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之结构,理解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2.了解儒林人物、赏析讽刺笔法。3.参阅相关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重难点】1.梳理重要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对重要人物进行分类。2.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叙事艺术,欣赏讽刺笔法。【学习过程】预习案预习案1.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2.借助阅读卡,用4周时间完成《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每天阅读30分钟左右)。《儒林外史》阅读卡序号回目回目主要出场人物阅读日期1第一回2第二回——第四回3第五回——第六回4第七回——第九回5第十回——第十二回6第十三回——第十四回7第十五回——第十六回8第十七回——第十八回9第十九回——第二十回10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11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12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13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14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15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16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17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18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19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20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21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22第四十五回——第四十六回23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24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25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26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27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学习案学习案活动一:回顾全书知架构回顾全书,借助阅读卡中“回目主要出场人物”一栏,想一想:本书在结构上(人物安排)与一般小说(如《水浒传》)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与以往长篇小说不同,这本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讲述的是当时众多普通士人的故事,展现的是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附序号回目回目主要出场人物阅读日期1第一回王冕、秦老2第二回——第四回严监生、严贡生3第五回——第六回严监生、严贡生4第七回——第九回范进、王惠、蕴公孙、娄府二公子5第十回——第十二回鲁编修、邃公孙、鲁小姐、杨执中6第十三回——第十四回藤公孙、马二7第十五回——第十六回马二、匡超人8第十七回——第十八回匡超人、潘三、匡二、胡三公子9第十九回——第二十回匡超人、潘三、牛布衣10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牛浦、牛玉圃11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牛浦、牛玉圃、鲍文卿12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鲍文卿、鲍廷玺13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鲍廷玺、季苇萧、萧金14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鲍廷玺、季苇萧、杜慎卿15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鲍廷玺、杜少卿、娄焕文16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杜少卿、迟衡山、遵公孙、马二17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庄征君、虞博士、杜少卿18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虞博士、杜少卿、郭孝子19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萧云仙、沈琼枝20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杜少卿、庄绍光、庄濯江、沈琼枝汤总镇、萧柏泉、余有达、杜少卿余二、杜少卿、萧云仙、余大先生21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虞华轩、王玉辉、余大先生22第四十五回——第四十六回高翰林、万中书、凤四老爹凤四老爹、陈正公、毛二胡子陈木南、陈和尚、丁言志23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四奇人: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24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严监生、严贡生25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范进、王惠、蕴公孙、娄府二公子26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鲁编修、邃公孙、鲁小姐、杨执中27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藤公孙、马二资料补充: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作者正是用这种方式展示了多层面的人物形象,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活动二:了解儒林人物、赏析讽刺笔法1.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给书中人物进行分类。在小说中,作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文人风俗画,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有作者抨击的人物,也有作者心中理想的文人形象。小组合作探究,对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类。根据书中的情节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探究结果。小结:作者描绘了一幅儒林的“群丑图”,清楚地表现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小组探究:选择每种类型中一个典型人物,概括讲述他的主要事迹及性格特点。参考:(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性格特点: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2)汤知县、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汤知县处理偷鸡贼,一是侮辱,用朱笔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二是酷刑,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3)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性格特点: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对人温厚,于己吝啬(4)严贡生(地痞恶棍)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小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真可谓“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性格特点:刻薄吝啬,贪婪霸道,投机钻营,自我吹嘘(5)杜少卿(正面人物)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性格特点:淡泊功名,傲视权贵,尊重妇女,反对礼法,扶危济困,尚义任侠。3.把握讽刺技巧,欣赏讽刺笔法。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云:“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这段话准确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批判主题“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以及讽刺艺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特点。