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研究_第1页
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研究_第2页
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研究_第3页
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研究_第4页
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建立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育人体系不仅是传承大运河文化与精神的需要,也是国家经济、文化内外双循环的战略发展需要,还是落实立德树人与五育并举任务的时代发展需要,更是学校育人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探索以“五育并举”与“五观引导”为宗旨,构建大运河文化育人体系及大运河研学课程体系。本研学课程跨越小学、初中与高中三个学段,包含大运河的博物馆研学、历史研学、科技研学、遗迹研学、民俗文化研学等五条路线的内容。【关键词】大运河;研学旅行;文化;课程体系大运河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意义1.承载文化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发展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中华悠久的历史中走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的承载者,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2021年教育部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的课程目标是聚焦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其中正确的价值观成为课程育人的重要目标。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出台,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式、整体式、一体化实施,是中小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开展研学旅行是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方式。2.学校改进育人方式的需要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大运河而建,大运河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人文历史基础。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大运河文化教育存在四个问题:一是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为北京市“四个中心”贡献力量,其中加强区域教育教学与文化传承是重要途径与载体,也是重要抓手;二是学校教育教学空间相对封闭,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在真实而又复杂的情境中开展问题探究;三是大运河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资源空置严重,没有被有效开发,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四是部分学校开展了零散走进大运河的学生活动,但研学教育实践活动趋于表面,浅尝辄止,活动呈现零散化、随意化、碎片化的特征,缺少大运河文化育人体系的整体构建。因此,构架大运河文化育人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1.研究的内容(1)大运河文化內涵研究;(2)大运河文化教育价值研究;(3)大运河文化育人体系研究。2.研究的过程与方法(1)文献梳理与研学旅行等相关政策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大运河文化育人体系建立,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重点开展:①梳理大运河文化文献64部(篇);②梳理学生综合实践文件与相关政策;③规划构建大运河文化育人机制;④大运河文化研学课程的建设与成果推广。(2)大运河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立足大运河研学课程资源开发,①采用调查法,针对3200名学生、家长、学校干部教师进行了大运河研学旅行需求调研;②采用现场调查法,走访大运河沿线的博物馆、重要遗址、代表性的闸坝工程、水利枢纽设施等资源点;③把大运河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筛选出具有教育价值、探究意义、创新思想与拓展学生学科知识的教学资源。(3)大运河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建立高校支持,有关中小学先行实验与试点,区域主导开发大运河文化育人的机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①构建大运河五条内容不同的研学旅行主线,绘制研学地图,进一步筛选出教育教学资源;②与有关实验学校建立学科联系,开发相关学科融合课程;③实验学校设计出各具特点的研学主题与研学课例;④开发中小学生大运河课程读本;⑤宣传推广,固化研学旅行成果。(4)成果推广。①通过对24校3037名学生与家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对研学课程体系反馈情况;②开展相关实验学校参加的大运河研学课程交流活动,进行成果交流推广;③大运河育人体系研究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等多家单位,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进行了成果推广,取得较好效果与反响。构建大运河文化研学育人机制中国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体现了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哲学,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精神的载体。大运河文化育人机制旨在培养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行合一、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大运河文化研学育人机制针对区域教育中的问题,将大运河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开设基于国家课程的大运河文化与学校学科相互渗透的融合课程、大运河文化研学拓展课程、学校社团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大运河文化研学育人机制,是文化主题、区域主持、学生主体、学校主导、家长主动的“五主”运行机制,推进“文教、文旅、文创”共同体建设,实现课程、课堂、社区、社团多阵地实施的大运河文化实践体系(图1)。