哭,/但没有一个适当的地方,/坐在床上哭,/怕是他看到,/跑到厨房哭,/怕是邻居看到,/在街上哭,/那些陌生人更会哗笑,/人们对我却是无情了。”她痛苦地呻吟:“服毒的人生啊,痛苦的人生啊!”[17]当她得知鲁迅先生逝世,并从日本回来,随着拜墓的人们去墓地,看到的是半阴的天气,竖起的是一株株小小的花草,听到的是石匠钻着墓石的声音,哭的是被鲁迅“带走”的正义,摄取的是小景小物,抒发的是动人肺腑的真挚深情。总之,特定的童年生活,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萧红任性、倔强、执着又敏感细腻柔弱的性格。正如白朗所说的“萧红是个神经质的聪明人”。[18]这一性格影响了她的人生道路、文学创作风格。她的敏感、细腻使她的作品具有沉郁、悲凉、寂寞的风格。她的女子雄风又使她的作品具有雄浑刚健的风格。她的执着倔强使她不随俗、不从众、不拜倒在大家名家的脚下,坚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摸索并创造出独特的小说样式,成为与众不同的有着长久艺术生命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