我们通过一些语段来细细品味。小组合作探究:阅读下列经典片段,回答问题。(1)品析经典片段一:周进三阅范进试卷。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怪不得不进学!”丢过一边不看了又坐了一会,还不见一个人来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进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线之明,也可怜他苦志。”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觉得有些意思......又取过范进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胡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节选自小说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闹捷报》)回答下列解答问题。①在片段中画出周进三次评价范进文章的句子。②范进是真才,还是假才?你还能从小说中找到哪些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③你能从以上文段中读出什么讽刺意味?这种讽刺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参考:①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觉得有些意思/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②“真才”范进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可见其不是什么真才。③在科举中,录取人才本应按文章水平高低,而主考官周学道因为与范进经历相似,有同病相怜之感,对范进文章前后的评判截然不同,以致才交两份试卷就将范进点了个第一名。前后评判构成鲜明对比,回目名中“拔真才”寓贬于褒,均有力地讽刺了主考官“周学道”的荒唐。中不中举,全在主考官一念之间。作者详写周进三阅范进试卷的动作及内心活动,构成不露声色的讽刺,作者藏锋不露,却入骨三分,刻画出周进“校士”貌似公正,实已于不自觉中掺入私情的隐衷的形象,有力批判了科举制度的腐朽本质。(2)经典片段二:王玉辉女儿王三姑娘殉夫。王玉辉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得好,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当日入祠安了位,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阎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威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通学人要请了王先生来上坐,说他生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王玉辉到了此时,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又看了一会,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节选自小说第四十八回《徽州府烈妇殉夫泰伯祠遗贤感旧》)合作探究:①快速翻看小说,说说王玉辉的女儿是怎么死的?她为什么会死?②女儿死了,王玉辉为什么“仰天大笑”?后来,他又为什么由“仰天大笑”转变为“热泪直滚”?③你能从以上文段读出什么讽刺味?这种讽刺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参考:①为殉夫绝食而死。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②作者笔下的喜剧性人物都具有某种悲剧性特征,老秀才王玉辉听说女儿要殉节,不仅不加劝阻,反而予以鼓励。女儿死后,官府表彰烈妇,送他女儿入烈女祠公祭。王玉辉“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迂腐的王玉辉读“四书”“五经”,读得丧失了基本的人性。封建礼教教义折磨得他痛苦不堪。女儿殉夫,从“理”来看是一则喜事,所以他“仰天大笑”,极力称“好”;从“情”来讲,痛失女儿自然是悲事,所以他“热泪直滚”。王玉辉先“笑”后“哭”,在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同时,也深感可悲。③王玉辉的女儿死了,他先“笑”后“哭”。笑是因为女儿殉节,哭是因为痛失女儿。一个“笑”字表明王玉辉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面目可憎;一个“哭”字表明王玉辉人性未全泯失,内心深处仍然顾念亲情。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同时,也深感可悲。通过对王玉辉反常行为的描写,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辛辣地讽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戚而能谐”,以喜剧性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是《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3)经典片段三:匡超人拒探潘三。“......本该进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沉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站。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匡超人错用“先儒”一词:“.....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节选自小说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小组合作探究:①快速浏览小说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回,说说匡超人的变化。②你能从这两个文段中读出什么讽刺味?这种讽刺产生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参考:①匡超人原本懂事善良又孝顺,但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他拜提点他的知县为师,却不认学里的老师。对有恩于他的潘三也薄情寡义,不去探望,还说得冠冕堂皇。他在牛布衣面前吹嘘撒谎,被牛布衣戳穿后还厚颜争辩。②通过语言描写刻画匡超人自我吹嘘的嘴脸,通过刻画他“红着脸”强行辩解的神态来讽刺其虚伪无耻。面对匡超人的蜕化变质和虚伪庸俗,作者并没有直接站出来发表议论,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是不动声色地描写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将其丑恶嘴脸展现在读者面前,讽刺手法含蓄婉转。这正是鲁迅先生所概括的本书讽刺艺术的另一大特点“婉而多讽”。小结:《儒林外史》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它的小说艺术就体现在它的讽刺艺术上,正如鲁迅所言:“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作者善于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如语言、神态、动作,通过对比、夸张等手法把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入木三分。活动三:理解主旨,体会批判精神1.科举考试曾是隋唐以后一千多年来,中国古代士人求取功名、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但作者在本书中却对科举制度进行辛辣的揭露和讽刺。作者在书中到底是批判什么?(1)查找资料,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填写下表。概念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演变过程汉魏:察举制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隋唐之后:科举制明、清考试内容与形式内容上:规定以“四书”“五经”的语句命题,以朱喜《四书集注》中的注释作为立论的根据。形式上:文章统一分为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科举制度中文人等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2)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后,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作者在书中到底是批判什么?参考: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方法。相对于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拔制度,科举制有利于从民间简拔人材,无疑是比较公平的方法但为什么我们所学过的课文《范进中举》《孔乙已》都把矛头对准了科举制呢?因为科举考核的内容与形式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间之至文”,竟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可笑之至;还有终老科场的马二先生,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