构建大运河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大运河文化研学课程体系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宗旨,以文化传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发展观为方略,以“五育并举、五观引导、实践创新、合作发展”为课程目标,以大运河的历史研学、博物馆研学、科技研学、文化遗迹研学、民俗文化研学为内容主线,形成扎根学校的学科课程、长脚的课程体系。1.构建大运河文化研学的目标体系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发展需求与教学规律,开展研学实践教育。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亲近和探究大运河,接触和融入社会,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促进五观价值认同、社会责任担当、实践学习内化、合作创新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达成,如图2所示。2.建立大运河文化研学内容体系(1)大运河研学课程的跨学科设计与实施将大运河研学课程资源与中小学的学科内容进行跨学科融合,在融合中实施。如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维护祖国统一”,历史学科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等单元内容,融入大运河博物馆资源,进行民族融合教育,建立学生的国家观。又如,将历史学科的“开通大运河”“大一统的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为同一家”等单元内容融入大运河历史资源,体悟大运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从而建立学生基于华夏地理文明史的历史观。在道德与法治、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单元,如“京杭大运河”“中国古代科技”“科技教育与文化”“大运河的开凿”“河流和湖泊”等内容中融入大运河工程科技发展史,在大运河水利工程智慧中建立科技发展观。在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单元,如“古代商业发展”“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经济发展与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中国园林”等内容学习中融入大运河上的都城、大运河上的商业城市、大运河上的书院、大运河上的园林、大运河上的钞关等资源,在对大运河文化的学习中建立学生的民族发展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等学科单元,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我们当地的风俗”“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古运河畔”“蒲柳人家”等单元教学中融入大运河民俗文化资源,讲好家乡大运河故事,在研学旅行过程中树立学生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观。(2)大运河文化研学的系列主题依托大运河研学资源,以大运河开凿历史与大一统思想、大运河开凿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运河开凿的工程科技与现代科技发展、大运河开凿中漕运管理的民族融合等为主题,按照学生所在的不同学段确定不同重点内容的主题研学。在博物馆研学之行中,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以“博物馆中话人脉”“博物馆中寻漕运命脉”“博物馆中探政治国脉”为主题,开展研学内容。在科技研学之行中,分别以“跟着运河去寻仓,去寻桥”“闸坝中工程科技”“水系沟通中的政治智慧”为主题,开展大运河研学。在历史研学之行中,分别以“大运河历史名人与历史故事”“开凿历史与文化融通”“大运河历史与国家大一统思想”为主题,开展文化研学,在研学中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在遗迹研学之行中,分别以“漕运上的粮仓遗址”“漕运上的城市与钞关遗址”“漕运上的园林与书院遗址”为主题,探寻大运河文脉。在民俗文化研学之行中,分别以“运河上的民俗”“运河上的艺术”“運河上的人文”为主题,开展大运河民俗文化研学。3.构筑大运河研学方法体系(1)学科拓展U型探究法学科拓展U型探究法,是对学生研学旅行经历的学习过程进行的描述。学习过程经历思维下沉→问题驱动探究→经验提升→表达上升的U型过程。例如,“跟着运河去寻桥之八里桥研学”,学生对石桥感兴趣,教师设计问题串:运河上的古桥为什么都设计成拱形?现代的桥为什么不设计成拱形了?砖石结构的拱形桥能够承受多大的力?桥墩下的分水设计有什么用?帆船如何通过八里桥?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分别开展塑料泡沫拱桥受力实验、八里桥不挽桅的探究、古今桥材质变化中的科技发展、八里长桥映月木雕作品创作等不同主题的研究。(2)研学活动四步法引导学生开展研学活动,按照“提出问题→研究假设→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四步开展研学活动。而教师的研学课程设计则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考察、调查、实验等研学方法,切实引领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也要按照四步设计研学,即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发现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设计完整的任务群,聚焦角色进行合作探究,经历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3)项目学习探究法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研究是实践创新与合作的有力保障。博物馆学习需要“双导师”法,即学科教师引领与博物馆导师引导结合,共同对学生研究的课题以导师带教的方式开展研学。在“运河工程与运河生物样态”研学活动中采取田野调查法、体验探究法;在“运河人脉与社会发展”研学中采取访谈记录法;而“运河民俗文化”研学则更多地采取体验法。4.构造大运河研学课程评价体系研学标准化评价,按照“历史遗迹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的不同类别开发出研学标准化评价工具量表。历史遗迹类按照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历史艺术、家国情怀等维度开展研学评价;科技类研学按照科技发展、科技研发、科技建设、科技伦理四个维度进行研学评价;人文类研学按照人文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